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圣河 李肇燕
近日,筆者在網上觀摩了于永正老師于大約15年前執(zhí)教的《小稻秧脫險記》一課的視頻。這篇課文是蘇教版小學三年級上冊的一篇科普性童話故事。于老師通過藝術化的教學手段,使課堂生動活潑,給學生創(chuàng)造了一個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尤其令人難忘的是,于老師的教學情與趣交融,使課堂綻放出無窮魅力,讓人陶醉其中,對于我們今天的教學仍有啟示意義。下面結合于永正老師這節(jié)課中的幾個經典教學片段進行簡要賞析。
一、品讀課題,道出情趣
課題是文章的眼睛,對理解課文有提綱挈領的作用。通過品讀課題,能夠有效地激發(fā)學生的思維,因勢利導地展開教學。但是,不少教師往往重視文章內容的分析,卻很少關注課題的開發(fā)和利用。有的教師甚至在課前板書好課題,然后在導入新課時指著課題讓學生看一遍便草草了事。于永正老師是怎么做的呢?
師:同學們,今天我們學習課文《小稻秧脫險記》。請你們抬起右手,跟于老師一起寫課文題目。(教師一邊板書一邊讀課題,學生跟著教師用右手書空課題)
師:請同學們把課文題目讀一遍。(生齊讀課題)
師:讀完這個課文題目,你腦袋里立刻想到什么問題?
生:是誰要欺負小稻秧?
師:哦,誰要欺負小稻秧?他遇到什么危險?(師在課題后打問號)還有什么問題?
生:小稻秧是怎么脫險的?
師:它后來是怎么脫險的呢?好,請坐。這就是我們學習這篇課文要解決的問題。
于老師一開始便讓學生從課文題目中讀出一連串的疑問,激發(fā)其好奇心和求知欲,然后帶著問題和期待學習課文。這種做法可以牽一發(fā)而動全身,使學生快速有效地把握課文主要內容。
二、反復朗讀,讀出情趣
朗讀既是閱讀教學的重要基礎,也是語文教學的常用方法。朗讀課文的要求一般分為三個層次:一是正確,二是流利,三是有感情。教師要根據課標要求,交替使用自由讀、齊讀、個讀、范讀、帶讀、伴讀、輪讀、對讀、指名讀、分角色讀、配樂讀等多種方式進行教學。于永正老師認為,教語文和學語文其實都很簡單,無非都是一個“讀”字——多讀書。
師:好,生字認識了。如果還不認識,還記不住,請你們再把課文讀一讀。這次讀課文,要一邊讀一邊畫出你不理解的詞語。
(學生一邊讀課文一邊畫出自己不懂的詞語,教師及時下講臺巡視學生畫詞語的情況,然后要求幾個學生逐一把自己不懂的詞語“團團圍住”“氣勢洶洶”“蠻不講理”“不由分說”“一擁而上”“有氣無力”等抄寫在黑板上)
師:這些詞語的意思不難理解,只要好好讀書、認真思考,都能把它讀懂。不信的話,請你們再拿起書,把課文認認真真讀一遍,讀慢一點,一邊讀一邊思考這些詞的意思。
(生讀課文)
師:我發(fā)現(xiàn)這次你們讀的時候表情和剛才不一樣,非常神奇。一看你們的表情,我就知道你們讀懂了。告訴我,黑板上這些詞的意思,是不是心里多少明白一點啦?(生答:是的)只要心里明白就行。下面我要檢查檢查,看看誰的課文讀得好,讀得正確、流利,能讀出感情來就更好了。誰愿意讀?(眾生舉手,教師讓幾位同學接力讀課文,最后一段全班齊讀,邊讀邊指導)
師:通過這一次朗讀課文,你心里是不是更加明白了黑板上這些詞語的意思?(生答:是的)如果還不明白的話,請你再認真聽于老師讀課文。
(教師配樂范讀課文)
師:好,聽了于老師的朗讀,黑板上這些詞語的意思是不是明白了許多?(生齊答:是)好,像于老師這樣認認真真地去讀,你們再讀一遍課文,這些詞的意思就基本上能懂了。
(生讀課文)
詞語教學是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也是開展閱讀和寫作教學的重要基礎。理解詞語的途徑和方法很多,常見的有利用課文注釋、使用工具書、聯(lián)系上下文、結合生活實際、借助教學媒體、在比較中辨析、追溯詞語來源等。在教學中,于老師并沒有孤立地教學詞語甚至要求背詞語解釋,而是讓學生一邊讀課文一邊畫出自己不懂的詞語,再通過自由讀、指名讀、接力讀、全班齊讀、教師范讀等方式,鼓勵和指導學生聯(lián)系課文來理解詞語的意思,最終實現(xiàn)教學目標。
三、角色扮演,演出情趣
角色扮演具有新鮮有趣、參與度高、互動性強等特點。小學生天生好動并喜歡表現(xiàn)自己,對角色扮演有著特殊的喜好。如果教師指導合理,角色扮演能夠充分調動學生的參與熱情,并有助于學生深入理解課文內容,把握語言文字的魅力。然而,角色扮演的操作難度較大,對教師的課堂把控能力要求較高。于老師是怎么做的呢?
(教師點名八個學生上講臺)
師:現(xiàn)在呢,我們來表演,于老師當小稻秧,你們當雜草。注意:你們來到水稻田干什么,知道嗎?
生:搶營養(yǎng)。
師:你們知道水稻田的營養(yǎng)在哪個地方嗎?在哪里搶營養(yǎng)?是的,到地里搶,營養(yǎng)在地里面,不要到身上搶?,F(xiàn)在,我是小稻秧,你們是雜草,你們來到我身邊應該怎么站?怎么站才像把小稻秧團團圍???(學生一擁而上,從四周把老師緊緊地包圍起來)好,現(xiàn)在開始表演。
師:你們想要干——干什么?
生:(大聲且兇惡地)快把營養(yǎng)交出來!
師:我剛搬到大田,正需要營養(yǎng),怎么可以把營養(yǎng)交給你們呢?
(學生開始拼命地從地里搶營養(yǎng),教師則作慢慢病倒向下的動作,眾生笑)
師:小朋友,“團團圍住”這個詞懂了嗎?
生:懂了。
師:它們是怎么上來的?
生:“一擁而上”。
師:請你們再把這兩個詞語讀一讀。
(生齊讀詞語)
師:同學們,雜草厲害不?(眾生答:厲害)兇不?(眾生答:兇)他們簡直是太兇了,這就叫“氣勢洶洶”。(生讀詞語“氣勢洶洶”)雜草講理不?(眾生答:不講理)簡直是蠻不講理?。ㄉx詞語“氣勢洶洶”)雜草聽不聽小稻秧解釋?(眾生答:不聽)不聽人家分辨和解釋就搶營養(yǎng),這就叫“不由分說”。(生讀詞語“不由分說”)
師:好,表演到此結束。我們要感謝這群“雜草”,它們幫助我們認識了這么多的詞語。
蘇霍姆林斯基指出:“只有那些始終不忘記自己也曾是一個孩子的人,才能成為真正的老師。”教學中,于老師童心未泯,和學生一起進行角色扮演。在惟妙惟肖、趣味靈動的表演中,在充分理解課文內容基礎上,學生輕松愉快地理解和掌握了多個詞語的意思,體會出角色的個性特點。
四、幽默對話,悟出情趣
幽默的語言可以營造輕松愉悅的氛圍,融洽師生關系,可以使深奧的知識變得淺顯易懂,讓枯燥乏味的課堂變得有聲有色。斯維特洛夫曾說:“教育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就是幽默?!庇诶蠋熅褪且晃挥哪袠O強并善于利用幽默進行師生溝通和課堂調控的高手。
師:“有氣無力”這個詞是寫誰的?請你站起來。(一男生起立)這個詞你懂了嗎?(生點頭)懂了的話,請你把這個詞所在的句子讀一下。(生讀)
師:停,你剛才還是讀得有點力氣,雜草是完全有氣無力的。同學們注意了,剛才這化學除草劑可能噴灑得太少,雜草的抗毒能力太強,要么這化學除草劑是假冒偽劣產品。我用噴霧器再給你噴一點,“滋、滋、滋——”。(教師向該生做噴灑的動作,生笑)請你再讀一遍這句話。(生再讀,較好地把“有氣無力”的樣子讀了出來)
師:他讀得好不好?(眾生:好!)請坐。聽他讀,真是一點氣力都沒有了,馬上就“完了”,這就叫——(生齊答)有氣無力。
面對學生感悟不深、讀書不到位的情況,教師該怎么辦?是批評訓斥、令其坐下、請別的學生代讀,還是想其他辦法?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有氣無力”這個詞,于老師把自己假設為噴霧器,幽默地朝這個學生做了幾個噴灑的動作。這位學生再次朗讀時,就耷拉著腦袋,真的把那種有氣無力的感覺給呈現(xiàn)出來了。幽默固然跟一位老師的生活態(tài)度和知識儲備有關,但更重要的是有一顆熱愛教育事業(yè)和學生的心。
1999年,于老師根據自己近四十年的小語教學經驗,提出了“五重”教學觀,即重情趣、重感悟、重積累、重遷移和重習慣。他把“重情趣”擺在首要位置,認為自己語文教學的一個突出特點是有情有趣。他說,“情”是指情感,即要對自己的學生和語文教學有情,上課有情;“趣”是指課要上得有趣味性,讓學生在快樂的氛圍中受到教育。于老師指出,語文的人文性最強,語文課理應多些情趣。為此,他憑借對教育事業(yè)、對學生、對自己任教學科的熱愛,努力使自己的課堂情趣交融,綻放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