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從旻
2019年年底朋友帶著孩子到家里,聊天中從書架上抽出了兩個不同時期版本的《傅雷家書》,引起了再讀的興趣。最近找到了2016年譯林版的《傅雷家書》,編者傅敏用目前可尋尚存的并不完整的四位作者傅雷、朱梅馥、傅聰、彌拉(傅聰?shù)牡谝蝗纹拮樱┦嗄辏?954—1966)的往來信件文字,盡力還原了藝術與教養(yǎng)傳承的點點滴滴,呈現(xiàn)了一個普通家庭的深情與庸常。
特殊年代書寫的、已成為文化遺產(chǎn)和文化符號的《傅雷家書》,已不知有多少個版本,又直接和間接影響了具體多少人。這部作品,是在傅雷留洋歸來報效祖國與傅聰去國遠行追求藝術與自由,父子二人在相同時段卻逆向而行的空間與時光中,以書信體的方式勾勒出的人生脈絡和片段,見證了一個家庭和其中的個體在時代的裹挾下,在面對東西文化的碰撞與交融中,如何遠隔重洋地理解升華與彼此成就,書寫中留下了一筆筆瑰麗的思想印跡;又如何就生活的致簡要義和人生中自我與他者的關系,傅雷先生解析出無關東西方的一個個世間樸實的真知灼見。一部雋永的“家書”,在看似隨性日常、自然流露、不加掩飾的文字中讓讀者領略了人間的智識與思想和境界的高妙,以及悲情又濃烈的赤子之愛。
藝術之愛的博大與深厚
文學翻譯家、藝術評論家傅雷,學識廣博、中西貫通,尤其在藝術上造詣深厚,學養(yǎng)超群,對文學、繪畫、音樂充滿昂揚的激情和辯證的思考與探索。長期的文學翻譯和藝術理論研究工作,滋養(yǎng)著傅雷,也將他本人鑄就成一部豐厚的“大書”。
在與傅聰?shù)耐鶃硇偶校道准炔粩嘌笱鬄⒌剌敵鲋乃囆g見地和細膩的藝術分析,同時又近乎貪婪地希冀從傅聰?shù)男偶淖只仞伵c討論中吸納新的觀點和看世界、看藝術的新角度。不與時代脫離并超越時代的思考,保持學術生命和思想的鮮活,是傅雷這樣的知識分子精神上的追求。每每收不到傅聰回信,或者回信不回復觀點的異同,傅雷就會在下一封信里表現(xiàn)出焦灼萬分的不解,甚至絮絮叨叨地埋怨。
傅雷既可以與傅聰就音樂藝術的技巧與技術,對手與身體在鋼琴前的種種表現(xiàn)、鋼琴技術與訓練的關系指出:美的音質的來源是耳朵、手和心。他也對樂感、音色、節(jié)奏的表現(xiàn)出自哪些因素;人的性格表現(xiàn)在音樂理解和表達上的特點;文化背景、民族性和音樂的關系這些議題娓娓道來,細分縷析,言之有據(jù)。他還可以就理智與情感在音樂表現(xiàn)上的如何平衡這些看似抽象的感受,闡述得極為精準:“藝術不但不能限于感性認識,還不能限于理性認識,必須要進行第三步的感情深入……藝術家最需要的,除了理智以外,還有一個‘愛字!”
傅雷深厚的藝術人文底蘊、廣博的視野和細膩的寫作手法,讓其落筆成章,篇篇美文。而天才傅聰年少氣盛顯露的才華與自信,甚至比傅雷表現(xiàn)出更加的風流倜儻、帥氣逼人。父親從小為他打下的東方文化的縷縷根基,古典詩詞歌賦的血液式的浸入,加之傅聰天然具有的對藝術的獨特領悟力,讓他的鋼琴演奏出神入化,如詩如畫,被譽為最理解肖邦的“鋼琴詩人”,藝術之美享譽世界。
共同的藝術家的氣質是傅雷傅聰父子二人的真實寫照:“赤子孤獨了,會創(chuàng)造一個世界”??吹礁德攺托胖袨⒚摰奈淖趾驮诤M獾乃囆g成就,不難理解傅雷作為父親對傅聰才華的期許、偏愛,甚至激賞,進而對傅聰精神世界的養(yǎng)成抱持著濃烈、執(zhí)拗的持續(xù)關注。傅聰是他的生命延續(xù)與精神再復活,是他的驕傲,是于現(xiàn)實中驗證的傅雷寫下的這句話:“生命就是連續(xù)不斷的死亡與復活”。
親情之愛的溫柔與嚴苛
一個天賦異稟的不羈少年以出色的藝術才華有機會去異國學習、比賽,既是父母的榮光與驕傲,也似一根長長的風箏線遠遠地一直牽著父母的神經(jīng)。路途遙遙,傅雷夫婦精確地計算著雙方發(fā)出信和彼此收到的日子,為每一封信或郵包的稍快一天的抵達而雀躍,又為每一封信的延遲或不達而焦慮萬分。對信件和信件內(nèi)容的饑渴情緒一直貫穿著他們在世的后十余年:“我們歷來問你討家信,就像討情一般?!?/p>
在把傅聰當作討論音樂藝術話題的對手角色中,傅雷希望訓練他的思考和表達,希望他用寫信的方式多整理自己的思想,把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傅雷想在做人、生活細節(jié)、藝術修養(yǎng)、演奏姿態(tài)方面力圖去做傅聰?shù)囊幻妗爸覍嵉溺R子”;在做事上,他則要求傅聰遵循“第一坦白,第二坦白,第三還是坦白”的原則。在導師更換這樣的大事上,傅雷又以長者的寬容和全面分析提醒傅聰三思,最終傅聰在沖動和單向度的思考中冷靜下來,得出了更深入的選擇結論。
傅聰遠在異國他鄉(xiāng),吃喝用度及未來的事業(yè)發(fā)展都離不開怎樣看待和使用金錢這個問題,傅雷以過來人的經(jīng)驗諄諄囑咐:“要不受物質之累,只有克服物質、控制物質……唯有妥善安排才能不受物質奴役?!碑厴I(yè)后的傅聰受邀各國巡演,傅雷更是將頻繁的商演對專業(yè)的損傷和弊端時時提醒傅聰,生怕他被金錢左右,流于俗世,失去藝術的本真。
為人父母者傅雷夫婦,深知傅聰在藝術上的狂熱和執(zhí)著,最為牽掛傅聰?shù)纳硇慕】?。傅雷認為欣賞大自然和造型藝術的美是維系一個人身心平衡的最佳方式。如果兩個月不去森林和博物館,傅雷自認為就無法調節(jié)身心,因而不斷在信中督促傅聰走向大自然,走進博物館。有趣的是,在這個問題上傅雷也會真誠地自我剖析:“我并非不想去公園里散散步或者逛逛古董鋪,實在是沒有這種閑暇,工作對我來說變成一種激情,一種狂熱……”
這種與理性相悖的狀況,還表現(xiàn)在傅雷對傅聰經(jīng)常不及時回復或者不愿及時回復的聊以自慰的“理解”,令人莞爾:“青年人最容易給人一個‘忘恩負義的印象。其實他是眼睛望著前面,饑渴一般的忙著吸收新東西,并不一定是‘忘恩負義?!?/p>
藝術家的尊嚴、體面與教養(yǎng)
傅雷崇尚中國人的生活哲學,主張“人一輩子都在高潮低潮中浮沉,唯有庸碌的人,生活才如死水一般;或者要有極高的修養(yǎng),方能廓然無累,真正的解脫”。這里極高的修養(yǎng)意味著在關于人的言行的教育培養(yǎng)上要時時自律和嚴謹。傅雷認為無論如何細小不足道的事,都反映出一個人的意識與性情。修改小習慣,就等于修改自己的意識與性情。傅雷曾在信中叮囑傅聰一件看上去很小的事情:信封上的字別太大,以免郵票會遮去姓名;他還在說話方式上提醒傅聰: “堅持真理的時候必須注意講話的方式、態(tài)度、語氣、聲調。要做到越有理由,態(tài)度越緩和,聲音越柔和”;在人情世故處理上: “做事最要防為人當了差,反蒙不白之冤。這也是不可不學會的人情世故!”
傅雷很注重行為禮儀的教養(yǎng),他提醒傅聰進到別人的客廳,在脫下外套的同時也應解下佩戴的絲巾;不得把手插在禮服口袋里與人交流,尤其是插在上衣口袋里。傅雷亦會擔心傅聰?shù)纳缃怀叨冗^寬:“對外國朋友固然要客氣,也要闊氣,但必須有分寸”。
一個藝術家呈現(xiàn)的優(yōu)雅氣質和紳士般的體面與尊嚴,就是在這些細節(jié)的浸潤和教誨中完成的。
“家書”的相當一部分是關于感情和家庭。從信件中看出傅雷夫婦對不曾謀面的兒媳彌拉疼愛有加,時常提醒傅聰對單純可愛的彌拉多些關愛理解,尤其是在小夫妻的性格相處上,傅雷對“如何做一個藝術家的妻子”的話題數(shù)度自我檢討:“能同藝術家做伴而日子過得和平順適的女子,古往今來都寥寥無幾?!?/p>
即使是知識分子,由于父子二人藝術家的特殊身份,使得傅家兩代都自然將女性設定為輔助角色,又因為彌拉年輕單純,其需被男性丈夫“塑造”的觀念在傅雷的家長意識里尤為顯著,而男性的天然可以被原諒也自然就被視為一種無可辯駁的事實存在,不得不說這是一種封建的舊式的“愛”。
若干年后年逾八旬的傅聰被問道如何看待中國孩子在國際鋼琴演奏界的未來,傅聰?shù)幕卮鹗牵耗鞘恰耙慌獠实氖种浮?。是的,手指足夠亮麗光彩,可藝術的趣味和靈魂,又要靠什么塑造?
作者系韜奮基金會閱讀組織聯(lián)合會副秘書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