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海林
摘要:我國對于紫砂的藝術可以追溯到很久以前,紫砂壺藝術作為手工藝術中極具藝術賞析價值和收藏價值的一種,其歷史傳承和手法的發(fā)展源遠流長,歷久彌堅。如果說古羅馬的歷史是血與劍的歷史,那我國的歷史則是充滿著文人騷客的詠嘆和詩人政客的雅致,詩書賦畫隨處可提。
關鍵詞:紫砂;裝飾藝術;文化傳承;鑒賞雅趣
中圖分類號:J5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 (2020) 09-0027-01
一、引言
紫砂工藝的價值一直都在,尤其是近幾年,國學和傳統文化被推崇至歷年來的最高點,對于紫砂制壺工藝文化這種既具有歷史傳承價值,又具有鑒賞擺放價值,且制作手法講究古典的物件,不管是為了附庸風雅,還是真正的發(fā)自熱愛,其發(fā)展和升值的趨勢幾乎是呈陡峭的上升趨勢并具有愈演愈烈的態(tài)勢。如何深入了解這里面蘊藏的文化知識,如何將這份文化傳承下去,就具有了分析和討論的意義。由于文人墨客的參與,使得紫砂制壺工藝手法藝術在歷史的發(fā)展過程中形成了載體的多樣性、內容的多元性和廣泛性、以及手法技藝的獨特性。體現在藝術作品上,不僅是美的表象,深入骨里的,是制作者的文化內涵、人文秉性和制作工藝手法上的大方沉穩(wěn),此點從刻有詩文的“寶相壺”中可見一斑。在國學和傳統文化重入國人視野的今天,紫砂制壺工藝的發(fā)展是一定階段下的必然產物,對其文化的傳承具有其歷史必然性。
二、極具包容性的制壺裝飾內容
在紫砂壺的制作完成中,一些光素器上會加以裝飾來達到更美好、賞心悅目的作用,其中的一種便是紫砂陶刻,這種裝飾手法是紫砂作品所有裝飾技法中最主要的一種,也是最為常見的一種。它的表現手法即在未燒制已干的紫砂坯體上雕刻書畫,有時為了突出表現畫面會著以上色,將詩書畫融為一體。以刀作筆,以坯作紙,繪書法、花鳥畫等藝術于一處,兼具了陶制品和藝術的鑒賞性與實用性,形成獨具特色的雕刻工藝和藝術品味。將紫砂壺這一工藝品完美作出裝飾效果。
陶刻是隨著紫砂陶器的產生而產生的,與我們熟知的陶器刻文歸屬為同一種模式,都是制作者在瓶器身上提名作賦或落筆銘文,對陶刻歷史的文字形式的記載,最早可以追溯到元末古籍《霽園叢話》,余于白下獲一紫砂罐”?,F藏于中國國家博物館的藏品供春壺也有字留刻,不僅如此,許多古董也都能證實其流傳已久。陶刻內容包羅萬千,主要以文字為主,這使得許許多多的文人騷客加入進來,或借景抒情或寄情于景或歌以詠志,并伴隨著尊儒的文化印刻逐漸發(fā)展。而等到清代時期,許多書法大家開始直接參與到紫砂壺工藝的制作過程中,這里以嘉慶年間的陳曼生為例,他設計的“曼生十八式”每一把制作的都是絕佳作品,不僅包含了詩文和山水圖案,還親自操刀雕刻,成為佳話聞名于世,成為了紫砂雕刻歷史上的里程碑式的重要人物,從中可以看出紫砂創(chuàng)作對于熱愛這項藝術是多么重要,熱愛這門藝術會親自從理念到制作完成再到每一步的修飾完整做好。他的理論直到現在在紫砂壺制作工藝中仍具有重要的影響。紫砂陶刻裝飾對紫砂壺的意義同樣重要以致無法分割。
雖然紫砂陶刻的技藝和內容隨著時代的變遷而變化,越來越具有包容性和廣泛性,但文字形式和書畫形式依舊是雕刻內容的主旋律,對反應時代特點和人文社會具有獨特的作用。
三、紫砂制壺工藝的內質
俗話講,美人之美不在皮,而在骨。”紫砂制壺亦是如此。氣質、韻味、內涵、造型等都是紫砂制壺工藝藝術表現形式,是美的具體呈現,但紫砂制壺工藝的價值和內涵則是在技與藝二者能夠融合和匹配。
一個成熟的紫砂制壺藝術,應該是制壺的泥料、工具、氣韻、靈感等諸多元素的交融,是幾個點遙相呼應和相得益彰。如果少之其一來看,紫砂制壺這門工藝手法就不能稱之為藝術品,只能看做是沒有靈性和生命的器件。
四、對紫砂藝術文化傳承的思考
歷史是文化逐漸累積的過程。紫砂制壺工藝作為具有生命力的傳統文化,有其獨特的藝術性和鑒賞性,應該被不斷地學習、研究、改進并加以傳承。作為文化的載體,它的創(chuàng)作歷程和歷史上所有時期的其他手工類工藝品一樣,反映了當時社會的人文和時代特色。從歷史角度看,紫砂制壺工藝有被傳承的意義,從哲學角度看,它是形和神的藝術統一。對于當代的陶藝師而言,在修煉個人制壺手法的同時,還應擴充文化知識,多元發(fā)展,使得紫砂制壺藝術在保留古法的同時不斷填充內涵,做到學以致用,從大師身上學習珍貴的技藝,于優(yōu)秀的傳統文化中擇取精華,集大成促發(fā)展,與時俱進不拘泥于現有格局,以開放的視角領悟學習紫砂制壺藝術的真諦,聚星火推動紫砂制壺工藝藝術的發(fā)展和傳承。
對紫砂制壺工藝藝術的傳承和發(fā)展,擴大至宏觀角度,其實是對藝術和美的傳承,是對我國傳統文化的傳承。陶藝師作為這個行業(yè)中的個體單位,不應局限于眼前的發(fā)展水平,應發(fā)揮自身的主觀能動性,踏實鉆研傳統文化和制壺手法,廣泛的采納歷史大家長處,認真修煉“匠人精神”。同時,努力提升個人的知識素養(yǎng)和文化素養(yǎng),將這門手藝傳至一代又一代的人手中,為文化傳承盡我們的綿薄之力。讓全世界都能看到與了解中國傳統的手工藝術,保護與傳承中國的傳統文化,不會讓這一藝術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中,讓紫砂這門藝術更加的輝煌且有意義。
參考文獻:
[1]金伯兵,紫砂陶刻的裝飾藝術分析[J].藝術科技,2017 (04).
[2]白陽雷.探究紫砂陶刻藝術的裝飾技法[J].陶瓷科學與藝術,2017 (12).
[3]范俊龍.紫砂物語[M].北京:東方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