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澤恩
摘要:左手按弦的手型是大提琴演奏者需要熟練掌握的重要基本功之一,它與音準;三度、六度、八度的雙音練習;手指按弦速度和靈活度以及高難度技巧的運用密不可分,并且還會影響到后期學習大提琴的效率高低和演奏水準,所以手型問題應(yīng)當引起演奏者足夠的重視。本文針對大提琴演奏學習中應(yīng)該如何使用正確的手型和訓練方法,從不同的角度和層面進行探討。
關(guān)鍵詞:大提琴;手型;把位;泛音;學派
中圖分類號:J622.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5312(2020)11-0069-03
一、引言
大提琴有著較為悠久的歷史,最早能追溯到歐洲十六世紀末。從六根弦的“膝琴violadagamba”(即古大提琴)不斷改進,最終演變而成四根弦的現(xiàn)代大提琴“violoncello”。大提琴音色渾厚豐滿,具有開朗的性格,擅長演奏抒情的旋律,表達深沉而復雜的感情,是管弦樂團中必不可少的低音弦樂器。要想把它拉響并非難事,但若要把它學透徹,達到爐火純青的頂尖水平可非一日之功。作為仍在學習大提琴演奏的我,可以把學習過程總結(jié)為三句話:興趣不可丟,勤奮不可少,積累最重要”,一步一步腳踏實地的學習,從業(yè)余向?qū)I(yè)靠攏,從專業(yè)向一流看齊。曾居住在鼓浪嶼的一位老人,并且也是一位出色的大提琴演奏家、教育家的沈章老師曾今說過:“大提琴學成標準有三點:(1)內(nèi)行外行都承認;(2)狀態(tài)好壞都知道;(3)能在無外力情況下自行調(diào)整狀態(tài)”,可能只有達到以上幾點,才能算是真正步入了學習大提琴行列吧。
二、大提琴的把位
在了解左手手型之前,我們應(yīng)該先知道大提琴的把位是如何分布的。如圖1所示,大提琴的音域從大字組的C(帶兩個低音點的1)一直到小字三組的a(帶兩個高音點的6),接近五個八度的音域。與音域緊密相關(guān)的音位,也從低音譜表直至高音譜表有序排列。盡管大提琴有近五個八度的音域,但其常用音域一般只有三個八度多一點,此音域常用于合奏,而大提琴獨奏的音域要高于常用音域,一般超過四個八度。從圖中我們能了解到,每一個點相對應(yīng)的就是每一根手指在指板上所對應(yīng)的音高,把位越高,點與點的距離(音域音的距離)就會越近,所以我們左手手型也進行相應(yīng)的調(diào)整,甚至因為有的音之間的距離太近,我們還需要挪動前一根手指借位置給下一根手指來進行操作。
三、手型的種類
首先,我們可以從基本正確的手指按弦姿勢、按雙音和弦的姿勢和泛音這三個層面來進行分析。
(一)左手按弦基本姿勢
大提琴的左手是一道關(guān)口,既要有力度來征服較粗的琴弦,又要求手指的靈活和有彈性,所以練習時保持良好的手型至關(guān)重要。我們左手的五根手指有著相對應(yīng)的編號,分別為:食指-1指(在樂譜上標記指法為1)、中指-2指(在樂譜,上標記指法為2)、無名指-3指(在樂譜上標記指法為3)、小指-4指(在樂譜上標記指法為4)、大拇指-0指(在樂譜上標記指法為0)。左手按弦,大拇指放在琴頸后,其余四根手指指關(guān)節(jié)彎曲,指尖立著自然下垂按在弦上,手心成窩狀,大拇指與中指相對(大把位的時候,拇指向相對的三指位置靠近),可以想象手里握著網(wǎng)球的感覺。與此同時手臂應(yīng)當抬起,手肘、手腕和手背呈一條直線。在拇指把位的時候(大多數(shù)情況下拇指把位用在四把位往下,特殊情況一把位至四把位也用到),大拇指和其他四根手指都需要在指板上。大拇指按在弦上,其余手指則以大拇指為中心,在大拇指和無名指之間手指長度范圍內(nèi)構(gòu)出對應(yīng)的音(特殊情況下使用到小指)。
我們在具體練習左手按弦的時候應(yīng)當注意以下幾點。當把手指按弦的壓力減少時,換把就能變得較為輕松,使用不同的手指壓力可以獲得很大的靈巧性和各種音色變換,這樣能使得每一段音符都拉的更清楚。左手需要保持松弛狀態(tài),但手指按弦還是需要很結(jié)實,我們可以通過打指練習(每一根手指在按下弦接觸到指板上發(fā)出“噠噠”的聲音)的方式來進行針對性訓練,使得手指更有彈性和精確性。落指的動作只需要使用手指本身的重量就夠了,蠻力的敲打指板不是很好的鍛煉方法,可以根據(jù)具體的音樂表現(xiàn)力來進行按弦力量的調(diào)整,與此同時手就要像是訂書機一樣準確的訂在指板上的每一個音,靠耳朵仔細辨別是否找對了位置。以上就是左手按弦的基本姿勢和練習操作,也是國內(nèi)外大提琴界所公認并且采取教學和使用的主要方法。
(二)雙音與和弦的姿勢
在學習大提琴的過程中,雙音與和弦可能是大多數(shù)提琴手比較苦惱的地方了。雙音,顧名思義就是兩個音同時發(fā)聲,所以應(yīng)該是拉兩根不同的弦(和弦則是多個音從低到高同時發(fā)音),這里就會牽扯到需要什么樣的手型指法才能準確找到音。這里我們就會采用大提琴中的專有名詞一‘大把位'和‘小把位。以大提琴C弦C大調(diào)為例子,在一把位中降D到E是增二度,當我們食指按降D無名指按E的這種寬手型或是需要延伸手指的手型,我們稱之為大把位。大把位普遍存在于自然調(diào)中出現(xiàn)的變音記號,但是換到其他把位就需要另說了。小把位就是兩個相鄰的音能在不做手指擴張下所能構(gòu)成的音程。在同一根弦上的兩個音出現(xiàn)了增音程且非常態(tài)手型能夠著的就需要用到大把位,但是在兩根不同弦上的兩個音所構(gòu)成的雙音,我們就需要用到小把位。大把位和小把位相互有序運用組合下,實現(xiàn)了在大提琴上能拉出24個大小調(diào)的音階和豐富的音樂旋律。
到了拇指把位可能會有一點區(qū)別,但是整體原理是大同小異的。拇指把位由于大拇指的加入,相當于五根手指同時存在于指板上(小拇指一般在特殊情況下才使用),在按雙音或和弦時會呈現(xiàn)奇怪的手型,那我們應(yīng)該如何準確的找到雙音或和弦的位置呢?大家都知道,我們最初在練習雙音音階時都是先找到一個音,然后在找到另一個音,最后兩個音同時發(fā)聲,這樣就完成了雙音的第一步,后面的雙音也是同樣道理。但是在練習中大家有沒有發(fā)現(xiàn),一旦我們脫離了初期的一個音一個音的尋找,而是直接兩個音同時發(fā)聲時,難免會遇到兩個音中總有一個不準的情況,而且雙音練習的速度也很慢,那問題出在哪呢?難道是練習的時間不夠?其實不然,練習時間確實是很重要的方面,但最重要的莫過于練習中的思考。其實練習雙音最為重要的一點就是手型問題,與其練習過程中看著左手去記弦上音的位置,不如以大把位或小把位的手型來進行肌肉記憶。這樣既能高效的理解音程之間的關(guān)系,又能提高音的準確性,練習雙音的速度也能隨之上來。在拇指把位是同樣道理,也是通過大把位與小把位的手型組合來練習雙音,但是我們能夠換一組詞對大把位和小把位進行更確切的描述,那就是‘垂直關(guān)系手型和‘側(cè)面關(guān)系'手型。垂直關(guān)系手型指的是,在拇指把位中指與指板從側(cè)面看成90°,其原理是同一根弦上中指到無名指的音程關(guān)系是大二度。側(cè)面關(guān)系則是,在拇指把位中指是向內(nèi)側(cè)著的,與指板成小于90°的姿勢,其原理是同一根弦上中指到無名指的音程關(guān)系為二度。在音階練習中記住大把位與小把位、垂直關(guān)系與側(cè)面關(guān)系的順序和理解當中的原理,通過正確有效的加以練習,你會發(fā)現(xiàn)原來練習雙音提升速度和準確性的關(guān)鍵就在這,并且在后期學習技巧性的困難雙音片段不會感覺到迷茫。
(三)泛音
泛音可分為兩種,一種叫自然泛音,,另一種叫人工泛音。兩種泛音是通過不同的指法手型來得以實現(xiàn)的。
首先我們來講什么是泛音。泛音是弦樂器演奏中常用的一種別具特色的奏法,大提琴上的泛音,音響優(yōu)美奇特,音色晶瑩透亮,宛若清澈的鐘聲或鈴聲。我們聽到的聲音絕大多數(shù)是復合音,拿一根琴弦來說,除全弦振動外,弦的二分之一三分之一、四分之一、五分之一……等各分段都在振動,而且同時發(fā)出了一系列不同音高的音。這些音的總和叫復合音。全弦振動的音最響最清楚叫基音或叫一分音,記譜就寫這個音的音名,其它分段振動的音叫二分音、三分音、四分音、五分音……等等,聲音較弱的不易聽出來。這些分段振動的音排列起來叫“分音列和“泛音列。從一分音基音算起的音列叫“分音列,從二分音算起的音列叫‘泛音列。
在大提琴中,自然泛音(符號為“O”)就是用三指輕觸弦的二分之一處,會有高八度音出現(xiàn),輕觸弦的三分之一處,會有純五度(準確是純十二度)音出現(xiàn),這些分段點上都是泛音點。人工泛音(符號為“◆”)能夠通過兩種方式實現(xiàn),一種是使大拇指在弦上實按某個音位,以大拇指為中心向下構(gòu)一個四度音程再以三指輕觸泛音點,另一種則是以大拇指為中心向下構(gòu)五度音程,這兩種方法都能夠得到泛音。在演奏泛音時,要做到“準、松、快”,即音位要準、貼弦要松,多加練習能夠提高泛音操作的準確性。
四、手型與學派
大提琴發(fā)源于意大利,隨著世界各國文化相互交流發(fā)展中傳到了國外,由于文化差異以及社會環(huán)境的共同影響,導致大提琴的演奏形成了不同的學派。最有代表性的幾個學派有意大利學派,法國學派,德國學派以及俄羅斯學派,每個流派都有著自己的演奏風格和音樂特色。接下來以法國學派和俄羅斯學派這兩個筆者接觸過的學派在左手手型操作上來談?wù)剛€人感受。在分別和兩個不同學派的老師學習過后,給我最深刻的印象就是大把位的手型問題。法國學派老師上課時曾教我大把位的手型,食指張開構(gòu)大把位時,是需要食指指尖的正面,也就是指尖肉比較多的地方按弦,且食指關(guān)節(jié)自然彎曲。雖然我能做到,但是個人感覺手需要撐的很開才能按準音,并且伴隨著撕扯食指和中指連接處的痛感,顯得不是很順手。首先,外國人的手一般人的手要大,手指也更長,在拉琴方面天生自帶優(yōu)勢,這些把位他們]操作起來更加輕松。但在俄羅斯學派的老師手上我又尋找到了另一種答案,那就是采用食指側(cè)面按弦的手型。這種手型就是在構(gòu)大把位的時候,把食指伸直,呈現(xiàn)出一字狀,使用食指指尖靠內(nèi)的側(cè)面來按弦。個人覺得這種方式相比法國學派的方式更為適用且輕松一些,不過作為一名求學者而言,不能因為遇到一些困難就退而求其次,應(yīng)該都要學習和掌握,這樣才能逐步深度了解不同學派的特色。沈章先生曾對我說過:“一個優(yōu)秀學生,評價他能力的強弱就看他能不能把老師所傳授的知識都學會,即使“一千個大提老師中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
五、結(jié)語
作為大提琴求學者,若要真正提高個人的演奏水平和音樂修養(yǎng),仍然應(yīng)當以“興趣不可丟、勤奮不可少、積累最重要”這一要求為指導,并且練習時一定要動腦思考。固定好手型還只是學琴基礎(chǔ)中的冰山一角,還有著例如弓的觸弦點、施加給弓的壓力、弓速變化和各種左右手的配合技巧等,有待我們研究與探討。把這些基礎(chǔ)和演奏技巧綜合在一起去演奏作品時,我們能體會到想要還原作曲家初次創(chuàng)作存在于腦海的音樂,是非常具有挑戰(zhàn)性的。
六、結(jié)語
本論文通過以左手手型為出發(fā)點,以筆者個人多年學習過程中所積累的經(jīng)驗和對專業(yè)書籍的閱讀思考,對大提琴的把位、手型種類以及學派進行了深入的分析與研究。相信通過刻苦實踐后,廣大學習者能擁有良好的基本功,為以后的學習和演奏打下堅實基礎(chǔ),能夠如愿以償?shù)某蔀槔硐胫械拇筇崆僖魳芳摇?/p>
指導老師:陳果
參考文獻:
[1]徐波.大提琴名師指點[M].長沙:湖南電子音像出版社,2017.
[2]凌憲初.論近代西方音樂倫理精神的嬗變[J].音樂創(chuàng)作,2012(01).
[3]陳果.俄羅斯音樂家卡巴列夫斯基的教育思想[J].藝海,2013(08).
[4]于潤洋.西方音樂通史[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