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東西方文化越來越頻繁交融的新時代,跨文化戲劇的理論與實踐既是學術研究的熱點,也是現(xiàn)實舞臺的焦點。有百年歷程的跨文化戲劇創(chuàng)作史,早已從20世紀初的“洋裝戲”“時裝京劇”(如《新茶花》《玫瑰花》等)的戲曲改良模式,進入到更具有主體性與創(chuàng)新性的新階段。其中,中國戲劇與布萊希特理論及作品的關系尤其受人關注。
布萊希特是最受中國戲劇界關注的西方現(xiàn)代劇作家與理論家。作為與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和梅蘭芳并列的“三大戲劇體系”代表之一,他在中國有廣泛的影響力。但在已出版的英文著作中,全面地研究布萊希特與中國戲劇的雙向影響的,并不多見。張蔚教授的專著《布萊希特在中國的改編、挪用和互文性》 (Chinese Adaptations of Brecht: Appropriation and Intertextuality, Palgrave Macmillan, 2020),既注重結(jié)合近四十年中國舞臺實際創(chuàng)作的情況,關注布萊希特理論在中國的傳播、接受和影響,又拓展了前輩學者關于中國文化對布萊希特戲劇理論與創(chuàng)作靈感影響的研究。從前者看,書中探索了中國哲學、倫理觀念、美學及中國戲曲與布萊希特的政治戲劇及“陌生化”概念之間的強力互動,從后者看,又把布萊希特對毛澤東詩歌的改編和挪用,引入到布氏研究的互文性案例中。
Chinese Adaptations of Brecht: Appropriation and IntertextualityWei Zhang Palgrave Macmillan, 2020
這部英文新著以布萊希特研究為“切口”,旨在“切入”到中國近四十年舞臺理論與舞臺實踐之中,考察以布萊希特為代表的西方經(jīng)典改編劇作品如何跨文化地融合不同風格的表現(xiàn)形式,以實現(xiàn)當代劇場的審美效果,滿足當代中國觀眾需求的經(jīng)驗實例,這可以說是對四十年中國戲劇、中國戲曲跨文化經(jīng)驗與教訓、思想與實踐、理論與創(chuàng)作的重要成就的總結(jié)。實際上,專著中提到的這些作品,如川劇《灰闌記》《好女人壞女人》《中國公主杜蘭朵》等,已經(jīng)不是一般意義上的“挪用”,簡單的故事“挪用”早已不適應時代的需求。新的作品成功地將原著所包含的現(xiàn)代思想“洋為中用”,轉(zhuǎn)化為與中國文化相適應的“現(xiàn)代精神”,最大意義上體現(xiàn)出了跨文化改編的普適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