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國棟
黃旭華,中國工程院院士,他開拓了中國核潛艇的研制領域,于2019年榮獲“共和國勛章”,被稱為“中國核潛艇之父”。作為中國第一代攻擊型核潛艇和戰(zhàn)略導彈核潛艇總設計師,在當時技術缺乏和人才匱乏的情況下,他硬是“騎驢找馬”,攻堅克難,研制出核潛艇核心技術。為了確保國家機密不被泄露,他選擇隱姓埋名30年,從未與父母兄弟相見,為核潛艇事業(yè)無悔地奉獻了自己全部的青春。
從學醫(yī)到造船
黃旭華小時候的志愿是學醫(yī),想當一名好醫(yī)生,繼承父母的意愿——治病救人。小學畢業(yè)的時候,正好“七七事變”爆發(fā),沿海城市的學校大多被迫停辦了, 日軍攻占長沙,西南大撤退開始。黃旭華徒步走了幾天的山路趕往已經(jīng)搬遷到重慶的學校,一路伴隨著日軍戰(zhàn)機的轟炸聲,有時還要在山洞里躲整整一天……
一股非常屈辱的怒火在自己的身上燃燒起來,黃旭華想,為什么日本人敢這么猖狂,想登陸就登陸,想轟炸就轟炸?為什么我們中國老百姓不能生活在自己的土地上,卻要四處逃難、妻離子散?為什么我們中國這么大的土地,自己卻連一塊可以安下心來讀書的地方都沒有?什么道理?
其實黃旭華知道,這正是因為當時國家太弱了,弱國就要受欺凌,受宰割。那自己該怎么辦?他決定不學醫(yī)了,要學航空、學造船,要制造飛機,保衛(wèi)我們國家的藍天;要制造軍艦,抵御外國從海上進來侵略。權(quán)衡之下,黃旭華進了上海交大造船系。1958年,國防科委剛剛組建,聶榮臻元帥就向中央呈報了關于開展研制導彈核潛艇的請示報告,首批只選拔29個人,他們的平均年齡不到30歲,正是他們挑起了我們國家核潛艇的開拓任務。黃旭華有幸成為29個人當中的一個,從那個時候開始一直到現(xiàn)在,黃旭華都沒有離開過核潛艇的研制領域。
談及核潛艇研制,我們國家自行研制核潛艇是在一窮二白的基礎上開始的 ,最初是為了突破帝國主義、資本主義國家對我們的包圍、封鎖。為了早日掌握核潛艇的研制技術,我們國家曾經(jīng)寄希望于蘇聯(lián)的技術援助。
1959年新中國成立十周年國慶時,赫魯曉夫來到中國,我國政府再一次向他提出研制核潛艇的技術援助問題。
赫魯曉夫在他的回憶錄上有這樣幾句話:中國要研制核潛艇,簡直是異想天開。他傲慢地拒絕了中國的要求,說核潛艇技術復雜、要求高、花錢多,中國沒有水平,也沒有能力來研制核潛艇。
毛主席聽后非常氣憤,憤怒地站了起來,揮動他巨大的手掌,說:“你們不援助算了,我們自己干!”
至此,我們寄希望于蘇聯(lián)援助的夢想完全破滅。我們中國人走上了獨立自主研制核潛艇的道路。
扎根“深潛”,為國鑄潛艇
從1957年到1986年,從34歲到63歲,他扎根“深潛”,為國鑄潛艇,黃旭華與老家親人神秘“失聯(lián)”30年。他去哪里了,在做什么工作,家鄉(xiāng)親人多次寫信詢問,都得不到答案。只知道,父親去世,他沒有回家;二哥去世,他也沒有回家。
直到1987年,93歲的老母親看到了上海一家雜志上關于“黃總設計師”的報道《赫赫而無名的人生》,才終于明白,自己的兒子在為國家造核潛艇。她流著淚對全家人說:“三哥(黃旭華)的事情,大家要諒解。”
回溯到1958年時,面對處于核壟斷地位的超級大國不斷施加的核威懾,我國啟動研制導彈核潛艇。曾參與仿制蘇式常規(guī)潛艇的黃旭華被選中,調(diào)往北京參加研究。出發(fā)之前,因為涉及機密,黃旭華并不知道自己即將承擔什么任務。到北京之后,他立刻被“留”了下來。調(diào)到北京做什么,連對妻子,他都得嚴格保密。
實際上,對當時任何國家,有關核潛艇的一切都是核心機密,黃旭華和他年輕的“戰(zhàn)友”們,很難拿到一點點關于核潛艇的現(xiàn)成技術資料。
進了研制領域之后,黃旭華和隊友們面臨的困難不僅僅是國家的科學技術水平和工業(yè)生產(chǎn)能力低弱的問題,對于大家來說更大的困難在于我們沒有這方面的相關人才,一個也沒有。我們?nèi)狈@方面的專業(yè)知識,我們手上沒有任何可以參考的技術資料。
怎么辦?大家就從國外浩瀚的報刊雜志里搜集查找,尋找保密極高的核潛艇相關資料。我們用大海撈針的方式,把零零碎碎的資料經(jīng)過分析、整理,拼出了美國核潛艇的總體布局。
正在這個時候,有一天,有人從國外帶來了兩個美國“華盛頓”號導彈核潛艇的兒童玩具模型。黃旭華如獲至寶,研究者們把玩具拆開、分解,興奮地發(fā)現(xiàn),玩具里密密麻麻的設備與他們搜集到的資料和構(gòu)思的核潛艇圖紙基本一樣!“我的總結(jié)是,再尖端的東西,都是在常規(guī)設備的基礎上發(fā)展、創(chuàng)新出來的,沒有那么神秘?!秉S旭華堅定了信心。
沒有條件,或者條件不具備,怎么辦?他們的辦法叫作“騎驢找馬”。驢沒有馬跑得快,但是沒有馬只有驢,那你只能騎驢上路,邊走邊找,邊走邊創(chuàng)造條件。如果連驢也沒有,那就邁開雙腿也得上路,絕不等待!
那時的中國一窮二白,沒有高精尖的設備,科學家們就用算盤計算核潛艇的大量核心數(shù)據(jù)?!氨热纾藵撏У姆€(wěn)定性至關重要,太重容易下沉,太輕潛不下去,重心斜了容易側(cè)翻,必須精確計算?!秉S旭華說。
怎么辦?核潛艇上的設備、管線數(shù)以萬計,黃旭華要求,每個都要過秤,幾年來天天如此!我們的手上只有算盤和計算尺,算盤加計算尺,先打起來。為了計算的結(jié)果準確可信,大家只好分兩組同時進行,這兩組計算的結(jié)果必須一樣。如果你得5,我得8,不一樣,那么不是你錯就是我錯,或者我們兩個都錯。怎么辦?從頭再來!
這樣“斤斤計較”的土辦法,最終的結(jié)果是,數(shù)千噸的核潛艇在下水后的試潛、定重測試值與設計值毫無二致。
潛艇的重心和重量直接關系到它的不沉性,所以要求特別苛刻。我們沒有高科技手段控制,就想了個“土辦法”——在船臺入口處擺了個磅秤,只要拿進船臺的不管是什么都要過秤并記錄在案;同樣的,施工過程中拿出船臺的任何東西也要稱一稱……
幾年來天天如此,同事們都習慣了這種“斤斤計較”。
1970年12月26日,我國第一艘核潛艇下水。當這個承載著中華民族強國夢、強軍夢的龐然大物從水中浮起時,黃旭華激動得淚流滿面。在沒有任何外援的情況下,中國人僅用10年時間,就研制出了國外幾十年才研制出的核潛艇。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五個擁有核動力潛艇的國家。
“我們的核潛艇沒有一件設備、儀表、原料來自國外,艇體的每一部分都是國產(chǎn)?!秉S旭華自豪地說。
指揮若定,
極限深潛創(chuàng)歷史
“也許我告別,將不再回來,你是否理解,你是否明白?”1988年初,我國第一代核潛艇將按設計極限,在南海開展深潛試驗。試驗前,參試人員的宿舍里常常響起《血染的風采》這首悲壯的歌曲,有人甚至偷偷給家人寫下了遺書。
按照常規(guī),新型號的潛水艇在研制最后階段,交付海軍使用之前,都必須進行極限深度的深潛試驗。深潛試驗是一個風險性很大、考驗性很強的試驗。
一張撲克牌大小的面積要承受一噸多的海水壓力,任何一條焊縫、一條管道、一個閥門,若承受不起海水壓力,都會造成艇廢人亡的后果。
美國有一艘王牌核潛艇,叫作“長尾鯊”號,1963年在做一次深潛試驗的時候,還不到200米就沉沒海底了,160個官兵沒有一個人生還。所以戰(zhàn)士們的心情忐忑是有原因的,美國王牌核潛艇“長尾鯊號”尚且如此,國產(chǎn)潛艇能完全沒有危險嗎?
試乘人員很擔心我們也會像美國潛艇那樣一去不復返,思想波動較大,有一些人給家里寫了信,說要出去執(zhí)行任務,萬一回不來,有這樣那樣未了的事情,請家里代為料理。
“我感覺同志中彌漫著‘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的氛圍,這對試驗非常不利。”黃旭華說。
黃旭華思考著,我們的設計留有足夠的安全系數(shù),實驗過程中我們規(guī)定的程序是一個深度、一個深度慢慢下降。10米、5米、2米,然后是1米1米地往下探,絕不蠻干,因此安全是有保證的。
既有充分的信心,同時黃旭華也十分擔心,擔心是不是還有什么是超出自己的知識范圍的,有沒有自己還沒有認識到的潛在危險。我們沒有經(jīng)驗,那么怎么辦?黃旭華說他跟隊友們一道下去!自己下去,不僅可以穩(wěn)定人心、鼓舞士氣,而更重要的是,在整個深潛過程當中,如果出現(xiàn)了一些不正常的現(xiàn)象,自己可以協(xié)助艇上人員及時采取措施,避免惡性事故的進一步擴大。
戰(zhàn)士們沸騰了!擔憂、悲情一掃而空,必勝的豪情點燃全場。
試驗當天,天公作美。50米、100米……一個深度一個深度地潛下去?!斑菄}、咔噠——”寂靜的深海中,巨大的水壓壓迫艦體發(fā)出聲響,驚心動魄。黃旭華氣定神閑,指揮若定,給了大家堅定的信心。
我是總設計師,我不僅要為這條艇負責,更重要的是要為艇上170個試乘人員的生命安全負責。
當深度儀的指針指向了極限深度的時候,艇長說了,各個崗位嚴格地把你們周邊的情況好好檢查一下。在沒有問題的情況下,我們艇開始上浮了, 一直上浮到100米這個安全深度時,全艇突然間騷動起來,跳躍、握手、擁抱,有些同志都哭了,大家非常激動。
試驗成功了,新紀錄誕生了,全艇沸騰了!黃旭華難以抑制激動的心情,即興揮毫:“花甲癡翁,志探龍宮,驚濤駭浪,樂在其中!”
也正是在此次深潛成功的前一年,黃旭華的身份才剛剛“浮出水面”,得到93歲老母親和家人的諒解。
如今的黃旭華,也已經(jīng)90多歲高齡,但他依然精神矍鑠、氣宇軒昂。他說:“研制核潛艇是我的夢想,一輩子從事自己熱愛的事業(yè),我很幸福?!?/p>
30年隱姓埋名,此生無悔
大家都清楚,世界上的高新尖端技術,尤其是核潛艇技術,都被列為國家最高級別的機密。黃旭華回憶到,我們剛剛參加工作的時候,領導再三向我們強調(diào)一定要確保國家的機密,不容許泄露你們的工作單位,要隱姓埋名、默默無聞,當無名英雄。而且進了這個領域,就得準備干一輩子。如果你犯了錯誤怎么辦?犯了錯誤也不能走,可以在里面打掃衛(wèi)生。
1958年,黃旭華從上海上調(diào)北京,走前領導只告訴他:你出差北京,幫助工作。他行李也沒有帶,一到北京就被留住了。從1958年到1986年,他沒能回過一次海豐老家探望父母。
30年中,黃旭華和父母的聯(lián)系只有一個海軍的信箱。父親去世,黃旭華也沒回家。父親只知道黃旭華在北京工作,從來不知道他在什么單位,在干什么。
直到1987年,上海《文匯月刊》那篇題目為《赫赫而無名的人生》的長篇報告文學,比較詳細地介紹了中國核潛艇總設計師的人生經(jīng)歷。黃旭華把這份報告文學寄給自己的母親。這篇文章永遠只提“黃總設計師”,沒有具體的名字, 但是它提了黃總設計師的夫人李世英的名字。黃旭華的母親一看,文章里面所描述的黃總設計師,就是自己的30年沒有回過老家而被弟妹們誤解為不要家、忘記了養(yǎng)育他的父母的不孝的三兒子——黃旭華在家排行老三。
雖然黃旭華的母親一直深信她的兒子是大學生,不可能忘了養(yǎng)育他的父母,但是30年一直沒有回家,她難免也有怨言。黃旭華聽他的妹妹講,母親一而再、再而三地閱讀這篇文章,是滿臉淚水呀,母親終于自豪不已了。她在痛心之余也自豪,她把黃旭華的弟弟妹妹們召集過來,只說了一句話:“你們?nèi)绲氖虑?,大家要理解,要諒解。?/p>
知兒莫若母,母親這句話傳到黃旭華的耳朵,黃旭華哭了。有人問黃旭華忠孝不能雙全,自己是怎么樣理解的?黃旭華說自己對國家的忠,就是對父母最大的孝。
核潛艇陣線廣大員工們嘔心瀝血、隱姓埋名,他們不僅奉獻了一生最寶貴的年華,還奉獻了終生。如果要問他們這一生有何感想,他們會自豪地說:我這一生沒有虛度。再問他們對此生有何評述,那他們會說:我們是中華民族的兒女,此生屬于祖國、屬于事業(yè)、 屬于核潛艇,此生無怨無悔!
如今已90余歲高齡的黃旭華院士,在2016年年末,來到了中央電視臺《開講啦》現(xiàn)場,他是《開講啦》開播4年來最年長的演講者。主持人說,這次演講是他聽過的最震撼、最讓人心情久久無法平靜的演講,而老人說,這么長的演講也可能是這輩子最后一次了。
今天我們國家的核潛艇,乃至我們國家的國防力量,已經(jīng)和當年不可同日而語了。作為見證人,作為一個引領者,黃旭華院士和大家分享了國家從一窮二白、落后挨打的時期走到現(xiàn)在的艱難歷程。
主持人說:“為了祖國的事業(yè),30年不能回家,而且父母怎么問都不能告訴他們自己在哪兒,在干什么。他們這一代人為了祖國的國防,為了我們今天能夠享有安寧、和平,真的是付出了太多的代價?!?/p>
大家都愛說“脊梁式的人物”,之前我們一直沒能深深體會,現(xiàn)在我們終于感受到了,黃老他們就是我們中國的脊梁,是讓我們國家得以勇往直前的中國力量!
試問大海碧波,何謂以身許國。
青絲化作白發(fā),依舊鐵馬冰河。
磊落平生無限愛,盡付無言高歌。
讓我們向中國核潛艇總設計師致敬!
(摘編自中信出版集團《開講啦·科學卷:改變世界的中國力量》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