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隨著市場經濟體系的不斷完善及信息科技與人們生產生活的密切融合,特別是圖書供給側、需求側結構的變化,使其面臨的競爭壓力越來越大。為使出版持續(xù)健康發(fā)展,編輯需要不斷地從本身的工作及與媒體合作的環(huán)節(jié)提升自己的經營意識。
[關鍵詞]? 圖書出版;編輯;經營意識
[DOI] 10.13939/j.cnki.zgsc.2020.11.198
1 前 言
在傳統(tǒng)意義上,編輯如同裁縫,精心地為她人縫制嫁衣。即使對于現(xiàn)代情境下的圖書編輯而言,這種觀點實質上并無不妥之處,因為它精確、清晰地點明了圖書編輯的生存狀態(tài)及工作特點。[1]但在現(xiàn)代情境下,此話用來描述圖書編輯的工作卻又有些不夠全面。特別是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深入發(fā)展,圖書編輯的職業(yè)身份及特點又使之如同“企業(yè)家”一般,集“選題策劃”“分析數(shù)據”“整合資源”“加工編輯”“營銷經營”等于一體。[2]供給及需求兩側均特別要求他們具有相當?shù)慕洜I意識。
2 圖書編輯經營意識現(xiàn)狀
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系發(fā)展完善,各圖書出版社為了生存與發(fā)展,主動或被動地從內部進行著變革。尤其是在“互聯(lián)網+”、大數(shù)據、人工智能等新興技術正逐漸地與圖書出版從出版模式、出版格局及出版生態(tài)不斷深度融合的情況下,出版行業(yè)與所有經濟領域一樣面臨著嚴重的“市場供需不一致”,并且出版內容過于同質化、庫存堆積嚴重。所有這些,亟待圖書編輯培養(yǎng)發(fā)展敏銳的經營意識。但以上所述問題的存在反過來正說明,圖書編輯應具有的經營意識并不能滿足工作的實際要求。
誠然,這些問題的確說明在如今的出版編輯形勢下,圖書編輯人員不可缺乏經營意識,否則,便不能及時地捕捉到需求側結構變化,無法敏銳地感受市場“晴雨表”的變動,只能盲目地從眾或跟風,或采取“換湯不換藥”的編輯手段,或配以變化過的插圖或CD,或以數(shù)字資源的方式雷同出版,不求創(chuàng)新,真正地把老酒裝進了新瓶。
即使年輕的編輯,他們出生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初期,成長在商品經濟不斷地發(fā)展完善的環(huán)境里。雖然許多人喜歡標新立異,崇尚新生事物,但同樣缺乏經營意識。需求側結構下的不同年齡、層次及品位的讀者群的閱讀心理他們沒有深入了解。加之對自己所從事的工作缺乏“工匠精神”,結果只能致使思想上遠離了大眾讀者,最終導致所編輯的圖書無論是內容還是形式,均遠離了目標讀者群的實際需求。對圖書編輯而言,經營意識不足已是普遍現(xiàn)象。為滿足人們精神文化的需求,圖書出版編輯必須樹立經營意識。
3 編輯樹立經營意識的必要性
3.1 供給側結構變化的內在要求
從選題策劃至出版要素優(yōu)化配置,再至圖書內容、出版載體以及傳播銷售渠道的不斷變化,對圖書出版機制的改革、傳統(tǒng)出版形式與新興出版形式的融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為適應供給側發(fā)生的這些變化,圖書編輯必須牢固樹立較強的經營意識,強化“以讀者為本”的思維方式,切實了解目標讀者群體的真正閱讀需求。否則,圖書的出版便不能真正做到有效、及時供給。
3.1.1 出版物的本質要求
在如今的市場環(huán)境下,圖書的商品屬性得到了盡情發(fā)揮。圖書在滿足人們精神生活、文化需求同時,更是出版單位以換取其他價值的勞動產物,不經過流通環(huán)節(jié),圖書的商品屬性便不能得到實現(xiàn)。但若要實現(xiàn)商品流通的目的,編輯務必要緊隨市場形勢,并不斷地對其進行考察、總結與論證,選擇合適的“商機”,以決定選題、組稿、審校、加工及發(fā)行。但如果沒有良好的經營意識,紙質的出版物只能停留于“故紙堆”,電子數(shù)字式出版物甚至會淪落為“電子垃圾”。
3.1.2 出版單位的內在要求
再就單位而言,如今的出版社早已不再是原先的單一性質的出版實體。如果說編輯是現(xiàn)代社會的企業(yè)家,那么出版社便是其供職合作的企業(yè)。按現(xiàn)代企業(yè)管理學的有關理論來看,經營是企業(yè)謀求發(fā)展的重要因素。它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企業(yè)其他環(huán)節(jié)的運轉。雖然圖書出版的主要使命在于其追求社會效益,特別是對于我國社會主義制度下的出版單位來講。但即使是作為文化性質的企業(yè),各出版單位同時也需要追求經濟效益。否則,其社會效益的實現(xiàn)便要受損,或大打折扣,或根本不能實現(xiàn)。
如果從供給側結構來看,出版單位必須要提高出版物的質量,以改革的氣魄矯正出版要素的不良配置,從供給側提高圖書出版對需求側結構改變的彈性與適用性。但從根本上來說,圖書出版編輯需增強經營意識從根本上也是需求側結構變化引起的內在要求。
3.2 需求側結構變化的內在要求
市場研究表明,我國目前的讀者群以中青年群體為主。雖然,隨著教育的發(fā)展及物質文化的豐富,越來越多的人更加重視精神文化生活,這導致“兩端”讀者群也在增大,即讀者群的低齡化與高齡化。但無論讀者群如何分布,人們的閱讀習慣均表現(xiàn)出了極大的相似。換言之,移動式閱讀越來越在人們的生活中起著重要的作用。雖然在一定時間內,紙質讀物與電子出版物將同時存在,但整體上人們更偏愛移動式閱讀方式。而且,這種閱讀方式目前正快速向可視化、智能化及交互化的方向發(fā)展。
圖書市場需求側結構發(fā)生的許多變化不一而論。但這種變化無疑對編輯的經營意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且,隨著5G網絡的普及運用,電子實時支付以及可穿戴式閱讀設備器械的投入使用,需求側結構還將產生更大變化。如果缺乏經營意識,或者經營意識不夠敏銳,編輯便不能立足于大數(shù)據,深挖讀者的電子閱讀行為,從而提供定制化、個性化的閱讀出版服務。
4 提高圖書編輯經營意識創(chuàng)新途徑
4.1 服務于作者的“組稿”經營意識
新形勢下的圖書編輯應是復合型高端技術人才。為使出版的圖書從“源質量”上得到保證,必須密切與作者的聯(lián)系與溝通。編輯應在圖書編輯過程中充分地發(fā)揮自己的優(yōu)勢,采取有效策略發(fā)掘優(yōu)秀作者,根據自己對讀者的全面了解、對市場的把控,為作者提出切實可行的建議。尤其是年青一代的作者,相比于老一輩,他們思維更加敏捷,更易于變化。在這種情況下,編輯更要深入了解他們的想法,洞察他們的寫作心理。同時,要積極主動地使作者了解相關圖書選題的理念、原則及具體要求,以保證整個圖書出版發(fā)行的順利實施。[3]這便是編輯“組稿”經營意識的體現(xiàn)與培養(yǎng)過程。
4.2 精品書稿審校意識
對于圖書出版而言,編輯如同溝通讀者、作者的紐帶。但如果從載體的角度而言,圖書更是一種文化傳承、知識傳遞及信息傳播的工具。所以,圖書的內容、質量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人們對社會的了解,對他們實現(xiàn)生產、豐富生活起著重要的作用。為此,編輯必須樹立“精品”書稿的審校意識,嚴格執(zhí)行圖書審校工作程序。確保不經過“初審”“復審”及終審的書稿不得出版發(fā)行,沒有做到“齊”“清”“定”的書稿不能發(fā)排。[4]同時, 為進一步體現(xiàn)出書稿的“精品”定位,編輯還應結合相關流程的工作人員反復論證圖書的“包裝”“制作”。
圖書編輯不是一份人人皆可行之的工作,精品書稿的審校更為煩瑣。除了解國家相關部門的政策之外,精品書稿審校需要編輯通曉古今,能依據讀者心理、市場需求挑選適當?shù)氖侄闻c手法進行編輯,以“經營”的心態(tài)與意識審校每一部書稿,使之成為精品。
4.3 接受價格杠桿調控的市場導向意識
目前圖書市場出現(xiàn)了不應有的“價格戰(zhàn)”。從商品物價學的現(xiàn)點來看,價格戰(zhàn)雖然從短期來講,可會使讀者受益,即花少量的錢購買到自己需要的讀物,但從長遠來看,讀者與出版社、發(fā)行商、經銷商均會受損。因為價格戰(zhàn)在拉低相關方利潤、傷害多方品牌的同時,也會降低讀物的質量。雖然圖書價格戰(zhàn)涉及的因素很多,非編輯所能左右。但編輯在工作過程中,應自覺地遵循價格杠桿的調控,以市場為導向,妥善地處理編輯過程中的各個環(huán)節(jié)。
比如,早在選題環(huán)節(jié),編輯應密切關注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確定目標讀者群,收集相關信息等,確保選題價值的最大化。而在讀物樣式選擇上,應根據定位確定適當?shù)木庉嬍侄?、裝裱方式等,以給目標讀者群留下好的印象,成功地激發(fā)其產生閱讀興趣,然后刺激其為了閱讀而進行購買。當然,隨著眾多網絡自媒體的出現(xiàn),人們的讀書行為受到了很大的挑戰(zhàn),編輯更要加強營銷工作,并把其貫穿于圖書出版的整個過程中,根據目標讀者群的共同特點及出版社的實際情況與其他工作人員共同對營銷方式優(yōu)化組合。
4.4 與媒體“合融”的經營意識
媒體的宣傳對于圖書經營會起著導向作用,無論如何優(yōu)秀的圖書在現(xiàn)代的環(huán)境里均需要媒體為其商品屬性的實現(xiàn)提供助力。[5]優(yōu)秀的編輯,不但要把經營意識滲透于圖書編輯的相關環(huán)節(jié)中,更要特別注意與媒體的“合融”,以高效、有效地對讀物起到宣傳與推廣的作用。媒體的推廣、宣傳與策劃在市場經濟社會很大程度上決定著讀物的市場生命力及其商品價值的實現(xiàn)程度。為此,編輯應綜合圖書的實際情況,依據其不同的特點選擇相應的宣傳方式、制訂不同的推廣方案,以便使圖書與媒體宣傳、推廣的視角能有機相融,提高宣傳的效果。
“經營”媒體的意識有利于取得宣傳、推廣的規(guī)模效益。但選擇媒體時,應本著“具體”“明確”“輻射面廣”“效果持久”的原則。而且,媒體的選擇、宣傳的方式不宜“單線作戰(zhàn)”。相反,應 “多線同時作戰(zhàn)”的方式進行。但到底圖書編輯能否真正與媒體做到“合融”,應以讀者是否認可、讀物銷量是否上升為準。
5 結 論
圖書編輯中,編輯的經營意識是時代發(fā)展的產物,是目前形勢下供給側、需求側結構變化的急迫需要,也是編輯為提高自身職業(yè)素養(yǎng)、業(yè)務能力的需要。為提高自己在圖書出版中的經營意識,編輯可從“服務于作者”“書稿審校”“遵循市場調節(jié)”“與媒體合融”等方面做起。但編輯經營意識的提高并非僅限于以上方面,因為它是一個系統(tǒng)、動態(tài)的過程。為樹立牢固、敏銳的經營意識,編輯需要增強自己終身學習的能力。
參考文獻:
[1]劉向東. 圖書編輯出版工作應把好的幾個關口[J]. 現(xiàn)代出版, 2017(4):42-44.
[2]梁超. 論圖書編輯修養(yǎng)的構成[J]. 編輯之友, 2017(1):87-91.
[3]金強, 程誠. 淺談圖書編輯的“微觀意識”與微選題策劃[J]. 編輯之友, 2017(2):82-85.
[4]朱鴻軍. 編輯出版研究反思:領域拓展、理論建構、方法科學化[J]. 現(xiàn)代出版, 2018(1):79-80.
[5]藍芝同. 自媒體時代圖書編輯組稿的“八個慎重”[J]. 編輯學刊, 2017(2):76-79.
[作者簡介] 史娜(1982—),女,漢族,內蒙古呼和浩特人,碩士研究生,編輯中級職稱,研究方向:編輯學與新聞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