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從馬爾克斯《禮拜二午睡時刻》中的看客形象來解讀這篇文章,我們可以通過當(dāng)時的社會背景,“看客”本身的所代表的生命悲劇,以及“母親”與“看客”形象的對照,看到悲劇,也看到悲劇中的希望。
關(guān)鍵詞:“看客”;社會背景;生命悲劇;“母親”
應(yīng)該是下午兩點多鐘的時候,天空中沒有一片云,太陽毫不留情地炙烤著大地,把教堂外的街道都籠罩在一片令人眩暈的白光里。
但街道上的人們?nèi)匀慌d致勃勃地站在那里,他們?nèi)讨崾?、放棄午睡,一起等待著一個女人帶著一個小女孩,從教堂里出來。
這個女人有一個有罪的兒子,這個小女孩有一個有罪的哥哥,他去雷薇卡太太家偷盜,然后被雷薇卡太太用一支老式左輪手槍打死了。
現(xiàn)在,這個小偷的母親和妹妹來到了小鎮(zhèn)的教堂里,她們理應(yīng)在眾人的注目下低下頭,流著淚,接受大家的審判。
于是這群人,構(gòu)成了一個“看客”群體,他們冷漠地旁觀著一個生命過于輕易的消逝,冷漠地旁觀著一個母親的喪子之痛,并企圖用自己的道德標(biāo)準(zhǔn)去審判這個母親,以獲得精神上的某種滿足。
這是一種生命悲劇,整個社會中的生命體,普遍缺乏著“人性”與“悲憫”,這是卡洛斯·森特諾的悲劇,是母親的悲劇,也是雷薇卡太太的悲劇,更是整個社會中所有還處在昏昧、混沌和麻木中的冷漠生命的悲劇。
一、冷漠“看客”的社會背景
母女乘坐的火車,“剛從震得發(fā)顫的赤褐色巖石隧道里開出來,就進入了一望無際、兩邊對稱的香蕉林帶[1]”,火車經(jīng)過了一個又一個一模一樣的鎮(zhèn)子,最后抵達了另一個差不多的鎮(zhèn)子。令人窒息的煤煙氣、狹窄的小道、沾滿塵土的棕櫚樹和玫瑰叢……一切都是荒涼、沉寂、混沌、冷漠的。馬爾克斯所說:“理想的小說應(yīng)是絕對自由的小說, 它不但以其政治的和社會的內(nèi)容使讀者憂慮, 而且以其深入的現(xiàn)實的力量使讀者不安。如果能夠把現(xiàn)實翻轉(zhuǎn)過來,讓讀者看到另一面的情形,那就更好了”[2],20世紀(jì)的哥倫比亞,“香蕉熱”吸引著大批的商人,也帶來了對當(dāng)?shù)刈匀宦訆Z式的開發(fā),殖民者颶風(fēng)般的掠奪和政權(quán)的反復(fù)更迭使拉丁美洲國家處于極端的貧困之中,人民除了經(jīng)受著貧窮之外,個體生命沒有絲毫保障[3],在這樣的社會現(xiàn)實之下,民眾生活在自我麻木與混沌中,冷漠地對待生命,生命的消逝,h好似一粒塵埃飄落在地上。
于是在馬爾克斯的小說中,民眾冷漠麻木,村莊千篇一律,“看客”的冷漠,實際上是社會的絕望,也是民族的消沉。
二、“看客”的生命悲劇
這一群“看客”,在圍觀卡洛斯·森特諾的生命悲劇,圍觀母親的生命悲劇,事實上,他們自己也生活在悲劇當(dāng)中。“看客”是現(xiàn)代文學(xué)人物畫廊中一個獨特的形象系列。他們的共同特征是愚昧、麻木、奴性、好偽、無聊、冷漠,對他人的不幸和痛苦不僅漠不關(guān)心,反而將其視為游戲和娛樂的材料。[4]在中國,魯迅是將這一形象系列準(zhǔn)確描寫并進一步發(fā)揚的代表人物,另外在沈從文、莫言等作家的筆下,這一形象系列也多有出現(xiàn),他們的背后是世界的荒誕,、生活的無望,是他們自身生命意義與價值的喪失。
他們不關(guān)心雷薇卡太太獨自住在“堆滿東西的房子里”,是怎樣的驚懼與恐慌,不關(guān)心卡洛斯·森特諾為何會成為小偷,為何要來雷薇卡太太家偷東西,不關(guān)心他從何處來,又經(jīng)歷過什么,是怎樣的一個活生生的人——甚至在他的母親來到之前,小鎮(zhèn)上沒有一個人知道他叫卡洛斯·森特諾,他們所關(guān)心的,就僅僅是“雷薇卡太太開槍打死了一個小偷”的冰冷事實。他們冷漠地面對生命的逝去,也是冷漠地面對身邊的一切乃至自身,他們的生命個性與活力似乎已經(jīng)消失殆盡,剩下的只是像行尸走肉一般機械地繼續(xù)自己的“日子”,跟從著“大眾”——在既定的時間點,包括神父在內(nèi)的所有人都在午睡;在既定的事實上,包括小孩在內(nèi)的所有人都保守著一套毫無溫度的價值評判標(biāo)準(zhǔn);也是在既定的情境中,人們一個跟著一個,來圍觀一個女人和一個女孩,在集體的慣性中,毫無“自我”意識地行動。
他們的生命悲劇,不僅是“自我”的喪失,也是人性和悲憫的消失,永遠認識不到自己生命悲劇的悲哀?!叭恕迸c大多數(shù)“動物”不同的,“人”之獨特之處,或許就在于人性與悲憫,在于可以清晰地審視自我,依靠自我對周圍的一切做出判斷。當(dāng)這一切不復(fù)存在時,一切就顯得悲哀而苦痛;“自我”也在其中消亡時,生命體便顯出麻木和冷漠、混沌而無意義。
三、“母親”與“看客”
而“母親”,在一群“看客”中,顯得無懼而無畏,固執(zhí)而堅定。她在下火車前就告訴小女孩:“接下來就算渴死了,到哪兒也別喝水。尤其不許哭”,她面對神父的詰問時,回答說:“他是個非常好的人?!彼灰陉杺?,拒絕等太陽落山后再去祭拜兒子,堅持從教堂大門出去,牽著小女孩,平靜而堅決地,走向了門外的“看客”們。
“母親”仿佛一片混沌中,穿透人心的光芒,她有著自己獨特的生命情感與評判標(biāo)準(zhǔn),她深沉地愛著兒子,堅信著“他是一個好人”,不因世俗的判斷而轉(zhuǎn)移個體的意志;哪怕面對的是對兒子的死漠不關(guān)心的神父和他的妹妹,她也禮貌地向他們道謝,不卑不亢,獨立而尊嚴(yán)。
“母親”是一個有著“自我”的生命個體,她代表著“悲憫”和“人性”,她的生命或許因為失去了唯一的兒子而顯出悲劇,卻更因其清醒的精神出現(xiàn)高貴和光輝?!澳赣H”和眾多“看客”一樣,只是普通民眾中的一人,但在精神上,她是站在“看客”對立面上,與他們截然相反的具有鮮明生命活力的個體代表,她警醒著處于混沌和麻木中的冷漠“看客”群體,是喚醒他們的希望,也是喚醒社會,喚醒民族的希望。
《禮拜二午睡時刻》以寥寥數(shù)筆,帶出了一群冷漠旁觀的“看客”,他們年齡不同、職業(yè)不同,卻同樣冷漠地圍觀生命悲劇,麻木地活在自己的悲劇中,但馬爾克斯將“母親”帶入這群“看客”當(dāng)中,也正是將希望帶入悲劇中。
參考文獻:
[1] 加西亞·馬爾克斯.禮拜二午睡時刻.[M]
[2] 加西亞·馬爾克斯著, 朱景冬等譯.兩百年的孤獨———[哥倫比亞]加西亞·馬爾克斯談創(chuàng)作. [M]. 云南省昆明市:云南人民出版社,1997 年:32頁.
[3]駱玉安. 審判的逆轉(zhuǎn)與民族精神的建構(gòu) ——論馬爾克斯《禮拜二午睡時刻》的母親形象[J]. 中國青年政治學(xué)院學(xué)報,2008(4): 123-126.
[4] 洪耀輝《生命悲劇隱喻與文化啟蒙符碼的合一——沈從文筆下看客形象解讀》[J].文學(xué)評論,2009年第3期,第43頁
作者簡介:
易蕾歆,1999年8月出生,女,漢族,江西宜春人,本科在讀,福建師范大學(xué)文學(xué)院 研究方向:漢語言文學(xu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