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倩
校園暴力是指行為人在校園內(nèi)以及校園周邊對在校學生實施暴力行為。行為暴力表現(xiàn)為硬暴力形式,例如校園兇殺、打架斗毆、勒索錢財?shù)?語言暴力分為現(xiàn)實場景和網(wǎng)絡場景,比如給人起侮辱性綽號、網(wǎng)絡上隨意辱罵誹謗等;心理暴力主要包括拉幫結派孤立、排擠受害者等。
不同形式的校園暴力觸犯不同的法律法規(guī),按照具體情節(jié)有可能需要承擔刑事責任、行政責任及民事責任。如第一位同學遭遇的被扒衣物、扯頭發(fā)的情況,施暴者的行為是典型的尋釁滋事行為,需要視具體情節(jié)承擔法律責任。
如果你不幸遭到校園暴力,首先,盡量不要硬碰硬,切忌激怒對方,讓自己受到的傷害范圍擴大;其次,考慮采用迂回戰(zhàn)術,盡可能拖延時間,遇到同學、老師、路人、警察時要勇敢求救,不能有羞于求助的心理。
“以暴制暴”這種方式是不值得提倡的,我們一般的建議是“以正對不正”,做到自己不能欺負別人的同時,也保護好自己。有一個犯罪學教授舉過孫女在幼兒園被小男孩抱摔欺負的事例,她教孫女可以揪住對方耳朵直到對方放手。但如果你在學校被同學嘲笑“鋼牙妹”,第二天你就帶刀把人捅了,這明顯就是一種過激行為。不過,我個人還是想提醒大家,如果沒有足夠的實力反抗、制止對方施暴,我不建議作為未成年人的你當場“以正對不正”。
對于預備或者正在施暴的同學,請你立即停止;曾經(jīng)施暴的同學,請你好好反思。也許是少不更事,又或者是青春期特有的不安、躁動情緒,讓你把欺凌他人當成自己獲得快樂的方式,但這種快樂,附帶著的是他人一輩子的傷痛,自己剛剛起步的人生烙上法律懲罰的印記,你覺得值得嗎?請你認真反思自己的行為,找一個機會向受害者道歉,并銘記今后要善良。希望大家未來都好。
(相關法律條文,請在“中學生天地”微信公眾號回復關鍵詞“校園暴力”查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