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金良 王洪霞
中國大運河全長2700多千米,是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大運河中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體現(xiàn)在哪里?如何讓學生觸摸到、探究到、體驗到大運河上勞動人民的智慧?本文以“勞”為切入點,構建大運河文化研學課程,旨在讓學生用雙腳去丈量運河,用雙手實驗,用雙眼發(fā)現(xiàn)大運河上的勞動智慧。讓學生在勞動中養(yǎng)德、勞動中啟智、勞動中審美、勞動中創(chuàng)造。
大運河上勞動智慧與學科關聯(lián)
按照中小學學段檢索“大運河”與北京版或人教版課本有關的學習內容,涉及學科有科學、語文、歷史、地理、道德與法制等學科內容。其具體知識內容如下:
小學科學中有“京杭大運河”,初步感知大運河的作用,了解大運河開鑿的科技發(fā)展。小學語文有“長城與運河”,贊美大運河在中華民族發(fā)展中的貢獻與中華民族的智慧結晶。
初中歷史《繁盛一時的隋朝》一節(jié),讓學生了解隋朝的建立和統(tǒng)一與大運河的開通及其作用;初中地理《京杭大運河》一課,讓學生了解大運河水系溝通與歷史意義;初中語文學科是通過課文《蒲柳人家》了解大運河岸邊的故事,理解大運河邊人的性格。
在高中歷史課《古代商業(yè)的發(fā)展》中,介紹了絲綢之路的開通與大運河的開鑿,催生了沿岸城市的興起與發(fā)展;高中世界地理《交通運輸布局及其影響》介紹了大運河等水路交通運輸方式對城市發(fā)展和商業(yè)網點布局的影響。
大運河在中小學學科課程標準里出現(xiàn)的高頻詞是“智慧”。體會大運河是勞動人民的智慧結晶,是學科教學目標,也是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素養(yǎng)所需。教材內容集中在大運河的歷史與社會發(fā)展上,但對大運河上工程科技與水系溝通背后的勞動智慧探究還是個空白。這是課本需要延伸的內容,也是研學課程的意義所在。
大運河上勞動智慧資源分析
大運河是世界上最長的人工河,到元世祖忽必烈時,大運河又成為世界上科技水平最高的運河。因此,沿著運河探尋勞動智慧,要從古橋中的藝術創(chuàng)造、倉廒中的農耕智慧、閘壩中的工程智慧、水系溝通中的政治智慧等方面開展研學。
1.古橋中的藝術創(chuàng)造
因水而生的大運河上橋梁眾多,有拱手迎接宸位的杭州拱宸橋;有著千年歷史,天下最長、五十三孔連綴的蘇州寶帶橋;有修建在軟土地基上,卻歷經數(shù)百年仍巍然挺立的嘉興長虹橋;還有紹興八字橋、杭州廣濟橋,更有北京韻味的萬寧橋、東不壓橋;還有列入“通州八景”、有“長橋映月”美稱的八里橋。這些石橋造型獨特,與自然景觀融為一體,具有獨特的審美創(chuàng)造。要讓學生沿著運河去尋橋,尋找橋的藝術創(chuàng)想,探索拱橋設計的科學智慧。
2.倉廒中的農耕智慧
漕糧運輸是大運河的主要功能,北京作為漕糧運輸?shù)慕K點,需要有完備的設施儲備漕糧,通州是大運河畔重要的漕運樞紐,承擔著漕運物資存儲并轉運到京城的重任。因此,京通十三倉被稱為天下糧倉。至今北京地名中還保留著許多與倉有關的地名。儲備漕糧俸米的倉廒是農耕智慧的集中體現(xiàn)。探究倉廒設計中的農耕智慧,制作倉廒模型揭秘倉廒科學原理并服務現(xiàn)代倉儲業(yè),是學生大運河研學的重要內容。
3.閘壩中的工程智慧
千里大運河縱貫南北,具有流經地區(qū)復雜多樣,地勢有高有低,水勢各不相同的地理條件。為了確保運河水量充足,保障漕船能夠逆流而上到達京城,古人在運河上修建了各種閘壩,用于調節(jié)水位、控制運河水量。閘壩的設計彰顯了古人治水的智慧和工程的智慧。
北京的二十四閘設計,由于郭守敬主持開創(chuàng)了節(jié)水行船技術,破解了漕運入京城最后四十公里的難題。會通河歷經元明清三代,修建了五十多座水閘以確保運河水量充足、漕運暢通。戴村壩工程破解的是濟寧到臨清段運河斷流的難題,河北滄州謝家壩屹立不倒等,這些工程設計的智慧需要學生去探索、去發(fā)現(xiàn)、去傳承。
4.水系溝通中的政治智慧
教材中涉及到了“隋唐大運河”“京杭大運河”等相關主題內容,學生對大運河的開鑿歷史的知識是碎片化的,不完整的,對大運河溝通水系后帶來的政治統(tǒng)一、社會發(fā)展、文化交融的理解還很有限。為此,我們以“跟著運河探水系”為高中研究主題,在大運河溝通水系中理解國家政治統(tǒng)一的智慧。
大運河上勞動智慧研學內容體系
跟著運河探尋勞動智慧主題研學分為小學低中段和高段、初中段、高中段四個學段開展。以感受勞動智慧、探索勞動智慧、探尋運河文化為小學至高中的研學目標。以橋、倉、閘壩、水系為研學載體,開展四個學段的勞動智慧研學。
1.研學目標與主題
學生按照行前閱——行中行——行后思的行動模型開展以下研學活動。
小學低中學段以“跟著運河去尋橋”為研學主題,以“古橋中的藝術創(chuàng)想”為重點,以運河古橋的藝術審美探究為目標,開展以下探究活動:杭州拱宸橋的藝術創(chuàng)造;杭州廣濟橋的歷史與功用探究;寶帶橋上古纖道的疏解智慧;京城韻味的北京萬寧橋與東不壓橋及長橋映月的八里橋與不挽桅探秘;運河石橋設計與現(xiàn)代大橋的原理探究等。
小學高年級段以“跟著運河去尋倉”為研究主題。主要以“倉廒中的農耕智慧”為重點,以探索農耕智慧,傳承北京歷史為研學目標。開展尋找北京倉廒遺址,探究北京歷史;繪制京通十三倉分布圖,探尋倉廒歷史變遷;走進南新倉遺址,見證倉廒建筑科技;探尋大運河沿岸倉廒消亡的原因;制作倉廒模型,辦運河文化展覽;訴說老北京倉儲地名的變遷史等活動。
初中學段以“跟著運河探閘壩”為主題,以“閘壩中的工程智慧”為重點。以服務現(xiàn)代發(fā)展為研學目標,主要有走進郭守敬紀念館;探尋二十四閘入京城的工程智慧;開發(fā)二十四閘動漫揭示逆水行船的秘密;走訪山東會通河陽谷段的荊門上下閘與阿城上下閘,破解漕運斷流難題;走進淮安雙金閘、揚州劉堡閘對運河水量控制方法調查研究;走進蘇州盤門中水城門軍事防御工程中的智慧等。
高中學段以“跟著運河探水系”為主題,以“水系溝通的政治智慧”為重點,以文化認同、文化自信、文化自覺為研學發(fā)展目標。主要有走進“淮安漕運總督部院”,探尋淮安漕運中心的管理智慧;走進淮安的“中國漕運博物館”,探尋大運河水系溝通中的政治智慧;走進“中國漕運博物館”,探究隋唐運河的歷史功用,見證國家統(tǒng)一;走進周恩來故居,探尋國宴淮揚菜的歷史變遷,尋找燕趙、齊魯、江淮文化的融合。
2.研學活動設計
研學活動設計是引領學生共同開展研究性學習的行動方案,按照真實的問題情境創(chuàng)設→完整的任務群設計→角色聚焦與轉換→復雜問題的破解與揭示的“四維”思維模型開展。
主題活動(舉例):逆水行船的漕閘秘密。
問題情境:通州區(qū)地勢低。通州區(qū)的燃燈塔的塔尖水平高度僅僅達到天安門地基的水平高度。元朝時漕船只能到達通州,為了解決漕糧最后四十公里入京城的難題,郭守敬利用海拔原理,借鑒山東的上下閘設計原理,設計出了二十四閘,讓逆水行舟成為可能。古人是如何逆水行船的?我們跟著運河去探尋吧!
任務群:1.考察會通河陽谷段荊門上下閘與阿城上下閘;2.考察上下閘的地理特點、海拔、水流速度,探究設閘的目的(坡度大、水流急、行船風險大);3.考察上下閘節(jié)水行船的過程,探究逆水行船原理;4.制作上下閘逆水行船動畫,破解逆水行船之謎;5.探究漕閘對運河水量的調節(jié)功能;6.揭示二十四閘入京城與郭守敬水利工程建設的智慧;7.走近漕運科技功臣郭守敬;8.完成“水閘設計中地形選擇、水流蓄深、建造工藝的智慧”報告;9.走近淮安雙金閘、揚州劉堡閘,探究如何控制運河水量。
角色定位:探究者——考察者——解說者——宣傳者。
問題解決:制作上下閘逆水行船的動畫;解說漕閘設計原理;完成整體研究報告;多因素、全方位破解研學中的問題。
百年學?!汉又袑W開啟運河國脈探尋之旅;運河中學探尋運河文脈;北理工附中通州校區(qū)將傳統(tǒng)文化經典與大運河博物館研學融合;后南倉小學跟著運河去尋橋、去尋倉。在“我實驗、我發(fā)現(xiàn)、我創(chuàng)造”中開啟大運河科技研學……大運河智慧研學,五育并舉,磨煉品格。
研學過程給學生根植下中華文化的基因,增強文化認同。在實踐情境中提升了學生綜合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實踐能力與創(chuàng)新能力。
注:本文系北京市教育科學“十三五”規(guī)劃2018年度重點課題“大運河文化研學旅行課程開發(fā)與實施研究”(課題編號:CADA18081)的階段研究成果
作者單位:北京市通州區(qū)教師研修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