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欣媛
午后陽光縈繞在房間,我坐在桌前,盯著硯臺旁徘徊的毛筆,看著墨在毛筆的來去中被吸收又滲出,冥思苦想,卻毫無頭緒。媽媽喊我去買水果,我郁悶地放下毛筆,跟著媽媽出了門。
最近的書法學習,我似乎是遇到了瓶頸。每次寫出的作品看似規(guī)整,可在細節(jié)的處理上都碰到了同樣的不足問題。我不知如何解決,也因此更不愿多加練習,我執(zhí)著地認為大量的練習是魯莽的,唯有思考與領(lǐng)悟才會讓問題解決。然而看著同伴寫的字越來越好,我卻只能原地踏步,心里難免有些著急。
到了水果店,媽媽挑了幾個菠蘿,讓店員幫忙削好,我有意無意地看他削菠蘿。屋檐為他遮擋出了一片淺淺的陰涼,可仍有幾絲光從邊上金燦燦地溜到他身上,偶爾在刀片駐留,點亮自己,訴說著臨近的夏意。那只小麥色的手在光里上下穿梭著,不知多少層的重影與真實的手連成一片,我的目光終于完全被店員熟練的動作吸引。菠蘿皮從刀刃滑落,菠蘿現(xiàn)出了淺黃的果肉,溢著瀅瀅的汁水,在那幾縷光的挑弄下熠熠地閃著,更加誘人。一個菠蘿在他手中不過一會兒,就變成了秀色可餐的美果。削菠蘿的人每削完一個菠蘿便擴一擴肩,舒展一下酸痛的腰背。那把看上去極其簡單的小刀在他手中似乎也生出了魔力。我不敢說這算俗世奇人,但這削菠蘿的速度絕對不是一下子就能練出來的。
削得起勁時,有個人給他遞上一把有一個折角的刀,方便削掉菠蘿肉上的黑點。我想這樣一雙手配上這把刀,定是如虎添翼了。他接過新刀削了兩條,卻不見速度加快,反倒慢下了不少。他皺皺眉,還有些抱歉地還回刀,說這刀還行,只是不大習慣,還得練?,F(xiàn)在客人多,他擔心顧客等不及,又拿起了老刀,用舊方法削菠蘿,令我目不暇接的奇手又回來了。
我們的菠蘿削好了,媽媽提著菠蘿與我走在回家路上。我的耳畔仍回蕩著削菠蘿人的話,那雙小麥色的手還時不時在眼前閃現(xiàn)。我想起自己的書法學習,仿佛那些話是他特意說給我聽的。削菠蘿需要日復一日地練習,書法的經(jīng)驗更是從寫下的一張張字中悄然流出的。我明知道后天的勤奮練習是極為重要的,哪怕是一次次重復得乏味,卻從未真正做到,又何得果實?
到家,我重新提起毛筆,決定用削菠蘿的辦法練字。
(指導教師:張 晗)
對話
通常小學生在進行記敘文的寫作時,更喜歡描述事件本身,例如:某一天發(fā)生了一件怎么樣的事情,這件事很令人難忘。在小學階段,如果能把一件事情寫好已然很不容易,當進入初中之后,要求更多的,則是“讓學生們有話可說,有事可寫,有情可抒”,所以在完成事件表述之后,事情所帶來的人生意義究竟是何,則尤為重要。本文的小作者通過自己在水果店員削菠蘿的辦法上,找到了如何突破自己在書法學習上的挫折入手,從中悟出了真實感受,意義則也變得更為深刻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