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伴隨著翻譯的語言服務產(chǎn)業(yè)轉(zhuǎn)型,計算機輔助翻譯工具方興未艾。本文闡述了其定位及應用于文學文本翻譯的可能性。
關鍵詞: 計算機輔助翻譯; 文學;應用范圍
一、計算機輔助翻譯工具的重要作用
當今,各種計算機輔助翻譯工具(CAT)、相關應用及平臺大行其道。全球化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翻譯需求,結(jié)合計算機輔助翻譯技術,譯者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實現(xiàn)翻譯效率的提升,文本的優(yōu)化,和個人語言資產(chǎn)的建設。
無論是探討機助人譯(computer-aided human translation),還是人助機譯(human-aided computer translation),無可辯駁的是傳統(tǒng)翻譯翻譯模式已經(jīng)轉(zhuǎn)變?yōu)檎Z言服務行業(yè),其工作的內(nèi)容,工作的方式,和技術手段正在發(fā)生著深刻的變革。普遍認為,語言服務行業(yè)已轉(zhuǎn)化為機器翻譯結(jié)合譯后編輯的模式,這一模式將在相當長的時間內(nèi)成為譯者的主流工作模式。
二、計算機輔助翻譯工具的應用范圍
一些學者認為計算機輔助翻譯工具與翻譯記憶(TM),尤其是機器翻譯工具更加適用于非文學類文本,如技術手冊等。如Lynne?Bowker?(2002)曾指出,“翻譯記憶的適用性在不同類型的文本中具有差異性”。其觀點是,“技術、科學,以及法律文本往往包含重復內(nèi)容,而文學和廣告文本往往包含較少的重復,因而通常就不適合包含在TM中”。與其類似的觀點認為,文學藝術類文本承載了人類情感,而機器翻譯在很大程度上只能實現(xiàn)淺層的語法轉(zhuǎn)換和語言形式轉(zhuǎn)換。故在傳統(tǒng)翻譯認知中,文學類、藝術類文本不適合于機器翻譯。
認為計算機輔助翻譯工具不適合文學文本,理由基于其修辭豐富,上下文聯(lián)系緊密。文學文本中有大量的反語,諷刺等引申意義。語言的模糊性也會給機器翻譯增加難度。其它主要理由包括CAT束縛了譯者,將翻譯文本孤立看待,這樣會進而阻礙翻譯過程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在文學翻譯中,源語被進行了再加工與再創(chuàng)作,其中既涵蓋了原作者想要傳遞的思想,又包含了和譯者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通過使用目標語的修辭手法,譯者本人的智慧、情感和創(chuàng)造性得以傳遞。以下為《亂世佳人》(原著為瑪格利特·米徹爾Margaret Mitchell)劇本的無人工參與機輔翻譯工具與譯者翻譯的譯文對比。
原文1:“You will go,” he said ," If I have to drag you by the neck and plant my boot on your ever so charming bottom every step of all the way.”
譯文一: “你會去的,” 他說,“如果我不得不拽著你的脖子,把我的靴子放在你迷人的屁股上,一路上的每一步?!?(百度翻譯)
譯文二:“你一定得去,” 他說?!澳呐挛抑荒茏е愕牟弊油巴?,或者一路上踢你那向來很迷人的屁股。”(孫月珠 譯)
原文2:“You cant have everything, Scarlett. You can either make money in your present unladylike manner and meet cold shoulders everywhere you go, or you can be poor and genteel and have lots of friends. Youve made your choice.”
譯文一:“你不能什么都有,斯佳麗。你可以用你現(xiàn)在不淑女的方式賺錢,去哪兒都會遇到冷遇,或者你可以很窮很文雅,有很多朋友。你已經(jīng)做出了選擇?!?(百度翻譯)
譯文二:“思嘉,你總不能樣樣都想要呀!你要么像現(xiàn)在這樣不守婦道只管賺錢,同時到處受人家的冷言冷語,要么就自命清高,受凍挨餓,贏得許多朋友??墒悄阋呀?jīng)做出自己的選擇了?!?(孫月珠 譯)
由上可見,文學翻譯中經(jīng)常存在改譯、略譯和增譯等情況,而機器翻譯通常只能在內(nèi)容上刻板的重復原文,卻不能夠最大化的傳遞出作品的神韻,且不符合目標語讀者的審美及閱讀習慣。文本的具象被抽象化為數(shù)個小單元,還有可能導致譯者過分依賴技術而個人的創(chuàng)造性遭到扼制。在沃爾特·本雅明(Walter Benjamin)看來,文學作品的不可譯性是極其微妙的。在《譯者的任務》(The Task of Translator)中,本雅明指出,“但是對于那種蘊含除了信息以外更多東西的文學作品,即便是一個蹩腳的譯者也會承認,那種諱莫如深、那種深不可測、那種詩情畫意,只有譯者本人也是一位詩人,才可能予以再現(xiàn)?!?/p>
三、機輔翻譯工具應用于文學類文本的可能性
部分學者,例如徐彬指出,在文學翻譯中,傳統(tǒng)譯者使用CAT進行翻譯的經(jīng)驗不足,以為復雜的操作會影響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發(fā)揮。計算機僅僅是用于翻譯的工具,其形式與翻譯過程并沒有很大的關聯(lián)性,而這種觀點是將失誤錯誤的歸因。對比之下,計算機輔助翻譯工具優(yōu)勢十分明顯。如大多數(shù)機輔翻譯軟件自動保存工作,自定義設置等,能在最大程度上“解放”譯者,反而使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創(chuàng)造性思維中。
部分譯者指出,CAT工具強行進行分割文本,尤其是文學類文本,喪失了譯文的連貫(cohesion)與銜接(coherence),導致譯文的僵化。例如翻譯記憶基于句子層面的翻譯方式不利于從語用和語篇角度對原文進行考察并翻譯,容易使翻譯學習者養(yǎng)成不良的翻譯習慣。徐彬指出,這種想法當然地認為這種情況會造成譯文缺乏上下文連貫。CAT工具的操作界面中,翻譯形式接近大多數(shù)的表格編輯工具。軟件把原文按照規(guī)則,以句子為基本單位,拆分并置入源語單元格;翻譯者使用的時候,要在對應的目標語單元格填入譯文。雖然在CAT工具中,拆分文本是由算法自動完成,但這個過程可以做到人為干預,擺脫單元格的約束,甚至可以進行更大層面的句式和語篇的切分。
徐彬近而指出,語篇統(tǒng)籌失誤是譯者沒有掌握必要的技巧;或是態(tài)度不嚴謹,孤立地看待每個翻譯的單位;或是不執(zhí)行嚴格的校對流程等。這些從本質(zhì)來看,是譯者對于工具的適應性問題,而非來自于工具本身。
不可否認,一些CAT軟件中譯文編輯界面無法顯示原文的格式和原始信息,容易一葉障目。而CAT軟件 “預覽”的功能使譯者既可見樹木,又可見森林。包括雙語對照、全文預覽的多種形式甚至可以彌補傳統(tǒng)翻譯不便于對比查找的弊端,可以更高效的搜索定位信息,這正是生產(chǎn)力工具的價值所在。這樣多樣化的操作模式,事實上優(yōu)化了傳統(tǒng)翻譯的流程。
四、結(jié)論
傳統(tǒng)譯者對于CAT工具的使用與翻譯技術的應用部分持保留態(tài)度,認為各種適用于機器的匹配規(guī)范通過一種強加的方式破壞了文本的流暢性。筆者認為,CAT工具的使用一直伴隨著技術的不斷更新、迭代,在包括文學文本在內(nèi)的不同類型文本中,隨著觀念的轉(zhuǎn)變與人機交互的提升,其作用將會日益彰顯。
參考文獻
[1]徐彬.翻譯技術教學新思考[J].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27(06):107-111.
[2]周興華.計算機輔助翻譯教學:方法與資源[J].中國翻譯,2013,34(04):91-95.
基金項目:本文系內(nèi)蒙古工業(yè)大學科學研究項目,“社會符號學視角下的文學翻譯研究——以《西游記》譯本為例”(編號sy201907)的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 馮勇,男,內(nèi)蒙古工業(yè)大學外國語學院講師,碩士。研究方向:應用語言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