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碩雁
[摘? ? ? ? ? ?要]? 深入探析吟誦融入對外漢語教學的必要性,研究吟誦古詩詞課程在對外漢語教學中的教學方法,使教師在漢語教學中有效地展示隱藏在漢語背后豐富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內(nèi)涵并傳達給學生,使留學生語言習得與文化習得具有同步性,從而真正地學會并掌握漢語。吟誦課程應用于對外漢語教學的第二課堂,融合中國傳統(tǒng)文化,用一種生動的教學方式賦予中國博大精深的古代詩歌詩詞新的學習理念和方法。實現(xiàn)吟誦教學與學科教育深度融合,讓高職院校的對外漢語課程更加豐富、有趣,以此實據(jù)分析后為廣大高職英語教學工作者提供一定的參考或借鑒。
[關(guān)? ? 鍵? ?詞]? 吟誦;中國傳統(tǒng)文化;高職院校;對外漢語教學
[中圖分類號]? G712? ? ? ? ? ? ? ? ? ?[文獻標志碼]? A? ? ? ? ? ? ? ? ? ? ? [文章編號]? 2096-0603(2020)52-0156-02
一、吟誦融入對外漢語教學的必要性
(一)對外漢語教學新時代的定義
2017年10月18日,習近平主席在中國共產(chǎn)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中指出“深入挖掘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guī)范,結(jié)合時代要求繼承創(chuàng)新,讓中華文化展現(xiàn)出永久魅力和時代風采”。2018年3月20日,習近平主席在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上的講話中指出,“我們要以更大的力度、更實的措施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推動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創(chuàng)造性轉(zhuǎn)化、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讓中華文明的影響力、凝聚力、感召力更加充分地展示出來”。隨著中國和“一帶一路”國家在構(gòu)建“一帶一路”框架下越來越密切,來華留學生人數(shù)與日遞增,在這樣的背景下高職院校的對外漢語教學迎來了新的機遇與挑戰(zhàn),如何展現(xiàn)漢語言背后蘊含的豐富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如何讓教師在漢語教學中有效地展示隱藏在漢語背后豐富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內(nèi)涵并傳達給學生,對對外漢語教學與漢語文化傳播都具有重要意義。
(二)對外漢語教學的需要
新時代背景下外國留學生第二課堂的教育研究與實踐,是促進留學生綜合素質(zhì)提升、培養(yǎng)來華留學歸屬感的重要方式之一,體現(xiàn)了我國加強對外文化交流,提升文化軟實力維度的重要內(nèi)涵。在對外漢語教學上,單純地局限于課堂上的講授已經(jīng)遠遠不能滿足學生的需求,第二課堂充分發(fā)揮著消化、理解及運用第一課堂知識的作用。
將吟誦應用于第二課堂,通過這樣的方式所傳遞的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能夠幫助留學生樹立更好的人生信念和培養(yǎng)文化素質(zhì),一定程度上提高外國留學生的綜合素質(zhì),激發(fā)留學生的參與熱情,引導中國化教育的價值取向,更好地融入中國留學生活。
(三)留學生學習的需要
對外漢語教學的內(nèi)容與形式的模式化,常常停留在淺顯的聽、說、讀、寫上,造成留學生對中國文化一知半解,這種情況對零基礎的外國留學生來說較為困難;而對外漢語教學課堂上的問答方式,學習方法的古板單一,讓留學生對中國文化的了解浮于表面。再加上中西方教育形式的不同,使留學生更加難以迅速融入對中國文化的學習中。中國的教育方式大多嚴肅刻板,留學生在不熟悉中文的情況下,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理解很難融會貫通。
二、吟誦課程進入對外漢語教學第二課堂的現(xiàn)實意義
第二課堂傳遞的中國文化能夠幫助留學生樹立更好的人生信念和培養(yǎng)文化素質(zhì),同時也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外國留學生的綜合素質(zhì)。教師在對外漢語教學中有效地展示隱藏在漢語背后豐富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內(nèi)涵并傳達給外國學生,使外國學生語言學習與文化學習具有同步性,不僅是表面上讓留學生掌握漢語,更是建立相同的價值觀和世界觀,能夠大大提升中國文化和外國文化的融合度。通過第二課堂提升留學生對中國文化的認可和認知程度,是學習中國文化從而傳播中國文化的繼續(xù)和延伸。
三、研究吟誦古詩詞課程在對外漢語教學中的教學方法
吟誦是我國傳統(tǒng)的讀詩、讀詞和讀文的方法,是我國優(yōu)秀的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代表,也是公認的中國文化獨特魅力之一,在國際上享有很高的聲譽。吟誦方法的規(guī)則叫作“一本九法”,“一本”指聲韻含義,吟誦之本,運用聲韻的手段傳達文字的寓意;“九法”指入短韻長、虛實重長、依字行腔、依義行調(diào)、平長仄短、平低仄高、模進對稱、文讀語音、腔音唱法九種吟誦的方法。留學生吟誦教學在高職院校第二課堂的教育研究與實踐,就是將古代傳承下來的吟誦教學方式應用在對外漢語教學上。
吟誦教學過程中,從留學生入學時的第一天起,前期為熟悉吟誦古詩詞的部分,筆者在第二課堂適當融入吟誦教學法時,由老師先帶著學生進行普通話吟誦,并且對吟誦的古詩詞進行少量講解。
古人有時將吟詩吟文稱作“吟唱”,稱作“歌”或“歌詠”。如,陳琴調(diào),《木瓜》(選自《詩經(jīng)·國風》)。吟誦的過程就是理解的過程,反復吟誦、反復琢磨,直到自己對詩詞有所理解為止。外國學生通過對吟誦的學習,能夠背誦、理解、審美、創(chuàng)造、快樂和想象一起進行。這樣的課程安排能夠積極調(diào)動外國學生對中文的學習積極性。通過吟誦在對外漢語教學理念的研究推廣,加強外國學生學習吟誦,深入了解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并能改變以往對外漢語教學古板的教學方法。
四、留學生吟誦教學在高職院校第二課堂的實踐研究
留學生吟誦教學在高職院校第二課堂的教育研究與實踐過程中,我們研究小組以四川信息職業(yè)技術(shù)學院職業(yè)技術(shù)學院2018年春季“一帶一路”留學生班為研究對象,共有留學生21人,他們均為男生,他們分別來自孟加拉國、巴基斯坦、烏茲別克斯坦、尼泊爾。其中來自孟加拉國的留學生有12人,來自巴基斯坦的有2人,來自烏茲別克斯坦的有6人,來自尼泊爾的有1人。這21名留學生年齡最小的只有18歲,最大的也只有24歲。他們在來中國之前從來沒有學過漢語,可以說是漢語零基礎,將在學院進行半年的漢語學習。
作為語言生,這些學生在來中國之前從沒有學過漢語,他們在這里學習漢語的時間只有半年。他們性格活潑,喜歡運動,對中國文化如飲食、戲曲、武術(shù)、書法等很感興趣。平時對老師彬彬有禮。
盡管大多數(shù)留學生覺得漢語很難學,但是他們對漢語學習有濃厚的興趣,有一部分學生非常喜歡寫漢字,尤其是烏茲別克斯坦的6名留學生,他們團結(jié)一致、學習刻苦,學習自覺性強。但是仍然有個別的留學生難以消除對漢字學習的畏難情緒。
以四川信息職業(yè)技術(shù)學院2018年春季留學生班為例,通過對留學生的采訪資料整理,了解本屆留學生的中文基礎情況,筆者針對他們設計了相關(guān)課程。第一次的對外漢語教學課堂上,我首先讓大家一起來學習《木瓜》(出自《詩經(jīng)·國風·衛(wèi)風》)。課堂上我選用了陳琴老師的吟誦調(diào),容易上口,難度小,旋律好聽,引起了大部分留學生的興趣。將《木瓜》的吟誦連續(xù)播放三遍之后,留學生感受到了吟誦的氣氛,這樣的教學設計能夠從視聽上引起學生的關(guān)注,聽第四遍時我提出要求讓學生一起跟著錄音學習。一開始很多學生并不習慣這些腔調(diào),大多數(shù)留學生卻覺得很新鮮、很有趣,有的驚訝原來中文還可以這樣讀,還有的學生不適應,總是忍不住笑。
要讓學生接受一種全新的中文學習方式方法,尤其還是對留學生來說更加困難的古詩詞方面。雖然有困難,但并非不可能,對外漢語老師有責任和使命傳承中國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傳播代表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古詩詞。于是之后的課堂我嘗試讓留學生習慣吟誦的方式,一句一句到一段一段吟誦,學習氛圍之下,覺得好笑的學生也會跟上來。在這一部分的教學研究中,我認為吟誦教學的關(guān)鍵點是老師首先要會、要有熱情,甚至必要的時候可帶有表演的色彩,再加以細心地引導,方能夠提升學生的學習熱情。
為了讓學生習慣吟誦讀書法,學會《木瓜》的吟誦后,我繼續(xù)讓大家學習吟誦《禮運大同篇》,約四、五節(jié)課后大家便學會連貫地吟誦兩首中文詩,在留學生開始熟悉接受這兩首古詩詞后,我再對詩詞中的含義進行講解,留學生對中文漢字深層次的理解便可以更進一層,而之后的中文教學也會顯得容易許多。由此可見,“吟誦是高效的學習方法,吟誦詩詞不但記得牢,而且有利于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還有的留學生每次吟誦完古文后,走路、吃飯的時候,頭腦總是不自覺地想到吟誦的調(diào)子,自動回放吟誦的畫面。
吟誦方法記憶漢語古詩詞,是文字能量的積累過程。其中一位來自烏茲別克斯坦中文名叫巴金的學生說,他和同寢室的同學在不知不覺中喜歡上了吟誦,寢室里的留學生隨口而出的都是吟誦詩詞,這種自娛自樂的方式連他自己也始料未及。所以,吟誦經(jīng)典能達到自我教化之功,自然屬于中文教育的一種成功。
一開始教從未學過吟誦的學生,我先讓他們模仿、跟讀,不講吟誦規(guī)則。當學生能吟誦一些詩文后,再講解吟誦的基本原則。自從對外漢語教學課堂引入吟誦方法教學以來,課堂氣氛更活躍,學生精神更集中,中文水平有所提高,對漢字的學習也相輔相成,留學生自覺吟誦漢語古詩詞,和中國學生交流探討學習經(jīng)驗,深入了解中國傳統(tǒng)文化,最終把吟誦搬上了舞臺,受到了四川電視臺等多家媒體的高度關(guān)注。
五、結(jié)語
高職院校對外漢語教學中的第二課堂不只是第一課堂的簡單延伸,它更是助推留學生深入了解學習中國傳統(tǒng)文化,與第一課堂漢語學習并行的獨立的教學平臺。通過第二課堂教育,可以更有效地提升留學生漢語聽、說、讀、寫的能力,提高留學生的綜合素質(zhì),培養(yǎng)留學生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感悟。將吟誦教學融入留學生第二課堂的過程,針對對外漢語教學浮于表面,設計以吟誦為主要教學方式的課程內(nèi)容,通過吟誦古詩詞,讓外國留學生掌握簡單的吟誦方法與規(guī)律,輕松記憶中國古詩詞,理解古詩詞的意義,實現(xiàn)中國文化的深層次輸入。
參考文獻:
[1]陳思琦.“一帶一路”下對外漢語教學的新方向[J].課程教育研究,2016(10).
[2]管甜明.吟誦教學:古詩詞教學新方法[J].中學語文:大語文論壇,2016(10).
[3]吳崢.國學教育與對外漢語教學淺論[A].吟誦經(jīng)典、愛我中華:中華吟誦周論文集[C],2019.
[4]胡炯梅.跨文化交際中折射出的文化差異研究:基于中亞留學生的跨文化交際案例分析[J].云南師范大學學報(對外漢語教學與研究版),2016,14(3).
◎編輯 馬燕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