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永加
韓愈記載的睿智瓦匠
唐代大詩人、文學家韓愈(768—824年)為在長安攬活的一名泥瓦匠寫過一篇傳記叫《圬者王承福傳》。
泥瓦匠靠出賣勞動力為生,生活在社會底層。也許是與泥水打交道吧,被人們稱為“圬者”,就是干臟活的人,可見社會地位的卑微。
貞元十六年冬,韓愈離開徐州節(jié)度推官的位置回到長安,第四次參加吏部考試,向他從政的夢想發(fā)起再次沖刺。為了更有把握,韓愈找了個住處,“宅”了起來,準備功課。就在這時,韓愈遇到了王承福。韓愈通過與他的聊天,發(fā)現(xiàn)了他許多獨特的觀點,“聽其言,約而盡”,因此決定為其作傳。
王承福本是農民,因為安史之亂成了一名馳騁戰(zhàn)場的士兵。經(jīng)過十三年的征戰(zhàn),屢立戰(zhàn)功,朝廷要給他封功授官,他卻沒有接受,自認能力有限,只能“擇其力之可能者行焉”,于是在長安當了一名泥瓦匠。韓愈了解到,王承福干了三十多年的泥瓦匠,一直沒有買房子,而是寄居在別人的家里,按時交房租和生活費。有了剩余的錢,他就送給更困難的人。
對于王承福的做法,韓愈很不解,王承福告訴他:“多年來,我一把抹板走過無數(shù)的富貴之家,十年河東十年河西,世間多變,滄海桑田,當年的豪宅有的已經(jīng)破敗不堪了。我問他們的鄰居,有的說,這家主人犯了死罪,已沒了幾年了;有的說,老主人已經(jīng)去世了,他的子孫不務正業(yè),沒能守住祖宗留下的家產(chǎn);還有的說,人死后,財產(chǎn)都充公了。幸福來得慢的地方,災難也來得慢,比如清貧人家;幸福來得快的地方,災難也來得快,比如王侯門第。我雖清貧,幾十年了,我沒失過眠,沒得過病,沒有過憂慮,看到身邊的人們那么多的煩惱和災禍,我覺得自己很幸福。”
韓愈記載的是一名泥瓦匠的樸實想法,其中不乏生活智慧。從另一方面,我們也可以看到,正因為有了王承福他們,人們才能安居樂業(yè)。從某種角度來說,是王承福這樣的普通勞動者,造就了長安的輝煌。
柳宗元筆下的木匠有領袖氣質
韓愈的朋友,也是唐代著名詩人、文學家的柳宗元在一篇名為《梓人傳》的傳記中,記載了一個木匠。
柳宗元有一個好朋友叫裴封叔,在長安光德里有一處宅子。一天,有一個木匠想要租他的房子,木匠隨身攜帶了量尺、圓規(guī)、曲尺、墨線和墨斗等木工用具。裴封叔感到十分奇怪,問他有啥技能。木匠回答道:“我善于計算建筑材料。看房屋建筑的規(guī)模,考慮怎樣用料才適合高低、深淺、方圓和長短的需要,然后我就指揮工匠們具體勞作。若是沒有我,工匠就無法建成一座房屋?!?/p>
后來,京兆尹要修建衙門,門口來了很多的建筑工人,他們大多帶著斧頭和刀鋸,被圍在中間的正是那個木匠。之后,木匠拿著度量的工具,估量房屋的規(guī)格,挑選可用的木頭,然后開始指揮大家干活。這些工人都聽他的話,木匠怎么說,他們便怎么做,即使有人因為做不好而挨罵了,也沒有人怨恨他。房屋建好了之后,在正梁上的題字,就是這個木匠的姓名。
對此,柳宗元感慨萬千,他覺得一名手藝人,成長為用腦子干活的人,肯定是有智慧的人,這樣的人能成為領袖就不足為怪了。這難道不值得輔佐帝王、治理國家的人學習嗎?
白居易詩中的百味廚師
“民以食為天”,大詩人白居易在《寄胡餅與楊萬州》中寫:“胡麻餅樣學京都,面脆油香新出爐。寄與饑饞楊大使,嘗看得似輔興無?!睆陌拙右椎脑娭?,我們不但可以領略胡麻餅的模樣與特色,而且可以看出白居易學著做了些胡餅,寄給自己的朋友楊萬州。胡餅是長安的著名美食,廚師們沒有相當?shù)募妓囀亲霾怀鰜淼摹?/p>
當時長安最著名的廚師叫膳祖,后來被稱為中國古代十大名廚之一。她是當時宰相段文昌的家廚,多年勤學苦練,烹調技藝精湛。她烹制的名食菜譜,后來大都記載在段文昌之子段成式編著的《酉陽雜俎》中,得以流傳后世。
正是有了膳祖這樣的廚師,長安的餐飲業(yè)水平得以提升,在封演的《封氏聞見記》和韋巨源的《食譜·燒尾食單》中記載的燒尾宴,就是典型的代表。唐代士子登科、榮進及遷除,好友同僚前來慰賀,必須請一頓飯,款待的盛宴置酒饌、音樂,謂之燒尾宴。
宋陶谷在其《清異錄》中記載了韋巨源在拜尚書左仆射后,以燒尾宴宴請?zhí)浦凶跁r留下的一份食單,使人們得以窺見這次盛筵的概貌。食單中的飯食、點心多達二十余種,有單籠金乳酥口(蒸制酥點)、曼陀樣夾餅(爐烤餅)、巨勝奴(酥蜜馓子)等。這充分說明唐代廚師在主食的制作上不但工藝水平有了較大提高,制品的花色、品種增多,而且風味獨特,在我國面點史上占有了很重要的地位。
王建吟詠的高超藝人
唐代詩人王建有《尋橦歌》一詩,其中寫道:“人間百戲皆可學,尋橦不比諸馀樂。重梳短髻下金鈿,紅帽青巾各一邊。身輕足捷勝男子,繞竿四面爭先緣。習多倚附欹竿滑,上下蹁躚皆著襪。翻身垂頸欲落地,卻住把腰初似歇。大竿百夫擎不起,裊裊半在青云里。纖腰女兒不動容,戴行直舞一曲終?!?/p>
王建詩中記載的就是當時百藝雜技之一頂竿驚心動魄的場面。這種頂竿,又稱戴竿、都盧尋橦等,由一名藝人頭頂一根長竿,然后另一藝人或多名藝人沿竿爬上,在竿上進行各種驚險的表演,而頂竿人則要使長竿保持平衡。
那時,涌現(xiàn)出了一批優(yōu)秀的頂竿藝人。唐德宗時,有一個叫王大娘的頂竿藝人,能頭頂十八人而行。唐敬宗時一個叫劉交的藝人,她用的頂竿高七十尺,她十二歲的女兒爬到竿頂,站在一個托盤里,毫無懼色。
唐敬宗時,還有一個幽州女子石火胡頂竿技藝更是高超。石火胡出生在幽州一個貧民家庭,為了生存,她苦學當時最為流行的頂竿。這種空中技藝,在盛唐已達到頂峰,并且在技巧和表演方法上都有新發(fā)展。神童宰相劉晏曾在京城長安觀看了石火胡的表演后,寫詩贊道:“樓前百戲競爭新,唯有長竿妙入神?!?/p>
一位偉人說得好:人民創(chuàng)造了歷史。正是這些各行各業(yè)、默默無聞的普通勞動者的奮斗和付出,才有了大唐長安的恢弘建筑、精品美食和唯美藝術。
(編輯 鄭儒鳳 zrf911@sina.com,西米繪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