劉友恒 張永波 梁曉麗
【關(guān)鍵詞】正定隆興寺;康乾御碑;周元理;改刻
【摘要】正定隆興寺大悲閣月臺前東西兩側(cè)碑亭內(nèi)現(xiàn)分別立有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御制隆興寺碑》和乾隆四十五年(1780)《重修正定隆興大佛寺記》御碑,然而在乾隆十三年(1748)的《敕建隆興寺志》中,二碑亭內(nèi)豎立的分別是康熙五十二年(1713)《御制隆興寺碑》漢、滿文碑,二碑碑陽、碑陰的現(xiàn)狀與記載明顯不符。綜合分析文獻(xiàn)資料,此狀成因系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至四十六年(1781)隆興寺奉敕大修時,欽工周元理為將乾隆御碑立于寺院顯要位置,將原康熙五十二年(1713)滿文碑碑陽文字打磨掉,改刻乾隆四十五年(1780)御書《重修正定隆興大佛寺記》于其上,碑陰亦隨之進(jìn)行了改動。
正定隆興寺是我國一座著名的佛教寺院。寺內(nèi)現(xiàn)存御碑五通,均系清代刻立。計有康熙御碑一通,乾隆御碑三通,嘉慶御碑一通。其中兩通乾隆御碑(共鐫詩文6首)和嘉慶御碑為御制詩文碑,分別立于大悲閣配殿慈氏閣、轉(zhuǎn)輪藏閣后面及慈氏閣南面。康熙御碑和刻有《重修正定隆興大佛寺記》的乾隆御碑為紀(jì)事碑,分別記述康熙、乾隆年間兩次奉敕闔寺大修之事,分立于寺院核心建筑大悲閣月臺前東西兩側(cè)的碑亭內(nèi),位置十分顯要。令人不解的是,這兩通紀(jì)事御碑的現(xiàn)狀與《敕建隆興寺志》的記載明顯不符,給后人造成了困惑。筆者查閱相關(guān)資料,經(jīng)過分析找到了造成這種狀況的原因。
一、兩通紀(jì)事御碑現(xiàn)狀
大悲閣院落為隆興寺的核心區(qū)域,康熙、乾隆御碑亭分立大悲閣月臺前甬路東西兩側(cè),形制相同。御碑亭形體不大,但依封建禮制所特有的皇家建筑裝飾元素——黃琉璃瓦覆頂顯得異常突出。碑亭平面呈正方形,重檐歇山頂,面闊、進(jìn)深皆為三間,通面闊、進(jìn)深均為6.88米,地面至大吻高12.97米。碑亭臺基四面正中設(shè)垂帶踏跺,四周臺明寬1.17米。墻體各面正中辟門。下檐斗拱明間施平身科三攢,次間兩攢,均為三踩單下昂。上檐平身科七攢,式樣為五踩雙下昂(圖一)。
東側(cè)碑亭內(nèi)矗立康熙御碑,上刻康熙五十二年(1713)御書的《御制隆興寺碑》。碑為漢白玉石質(zhì),首身一體。碑首四龍相交,高182厘米,寬190厘米,厚74.4厘米。碑身抹角,高358厘米,寬190厘米,厚68厘米。正背兩面四周邊框浮雕云紋及雙龍戲珠紋飾,兩側(cè)面浮雕海水江崖及升龍戲珠圖案。碑下赑屃座長410厘米,寬193厘米,高118厘米。座下土襯由雙石拼成,心內(nèi)置鰲座版,四周浮雕寶山、水地紋。方形碑額內(nèi)陰刻篆書“御制碑文”。碑陽陰刻楷書13行,滿行40字,共計405字,記述了隆興寺的歷史、興衰、本次大修的時間和目的。末行落款處鈐“康熙御筆之寶”方?。ǚ馊?)。碑陰額部刻滿文一行,身部刻滿文13行。
西側(cè)碑亭內(nèi)立乾隆四十五年(1780)御制《重修正定隆興大佛寺記》碑。碑之石質(zhì)、式樣、尺寸、雕飾均與東側(cè)碑亭中的康熙御碑基本相同。碑陽前半部陰刻漢文10行,記述了乾隆時大修隆興寺的起因和經(jīng)過,末行落款下鈐“古稀天子之寶”“猶日孜孜”方印。后半部陰刻滿文10行(封三,2)。碑陰前半部分橫刻藏文32行,后半部分豎刻蒙文10行。
二、《敕建隆興寺志》關(guān)于大悲閣前御碑的記載
《敕建隆興寺志》(后文簡稱“寺志”)是研究隆興寺歷史沿革不可或缺的重要史料,系清乾隆十二年(1747)三月隆興寺住持慈舟邀請正定東門里街人、原廣東樂昌知縣王發(fā)枝編纂,乾隆十三年(1748)十二月完稿,其后稍有增補(bǔ)乾隆十五年(1750)之事。
該志“殿宇”條目稱大悲閣前的兩座御碑亭為東西御碑樓,并記載:“御書東碑樓,東西寬二丈九尺,南北長二丈九尺,高三丈五尺。中立康熙五十三年三月御書漢字碑一座,高二丈一尺。乾隆十二年碑后鐫御詩長句詩?!薄坝鶗鞅畼?,東西寬二丈九尺,南北長二丈九尺,高三丈五尺。中立康熙五十三年三月御書清字碑一座,高二丈一尺。乾隆十年碑后鐫御詩漢字長句?!盵1]寺志編纂者王發(fā)枝在記錄東西御碑樓及其內(nèi)御碑的情況時,將立碑時間“康熙五十二年”誤記為“五十三年”。對于二碑碑陰所鐫乾隆御詩的創(chuàng)作時間也有錯誤,兩篇御制詩文應(yīng)分別為乾隆十一年(1746)和十五年(1750)皇帝駕幸隆興寺時所作。該志“巡幸”條目記:“乾隆十一年皇上舉行蒐狩大典,奉皇太后懿旨行禮五臺,十月初四日回鑾瞻禮大悲菩薩?!庇钟洠骸扒∈迥昃旁鲁醢巳栈噬涎残液幽希罨侍筌仓颊岸Y大悲菩薩?!鼻∈荒辏?746)題《丙寅十月過真定隆興寺禮大佛因題長句》和乾隆十五年(1750)題《庚午重過真定隆興寺疊舊作韻》御制詩文碑今仍立于隆興寺,可證其時間錯誤。當(dāng)然也不排除寺志所記時間為乾隆御詩鐫刻上石的時間。但若如此,勢必會給后人研究御制詩文創(chuàng)作時間造成混亂。
三、寺志所載碑文鐫刻背景
寺志所記康熙御碑共涉四篇碑文,除碑陽漢、滿碑文外,碑陰分別增刻乾隆十一年(1746)、十五年(1750)御詩。這些碑文的鐫刻背景是怎樣的呢?
隆興寺始建于隋代,宋初奉敕鑄造金銅大悲菩薩立像并蓋大悲寶閣后成為河朔名剎,深受歷代封建皇室垂顧??滴跛氖荒辏?702)皇帝巡幸五臺,二月十七日回鑾經(jīng)真定,禮隆興寺大悲菩薩,見古剎殿閣傾頹,遂令重修。同年四月命和碩裕親王親臨察看,復(fù)選專官董領(lǐng)其事,所需費(fèi)用皆出內(nèi)帑。重修始于康熙四十二年(1703)夏,告成于康熙四十八(1709)冬,此為隆興寺歷史上一次大規(guī)模的修繕??滴跛氖拍辏?710)皇帝巡幸五臺,于二月二十六日回鑾,禮真定隆興寺大悲菩薩,見重修后的寺院壯麗輝煌,天心嘉悅??滴跷迨辏?713)三月十八日值康熙60壽辰,于三月中旬親書《御制隆興寺碑》。碑文簡要記述了隆興寺的歷史、興衰、重修起因、工程起止時間和“上為慈闈祝釐,下為兆民祈福”之營建目的,并親書“敕建隆興寺”及各殿匾額19方賜予寺院,寺院名稱遂由“龍興寺”更為“隆興寺”。寺志收錄的康熙五十三年(1714)《敕賜隆興寺御書匾額經(jīng)典紀(jì)恩碑》文對此事記述較詳:“……癸巳三月頒到匾額,而御書碑文亦于冬十月勒石告竣,拓本進(jìn)呈。隨命將原本裝潢,就寺張掛。甲午元旦使臣捧懸御書樓上。”[2]635文中“癸巳”即康熙五十二年(1713),可知康熙御碑系五十二年十月勒石樹立。文中雖未提到西側(cè)的滿文碑,但為彰顯本民族的文化,并追求對稱美,加之寺志中有明確記載,所以康熙五十二年漢、滿文御碑為同時而立。雍正十二年(1734)十月,圣祖玄燁十七子果親王允禮奉命遠(yuǎn)行四川泰寧會見七世達(dá)賴格桑嘉措,途經(jīng)正定,蒞隆興寺禮大佛,并撰七言古詩,詩中即有描述康熙御碑的詩句:“仁祖御制勒貞珉,赑屃穹趺伸力勁?!盵3]
康熙漢、滿文兩通石碑碑陰所刻乾隆御詩,均系乾隆皇帝駕幸隆興寺禮大悲菩薩后所作。乾隆十年(1745)五月,直隸總督高峨上奏,隆興寺自康熙時重修以來“已三十年,不無損舊之處”,并奏“因工程本大,雖備為粘補(bǔ),非奉官辦,費(fèi)無從出”[4]。同年,乾隆委專官重整香剎,再裝大悲菩薩金容,工程始于十年之秋,至十一年(1746)夏落成。其年乾隆舉行蒐狩大典,奉皇太后懿旨行禮五臺,十月初四日回鑾瞻禮大悲菩薩,題《丙寅十月過真定隆興寺禮大佛因題長句》。寺志收錄的乾隆十二年《敕賜帑銀重修隆興寺紀(jì)恩碑》,記載了此詩的鐫刻位置:“鐫詩章于御碑北面,堅珉煥彩,前圣后圣同符。”[2]647乾隆十五年(1750)九月初八日,皇帝巡幸河南,奉皇太后懿旨瞻禮大悲菩薩,題《庚午重過正定隆興寺疊舊作韻》,并刻在康熙滿文碑碑陰。這樣就形成了兩通碑碑陽為康熙御書,碑陰為乾隆御書,“前圣后圣同符”的局面。
四、乾隆四十五年御制碑文鐫刻背景
隆興寺自康熙時大修近70年后,建筑、佛像又顯陳舊,乾隆四十三年(1778),應(yīng)地方大吏屢請,乾隆再次敕命發(fā)帑進(jìn)行大修,以工部侍郎劉浩督修。同年八月,井陘知縣周尚親因侵吞農(nóng)民糧款被鄉(xiāng)民告到正定府,知府袒護(hù)知縣,反誣鄉(xiāng)民“挾嫌肇事”,鄉(xiāng)民上告至主持修繕隆興寺的欽差大臣劉浩處,被劉浩拒之門外,后又上告至直隸總督府,時任直隸總督周元理也袒護(hù)惡官,鄉(xiāng)民不得已到京城告御狀,后朝廷徹查此案。因劉浩、周元理在此案中均有過錯,劉浩被革去工部侍郎之職,由一品降為三品銜,罰在隆興寺管理廟工,效力贖罪,周元理被革去直隸總督,與劉浩共同署理隆興寺修繕工程。對此,皇帝諭曰:“周元理之袒庇劣員……是周元理之罪,實(shí)由自取。朕雖心存憐惜,亦不能廢法姑容。此朕辦理此案之苦心也。然猶念其年老,不忍徑行罷斥,發(fā)往軍臺,仍從寬賞以三品銜,令在隆興寺廟工,效力贖罪?!盵5]乾隆四十四年(1779)三月二十四日,劉浩、周元理上奏勘估正定府隆興寺工程銀兩事并詳細(xì)踏勘情況,后皇帝諭:“聞劉浩在正定,甚不安靜,以致諸事掣肘,著來京候旨,所有正定隆興寺工程,著專交周元理辦理?!盵6]收到此諭旨,周元理曾上書謝恩,并表示了自己誓將差事辦好的決心。他不敢怠慢,對前任署理的疏漏之處“詳細(xì)查看,逐一勘明,據(jù)實(shí)續(xù)估……不敢稍事草率”[6]。乾隆四十五年(1780)五月,重修工程告竣并繪圖呈上,皇帝閱后認(rèn)為,全寺皆子午向,惟天王殿癸丁向,復(fù)命繩而直之,并令明年春落成之,表示屆時將攜章嘉國師行慶贊禮。由于當(dāng)年為乾隆七旬初度之年,雖然仍有不少后續(xù)工程尚未完成,乾隆還是欣然書就《重修正定隆興大佛寺記》碑文。
五、周元理對御碑的改動
乾隆四十六年(1781)周元理撰書立石的《重修隆興寺碑記》(今立隆興寺內(nèi))中記道:“我圣祖仁皇帝我皇上御筆則敬葺碑亭供奉大殿之前?!币簿褪钦f,將康熙皇帝和乾隆皇帝的御碑都供奉在了大悲閣前,如此一來,就與隆興寺御碑亭現(xiàn)狀相合了。那么,這種情況是怎么發(fā)生的?筆者推測如下。
乾隆御制《重修正定隆興大佛寺記》書就后,將碑刻立在哪里就成了擺在欽工周元理面前的一個問題。當(dāng)朝皇帝的御碑應(yīng)立于顯要位置。綜觀隆興寺建筑格局,最顯要的位置非大悲閣前莫屬,但這一位置早在67年前就被康熙帝的漢、滿文《御制隆興寺碑》所占據(jù)。面對此狀,周元理想出了一個“兩全其美”的解決方案:即保留康熙帝的漢文碑,將滿文碑碑陽文字打磨掉,改刻乾隆《重修正定隆興大佛寺記》漢文、滿文碑文于其上;二碑原碑陰銘文均打磨掉,將康熙滿文碑文移刻于東側(cè)漢文碑碑陰,原西側(cè)滿文碑碑陰改刻乾隆御制碑文的藏文、蒙文。這樣就形成東側(cè)康熙御碑漢文、滿文合一,西側(cè)乾隆御碑四體合璧之現(xiàn)狀。
經(jīng)實(shí)地察看,二御碑中,乾隆御碑碑陽、碑陰及康熙御碑碑陰表面均不及康熙御碑碑陽表面平整。尤其是康熙御碑碑陰,碑面縱向的凸凹不平,邊緣處的打磨痕跡依稀可辨。此可證此次重刻。
那原刻于二碑碑陰的乾隆兩首御詩被打磨掉后又做了怎樣的處理呢?
乾隆四十六年(1781)三月,隆興寺重修工程在周元理的主持下全部告竣,乾隆帝攜章嘉國師若必多吉行前來行慶贊禮,舉行開光法會。此事在《章嘉國師若比多吉傳》中亦有記載:“鐵陰牛年(1781),都城(北京)以西約幾日路程之地有一座名為‘正定府的大寺院……其中有一座體量極大的具有加持力的千手觀音像,大皇帝重修這座寺院時,尊者上師(章嘉國師)和大皇帝一同前往,住了幾日。遵皇帝之旨,尊者上師為寺院及觀音像行開光禮。”[7]開光法會后,乾隆再次依前韻題詩紀(jì)念。
至此,共有乾隆的四篇詩文有待鐫刻立石,即被打磨掉的兩首御詩,乾隆二十六年(1761)三月禮五臺山回鑾駐蹕正定時所作《辛巳暮春之初隆興寺禮大佛再疊舊作韻》,和此次所題《正定隆興寺三疊舊作韻》。從目前隆興寺內(nèi)御詩碑現(xiàn)存情況看,當(dāng)時周元理于重修工程竣工后,將這四篇詩文分別鐫刻在兩通石碑上,分別立于慈氏閣、轉(zhuǎn)輪藏閣后,并蓋碑亭覆護(hù)(現(xiàn)二碑亭已毀):慈氏閣后御碑碑陽刻乾隆十一年御詩,碑陰刻乾隆十五年御詩;轉(zhuǎn)輪藏閣后御碑碑陽刻乾隆二十六年御詩,碑陰刻乾隆四十六年御詩。這兩通御詩碑石質(zhì)相同,規(guī)格和雕刻紋飾也基本接近,與大悲閣前御碑相較,碑座改為須彌座,碑身紋飾雕工也稍遜一籌。之后乾隆又于五十一年(1786)作《丙午春三月正定隆興寺禮大佛四疊舊作韻成九言長歌一律》,于五十七年(1792)作《壬子孟夏月之上澣隆興寺五疊舊作韻》,亦分別刻于轉(zhuǎn)輪藏閣后御碑的兩個側(cè)面。
乾隆對隆興寺大修工程十分重視,作為欽工修寺自贖的周元理更是處處小心謹(jǐn)慎,事事及時具報,不敢稍有草率。周元理這樣做也是為自己的前途命運(yùn)考慮,當(dāng)初乾隆對周元理從寬處罰,令其在隆興寺督工,實(shí)際上是給了他一個立功贖罪的機(jī)會?!叭绻灾屑だ⒚?,惟當(dāng)于廟工實(shí)力董辦,以期妥速完工。庶可為桑榆之補(bǔ)。”[6]周元理重修隆興寺的表現(xiàn)果然令乾隆皇帝滿意,乾隆四十五年(1780)其被授左都都御史,仍署直隸總督,后遷兵部左侍郎,再擢工部尚書。對此,周元理在他《重修隆興寺碑記》中自記:“茲在工所復(fù)疊邀高厚,一歲三遷進(jìn)秩,冬卿捫心夙夜,真無可以報稱。倘在工曠日縻費(fèi),臣心更何以安?幸今未兩載而蕆事?!?/p>
為將乾隆四十五年(1780)《重修正定隆興大佛寺記》御碑立于寺院顯要位置,周元理將立在大悲閣前的康熙五十二年(1713)兩通御碑一碑陽、二碑陰進(jìn)行了改動。此舉也改變了《敕建隆興寺志》所記一碑二主的局面,使其各自獨(dú)立,各具其主,后人在觀賞時對各碑所屬也愈加清晰明了。
[1]王發(fā)枝.敕建隆興寺志:卷一:殿宇[M]//羅氏雪堂藏書遺珍:第8冊.北京:中華全國圖書館文獻(xiàn)縮微復(fù)制中心,2001.
[2]王發(fā)枝.敕建隆興寺志:卷二:碑文[M]//羅氏雪堂藏書遺珍:第8冊.北京:中華全國圖書館文獻(xiàn)縮微復(fù)制中心,2001.
[3]王發(fā)枝.敕建隆興寺志:卷一:恩護(hù):果親王行次正定隆興寺作[M]//羅氏雪堂藏書遺珍:第8冊.北京:中華全國圖書館文獻(xiàn)縮微復(fù)制中心,2001.
[4]高峨.奏為密陳正定府屬隆興寺并行宮年久失修請敕內(nèi)務(wù)府派員監(jiān)修事[A].北京:第一歷史檔案館.
[5]慶桂,董誥.大清高宗純皇帝實(shí)錄:1079卷:乾隆四十四年三月癸卯[M]//清實(shí)錄:第22冊.北京:中華書局,1986.
[6]劉浩,周元理.奏為遵旨辦理正定縣隆興寺工程事[A].北京:第一歷史檔案館.
[7]洛桑卻吉尼瑪.章嘉國師若比多吉傳[M].陳慶英,馬連龍,譯.北京:中國藏學(xué)出版社,2007.
〔責(zé)任編輯:李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