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樹超
摘要
語文閱讀教學要立足于語篇學角度,從言語形式、語蘊分析、敘述者角度展開文本解讀,即一定要先從言語形式走向內(nèi)容,所謂“入乎其內(nèi)”,在此之后,還必須從內(nèi)容走回形式,所謂“出乎其外”。
關(guān)鍵詞
語篇學 文本解讀 語篇價值
在語文閱讀教學中,許多教師傾向于文學解讀,即注重披文入情。但是,語文教師對于文本的解讀應不同于一般的欣賞閱讀解讀,而應是語文教學解讀。這種解讀是以課堂教學為主,要目的,以提高學生認知水平為價值取向的閱讀。也就是說,當文本成為教材時,教師不但要理解文本的原生價值,還要圍繞教學目標,進行加工處理,從而找出適合學生學習、滿足學生思維提高、適用于師生課堂互動的教學內(nèi)容。教師必須通過探討文本的形式實現(xiàn)對文本深層意蘊的把握。以上正是語篇學所關(guān)注的內(nèi)容。編者將以《秋天的懷念》為例,從語篇學角度出發(fā),談談文本解讀應該怎樣做。
一、言語事件:語義、語境和語蘊的復雜化
《秋天的懷念》文質(zhì)兼美。從文本本身看,這篇散文短小精悍,全文寥寥數(shù)百字,故事內(nèi)容相當簡單,但文章蘊含的情感卻十分深厚,其意蘊值得深入挖掘。
閱讀文本,我們可以了解到,母親在照顧“我”的時候已經(jīng)病體支離,“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來覆去地睡不了覺”。但是作者在描繪日常生活的時候,卻刻意回避了母親的病情,流露在文字間的是母親的關(guān)懷體貼——“北海的花開了,我推你出去走走吧”;是母親的行動敏捷,——“母親撲過來抓住我的手”;是母親的心細如發(fā)——“母親進來了,擋在窗前”;是母親的將心比心——“對跑和走之類的字眼,她比我還敏感”。難道作者真的一點都不了解母親的身體狀況嗎?其實,從插敘的部分,我們可以看出,他當年知道母親的身體狀況不佳,“我沒想到她已經(jīng)病成那樣”,直接透露知曉母親身體有病,只是沒有想到病情嚴重。那么,史鐵生為什么在敘述中刻意回避母親的病情,只是偶爾用了一個“憔悴”?我們可以進一步思考:文章提到的“我”的那些近乎歇斯底里的行為是真實情況的再現(xiàn)還是作者刻意強化呢?“我”對母親近乎冷漠的舉止是完全真實的描述還是夸張和變形?我們聯(lián)系寫作背景可知,《秋天的懷念》寫作于作者母親去世7年后。7年的時間,使得他能從巨大的悲傷中走出來,從雙腿癱瘓的自傷自憐中走出來,使他能更清醒地評價自己,能更深切地體察母愛。只有掌握了這樣一條情感變化的線索,我們才能更深入地理解文章的情懷,體味那種淡淡的、隱藏得極好的自我鞭撻,才能更好地進行文本主題的挖掘,而不是給文章簡單地貼上“母愛永恒”的標簽。
好文章一定會有背景渲染,這個背景會讓故事變得不尋常。這篇文章的線索是菊花,情感的寄托也在于菊花。菊花的作用還不止于此。據(jù)史鐵生的妹妹回憶,他們的母親其實去世于春天。那么,兄妹兩個選擇秋天菊花盛開時,去北??椿ň拺涯赣H,就有了豐贍的寫作學方面的詮釋。試想,如果作者在母親的忌日即春暖花開時去拜祭母親,這篇文章蘊含的淡淡的悲傷會不會被稀釋許多?
徜徉于文字之間,順著作者的情感變化沿波討源,我們看得出,這篇文章沒有鮮明的人物描寫,沒有曲折的情節(jié)結(jié)構(gòu),但是表現(xiàn)的主題十分鮮明,意蘊十分豐厚。
教師牢牢抓住文本,從文本的語言文字出發(fā),帶領(lǐng)學生挖掘出文章的多重意蘊,培養(yǎng)學生的良好語感??梢哉f,這是起于言語形式,終于言語內(nèi)容的文本解讀。但這還不是語文解讀的終點。語文教師在體悟文本的文學之美后,必須返回言語形式,從語篇學的角度開發(fā)文章的教學價值,這才是語文教學解讀的關(guān)鍵。汲安慶老師在《如何個性化深度解讀文本》一文中說:“光知道文本寫了什么,對怎么寫、寫得如何(這兩項都涉及形式表現(xiàn)與創(chuàng)制的秘妙)不聞不問,甚至懵懂無知,那么對寫什么的了解必定有限,其了解的深度、正確性也值得懷疑?!?/p>
二、敘述者角度:語篇主題理解的另一種可能《秋天的懷念》的語篇教學價值也是十分突出的,。簡單說來,有以下幾點:一是語言簡潔明快,整齊勻稱,整句散句結(jié)合的句法讀起來朗朗上口。二是語言富有韻味,耐得咀嚼。三是選材精當而又敘述視角多變。這篇文章是指導學生寫作的絕佳典范。對于第一點和第二點,各種研究文章分析得十分透徹。我們著重來看一看第三點。
袁衛(wèi)星老師說,好的文章情節(jié)其實就是在不斷地兜圈子,從而起到柳暗花明的效果。孫紹振老師也說,所謂情節(jié),就是不斷地“結(jié)”和“解”,讓讀者的心理預期每每落空。這一篇文章就是如此,雖然情節(jié)簡單,但是每有意料之外的內(nèi)容。達成這一效果的手段就是不停轉(zhuǎn)換人物的身份和視角。
讀者看完文章第一節(jié)的時候,心里產(chǎn)生的多是對“我”雙腿癱瘓的同情。但文章第二節(jié)立刻轉(zhuǎn)向插敘,補充交代母親的嚴重病情,我們的視線被強行拉到母親身上,并不由自主地想:母親能支撐多久?第三節(jié)的視角重新回到“我”,由“我”映射母親的生活。這一段寫“我”愿意出門了,寫母親興奮無比,筆端洋溢著家庭的溫馨,和第一段的冰冷氣氛形成了對比。讀者的心也會隨之放松下來。可是下一段出現(xiàn)了突兀的獨句成段一“她出去了,就再也沒有回來?!弊屛?,章剛剛升起的溫馨立即掉入了極度悲涼的深淵。教師教學生寫記敘文,就是教他們學會設(shè)置矛盾和解決矛盾,讓他們學會打破常規(guī),超出讀者的心理預期,在此過程中推進故事情節(jié)的發(fā)展。矛盾和心理落差就是情節(jié)發(fā)展的內(nèi)在邏輯。
此外,在敘述過程中,作者的視角不斷地從親歷者向評判者轉(zhuǎn)變,文本的時間和空間得到極大延伸,讀者的心理感受也隨著作者的情感沖突變得更為激烈。
王尚文先生說:“語文之外的其他學科所教所學的是教材的言語內(nèi)容,而語文學科則以教材的言語形式為教學內(nèi)容;換言之,其他學科重在教材‘說什么,語文學科則重在教材‘怎么說,以使學生從中學習如何具體理解和運用語言文字的本領(lǐng),培養(yǎng)聽說讀寫等語言能力?!闭Z文教師對文章的解讀一定要先從言語形式走向內(nèi)容,所謂“入乎其內(nèi)”,在此之后,決不可得意而忘言,還必須從內(nèi)容走回形式,所謂“出乎其外”。
(作者單位:江蘇省徐州經(jīng)濟技術(shù)開發(fā)區(qū)教師發(fā)展中心)
本文系江蘇省中小學教學研究第十三期重點課題“語篇學視域下文本解讀方法實踐研究”(編號:2019JK13-ZB22)的階段性研究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