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云霞
【摘要】課例通過與語文學科的融合,以詩詞之美為主線,給學生創(chuàng)設一個探究情境,將設計思維作為著力研究的問題,通過項目式教學,引導學生主動思考,自主探究,發(fā)現和體驗,實現創(chuàng)意制作;同時,將本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融入問題解決的整個過程,最后通過拓展延伸來培養(yǎng)學生的數字化學習和綜合運用能力,提高學生的信息素養(yǎng)。
【關鍵詞】信息技術;古詩詞;思維品質培養(yǎng)
一、引言
多媒體制作是信息技術教學中重要的知識點,其具有形式靈活多變、內容囊括多元的特點,是教師教學中引導學生思維品質的關鍵環(huán)節(jié)。古詩詞是我國文化中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彰顯了深厚的文化內涵。因此,以古詩詞為素材,通過多媒體的形式對其進行展示,不僅能夠對信息技術進行有效的訓練,而且能夠幫助學生加深對古詩詞的認知,對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內涵培養(yǎng)也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
二、情景導入,引出問題
春暖花開的時節(jié),與學生一起回憶描寫春天的詩句,從古詩詞的語言美、畫面美、音韻美、情感美等方面,喚醒學生已有的知識體系。如何利用技術來呈現詩詞之美呢?引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問題直接指向學生思考:我要設計什么?需要使用什么軟件?如何進行設計?(可以應用不同軟件,實現“靜態(tài)”和“動態(tài)”不同的表達效果)進而產生自主創(chuàng)作的需求,使學生在真實的任務情境中,有真實的學習需求。
例如,“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詩句中既包括了柳葉形態(tài)上的靜,也有春風拂過的動。學生在創(chuàng)作中,要從宏觀上充分了解到靜的特點與動的特點,并著重對這兩種狀態(tài)進行展示。
三、分析問題,作品規(guī)劃
多媒體作品制作,規(guī)劃先行,才能打造精品。腳本設計是創(chuàng)意能力與技術、藝術相結合的創(chuàng)造工作,對作品起指導性作用。讓學生了解文字腳本和制作腳本,帶領學生根據詩詞表達的需要,結合教師提供的素材,進行腳本設計。這種設計基于技術手段,但是核心在展示方面。因此需要讓學生對內容進行分析,找出其中的關鍵點所在,并利用一定的手段呈現出來。
詩詞表達了一個怎樣的主題?描繪了一幅怎樣的畫面?畫面包含哪些元素?明確顏色基調、文本、圖像、音頻等多種對象的呈現方式和呈現順序。
有了前期的思考,根據詩詞表達的需要選擇合適的軟件和作品制作需要的素材,將學生的思維引導至內容選擇和軟件選擇上——根據他們選定主題的需要,可以用word和photoshop進行靜態(tài)作品制作,用flash和ppt進行動態(tài)作品制作……形成根據需求進行軟件選擇,根據軟件選擇不同素材和表達方式的思維方法。在設計的過程中,為了確保柳葉的兩種狀態(tài)能夠展示出來,可以進行局部展示,即讓其中一部分柳葉動,而另一部分處于靜止狀態(tài)。首先,通過photoshop對采集的柳葉的圖片進行基礎的處理,將其顏色、陰影等要素,根據其在柳樹上的位置進行確定。同時,對所有的柳葉進行分組,選擇相應的柳葉進行動態(tài)展示準備。其次,通過flash的設計,將柳葉的位置逐步移動,最終獲得連續(xù)的動畫。再次,對播放中存在的問題進行修補。
四、合作探究,創(chuàng)意制作
學生根據初步的設計思路,分小組進行作品的創(chuàng)作??梢孕〗M成員合作完成一個作品,也可以組內成員按照自己的設計思路進行個性化制作。需要注意的是,在制作的過程中,如果遇到不明白的地方,一定要找教師或者同學解決,不能盲目設計,避免出現低效的課堂設計。同時在展示方面,教師要給出幾個常見的展示方法,讓學生在展示的過程中能夠自然、順暢地進行,增強學生的成就感,幫助學生快速掌握有關技巧。
根據對詩詞的理解,教師引導學生從三個方面來呈現詩詞的美,分別是詩詞的畫面美、作品的聲音美以及詩詞的意境美。
1.詩詞的畫面美:詩詞描繪了一幅怎樣的畫面?畫面包含哪些元素?做什么樣的修飾設置?教師從色彩美、文字美和圖像美三個方面引導學生呈現畫面之美。
色彩美:根據作品巧妙搭配顏色,柳樹中最主要的顏色是綠色和藍色,既要有柳葉的自身代表春天的綠色,也要有代表晴天的藍色,還可以適當添加黑色白色相間的燕子,突出季節(jié)性。
文字美:通過字體、字號、顏色的變化及構圖設計,適應背景,提高識別度和美感。由于是古詩詞,所以一般可以通過毛筆字來呈現這種特色,也可以對詩詞的背景進行文字解釋,采用不同的毛筆字體,體現出不同的文字風格和美感。
圖像美:根據需求對圖像進行裁剪、特效等再加工,增強表現力。為了確保圖像美的基本元素,教師可以給學生展示幾幅用來表達春色的優(yōu)秀圖片,讓學生從中獲得構圖的靈感,進而強化學生的整體圖畫能力。
學生在制作過程中,會遇到技術上的問題。教師提供學習微視頻,讓學生針對性學習,嘗試解決問題。對仍然存在的問題,教師要鼓勵學生通過小組討論或者詢問的方式來進行解決,避免出現較大的知識盲點。
2.作品的聲音美:在作品畫面美的基礎上,通過添加適合的聲音并加以效果設置,可以增強作品的感染力。教師從背景音樂、音效和詩以歌、朗讀等方面引導學生呈現聲音之美。為了提高展示的效果,教師可以選擇一些突出柳樹和春天的歌曲作為背景音樂,營造濃厚的作品氛圍。
3.詩詞的意境美:詩詞給讀者留下想象的空間,根據理解,可以把畫面補充得更豐富多彩,并充分使用軟件的功能,對文字和圖像進行深加工,增強表現力和感染力,制作完整的作品,表達詩詞意境美。
在這個過程中,學生主動學習、思考和探究,對制作中出現的各種困難,根據教師提供的微視頻,自主學習,大膽嘗試,分析問題,思考解決問題方案,嘗試解決問題。學生在嘗試探索中發(fā)現問題,調整設計,靈活運用多種媒體元素表達作品。這種形式雖然教師也參與其中,但是教師的作用更多是指導,主要的工作由學生自主完成。這可以有效鍛煉學生的多媒體綜合能力,從多媒體技巧與感性認識兩方面強化學生的表現能力。
五、拓展延伸
在前期充分討論、相互學習、制作修改的基礎上,每個小組選代表進行作品的展示交流,通過學生的理解,表達詩詞之美。在評價中,教師從畫面設計、元素處理、整體效果和作品創(chuàng)新四個方面提供了評價標準,評價交流中充分發(fā)揮學生的想象力。教師總結時要強調規(guī)劃設計的重要、創(chuàng)新的可貴,根據不同需求選擇不同軟件進行作品創(chuàng)作,以實現美的不同表現方式。教師也可以預留課外作業(yè),選擇與之類似的詩句,例如“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墻來”,讓學生自己進行課下練習,使學生的各項能力得到有效的鞏固。
在“技術再現詩詞之美——多媒體作品制作”的教學中,重點關注問題設計和學生思維品質,體現了以下幾個方面的學科核心素養(yǎng)。
1.本案例是以問題的解決為出發(fā)點展開進行的,讓學生了解和熟悉信息技術在實際生活中的廣泛應用,感知信息技術對生活的影響與社會發(fā)展的重要作用,從而在生活體驗和感悟中逐漸培養(yǎng)信息意識。
2.本案例以古詩詞之美為主線,實現了與語文、美術多學科整合,通過真實的問題情境,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引發(fā)學生的質疑和探究,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并能創(chuàng)造性地解決問題,提高學生創(chuàng)造性思維和實踐能力。
3.案例中教師提供了豐富的學習資料,指導學生運用數字化學習工具開展自主學習、協同分享,引導學生積極參與數字化學習與創(chuàng)新活動,適應數字化學習環(huán)境,培養(yǎng)學生終身學習的習慣。
4.案例中堅持立德樹人價值觀,弘揚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引導學生健康向上的技術價值追求,提高學生在信息社會中生存、發(fā)展與創(chuàng)新的能力,形成良好的信息素養(yǎng)。
六、結語
對作品創(chuàng)作教學,教師往往關注的是技術,完成任務。但在“技術再現詩詞之美——多媒體作品制作”中,教師關注的是思維品質的培養(yǎng),重點是設計、制作的過程,訓練學生的設計意識和問題意識,在思考、實踐中發(fā)現問題,修正設計,個性創(chuàng)意。無論選擇什么內容,選擇什么樣的設計軟件,設計的過程和在設計過程中遇到的問題都是相通的,我們期待學生在作品創(chuàng)作的過程中形成自己的問題解決策略。只有點燃學生的思維火花,信息技術與古詩詞攜手,才能夠碰撞出韻味十足的智慧課堂。
【參考文獻】
沈耘.基于問題解決的信息技術教學設計研究[J].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2016(06):46-48.
陸陽.基于思維品質培養(yǎng)的“陌生化”教學思考——《念奴嬌·赤壁懷古》教學設計及解析[J].文教資料,2018(09).
彭培華.信息技術與古詩詞教學有效整合的策略探析[J].漯河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11(04):142-143.
徐應彩.現代信息技術與古詩詞相整合的教學策略[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4(04):203.
羅笑.談信息技術資源對小學生品味古詩詞"意象"的促進[J].教育現代化,2017(37):343-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