嘿姆嘿姆
全片幾乎不需要外景地,一套豪宅,十個演員就齊活了。
一個病入膏肓的有名畫家,在他生日那天,把全家召集到一起開party。第二天到了中午畫家還不起床,私生女前去叫早,發(fā)現(xiàn)畫家已經(jīng)死在了床上……這設(shè)定,聽著是不是挺像去年那部賣座懸疑片《利刃出鞘》?
巧了,《利刃出鞘》的英文名字叫Knives out,這部韓劇的英文名叫Chip in,一進一出,剛好對上了眼。而最初吸引我看這部韓劇的卻是它的本名《十匙一飯》——如同五餅二魚、三人成虎,名字里的數(shù)字總讓人感覺,背后有著無盡的諷喻。
和《利刃出鞘》里的名作家一樣,名畫家也有一堆不成器的家屬——唯唯諾諾的助手,四次詐騙一次通奸統(tǒng)共坐過五次大牢的弟弟,弟弟濃妝艷抹的女兒,早年失蹤的哥哥留下來的學渣大侄子,離婚20年又重新同居但是不結(jié)婚的糟糠之妻,畫家中年時出軌過的小三,小三生下來的私生女,還有20年沒漲過一次工資的老保姆、家庭律師,算上畫家本人,剛剛好十個,湊齊了十匙。
全家都指著畫家活,所以“十匙一飯”是十把飯勺爭搶一碗飯的意思吧?猜錯——意思剛好相反,是指“眾人拾柴火焰高”。
一樁謀殺案被官方蓋章為“眾人拾柴火焰高”,難道是在暗示阿加莎《東方快車謀殺案》般的手法嗎?畫家之死表面上看是被人注射了尼古丁,實際卻是安眠藥過敏致死。這一夜,想置畫家于死地的家屬,不只一位。
韓版《利刃出鞘》的名字不是白叫的,劇集篇幅很短,只有8集,每集一小時,進行到一半時已經(jīng)將真正的死因和兇手揭曉。直到這一刻,才發(fā)現(xiàn)人家不但沒有搞《利刃出鞘》的翻版,也沒有炒阿加莎陳年的冷飯,而是在“全員惡人”或“沒有惡人”的常見推理套路之外,另辟蹊徑,來了個出其不意。沖這份志氣,也要往下看。
一般來說推理懸疑劇標配必備的“反轉(zhuǎn)”,《十匙一飯》也有,但是比起推理上的反轉(zhuǎn),這部韓劇到了尾聲部分最讓人驚訝的反而是主題上的反轉(zhuǎn)——本以為和《利刃出鞘》一樣,講的是勾心斗角者分不到一毛錢,善良的孩子贏者全拿,誰知竟然還真的“眾人拾柴火焰高”了一把,十個飯勺搶完一碗飯,居然沒有狼吞虎咽吃下去,還直接倒了個精光。
由此,《十匙一飯》變成了aka:被殺死兩次的男人——前半部,合心勠力殺死畫家的肉身;后半部,齊心協(xié)力把畫家再殺死一次,從精神上。
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這倒霉的畫家對家人有多嗇刻?保姆20年沒漲的工資,終于要漲的時候,畫家的加價幅度是一百一百的,100韓元,折合人民幣,5毛。這不是漲工資,這是侮辱人吧,電視機前看到這一幕的觀眾,怕不是也想把畫家殺之而后快。
掩卷嘆息,真是個不錯的劇本,不愧是入圍韓國文化廣播公司(MBC)劇本公募決選的作品,能在有著“韓劇王國”之稱的MBC脫穎而出,接檔《李小姐知情》,一經(jīng)播出就拿下周三周四劇的收視冠軍。不但劇本有新意,還特別小成本,全片幾乎不需要外景地,一套豪宅,十個演員就齊活了。移植到國外任何一個文化背景,好像也沒有多少違和感,哪里都有富豪,哪里都有爭產(chǎn),哪里都有勾心斗角又血濃于水的親戚。如果中國翻拍,起個名叫《論如何用一瓶紅色油畫顏料刺破當代藝術(shù)品拍賣的價格泡沫》也是極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