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文化源遠(yuǎn)流長,歷代典籍?dāng)?shù)量之多簡直浩如煙海。對于小學(xué)生來說,學(xué)習(xí)一些中華文化常識,可以開闊視野,豐富知識。
我們通常把夏天最熱的時候稱三伏,包括初伏、中伏、末伏。那么,“三伏”的名稱是怎么來的呢?
關(guān)于三伏的記載最早見于《史記》:“德公二年初伏?!鼻氐鹿辏ü?76年),夏天酷熱,宮廷用殺狗的方法來解熱毒。這解毒的日子,就稱為“伏日”。
熱在三伏,據(jù)《淵鑒類函》載:“從夏至后第三庚為初伏,第四庚為中伏,立秋后初庚為后伏,為之三伏。”“庚日”就是干支中有“庚”的日子,如庚子日、庚辰日等。每隔十天就有一個“庚”日。秦漢時期盛行的“五行生克”說法認(rèn)為,夏屬火,庚屬金,金最怕火將它燒熔,所以一到“庚”日,金必伏藏,于是夏火就大肆其熱毒,天氣就變得特別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