蟬是屬于夏天的。炎炎夏日,蟬便開始聒噪不休地叫了,此呼彼應、長鳴不絕的叫聲,往往使人感到煩悶。當然只要你心境好,蟬聲還可以是悅耳動聽的,所謂“蟬噪林愈靜,鳥鳴山更幽”。
據說蟬在夏天到來之前,一直藏在地下,經歷冬春才會“蟬蛻”而出,飛上樹枝,開始它的蟬鳴生涯??蛇@生涯的確太短,前后大致月余時間,它便墮地身亡。古人說“物不平則鳴”,那蟬聲難道是不平之鳴?
蟬在古人心目中地位很高,是純潔、清高、通靈的象征。在中國古詩詞的藝術題材中,蟬是比較常見的一種題材。自六朝起,詠蟬之作相繼不絕。其中自然不乏名篇,如駱賓王的《在獄詠蟬》、李商隱的《蟬》、晏殊的《浣溪沙·湖上西風急暮蟬》等。但是古人詠蟬之作多寫蟬的清苦和孤高,常常與離別生死有關,隱隱和“不平之鳴”形成情感上的共鳴默契。
但我與古人感受不同,蟬給我的印象多半是小時候留下的。記憶深處的蟬聲常常響起在夏日的午后,穿過酷熱的空氣給童年帶來了歡樂和趣味。
農村的房前屋后總是隨意栽著幾棵樹,樹間常常趴著幾只蟬。在午后斑駁的樹影里,古靈精怪的我們,拿了長竹竿,用鐵絲彎成一個圓形綁在竹竿的頂端,系上塑料袋,制成一張網。捕蟬這個活計需要眼疾手快,那時候的我練有這個本領。捕到的蟬找個透明的塑料袋或是透明的罐頭瓶裝著,寶貝一般把玩許久。有一陣子,村里有人專門收購蟬,我們得了閑暇,便爭先恐后地到林間樹上捉蟬,數量湊足了便去兌換成零錢,跑到小店買冰棒吃。
“一聲來枕上,夢里故園秋。”我仍然希望,每年夏天到來的時候都能聽到遠近傳來的蟬聲,還有它勾起的許多回憶。
(福建 張河穩(wě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