鹽城考生
人是社會中的人。
而毛澤東主席曾說過:“有人的地方,就有左、中、右?!?/p>
因此,無論在哪個國度,無論在哪個時代,社會都不可能是完美的。為此,人所處的環(huán)境,也不可能總是一泓清水,而是隨時隨地都會遭遇泥濘。那么,我們就一任自己陷于泥濘之中嗎?
當然不!
縱使一直有人“前赴后繼”地沉淪于泥濘之中,我們依然要選擇于泥濘中綻放!
也許有人會反駁:“白袍點墨,終不可湔”,“白沙在涅,與之俱黑”,環(huán)境對人的影響是不可估量的??!
不錯,環(huán)境的影響的確巨大,可且看蓮,它依然“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p>
由此我想說,環(huán)境的影響固然大,但,人的主觀能動性的影響,更大。
私以為,白袍之所以落得“終不可湔”的下場,白沙之所以落得“與之俱黑”的后果,而蓮卻做到了“出淤泥而不染”,全在于其自身的選擇。假如蓮也如白袍、白沙般選擇,想必它也不會留下“不染”的千古美名。
再回歸到“人”這個話題上。
人的周圍也總是存在著如墨、涅、淤泥一般的惡現(xiàn)象,但我們依然要選擇善,不是嗎?
孟母三遷的故事我們從小就聽過,它所反映的,不正是主觀上選擇遠離可能會帶來不良影響的環(huán)境嗎?孟母將家遷到能給孩子帶來良好影響的學堂旁,使得孟子受到儒家文化、禮儀的耳染目濡,最終成為了大名鼎鼎的儒家代表人物之一。
再者如竹林七賢,相約飲酒作詩,彈琴歌唱于林中,即使其所處的魏晉南北朝再亂世,他們依然在那個時代里,跟隨本心,將自己的人生活得熠熠閃光。
時間軸從古代劃到現(xiàn)代,一如已高度發(fā)展的二十一世紀,我們的社會環(huán)境卻依然不完全是一泓“清水”:知法犯法者總有,貪污受賄者不鮮,那么,選擇權(quán)便握在我們各人自己的手中。
“我們都生活在陰溝里,但仍有人在仰望天空?!?/p>
是成為陰溝里的一分子,還是成為仰望天空的那一個,全在我們自己選擇。
希望我們都能如蓮般,于泥濘中綻放,不染墨涅。
文章既承認環(huán)境中“墨”的客觀影響,但更強調(diào)人在“向善”上的能動選擇,而且后者的作為可以避開、抵御甚至戰(zhàn)勝前者的影響。這是一種既客觀而又樂觀的陽光心態(tài)和行事邏輯,啟人心智,發(fā)人深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