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達林
摘要:教學實例證明新媒體可以有效提高教學效率。運用新媒體教學,可以使學生獲取豐富的資源,在學習過程中通過新媒體的動畫播放或回放功能,可以減輕學生學習的難度。文章主要針對小學美術和新媒體教學的有效結合展開闡述,提供科學的教學思路。
關鍵詞:小學美術;多媒體;結合策略
當今的教師應該掌握扎實的網(wǎng)絡知識,能夠采用多媒體方法進行教學。美術作為抽象和具象有效結合的學科,在具象物體的繪畫中借助多媒體進行教學,可以給學生提供很好的模型,在抽象繪畫中利用多媒體進行教學,可以為學生提供更多的思路,激發(fā)學生的想象力。因此,有效地將多媒體和美術進行結合,可以使美術教學更加精彩。本文將從以下三個方面展開詳細地分析。
一、轉變教學觀念,變革教育模式
利用多媒體進行美術教學時,首先教師要轉變教學觀念、創(chuàng)新教學模式。傳統(tǒng)美術教學活動的步驟一般為:教師根據(jù)教學方案引導學生學習教材,然后學生進行創(chuàng)作,教師在學生創(chuàng)作的過程中加以指導。這種模式過于照本宣科,對于美術學科來說并沒有深入了解和挖掘它的美。在互聯(lián)網(wǎng)的作用下,教師要設法將美術教學與互聯(lián)網(wǎng)結合起來。首先,就是要轉變教學觀念,即美術教學并不能只教給學生教材中的知識,教材只能作為教學的參考,更多是要通過挖掘教材之外的內容,要以教材為跳板進行更多的思考和想象,要進一步觸摸美術之美。其次,就是要改變教學方式,思考在美術教學中如何引入多媒體和網(wǎng)絡進行教學。
例如,在教學中,教師可以跳出教材,將目光放在多媒體上,從多媒體中獲取更多的理論知識和繪畫技巧。此外,教師還可以利用多媒體為學生創(chuàng)造一個模型庫,為學生提供更加豐富的資源。
二、創(chuàng)設虛擬情境,營造視聽氛圍
上文中提到,美術中有關抽象事物的學習是比較難的模塊。小學生的美術功底并不深厚,找到抽象物體在現(xiàn)實生活中的模型對他們來說是非常困難的。在傳統(tǒng)的教學中,教師一般會通過講解引導學生朝著一個方向去思考,然后再引導學生根據(jù)自己的思考進行繪畫。但是這種方式會提供給全班學生相同的思維方向,會禁錮學生的想象力。為了改變這種狀況,教師可以將美術教學和多媒體結合起來,利用多媒體強大的功能區(qū)創(chuàng)設虛擬情境,營造良好的氛圍,激發(fā)學生的想象力,幫助學生完成創(chuàng)造。在教師利用多媒體進行教學時,可以通過模擬情境,讓學生自己去思考,不同的學生會有不同的思想,也就能從中挖掘出不同的視角和方向。
例如,在學習人教版《義務教育教科書·美術》一年級上冊“小動物蓋房子”一課時,小兔子的房子被大風刮倒了,大家都來幫小兔子建房子,那么小兔子到底應該建造一個什么樣的房子呢?對此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創(chuàng)設一種虛擬情境,并將這個情境通過動畫的形式播放出來。在播放動畫的過程中,不同的學生會有不同的思考:小猴子有什么樣的建議,小象有什么樣的建議,小老虎有什么樣的建議……在建造房子的時候,大家都可以幫助小兔子做什么,是怎樣分工的。
在美術教學中,虛擬情境是一個值得關注的方向,教師可以從這個方面進行思考。
三、百聞不如一見,提供圖形展示
美術教學的另一個方向就是具象事物的繪畫和觀察。在傳統(tǒng)教學中,教師會提供一些模型給學生進行觀察,學生根據(jù)觀察結果進行繪畫。但是這些僅是針對沒有生命的物體,而對于一些動物或人物,模型并不好找,這就給學生的繪畫增加了很大的困難。而將美術教學和多媒體相結合,利用多媒體進行投影,可以為學生提供更多的素材。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可以不局限于一種素材,而是對同種類型的素材給學生提供多個選擇。
仍以“小動物蓋房子”為例,學生要畫小動物,教師可以提供給學生同一種小動物不同姿態(tài)的素材。如挑水的、搬運的、指導建造的……小動物的每種神態(tài)都可以采用多媒體圖片展示出來。讓學生選擇其中一種,仔細觀察,再結合想象完成創(chuàng)作。
在美術教學中利用多媒體可以為學生提供更適合的模型,讓學生在抽象中尋找具象,在具象中結合抽象,為他們的美術學習減負。
四、結束語
總之,教師在美術教學中要改變思想觀念,為美術學科與多媒體、多網(wǎng)絡相融合的教學奠定基礎。教師為學生提供建立虛擬情境和展示圖形模型兩種學習方式,引導學生進行多方面思考和想象,并將抽象事物糅合到具象事物中。美術教學與多媒體、多網(wǎng)絡結合需要根據(jù)不同的教學環(huán)境和教學內容來實施,需要教師在美術教學中根據(jù)不同的情境選擇不同的教學方式。
參考文獻:
[1]王澤群.如何做好小學美術多媒體教學的融合[J].中國新通信,2019(10).
[2]鄭鈺子.用多媒體譜寫精彩課堂:多媒體在小學美術教學中的運用[J].新課程(上),20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