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靈
小時候,家里來了客人,不管是冬天還是夏天,姑媽都叫我打一盆洗臉?biāo)⒛贸鲆粡埿旅砘虼蟀胄碌母蓛裘?,送到客人面前,這是那時最熱情的迎客方式。
據(jù)說宋朝時期京城開封的早市很熱鬧,賣早點(diǎn)的鋪?zhàn)佣啵习傩諑缀醪辉诩议_火,而是上街買了吃。街上還有專門賣洗臉?biāo)匿佔(zhàn)?,可挑?dān)上門服務(wù),老百姓甚至連洗臉?biāo)膊粺?。由于洗臉?biāo)话捉o,要花錢買,又被叫作洗面湯。
這里的湯,指開水、熱水,不是喝的那種。讓我想起了家鄉(xiāng)的一條川江支流——湯溪。湯溪源頭在巫溪縣海拔兩千多米的團(tuán)城山半崖一洞穴,年少時的一個盛夏夜晚,我到上游河里洗澡。剛?cè)胨?,便涼氣浸骨。我立馬上岸,想著夏天的河水為何如此冰涼?30年后,才解開疑問。我在地名錄里讀到,湯溪河上游一段其實叫灣灘河,直到流入云陽縣境江口鎮(zhèn),接納幾條小溪后,河水才開始變暖,故名湯溪河。
宋朝京城是否真的賣洗臉?biāo)?,我不清楚,但重慶朝天門碼頭過去的確有人擺攤叫賣。早年川江輪船叫小火輪,蒸汽機(jī)動力,煤炭作燃料,隨時濃煙滾滾。大多數(shù)旅客坐底艙散席,難免沾染黑煙粉塵,加上旅程疲憊,下船后又臟又累。碼頭上,小泥爐燒著一鍋熱水,矮木架子案板上擺著兩三只臉盆,還有毛巾、牙刷。攤主吆喝道:“賣洗臉?biāo)畣u洗臉?biāo)畣窗涯?,干凈又舒服。”由于花著臉不能見客、辦事,剛下船的旅客洗把臉很自然,還可提神。住江邊竹篾棚棧房的碼頭力夫,沒條件,又沒有用具洗臉,也常光顧洗臉攤。每人洗一次臉,需花費(fèi)一分錢。
我最近在網(wǎng)上看了一篇文章,一個年輕人記錄了他爺爺在朝天門買洗臉?biāo)墓适拢籂敔敯藲q那年,到重慶下半城學(xué)裁縫。因為他從三歲時開始咳血,師傅擔(dān)心死在自己家里,就給了爺爺幾塊銀圓,打發(fā)他回老家。那時幾塊錢算是個大數(shù)目,去朝天門坐船回家的那個早上,爺爺瀟灑而奢侈地在碼頭上買了一盆洗臉?biāo)?。幾十年后,他擺起這個龍門陣時,頗有自豪感。
我也聽過重慶牛角沱“四哥面”的老板擺洗臉?biāo)凝堥T陣。20世紀(jì)60年代,牛角沱有一汽車站,專發(fā)郊區(qū)縣班車,旅客大多剛從菜園壩下火車。四哥母親在路邊賣洗臉?biāo)?,一只搪瓷臉盆里裝著冷水和毛巾,客人來了,便打開開水瓶(保溫瓶)兌一些熱水進(jìn)去。一人洗一次臉,收費(fèi)兩分錢。四哥放學(xué)后,經(jīng)常提著開水瓶給母親送熱水。
20世紀(jì)30年代,川江末端宜昌中水門碼頭有個王婆婆茶館,茶客主要是碼頭力夫。他們一喝就是一天。有活干,便將幾只茶碗蓋上蓋子,并攏放在桌子中間,表示“留坐”。做完活,回來繼續(xù)喝茶。茶錢不付現(xiàn),在一塊黑板上劃“正”字記賬,十天半月或一個月才結(jié)一次。茶館每天早晨會給這些力夫準(zhǔn)備洗臉?biāo)?,但不收錢。力夫們放工后,經(jīng)常會給茶館帶回一些上下貨時灑下的糧食、煤炭、柴禾。
如今,洗臉?biāo)辉儋I賣,給客人打洗臉?biāo)牧?xí)俗也消失了。
編輯/楊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