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暢 程志奇 張璟瑜 吳承瑤
摘? ?要:以學科融合為基礎的STEAM教育越來越多地應用于初中科學教學中。文章在STEAM視角下,嘗試探索初中科學實驗教學的具體操作及實施方法,以“力的測量”為例,通過設計彈簧測力計這一核心任務,開展教學過程及評價,并在實踐中予以反思。
關鍵詞:STEAM;實驗教學;力的測量
中圖分類號:G633.7 文獻標識碼:A ? ? 文章編號:1003-6148(2020)7-0028-4
1? ? STEAM應用于初中科學實驗教學的理論基礎
STEAM即Science(科學)、Technology(技術)、Engineering(工程)、Art(藝術)、Mathematics(數學)的縮寫[1]。STEAM教育旨在通過5門學科有目的、有邏輯地整合,以培養(yǎng)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通過初中科學課程培養(yǎng)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yǎng)需要給學生提供發(fā)現事物、解決問題、開展實驗的機會,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觀念、科學思維、科學探究與科學能力四個維度的關鍵能力,凸顯科學學科的本質與特色。
當前科學實驗教學過程中,由于教師往往憑借已有的經驗開展教學,大部分學生習慣于接受科學知識,缺乏質疑、創(chuàng)新的精神[2]。STEAM視角下的科學實驗教學是符合學生認知發(fā)展規(guī)律,培養(yǎng)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有效途徑[3]。從課程目標的角度看,STEAM教育更加突出情境整合,將工程任務作為科學教學的動力,加強學生對跨學科知識的理解與融合,更能發(fā)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創(chuàng)造性;從學生認知特點看,初中生已具備開展STEAM教育所需的歸納、演繹、分析、綜合能力。因而,STEAM視角下的科學教學能以問題解決或工程項目實施為目標,學生綜合多領域知識得出結論,促使他們積極地收集、處理、分析信息,實現培養(yǎng)學生思維的開放性、動態(tài)性。
2? ? STEAM視角下“力的測量”實驗教學設計與實踐
2.1? ? 學習任務分析
本課時的內容為浙教版初中科學七年級下冊第3章《運動和力》第2節(jié)第2課時“力的測量”。測量觀是科學實驗教學的核心內容,學生在上學期已學習過關于長度、體積、時間、質量等物理量的測量,并掌握了相應測量工具的使用方法,這些是學生學習的認知基礎。本節(jié)課則是在學習有關力的作用效果、力的相互性等知識后,進一步學習力的測量工具,為后面力的三要素、重力、摩擦力等知識奠定方法基礎。教材中“力的測量”這一課時主要以學生了解力的大小、體驗彈力、會觀察和使用彈簧測力計為主,重在能夠應用彈簧測力計測量力的大小。
在STEAM視角下,本節(jié)實驗課以中心任務——“自制彈簧測力計”為驅動,讓學生在解決問題、評價交流中經歷探究活動,修改并完善自己制作的測力計,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能力及項目學習的高階思維。
結合STEAM教育特點,筆者以“力的測量”為例,設計了教學流程圖(圖1)。
2.2? ? 教學目標
(1)科學觀念與應用
了解彈力,知道彈簧測力計測力的原理。[科學(S)]
(2)科學思維與創(chuàng)新
體驗科學探究活動中的分析、比較、歸納、綜合等思維活動。[數學(M)]
能自制彈簧測力計并能寫使用說明書。[工程(E)、藝術(A)]
(3)科學探究與交流
能相互交流和評價自制彈簧測力計,并提出改進方案。[技術(T)]
(4)科學態(tài)度與責任
樹立實事求是、勇于創(chuàng)新的科學精神。[科學(S)]
2.3? ? 教學過程
本節(jié)課以制作彈簧測力計為核心任務,通過彈簧測力計原理探究、彈簧測力計定標比較、為彈簧測力計寫說明書三個子任務,培養(yǎng)學生在學科融合下的項目解決能力。
(1)任務一:活動激趣,聚焦彈簧測力計原理
①身臨其境,切實體驗力之大小
請兩位學生來臺前拉動彈簧測力計,比較力的大小。教師請臺下學生觀察并提問:a.依據什么判斷拉力的大?。縝.借助力的哪個作用效果?c.什么是形變?
設計意圖:學生參與競賽活動,學習積極性較高。通過實例讓學生體驗力有大小,力的大小可以借助彈簧產生的形變來判斷,而這種形變就是彈簧的伸長,為探究彈簧測力計原理奠定認知基礎。
②聯系舊知,定性判別彈力大小
教師提問:力有大有小,你知道力的單位嗎? 1 N的力有多大?
設計意圖:了解力的單位,通過閱讀指導法了解牛頓的生平和貢獻。通過舉例說明,對力的大小有初步的認知基礎。
教師追問:我們是如何測量力的大小呢?
學生:用彈簧測力計。
[活動一:手與彈簧](圖2)
互動交流:a.手向下拉彈簧,手有什么感覺?b.彈簧拉得更長,手的感覺?c.撤去拉力,彈簧長度的變化?d.由此,你會提出什么問題?
設計意圖:學生手拉彈簧,再次體驗彈簧的大小,定性感知在彈性限度內,彈簧伸長越長,手施加拉力越大,彈簧彈力越大。學生通過此環(huán)節(jié),能夠知道彈力與彈性,并且通過舉例,知道彈力在生活中是一種普遍存在的力。
③激活新知,定量分析彈簧伸長與拉力的關系
學生利用鉤碼等工具,自主探究彈簧伸長長度與受到的拉力大小的關系。通過表格記錄、描點畫圖、計算機繪圖三種方式進行描繪與記錄(表1,圖3、4)。
設計意圖:STEAM教育指出,要在小組合作中解決問題。上述活動中,學生完成實驗時,采用表格記錄數據,對數字(M)的分析、歸納可以利用坐標軸描點連線,學有所長的學生可以充分利用計算機技術(T)得出彈簧伸長長度與拉力的大小關系圖,有效提高了學生的認知水平。從多角度處理問題,更能激發(fā)學生的交流能力與創(chuàng)造性。
通過上述小組合作活動,學生得出結論:在彈性限度內,彈簧伸長的長度與所受的拉力成正比。
(2)任務二:應用新知,標定彈簧測力計刻度
學生通過小組探究活動,明確彈簧測力計的原理。由此教師請學生:
①在面板上標上刻度,并且注明最小刻度及量程;
②測量身邊物體拉力的大小,并與現有測力計的數據進行比較。
[學生作品](圖5):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像工程師一樣(E),根據彈簧測力計的原理,標定自制彈簧測力計的刻度(T),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小組合作能力。根據上述環(huán)節(jié)得出的結論,學生可以在量程范圍內為彈簧測力計均勻標上刻度,節(jié)省了反復利用鉤碼這一標準物操作的時間。
定標結束后,為檢驗自制彈簧測力計的精確情況,將現有測力計和自制測力計測量彈簧所受物體拉力的大小進行比較,培養(yǎng)學生實驗的嚴謹性;能從工程師(T)的角度反思、修正前面定標出現的問題;能從藝術(A)的角度,提高作品的質量;實踐的過程中,提高自身對測量觀的認知水平。
(3)任務三:樂學善思,撰寫自制彈簧測力計的說明書(圖6)。
設計意圖:學生在制作彈簧測力計的過程中,最終能以工程師(E)的角度思考如何正確使用彈簧測力計,如何給使用者提供高效、有趣的閱讀指導(A)。既能夠遷移所學知識,又能夠將科學知識與實際應用結合,注重科學中統一概念和原理,從而培養(yǎng)他們的創(chuàng)新精神與思維,提高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
(4)遷移所學,延伸測量力之應用
問題1:用1 N的拉力可以提起哪些物體?
問題2:你知道為什么可以從拉力器的形變來判斷兩位同學的拉力大小嗎?
問題3:在不換用彈簧的前提下,你還可以利用什么方法增大自制彈簧測力計的量程?
設計意圖:3個問題層層遞進,學生在掌握彈簧測力計測力的原理之后,標定自制彈簧測力計并能規(guī)范使用測力計時,換用不同的物品進一步感知1 N力的大小,利用所學知識規(guī)范描述課堂初始比較力的大小的問題,并由拉力器多根彈簧的啟發(fā),改進自制彈簧測力計。真正體現科學服務生活、生活處處有科學的思想,促進學生真實有效地學習。
2.4? ? 結果評價表
為了解學生的學習過程,體現STEAM學習的合作理念和診斷性功能,設計評價量規(guī)(如表2)。
3? ? STEAM視角下初中科學實驗教學的反思與展望
3.1? ? 以STEAM為導向指導實驗教學
實踐表明,STEAM理念下的科學課堂,更容易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小組合作實驗過程中,更容易激發(fā)思維的火花,不同水平、不同特長的學生都能發(fā)揮重要作用,激發(fā)學生的探索心和求知欲。然而,并非所有科學課型都適合此種教學方法,因而開發(fā)更多的能切身操作的課型顯得尤為關鍵。
3.2? ? 以解決任務為指標指向學生學習
教師有效創(chuàng)設情境,學生明確任務后,會帶著問題聯系舊知,激活新知。在教師引導下,學生明確彈簧測力計的原理,學會制作彈簧測力計并對其定標,利用自制彈簧測力計測量身邊物體對彈簧的拉力大小,符合學生的認知水平,利于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在今后的教學中,應以“情境—問題—知識—應用”為主線,讓學生樂學善思。
3.3? ? 以有效評價為標準轉變教學方式
為了幫助學生有效學習,提高學生相互合作、交流的能力,在設計評價量規(guī)表時,對所完成任務進行分解,以期診斷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疑難點。然而,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學生往往主要關注如何完成項目任務,無暇顧及評價,只能在課后交流反思中填補。但是,評價的過程即為表達的過程,可以培養(yǎng)學生分析、評價、創(chuàng)造等高階思維能力。因而,在課堂開展合理、有效的評價也是今后在轉變教學方式中應該加以完善的環(huán)節(jié)。
參考文獻:
[1]范文翔,張一春. STEAM教育:發(fā)展、內涵與可能路徑[J].現代教育技術, 2018(3):99-105.
[2]陳鋒,王健. 基于五星教學原理的初中科學的問題解決教學——以浙教版教科書“壓強”概念為例[J]. 物理教學探討, 2016, 34(7):8-11.
[3]王玥月,陸建隆. 凸顯STEM教育的初中物理教學設計初探——以“浮力”教學為例[J]. 物理教師, 2017,38(2):41-43.
(欄目編輯? ? 鄧? ?磊)
收稿日期:2020-01-03
作者簡介:張暢(1990-),女,中學二級教師,主要從事初中科學教學工作;程志奇(1969-),男,中學高級教師,主要從事初中科學教學工作;張璟瑜(1981-),女,中學高級教師,主要從事初中科學教學工作,曾獲杭州市“教壇新秀”稱號;吳承瑤(1980-),女,中學高級教師,主要從事初中科學教學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