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珺之
8月7日,因新冠疫情而被延期數月的“高更與印象派畫家”藝術展將于倫敦皇家美術學院開幕。這場將持續(xù)至10月18日的展覽著重展出丹麥奧德羅普格園林博物館收藏的高更畫作,完整回顧其從早期印象派到后期主觀色彩表現及簡化形體輪廓個性畫風的轉變。
這是英國首都今年第二次舉辦以高更為主題的大型畫展。
高更是國際博物館的票房熱門。僅2017年以來,以他的作品為主的重要國際展覽就有近十次。然而,在公眾對女權、殖民和種族主義問題愈發(fā)敏感的今天,高更的藝術遺產開始被重新評估,而他本人也遭遇了前所未有的“道德審查”。
在今年初落幕的由倫敦國家美術館舉辦的“高更肖像”展覽上,懸掛著畫作的墻上標著這樣一則醒目的注釋:“該畫家反復與很年輕的女孩們發(fā)生性關系,娶了其中兩個,并生了孩子。高更無疑利用了他西方白人的特權,最大限度地享受了擺在他面前的性自由?!痹谡Z音導覽里,參觀者們還可以聽到這樣一個問題:“是時候徹底停止欣賞高更了嗎?”
這一切,還得從畫家本人頗具傳奇色彩的私生活說起。
后印象派繪畫大師保羅·高更1848年出生于巴黎,父親是一名共和派激進記者,母親是秘魯名門千金。他童年的一部分在秘魯度過,7歲回到法國。結束水手兵役后,憑借家族豐厚的人脈,高更得到了一份證券交易所的工作,并娶了一名丹麥富商的女兒為妻。二十出頭的這段時期,高更開始畫畫,后師從印象派大師畢沙羅。沒過幾年,股市暴跌,高更家境衰落。他放棄了股票經紀人的職業(yè),與妻兒分居,全心從事藝術創(chuàng)作。
1891年,厭倦“文明社會”的高更來到了位于南太平洋的塔希提島。余生的12年,高更大部分時光都在法屬波利尼西亞度過。在這片有著天堂般景色的野性異域,他深深被毛利人的原始、純粹與熱情所吸引,靈感迸發(fā),創(chuàng)作了其藝術生涯中最具標志性的大師之作。已過不惑之年的他在法屬波利尼西亞先后娶了兩名13歲和14歲的少女為妻,并與多名土著女孩保持著情人關系。1903年,高更因梅毒性心臟病去世。
倫敦國家美術館對高更的“另類解說”引起了國際媒體的廣泛關注。去年11月,“高更肖像”的聯合策展人克里斯托弗·里奧佩爾(Christopher Riopelle)在接受《紐約時報》采訪時表示,放在幾十年前,同一主題的展覽“會更注重形式創(chuàng)新”。而現在,所有內容都必須“放到一種更微妙的語境中”去看。
保羅·高更。
那么,我們應該因其私生活的污點而抵制高更嗎?這其實又回到了是否應該將作品與作者分而視之這一話題。
“對于這個人,我可以完全憎惡和討厭,但作品就是作品。一旦藝術家創(chuàng)造了某種東西,它便不再屬于這個藝術家——它屬于世界。”曾任倫敦泰特現代藝術館館長、并舉辦過高更大型作品展的維森特·托多利(Vicente Todolí)對《紐約時報》說。
早在2017年,高更就曾在其祖國——文藝與自由至上的法國引發(fā)廣泛爭議。爭議的導火索是一部由文森特·卡索主演的傳記電影《高更:愛在他鄉(xiāng)》。影片不但模糊了高更在塔希提所娶的土著嬌妻的年齡——13歲(由一名17歲的女演員飾演),而且還對畫家后來患上梅毒做了淡化處理——主人公在片中僅被診斷為糖尿病……
法國新聞雜志《年輕的非洲》于電影上映之時發(fā)表了一篇題為《戀童癖在熱帶地區(qū)不是事兒》的評論,猛烈抨擊了該片導演對“白人在殖民地所犯罪行”的沉默。
此文一出,隨即引發(fā)媒體熱評。此次論戰(zhàn)起底了高更私生活不為公眾熟知的細節(jié),例如他在法屬波利尼西亞所娶的嬌妻的真實年齡、他一夫多妻的經歷、他在與友人的信中炫耀自己擁有眾多“溫順”且“多情”的土著情人、他染上梅毒的具體年份及之后的情事等。神壇上的高更被打上了“戀童”“重婚”“性病傳播者”的標簽。
激烈的論戰(zhàn)迫使該片主演、凱撒獎影帝文森特·卡索在多家主流媒體平臺穿梭“救火”?!澳莻€時代的13歲,或許不等同于今天的13歲。這部電影講述的是一個關于愛情失意和文明沖突的故事?!笨ㄋ鳛楦吒q護稱。
法國歷史學家、《19~21世紀戀童癖史》一書作者安·克勞德·安布羅伊斯·倫杜(Anne-Claude Ambroise-Rendu)認為,拿當今的道德標準去衡量100多年前的個體行為是對歷史的錯誤解讀。
文藝界這一新清教主義的興起令法國創(chuàng)作自由觀察研究所深感焦慮。在一份聲明中,該機構提醒說:“藝術作品在本質上是一種描繪與呈現。它固有的距離性使其可以被接受而不與現實混淆。”
當我們以21世紀的角度重新審視從前的藝術家的生活時,可以發(fā)現很多“三觀不正”的人:高乃依和莫里哀是十足的大男子主義者;達·芬奇偏愛美少年;伏爾泰和塞利納有強烈的反猶傾向;卓別林曾使兩名未成年少女懷孕……
所以,我們就應該抵制這些“不道德”的藝術家們的作品,或是干脆把他們從人類文化寶庫中除名嗎?
“當下盛行的道德審查和瘋狂的政治正確在冒著貧化人類知識、文化及科學遺產的風險,與它的假想敵搏斗?!狈▏峨娪半s志》如此告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