竺秉君
茶壺是茶具主角之一,古往今來,各類陶、瓷茶壺琳瑯滿目,美不勝收。本文介紹的是畫家筆下的茶壺畫,它們或神似,或型似,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以抽象的藝術(shù)語言,展現(xiàn)別具一格的藝術(shù)之美。本文以邊壽民、薛懷、陳曼生、吳昌碩、齊白石近現(xiàn)代書畫名家所作茶壺畫,淺析其藝術(shù)之美。茶壺畫源于生活,美于生活,別具美感,為中國茶文化留下了精彩之筆。
邊壽民:壺畫書法別樣美
在早期茶壺畫中,較具特色的是清初著名畫家邊壽民(1684~1752)。其愛茶愛壺,作有多幅以茶壺為主題的茶壺畫,如《壺茶圖》《茶與墨》《壺盞圖》《茶喜》《茶具圖》《茶馨圖》等,其特點是書、畫連璧,布局勻稱,畫面美觀,大幅題款,配上名家名句,或自撰詩詞妙語,書法精到,喜聞樂見,極具藝術(shù)沖擊力。
邊壽民,善畫花烏、蔬果和山水,尤以畫蘆雁馳名江淮,有“邊蘆雁”之稱。又善以淡墨干皴擦小品,更為佳妙。又工詩詞、精中國書法。和鄭板橋、金農(nóng)等人齊名。代表作有《蘆雁圖全套八幅冊頁》《碧梧雙峙圖》《老圃秋容圖》等。
其茶壺畫代表作為《壺茶圖》。該畫作于乾隆十六年(1751),畫面前為兩把紫砂壺,左右排列,其中左為側(cè)把壺;后面有一茶葉罐,出露大半個罐體。上方三分之一多題滿精美行書。整個畫面書、畫滿紙,但布局得當,富有美感。
上部題款為蘇軾《汲江煎茶》詩,但個別文字與原詩不同:“古人稱茶為晚香候,蘇長公有詩可誦:‘活水仍須活火烹,自臨釣石汲深清,大瓢貯月歸香甕,小杓分江入夜瓶。雪乳已翻煎處腳,松風猶作瀉時聲??菽c未易傾三盞,臥聽山城長短更。”鈐有白文印二枚,分別為“茶熟香溫且自看”“壽民”。
另一代表作為同年所作《壺盞圖》。畫面左側(cè)為紫砂壺和蓋碗,呈前后排列;右部題款詞云:“石鼎煮名泉,一縷回廊煙細。最愛嫩香輕碧,是頭綱風味。素瓷淺盞紫泥壺,亦復當人意。聊淬詞鋒辯鍔,濯詩魂書氣。調(diào)寄好事近。葦間居士。”“素瓷淺盞紫泥壺”“濯詩魂書氣”,詩、書、畫俱美,為茶壺畫難得之佳作。
與該畫相仿的,另有私人收藏的《壺盞圖》,作于乾隆十三年(1748),畫面右圖左詞,盞在前,壺在后,款識相同,落款為“綽翁寫并題”。
配有大幅題款的,另有《茶與墨》,畫面為紫砂壺、茶葉罐和墨錠。上題款識:“東坡云:司馬溫公嘗與余言:茶與墨二者正相反,茶欲白,墨欲黑;茶欲重,墨欲輕;茶欲新,墨欲陳。余日:上茶妙墨俱香,是其德同也;皆堅,是其操同也。譬如賢人君子,黔皙美惡之不同,其德操一也。公嘆以為然。庚戌初夏,龍眠馬相如來自閩中,遺我武夷佳茗一小瓶;石城張仲子贈古墨二笏。品俱上上。因為寫圖,并書東坡清語一則,二物昔賢所珍,雅惠弗可忘也。壽民時客邗上?!痹摦嫭F(xiàn)藏故宮博物院。
還有《茶馨圖》,畫面為蓋碗茶和竹編茶葉盒。左上題宋人程宣子《茶夾銘》:“石筋山脈,鐘異于茶。馨含雪尺,秀啟雷車。采之擷之,收英斂華。蘇蘭薪桂,云液露芽。清風兩腋,玄浦盈涯。程宣子《茶夾銘》。壽民?!蓖活}款還出現(xiàn)在多幅茶壺畫上。
薛懷:山窗清供蘊清風
邊壽民之畫風,對其外甥薛懷(1717~1804)影響較大,尤其是茶壺畫、花烏畫,有的構(gòu)圖和題款與邊壽民非常相似。
薛懷自幼在淮安隨邊壽民學畫,故耳濡目染,得其真?zhèn)?,亦以蘆雁馳名,在清代花烏畫中具有重要位置。
薛懷愛茶,有涉茶畫《博古》《茗事圖》等多幅。其《茗事圖》構(gòu)圖模仿邊壽民《壺茶圖》,題款完全相似:“古人稱茶為晚香候,蘇長公有詩可誦,活水仍須活火烹,自臨釣石汲深清,大瓢貯月歸香甕,小杓分江入夜瓶。雪乳已翻煎處腳,松風猶作瀉時聲??菽c未易傾三盞,臥聽山城長短更。竹居薛懷”
其代表作《山窗清供圖》,為著名茶壺畫。該畫以線描繪,有大、小茶壺和蓋碗各一,明暗表現(xiàn)恰倒好處,左上題有五代詩人胡嶠詩句:“沾牙舊姓余甘氏,破睡當封不夜候?!绷碛挟嫾液糜言娙?、書家朱顯渚題六言詩一首:“洛下備羅案上,松陵兼到經(jīng)中,總待新泉活水,相從栩栩清風?!北憩F(xiàn)了文人雅士、隱士,在山中書屋耐得寂寞品茗讀書、修身養(yǎng)性的清寂之美。
陳曼生:茶熟菊開候客來
“千年紫砂,綿延至今;雅俗共賞,文化先行;前有陳曼生,后有梅調(diào)鼎?!边@是關(guān)于紫砂文人壺當代流傳較廣的一句評語。
陳曼生嗜茶愛壺,不僅為紫砂文人壺翹楚,其茶壺畫亦享譽于世。
其多年為官,與文人壺友交游甚廣,與楊彭年、鳳年兄妹等多名制壺名家合作曼生壺,融造型、文學、書畫、篆刻于一壺,以造型別致,原創(chuàng)銘文獨具匠心,附刻山水花鳥畫為主要特色。
陳曼生愛壺及畫,畫過多幅《壺菊圖》,其中上海博物館藏有其三幅《壺菊圖》冊頁,構(gòu)圖相近,均以紫砂壺和菊花入畫,畫面簡潔,清秀可愛,足見曼生嗜壺之癖。三幅畫均有相同題款:
茶已熟,菊正開;賞秋人,來不來?
該題款筆調(diào)輕松,讀來可親。正是菊黃時節(jié),主人烹茶以候,以茶會友,期待老友前來品茗賞菊。此題款常被后人用于茶壺畫或壺銘。
稍晚于陳曼生的寧波慈城籍書法大師、詩人梅調(diào)鼎(1839-1906),曾創(chuàng)辦玉成窯,在—把笠翁壺上所題壺銘有異曲同工之妙,或為受此影響。其銘曰:“茶己熟,雨正蒙,戴笠來,蘇長公。”《壺菊圖》另有題識云:
楊君彭年制茗壺,得龔時遺法。而余又愛壺,并亦有制壺之癖,終未能如此壺之精妙者,圖之以俟同好之賞。
該題識一是贊美楊彭年制壺之精妙,傳承了龔(供)春造壺遺法。二是介紹自己嗜好紫砂壺,也有制壺之癖好,自謙技藝欠缺,無法與精妙者相比,因此創(chuàng)作《壺菊圖》供同好欣賞。
嗜壺、制壺、畫壺,陳曼生當為紫砂第一人。他多次繪畫《壺菊圖》,期望能有更多茗壺愛好者,同賞砂壺之美。這應是其夙愿吧。吳昌碩:梅梢春雪活火煎
清末民初著名書畫家、篆刻家、詩人吳昌碩(1844-1927),酷愛梅花,嗜好茶飲,作有數(shù)十幅《茗具梅花圖》《茶菊清供圖》《茶壺幽蘭》等茶壺與梅花、菊花、蘭花相關(guān)的茶壺畫。
其茶壺與梅花代表作有《品茗圖》。該畫以濃墨勁寫梅花,以素墨淡寫茶具,形成鮮明對比。畫面中一叢墨梅綻放,線條濃淡相間,交叉錯落,春意盎然;淡綠色茶壺造型別致,白色瓷杯晶瑩剔透,茶香與梅香躍然紙上,相映成趣。左上題款云:“梅梢春雪活火煎,山中人兮仙乎仙”表達了畫家擺脫世間塵雜,向往陶淵明“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式的田園生活,與三五好友煮雪烹茶,于梅林香雪海中,靜心品茗賞梅的內(nèi)心世界;同時體現(xiàn)了畫家高潔、淡泊的性情和高超的審美情趣。
該題款還出現(xiàn)在多幅同類茶壺畫中。其《茶壺幽蘭》畫面為兩枝劍蘭,茶壺為翡翠色,同為白色瓷杯,茶香與蘭香相融。右下角題款云“寫案頭即景,卻似種榆仙館主人得意之作,朱漕帥涉筆,亦時時有此雋想??噼F?!逼渲小胺N榆仙館”為陳曼生大號,苦鐵為畫家大號,意為畫家案頭常備茶具、蘭花,即興之作,頗有陳曼生、朱漕帥書畫之風,描繪了畫家于書齋中以蘭、茶為友,啟迪靈感之高雅藝術(shù)與審美情趣。
其《菊花茶具圖》畫面均為文人雅士心愛之物:一枝盛開的菊花,一把淡綠色茶壺,一對白色瓷杯中,注有金黃色茶水,花盆中有兩叢茂盛的菖蒲,下方左右有五枚枇杷,沒有題款。畫面布局和諧,富有美感,展現(xiàn)了畫家嫻熟高超的繪畫藝術(shù)和審美情趣。
齊白石:梅花茶具敘鄉(xiāng)誼
現(xiàn)當代茶壺畫中,最著名的當數(shù)國畫大師齊白石的《梅花茶具圖》。1952年12月26日,是毛澤東59歲(60虛歲)生日。毛澤東與齊白石同鄉(xiāng),雖未曾謀面,但鄉(xiāng)誼深厚,曾邀請齊白石到中南海家宴。齊白石崇敬毛澤東,此前曾為毛澤東治印。這年歲末,他還想作一幅國畫,祝賀毛澤東60歲生日。這便是《梅花茶具圖》的誕生背景。
《梅花茶具圖》畫面為一枝紅梅,一把抽象紫砂壺,兩個印花瓷杯,構(gòu)圖簡潔,恰到好處,既超凡脫俗,又拙樸親切。左有邊款:“毛主席正,九十二歲齊璜”,鈐有“大匠之門”等三枚印章。該畫寓意美妙,紅梅具有喜慶色彩,同時象征毛澤東高貴品格;而細細品味,齊白石與毛澤東俱入畫中,兩個杯子,象征兩位同鄉(xiāng)好友,一個是叱咤風云的領(lǐng)袖人物,一個是享譽世界的畫壇大師,仿佛兩人一邊品茗,一邊觀賞紅梅,暢談藝術(shù)與人生,家事與國事,意境深遠。
齊白石還畫過《酒壺螃蟹圖》等作品,主題為酒,壺為茶壺,別具美感,不同于畫家所畫其它酒壺,這可能是畫家對茶壺之偏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