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嗩吶家族的幾種吹管樂器與吹奏藝術(shù)

      2020-08-13 10:02:54隋景山
      黑河學院學報 2020年7期
      關(guān)鍵詞:管樂器高音嗩吶

      隋景山

      (安徽藝術(shù)職業(yè)學院,安徽 合肥 230000)

      嗩吶桿上端部位,嗩吶吹奏者大多稱之為“嗩吶芯子”或“嗩吶葫蘆”,在民間嗩吶班頻繁出現(xiàn),類似“嗩吶芯子”擴大版的吹管樂器,京、津、冀地區(qū)稱之為“吶子”[1]“啞腔”等,魯、豫、皖稱之為“把攥子”[2]“搦子”等,其屬性眾說紛紜:吶子,是嗩吶的一種,是中國民族管樂器的一種,是戲曲吹腔的一件吹管樂器[3],起源無從考究[4],其功能多用于“咔歌”“咔腔”“吹戲”等,名稱在民間更是五花八門有十余種稱謂。

      公元3世紀,嗩吶由波斯、阿拉伯一帶傳入中國,在金、元時期,傳到中原地區(qū)。明代戚繼光曾把嗩吶用于軍樂之中。

      后來,流入民間后主要應用于吹打樂(鼓吹樂),并在民間民俗活動中的表演舞臺上逐漸成熟,嗩吶在各個不同的文化區(qū)域,必然要適應當?shù)氐乃囆g(shù)土壤,當?shù)氐囊魳焚Y源以及人們的欣賞習慣需求,促進了嗩吶的地方化。

      嗩吶的地方化應該是嗩吶藝人們對嗩吶的再度發(fā)明與創(chuàng)造,滿足人民大眾多方面音樂需求是嗩吶藝人的追求。安徽淮河兩岸及皖北地區(qū)人們酷愛戲曲,嗩吶的吹奏內(nèi)容融入戲曲、曲藝、民歌小調(diào)等音樂表現(xiàn)內(nèi)容,對嗩吶的再度發(fā)明與創(chuàng)造不僅拓寬了嗩吶藝術(shù)表現(xiàn)力,同時也促使嗩吶家族吹管樂器的不斷發(fā)展。

      “吶子”“毛臉筒”“悶子”在安徽淮河兩岸民間嗩吶班隨處可見,在形制和吹奏上與嗩吶有著千絲萬縷密切聯(lián)系或親緣關(guān)系。

      雖然不能確定其產(chǎn)生時間,但從嗩吶的發(fā)展歷史看,這些樂器產(chǎn)生晚于嗩吶是顯而易見的,并且隨著地方戲曲音樂的不斷發(fā)展變化而變化,民間藝術(shù)家為最大限度迎合廣大人民群眾的需求,不斷地發(fā)展完善以嗩吶為主的民間吹管樂的大家族。

      一、嗩吶家族的幾種吹管樂器

      (一)樂器簡介

      1.吶子(見圖1)

      圖1 吶子

      吶子的結(jié)構(gòu),從形制上看很像是取嗩吶上端發(fā)音部分和嗩吶下端的擴音部分,除去中間嗩吶桿組合而成,安徽淮河以北地區(qū)嗩吶藝人吹吶子的持法都是滿把攥,左手大拇指與食指根部固定吶子尾端,小拇指、無名指攥著嗩吶碗(又稱罩碗),中指開合起到控制音高、音色、共鳴作用,右手拿小镲(塑料或金屬制)起到遮、捂罩碗的作用,樂器內(nèi)徑與外形和嗩吶一樣的圓錐形。

      2.毛臉筒(見圖2)

      圖2 毛臉筒

      毛臉筒取嗩吶桿上端發(fā)音部位“嗩吶芯子”和嗩吶下端的擴音部位嗩吶碗,代替嗩吶桿部分安裝一個圓柱形的竹管,為了拓寬整個樂器的音域,在合適的位置鉆上一至兩個音孔,連接上下是用手一把攥著,大拇指和食指、中指攥著上端,無名指、小指攥著嗩吶碗。

      3.悶子(見圖3)

      圖3 悶子

      悶子與嗩吶形制幾乎完全一致,區(qū)別是代替嗩吶桿部分的內(nèi)外徑是圓柱形,擴音部分是采用傳統(tǒng)小g調(diào)嗩吶碗,從下端直接裝上,非固定在桿上的,吹奏時有時為了音色需要從下往上可以任意變換位置。

      吶子、悶子、毛臉筒這三件樂器早期都是嗩吶藝人自己制作,現(xiàn)在有些樂器廠專門生產(chǎn),其制作質(zhì)量水平業(yè)已成熟,堪稱技術(shù)精湛、外觀精美,吹奏出不同曲種的戲曲音樂和樂曲,其曲目的數(shù)量和質(zhì)量足以與嗩吶樂曲比肩,由于文化地域的差別形成了多種不同的吹奏技巧風格,這些民間吹管樂器在安徽民間已經(jīng)在嗩吶演奏者和人民大眾之間形成了完整的吹奏體系和聽覺習慣,半個多世紀以來在安徽民間嗩吶班已經(jīng)成為不可或缺的吹奏樂器和演奏形式。本文在肯定嗩吶前輩們創(chuàng)研成果的基礎(chǔ)上,對這些樂器進行歸納分類,為學習者、研究者提點參考。

      (二)樂器的命名

      “吶子”“毛臉筒”是安徽民間嗩吶藝人常用的一種樂器,從形制上看大同小異,由于吹奏方法、音色和表現(xiàn)戲曲不同,人物角色及地方方言的不同產(chǎn)生多種叫法。比如,以手持樂器的姿勢命名。“把攥子”意為一把攥著吹奏的樂器,“把攥子”的叫法比較形象?!稗印狈Q謂在安徽西北部接近河南商丘地區(qū),用手攥著、握著某一物體的動作,人們通常用地方語言稱謂“搦著”,因此,又稱為“搦子”?!皡茸印比顓绕渲幸蛔謥砻?,且有樂器形象地模仿男女老少人聲說話吶喊聲之意?!皢∏弧笔且园l(fā)出沙啞的音色特征而命名,“啞腔”和“咔腔”同屬一個衍生樂器,“咔腔”叫法又是根據(jù)其吹奏特點而命名,其發(fā)音點是用嗓音震動哨片產(chǎn)生的音響,舌頭幾乎不吐音,大多數(shù)所謂的吐音音頭都是用嗓子發(fā)出“咔”的動作震動哨片所發(fā)音效。以嗩吶桿上端形制稱謂:“葫蘆子”(見圖4)的叫法,根據(jù)早期嗩吶桿上端的形狀而得名,20世紀五六十年代以前,大多數(shù)嗩吶桿上端也就是我們現(xiàn)在大多數(shù)人說的嗩吶“芯子”是呈葫蘆狀的,人們普遍把這一部位稱之為“嗩吶葫蘆”,現(xiàn)在有一些嗩吶吹奏者,包括筆者在內(nèi)仍習慣地稱之為嗩吶葫蘆?!皭炞印比∑湟羯瑦炞右羯岷?,類似人聲重鼻音悶在里面發(fā)音的感覺?!懊樛病币员憩F(xiàn)戲曲人物角色而命名,在豫劇、梆劇花臉行當中的毛臉,其音色高亢、洪亮。

      圖4 葫蘆子

      安徽民間這些嗩吶家族吹管樂器的具體叫法,由于各地稱謂繁多,影響了學習者及研究者的認知和分類,因此,本文將把攥子、搦子、吶子、葫蘆、手管、吹腔、咔腔、啞腔、悶腔、吹戲、咔戲、獨眼喇叭、短家伙等十余種稱謂整理成統(tǒng)一的稱謂,在不同音色的“吶子”前冠以特點名稱,如“本腔吶子”“沙腔吶子”“啞腔吶子”基本概括這三類不同音色和吹奏方法的吹管樂器。

      (三)樂器的分類與調(diào)高

      在安徽嗩吶界公認的有三個民間嗩吶流派,他們對這些吹管樂器都有不同程度的使用,由于區(qū)域文化的差別,其所表現(xiàn)的音樂內(nèi)容不盡相同,相應樂器的使用組合也不相同,例如,皖西北地區(qū)盛行豫劇、梆子戲、曲劇等,以隋蘭魁、隋蘭明、黃學文等為代表的嗩吶藝術(shù)家使用六種吹管樂器。皖東地區(qū)流行泗州戲、衛(wèi)調(diào)花鼓揚琴調(diào)等,以劉鳳鳴、劉鳳桐、王崇山等為代表的嗩吶藝術(shù)家主要使用大、小兩種吶子。皖西北四省交界流行墜子、四平調(diào)、兩夾弦等,以張連升、王得山、王文祥為代表的嗩吶藝術(shù)家們,據(jù)張連升的徒弟王鎮(zhèn)宇先生講高音吶子在碭山很少有人吹,表現(xiàn)戲曲音樂主要使用一支沙腔吶子和B調(diào)大嗩吶吹奏。

      “沙腔吶子”分高音(沒有沙腔)、中音、低音三種,外加一種專屬吹豫劇、曲劇、墜子的本腔吶子,前三種習慣稱為一套三的吶子,主要模仿梆劇、豫劇中的生、旦、凈三個行當以及曲劇、二夾弦、淮北花鼓音樂吹奏等,普遍使用調(diào)的高為降E、F和降A(chǔ)降B調(diào)。(1)高音吶子,主要吹奏戲曲旦角唱腔,音域:小字一組降e—小字三組c, 吹奏降A(chǔ)或降B調(diào)。(2)中音沙腔吶子又稱紅臉吶子,主要模仿豫劇、梆劇中大紅臉、二紅臉唱腔,音域小字一組降e---小字二組降b,吹奏降A(chǔ)或降B調(diào)。(3)低音沙腔吶子主要模仿大凈(黑頭)、大花臉唱腔,音域小字組降b—小字二組f, 吹奏降E或F調(diào),低音沙腔吶子與高音、中音沙腔吶子形成純五度音程關(guān)系。

      “本腔吶子”常分高音、中音兩種,以模仿京戲、黃梅戲、泗州戲等戲曲唱腔為主,這兩種把攥子流行在安徽以東的定遠、鳳陽、嘉山(今明光市)一帶,這一地區(qū)是安徽著名嗩吶演奏家、教育家劉鳳鳴、劉鳳桐、王崇山等為代表的嗩吶前輩們;早期沒進入專業(yè)文藝單位之前在民間活動者。(1)高音吶子模仿旦角唱腔,音域為小字一組e—小字二組a,多用于吹奏C、D降E調(diào)。(2)大吶子以模仿老生、花臉為主,音域小字一組d—小字二組g,吹奏F、G調(diào)唱腔。(3)另一種本腔吶子構(gòu)造上是沙腔低音吶子的加長版,安徽最早聽到吹奏這種吶子的人是安徽西北部民間嗩吶的代表人物隋蘭魁先生;吹奏的民間說唱《墜子》《揚琴調(diào)》音樂,在20世紀80年代后豫劇出現(xiàn)一種大本嗓子唱法,其主要作品《七品芝麻官》《卷席筒》等,演唱風格獨特新穎,隋蘭魁先生又使用這種吶子唯妙唯俏模仿兩劇目牛得草大師的唱腔,音域為小字組降b—小字二組降e,吹奏降E或F調(diào),這種本腔吶子不同于上述的本腔所發(fā)音色,管身內(nèi)徑大小都有所區(qū)別。

      “咔腔吶子”又稱悶腔、卡腔、啞腔,其形制一種與高音吶子大小一致,吹奏降E或F調(diào),另一種類似C調(diào)嗩吶芯子長短大小,哨片特制類似C調(diào)嗩吶哨片寬窄,當今舞臺上咔奏G調(diào)居多,所發(fā)音色沙啞,音域一般為一個八度過一四度,根據(jù)每個人的嗓子條件,好的可以咔出兩個八度以上。

      “毛臉筒”主要模仿豫劇、梆劇中花臉的毛臉角色,音域為小字一組降a至小字二組降a,在安徽西北部地區(qū)戲曲音樂常用降E或F調(diào)吹奏。

      “悶子”在嗩吶家族樂器中音樂表現(xiàn)面較寬,吹奏的內(nèi)容和技巧是嗩吶與吶子兼而有之,首先具備嗩吶前七后一相對固定音高八個音孔,可吹奏器樂曲及多種戲曲,其次擴音碗上提至第七孔可吹奏毛臉唱腔替代毛臉筒,管身長短根據(jù)所需調(diào)高而定,音域一般是一個八度加大三度,實際吹奏還可以高至兩個八度,但較少使用,常用伴奏和色彩樂器領(lǐng)奏,調(diào)高為降E、E、F調(diào),常用筒音做sol把位。

      二、嗩吶家族幾種吹管樂器的吹奏藝術(shù)

      安徽著名的三支嗩吶流派[5],各自都有著不同風格技巧,并且十分巧合地都用四個字高度概括,如劉鳳鳴先生的攣、頂、借、帶,張連升先生的吞、軋、揉、顫,二位前輩是對嗩吶吹奏技巧的總結(jié)。隋蘭魁先生在“吶子”方面用“吐、捂、遮、攥”四字來概括其吹奏體會。

      (一)吶子

      1.吐

      吐音技巧分為實吐、點、虛吐、庫四種,實吐即舌與哨口全面接觸,發(fā)音效果音量大、氣力強、音色亮,“點”多用于高音,哨口較扁,用舌尖部位點擊,音色輕柔,多用于高音,以避免高音生硬炸耳。“虛吐”,即舌尖靠里部位,舌與氣流配合,使氣流打擊接近哨口部位,發(fā)“拖”字音,使中低音音頭含蓄?!皫臁庇珊聿堪l(fā)庫字音的動作,多用于模仿以聲母k開頭的唱詞。

      2.捂

      捂指的是在演奏中用小镲(或小碗)去捂罩碗,可分為全捂、半捂。全捂聲音悶在樂器內(nèi)部發(fā)生;半捂時,小镲亦然是全捂住罩碗,但左手開音窗,其發(fā)聲效果較全捂時略微敞放。

      3.遮

      遮即小镲與罩碗之間的關(guān)系,以罩碗為中心,小镲在罩碗的上方、下方或右方,镲邊與罩碗邊并靠,另一邊掀開或似離非離,以產(chǎn)生各種不同的音色。

      4.攥

      在吶子的演奏中,左手可以說是中心軸,起著連接吶子與罩碗的作用,也是唯一掌握音柱長短和開孔,以控制高低音的部位。為達到上述效果,左手除小指和大拇指外,其余手指都會用到,用法是共同、單獨或兩個同時開和攥。

      隋蘭魁先生對“吶子”的四種吹奏技巧在實際演奏中,有時并非完全獨立地運用,更多地是相互有機的結(jié)合,例:

      吹奏“為”字虛捂“王”字實捂,吹奏兩字的攥法也有區(qū)別,“吐、捂、遮、攥”每一個吹奏技巧微妙的虛實細致的考究遠不止這些,由于吹奏時變化手法的復雜化,本文無法詳盡描述,這些技巧功能一方面在吹奏戲曲曲藝音樂非某一部戲劇唱段時,能使人感覺到有唱詞,有點有線抑揚頓挫像人聲演唱一樣,另一方面在純粹模仿戲曲唱腔唱段時以達修飾唱詞使之更貼近演員演唱。

      “吶子”在安徽民間嗩吶班,除吹奏各類戲曲音樂外,還唯妙唯俏地在民間吹奏的“百鳥朝鳳”中模仿雞、鴨、豬、犬等家禽的鳴叫聲,在“鋸大缸”中模仿男女吆喝對話以及鉆子鉆孔的聲音,近些年來吶子在專業(yè)藝術(shù)院、團偶爾作為色彩樂器使用,在個別藝術(shù)院校嗩吶傳統(tǒng)樂曲的教課內(nèi)容中也有所體現(xiàn),

      (二)毛臉筒

      毛臉角色(一般見于豫劇,梆子戲等)的自制樂器,其音高與毛臉角色的唱腔相同,但音色比同音高的吶子更為粗獷渾厚,哨片與沙腔吶子的哨片相似,較沙腔吶子與本腔吶子的哨片要短;管身類似高音吶子下端接一節(jié)直徑約4mm、長約8mm的竹筒,其沙音效果非自然發(fā)聲,要借助花舌、噼音等技巧吹奏。

      (三)咔腔吶子

      所用吹奏方式是“咔”,即用嗓子發(fā)出的聲音振動哨片,發(fā)出悶、啞音色。咔腔善于模仿戲曲中各種角色的唱腔,也用于模仿人物的笑聲、哭聲,以及動物的叫聲,“咔腔吶子”管身的長短大小近似于高音吶子,“咔腔吶子”罩碗即目前常規(guī)用的小F或小E調(diào)嗩吶碗??谛退沙冢囝^不用,完全靠氣息和嗓音震動哨片,“咔”出的音頭加手上的捂、攥、遮技巧不斷地變換來達到吹奏效果。

      (四)悶子

      在黃淮地區(qū)最為常見,其音色柔美委婉,擅長吹奏情緒悲切、低回,傾訴性的樂曲,多用于戲劇音樂的伴奏,如豫劇背景音樂伴奏,二夾弦、曲劇、越調(diào)等戲劇音樂的伴奏,在民間鼓吹樂中,多以獨奏形式出現(xiàn),以模仿戲曲音樂為主,由于第七孔以上和“毛臉筒”構(gòu)造相似,有時也充當“毛臉筒”的演奏,演奏時往往是前六孔全開,偶爾音高需要第七、八孔也開,嗩吶碗上提的演奏效果與毛臉筒極為近似,較為典型的是悶子曲《八板》,民間嗩吶藝人又稱《悶子八板》,演奏中使用的是循環(huán)換氣技巧,也稱之為《一氣悶子》。

      為了使樂曲的進行更加流暢,音色更為圓潤,演奏時往往采用一孔多音的技巧,在悶子演奏中較為常用的是筒音下借小三度以及第八孔音上頂小三度,都是在一孔吹奏多音,音的過渡需要迅速轉(zhuǎn)換口型。筒音下借小三度時,嘴要離開氣盤,靠近哨口,口風較松弛,哨口氣流量較大;第八孔上頂小三度時,嘴貼近氣盤,口風略緊,使得發(fā)音圓潤、飽滿,高音避免了音色發(fā)扁,低音亦無勉強之感。

      在悶子的演奏中,采用“多孔一泛音”的技巧。不同的音孔可吹出不同音色同一音高的泛音,根據(jù)需要選擇使用,如筒音,開第二孔與開三孔都可以吹出筒音做 sol把位的高音do,其音高相同,但音色不同。筒音do飽滿扎實;開第二孔,音色較為含蓄;開三孔,音色較為明亮,多孔一泛音為豐富樂曲的表現(xiàn)提供了更多選擇。

      嗩吶藝人在長期的演出實踐中,除了純粹地模仿戲劇唱段外,“編創(chuàng)”了大量的為大眾喜聞樂見的樂曲,如曲牌形成的《鋸大缸》《悶子八板》《苦中樂》《歡樂的農(nóng)村》《大起板》《揚琴八板》等,以戲曲音樂形成的《梆劇》《二夾弦》《曲劇》《墜子》《揚琴調(diào)》《淮北花鼓》《泗州戲》等戲曲音樂形成了大量的戲曲音樂器樂曲,有時查閱他們的音像資料,聽、看到絕妙處內(nèi)心不由自主地對嗩吶先輩們肅然起敬。

      三、結(jié)論

      對嗩吶先輩創(chuàng)研成果進行歸納分類,利于學習者、研究者對此類樂器的掌握與認知。確定樂器大致的調(diào)高、音區(qū)、音域以及簡單地概述吹奏藝術(shù),在沒有更多可參考資料的情況下使之進一步了解樂器的吹奏特點。嗩吶的地方化和地方化的嗩吶家族是民間藝人對嗩吶的再度發(fā)明與創(chuàng)造,豐富擴大了嗩吶的藝術(shù)表現(xiàn)力。民間嗩吶前輩完善了地方化嗩吶家族樂器吹奏技能,同時“編創(chuàng)”了大量的戲曲音樂器樂曲,吹管樂器吹奏的音樂風格多樣化,相比作曲家創(chuàng)作純粹的嗩吶曲在民間更為人們大眾所喜愛。

      猜你喜歡
      管樂器高音嗩吶
      自制樂器
      早春
      又聽嗩吶
      城市音樂“奏起高音”
      當代陜西(2020年14期)2021-01-08 09:30:22
      西洋管樂器的呼吸訓練方法及應用研究
      黃河之聲(2019年16期)2019-12-16 04:04:25
      融合教育視角下盲人西洋管樂器教育方法的研究——以南京特殊教育師范學院為例
      活力(2019年15期)2019-09-25 07:23:10
      樂器中的物理學現(xiàn)象分析
      那些吹嗩吶的孩子
      幼兒100(2016年35期)2016-03-11 19:47:09
      嗩吶(短篇小說)
      紅豆(2016年2期)2016-02-16 07:34:32
      談嗩吶演奏中不同氣息運用
      人間(2015年17期)2015-12-30 03:40:58
      柯坪县| 石阡县| 舒兰市| 同江市| 从江县| 鲁山县| 罗源县| 天气| 柘荣县| 富裕县| 临泽县| 东至县| 军事| 兴安盟| 长沙市| 渭南市| 文安县| 阳春市| 施秉县| 陆河县| 贵南县| 垣曲县| 宝山区| 渝中区| 达州市| 板桥市| 微博| 容城县| 澜沧| 洪洞县| 云林县| 嘉峪关市| 苗栗市| 延津县| 旺苍县| 东安县| 鸡东县| 宝丰县| 高唐县| 淮安市| 浙江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