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夢琦
(福建師范大學 文學院,福建 福州 350007)
景祐元年(1034)正月,范仲淹出守睦州(治今浙江建德梅城),四十六歲。是年四月既望日,抵達桐廬郡(即睦州)。桐廬縣南富春山,是東漢著名隱士嚴光游釣隱居之處。范仲淹尋訪嚴光遺跡,思其人,詠其風,寫下千古名篇《桐廬郡嚴先生祠堂記》(1)北宋刻本《范文正公文集》卷八題為《桐廬郡嚴先生祠堂記》,諸多古文選本如《宋文選》《崇古文訣》《文章軌范》《古文觀止》等,皆題為《嚴先生祠堂記》。,以示對嚴光的崇敬之情,對盛世的向往之心。作為散文經(jīng)典,此文已有一些研究成果。諸葛憶兵《范仲淹研究》[1]、周興濤《論范仲淹的文學成就》[2]、吳楠《范仲淹散文研究》[3],等等,皆有簡要論述。朱泊明、李祝華《簡析〈嚴先生祠堂記〉的寫作用意》專論此文創(chuàng)作背景、主題與寫作意圖[4],朱馥生《范仲淹〈嚴先生祠堂記〉清高思想的消極因素芻議》探究此文流露出清高思想的消極影響[5],金波《〈嚴先生祠堂記〉的背后》認為此文表面上歌頌嚴光和光武帝的品德,實際上寄托了范仲淹憂國憂民、先憂后樂思想[6]。本文從傳播學角度切入,從“跨體”與“跨國”傳播兩方面展開論述,以期拓寬研究視野,深化并細化范仲淹散文研究。
范仲淹《桐廬郡嚴先生祠堂記》通過贊揚嚴光絕仕歸隱的高尚情操,起著激貪立懦的教化作用。置身先賢祠堂,文人多有感而發(fā),胡寅《題子陵祠堂》云:
嚴子陵不屈于漢光武,其襟度高遠,非世俗淺丈夫所知,姑置勿論。其告友人之詞曰:“懷仁抱義天下悅,阿諛承旨要領(lǐng)絕?!笔看蠓蚰芊畲硕灾洌鼛淄鶃盱粝?,不點污山水。它亦何足道![7]
進一步闡發(fā)“名教”的微言精義,在于“懷仁抱義”而非“阿諛承旨”,對士大夫有勸誡之意,與范仲淹記文之意一脈相承。
王十朋推崇范仲淹,《范文正公祠堂詩》贊曰:“材兼文武懷經(jīng)綸,先憂后樂不為身?!盵8]216敬仰“先憂后樂”的擔當精神。亦喜讀范公作品,《瀟灑齋記》云:
讀《嚴陵祠堂記》至“先生之風,山高水長”,又知公與子陵雖出處之跡不同,易地則皆然?!吧礁咚L”,非特子陵之瀟灑,亦公之瀟灑也。[8]949
范仲淹《郡齋即事》詩云:“三出專城鬢似絲,齋中蕭灑勝禪師?!盵9]113王氏“瀟灑齋”因此得名。他認為心系國家之人皆有“瀟灑之蘊”,“山高水長”既可形容嚴光風范,亦是范仲淹“瀟灑”風神的真實寫照。
《詩經(jīng)·小雅·瞻彼洛矣》云:“瞻彼洛矣,維水泱泱?!秉c明天子會諸侯講武之處,乃在洛陽?!睹珎鳌吩疲骸般筱?,深廣貌。”[10]“維水泱泱”暗喻天子睿智圣明,如洛水長流,深廣有度。范仲淹以云山博大、江水無窮稱譽嚴光仰之彌堅的人格魅力,推崇其道德品行。“云山蒼蒼,江水泱泱。先生之風,山高水長”,將嚴光風范量化,比擬山、水,極具畫面感,成為千古流傳的名句,后世多宗之者。
南宋末林景熙《青山記》云:“云山蒼蒼,客星奕奕;我思古人,高風可即?!盵11]在家國易變之際,嚴光崇高的精神和風范更成為仁人志士崇尚的典型。明高啟《送徐先生歸嚴陵序》云:“今先生之鄉(xiāng),即光之鄉(xiāng)也。嘗游其耕釣之處,山高水長,想瞻遺風,必有邈契乎千載之上者也。”[12]贊揚徐大年與嚴光品行相契。清張英《瑞隱窩手澤題跋》曰:“先生之風,山高水長,求之古人亦未多見?!盵13]認同瑞隱先生樂天知命的人生態(tài)度與瀟灑自然的生活方式。黃圖珌《釣臺》其一云:“其山高水長之風,益遠益清,何可不景行者邪!”其二云:“山云澹澹,江水悠悠。無冬無夏,無春無秋?!逼淙疲骸耙棋_h之情,領(lǐng)曠閑之勝;入廣大之門,得清寧之境。其客星垣遙在山高水長之間也?!盵14]241—242皆脫化范仲淹之語抒發(fā)對嚴光的景仰之情?!犊瓷介w閑筆》卷十六題曰“游戲部”,實則“‘游戲’以怡人之情”[14]1。《釣臺》發(fā)“憑吊”之意,“既能披豁心胸,亦得居高氣節(jié)。且盤且桓,再游再樂,不禁令人動幽思,發(fā)鴻筆,長歌短拍,均成佳話,卓然千秋矣”[14]239。黃氏游賞釣臺,有感而發(fā),戲得三首,既愉悅性情,亦有借嚴光遁隱山林之舉,開闊心胸,得以居高氣節(jié)之意,展現(xiàn)出清代文人的生活藝術(shù)與人生理想。
文學經(jīng)典之所以成為經(jīng)典,即在于廣泛持久的傳播,不僅影響本文體,更超出本文體,影響其他文體,即“跨體”傳播。[15]3表現(xiàn)出各種文體之間的關(guān)聯(lián)性,反映出文體的滲透與融合。范仲淹的《桐廬郡嚴先生祠堂記》作為散文經(jīng)典,不僅影響上述散文創(chuàng)作,還影響詩、詞、賦等文體創(chuàng)作。
景祐四年(1037),梅堯臣讀過此記后,寫下《讀范桐廬述嚴先生祠堂碑》詩,卒章云:“欲以廉貪夫,又以立懦士。千載名不忘,休哉古君子?!盵16]脫化范仲淹“使貪夫廉,懦夫立,是有大功于名教也”之語。無獨有偶,《桐廬郡嚴先生祠堂記》創(chuàng)作整整百年之后的宋高宗紹興四年(1134),李清照由臨安前往金華避亂,途經(jīng)嚴子陵釣臺,作《釣臺》詩云:“巨艦只緣因利往,扁舟亦是為名來。往來有愧先生德,特地通宵過釣臺?!盵17]通過渲染追名逐利的凡夫俗子之繁忙反襯隱者嚴光不圖名利的高尚品格。李清照與先賢心意相通,面對嚴子陵山高水長的泱泱風范,她對自己茍活偷安備感羞愧。
子陵先生,故人光武,以道相忘。幸炎符在握,六龍在御,臣來億兆,陽德方剛。自是先生,獨全高節(jié),歸去江湖樂未央。動星象,被羊裘傲睨,一世軒裳。高哉不事侯王。愛此地山高水更長。蓋先生心地,超乎日月,又誰如光武,器量包荒。立懦廉頑,有功名教,萬世清風更激揚。無古今,想云山郁郁,江水泱泱。[18]
文人多擇取名作加以改編,以示對原作的欣賞,林正大《〈風雅遺音〉自序》云:“余暇日閱古詩文,擷其華粹,律以樂府,時得一二,裒而錄之,冠以本文,目曰《風雅遺音》?!盵19]括雖是游戲之作,亦展現(xiàn)出作者的創(chuàng)作功力。但是,歷來文人對林正大《風雅遺音》評價不高,《四庫全書總目提要》曰:“是編皆取前人詩文,括其意,制為雜曲。每首之前,仍全載本文,蓋仿蘇軾括《歸去來詞》之例。然語意蹇拙,殊無可采?!盵20]批判其詞呆滯而不流暢,無可取之處。夏承燾《天風閣學詞日記》曰:“?!讹L雅遺音》兩卷完。用韻頗雜,又非永嘉鄉(xiāng)音,破句律平仄處亦甚多,佳者不過十首左右。有二三首幾不成韻語也?!盵21]從詞體內(nèi)部加以評述,指責林氏括詞多不協(xié)音律??偟膩碚f,此首括詞內(nèi)容忠于原作,語言、結(jié)構(gòu)也基本與原作保持一致,將散文改編為詞,增加音樂性,賦予原作以新的生命,借助詞的歌唱,擴大了原作的傳播范圍。林氏自言:“掠其語意,易繁而簡,便于謳吟,不惟可以燕寓歡情,亦足以想象昔賢之高致?!盵19]將范仲淹此文披之歌聲,既可歡娛性情,亦是與先賢之間的一場心靈對話。
明萬歷二十三年(1595),郭棐訪東晉隱士吳隱之祠堂,心生敬意,作《石門泉賦》,闡發(fā)鄉(xiāng)賢清節(jié),教化世風。正如序言曰:
予乙未夏自滇南歸伏謁祠下,時鄉(xiāng)士夫繕公祠新成,少參袁茂文業(yè)記之,闡揚清節(jié),關(guān)于風教甚大。予復(fù)表不事二姓之心而賦焉。[22]120
正文通篇采用賦體,稱贊吳隱之甘貧樂道的高潔情操。末語云:“粵山巃嵸兮,粵泉泠。先生之風兮,山高泉清?!盵22]121明顯脫化范仲淹之語,僅稍作修改。郭棐任職四川,游覽成都浣花溪之際,作《浣花溪賦》,追憶杜甫往事,歌頌杜甫情操,抒發(fā)對“詩圣”的思慕之情。末句云:“先生之徳兮,玉潔春融。先生之風兮,山高水溶。”[23]形容杜甫德行如玉般純潔,使人如沐春風;杜甫風范,如山般高聳,如水般寬廣。
古人有明確的等級意識,各種文體尊卑分明,有高下之別。文人創(chuàng)作時,多以古為先,以尊為優(yōu)。吳承學《中國古代文體形態(tài)研究》說:“在創(chuàng)作近體時可參借古體,而古體卻不宜借用近體;比較華麗的文體可借用古樸文體,古樸文體不宜融入華麗文體;駢體可兼散體,散體不可帶駢氣。更為具體地說,以文為詩勝于以詩為文,以詩為詞勝于以詞為詩,以古入律勝于以律入古,以古文為時文,勝于以時文為古文?!盵24]后世文人在詩、詞、賦中表現(xiàn)出對范仲淹此文的模仿創(chuàng)作,不僅是出于喜愛之情,也是將其他文體與散文文體相比附,可看作一種“以高行卑”的文體互參現(xiàn)象[25]。
范仲淹此文推動嚴光其人、其風流傳,且使嚴州成為名州望郡。宋鄭瑤、方仁榮《景定嚴州續(xù)志序》云:“而嚴之所以為望郡而得名者,不以田,不以賦,不以戶口,而獨以‘云山蒼蒼,江水泱泱’,有嚴子陵之風在也?!盵26]《浙江通志》卷一《嚴州府圖》曰:“溯桐江、過嚴灘、登釣臺、緬子陵之高風,則又動人,以山高水長之慕焉。”[27]“山高水長”的“嚴子之風”,逐漸與嚴州相聯(lián)系,成為地域代名詞。
《桐廬郡嚴先生祠堂記》在傳播方式上具有多樣性,還超越文學本體,通過篆刻、建筑命名、音樂等藝術(shù)形式傳播。正如王兆鵬所說:“這是將文學傳播的視野放大到整個藝術(shù)領(lǐng)域。古人的一篇詩文,被畫家繪成圖畫,被書法家寫成書法作品,被音樂家譜成歌曲,其傳播效應(yīng)要比單純的紙本傳播大得多?!盵28]范仲淹《與邵餗先生》云:“又念非托之以奇人,則不足傳之后世。今先生篆高四海,或能枉神筆于片石,則嚴子之風復(fù)千百年未泯,其高尚之為教也,亦大矣哉!”[9]685元祐元年(1086),葉棐恭重修嚴先生祠并寫《題嚴先生釣臺》云:“(范仲淹)親記其事,屬丹陽隱者邵餗篆之,刻石今存于郡廨?!盵29]可知范仲淹曾請書法家邵餗將此篇記文刻之于石,以使“嚴子之風”傳諸久遠,垂范后世。后人頗喜以范仲淹文句為建筑命名,向先輩致敬,并賦予建筑豐富的文化內(nèi)涵?!墩憬ㄖ尽肪矶拧夺炁_書院》云:“漢嚴子陵耕釣處,宋景祐中,知州范仲淹始創(chuàng)祠宇。紹定戊子,山陰陸子遹來知州事,辟書院于臺下處僧廬,于東復(fù)葺高風閣?!盵27]元宋禧《高節(jié)書院增地記》云:“有先賢祠學曰高節(jié)書院者,乃漢嚴子陵先生丘墓所在而建者焉。先生之風,誠范文正公所謂‘大有功于名教者’,故縉紳大夫,即丘墓所建祠立學,以致褒崇之意?!盵30]明程本立《寄題嚴氏蒼云樓》序言曰:“嚴氏子陵后也,今居上虞山中,樓名蓋取范文正公‘云山蒼蒼’之句?!盵31]林正大將此文括成詞,被之聲歌,便是音樂傳播的有力證據(jù)。“云山蒼蒼,江水泱泱”,多次被改編進高校校歌之中。清華大學校歌“西山蒼蒼,東海茫茫。吾校莊嚴,巍然中央”,湖南大學校歌“麓山巍巍,湘水泱泱。宏開學府,濟濟滄滄”,福建師范大學校歌“閩水泱泱,長安蔥蔥,旗山莽蒼蒼”等,多擇取當?shù)鼐哂写硇缘纳健⑺拔?,以此為標志,既展示學校獨特的地理位置,又寄寓創(chuàng)作者的美好祝福。相比創(chuàng)作而言,歌唱更能夠生動、立體地傳情達意。
莊曉東《文化傳播:歷史、理論與現(xiàn)實》認為文化傳播是人與人之間、民族與民族之間、國家與國家之間必不可少的交往活動。[32]兩千多年前,漢字先后傳入越南、朝鮮半島、日本等地,對這些國家的民族文化產(chǎn)生重大影響,并逐漸形成一個以中華文化為中心的“漢字文化圈”?!皶摹睂⒉煌瑖衣?lián)系起來,推動了中國與其他國家或地區(qū),使中華文化得以“走出去”。
范仲淹《桐廬郡嚴先生祠堂記》也走出國門,在域外廣泛傳播,即“跨國”傳播。元統(tǒng)三年(1335),傅若金奉命出使安南(今越南),出色完成任務(wù),歐陽玄贊其“以能詩名中國,以能使名遠夷”[33]?!稌材鲜骨髸砗蟆份d:“安南使至京師之一月,阮飛卿持紙即余求書。大紙六十二番為一帙,其作大字者三十七紙,紙可四十字,書《醉翁》《喜雨》二亭及《岳陽樓》《嚴先生祠堂記》?!盵34]可知越南使者阮飛卿曾請傅若金書寫《桐廬郡嚴先生祠堂記》,此文得以遠播至越南。
與中國文人相同,嚴光不仕而隱的高潔之風,亦受韓國文人推崇。朝鮮王朝憲宗時期,詩人趙秀三先后六次到訪中國,路過桐廬縣七里瀨,作《過七里灘》詩:“山高水長子陵家,暮晉朝梁文叔土。”[35]抒發(fā)詠史懷古之情。尹光紹《奉朝賀崔奎瑞致祭文》云:“云臺畫功,未盡子陵。子陵之高,非畫可能。一竿清風,山高水長。千載少似,惟卿有光?!盵36]稱贊嚴光高節(jié),非畫所能道盡,并借此稱賞崔奎瑞。
吉再,朝鮮高麗末期大儒家、教育家,字再父,號冶隱。高麗朝滅亡之后,隱居金烏山。李氏王朝聘其為太常博士,但他多次抗疏,表明不事二主的歸隱決心,展現(xiàn)出令人敬佩的氣節(jié)與膽識。成汝信《吉冶隱贊》云:“不事二君,義之烈也。遯世無悶,志之潔也。爨婢習詩,相杵相稱。鄰婦化德,十年守燈。烏山屹立,萬丈蒼蒼。鳳水東流,千里洋洋。先生之風,山高水長。”[41]贊揚其忠義節(jié)烈。尹鳳九《冶隱吉先生錦山遺墟百世清風碑陰記》云:“惟麗朝注書冶隱吉先生,高義大節(jié)卓卓乎,人無能名焉?未知先生之風,山高水長?!薄跋壬绰劜闹L而興起,則后先生而聞先生之風者,亦豈無興起者耶。茲敢溯遺風而書之,以為激揚哀世之風節(jié)云?!盵42]同范仲淹一樣,尹氏期望通過書寫冶隱先生風范,起到激揚哀世之風的教化作用。
趙有善《花谷書院重修記》云:“松京治東五冠山南,有花潭徐先生講道之所,過而式者,莫不有山高水長之思,可與退溪之陶山栗谷之石潭,相伯仲也。”[43]花潭徐先生,即徐敬德,一生甘于貧賤,寄情山水,《次留守沈相國彥慶韻》云:“自喜清時作逸民,還嫌投刺謁邦君?!盵44]清高志趣,為人所喜。退溪,即李滉,與徐敬德皆以性理學著名。趙友善以“山高水長”之語以示對二位先生講學授道的崇敬之情。李恒老《堯山影堂上梁文》云:“伏惟三淵先生,姿絕倫類,學貫古今。蛻污濁而玩神明,慥慥之工金精玉潤。崇名節(jié)而輕爵祿,卓卓之操山高水長?!盵45]三淵先生,即金昌翕,顯宗年間性理學大師。李恒老贊其“崇名節(jié)而輕爵祿”,卓卓操守,源遠流長。
張伯偉《選本與域外漢文學》認為如果把眼光擴大到整個漢語文學世界,就不難發(fā)現(xiàn),在域外漢文學圈中,影響最大的便是選本。宋代黃堅編選《古文真寶》,在韓國、日本產(chǎn)生廣泛影響。朝鮮李朝時期文人金時習《得〈古文真寶〉》詩云:“此寶若能藏空洞,滿腔渾是玉瑽琤。”[46]許筠《惺翁識小錄》曰:“國初諸公皆讀《古文真寶》前、后集,以為文章,故至今人士初學,必以此為重?!盵47]現(xiàn)存韓國《古文真寶》,僅據(jù)《誠庵文庫目錄》所載,便有朝鮮時代刊本五十三種,數(shù)量驚人[48]?!豆盼恼鎸殹芬彩艿饺毡疚娜颂貏e重視,書肆屢次刊印以供文人研習。江戶時期文人林羅山《〈三體詩〉〈古文真寶〉辨》曰:“本朝之泥于文字者,學詩則專以《三體唐詩》,學文則專以《古文真寶》。”[49]林羅山之子林鵝峰《題侄憲所藏〈文選〉后》云:“近歲少年叢偶學詩文者,狹而《三體》《真寶》,廣而蘇、黃集而已,至如《文選》則束閣而不讀焉?!盵50]此外,鵜飼石齋《古文真寶諺解大成》、毛利貞齋《古文真寶俚諺鈔》等以日本口語講解《古文真寶》的書目都很受歡迎[51]??芍豆盼恼鎸殹吩陧n、日流傳盛況,為暢銷書目,此文被收錄其中,必然為韓、日文人所熟知。
范仲淹在日本頗有文名,岡山市有一座古代園林名曰后樂園,是岡山藩主池田綱政命家臣津田永忠于貞享四年(1687)建造,于元祿十三年(1700)建成。后樂園之名便取自范仲淹《岳陽樓記》“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桐廬郡嚴先生祠堂記》的“改字”故事,也流傳至日本。海保元備《漁村文話》中說道:
有“易字艱于代句”的說法,認為換一個句子容易,改用一個合適的字則難。范文正公寫的《嚴先生祠堂記》,其中有“先生之德,山高水長”一句。公以此文示李泰伯,泰伯讀畢,三嘆而后說,此文一出,必有一世之名,惜有一字未安。公瞿然而問,泰伯說:云山江水一詞意義如何廣大,然而用一個“德”字來承接,顯得趢趗,不如改成“風”字。公敬服,幾于下拜。[52]215-216
海保元備,字順卿、百順、春農(nóng)、純鄉(xiāng),號漁村、傳經(jīng)廬、章之助,熟稔中國古典文獻,長于經(jīng)義考據(jù)之學,對《周易》《尚書》《詩經(jīng)》《論語》皆有注釋與研究[52]4?!稘O村文話》正、續(xù)兩編,并非他主要學術(shù)成就的代表作品,但在日本影響甚巨。青木正兒《中國文學概說》中評價《漁村文話》:“海保漁村是幕末的儒者,此書乃論唐、宋八家古文之源流及概說古文之作法者,就其要領(lǐng)妥當之點來說,在中國也看不到這樣的書。”[53]此言未必妥帖,但反映出此書在日本學者心目中的重要地位?!稘O村文話》講作文之法,示初學門徑,其中“鍛煉”一節(jié),極言文章應(yīng)以勤加鍛煉為貴,數(shù)易其稿非常有必要。此處引范仲淹“改字”故事為例,意在說明作文要巧運文思,精心錘煉,遣詞應(yīng)有所依據(jù),并不憚修改。
文學作品的經(jīng)典化經(jīng)歷了不斷被傳播、解讀、接受的過程,正如拉斯韋爾《社會傳播的結(jié)構(gòu)與功能》提出“5W”傳播模式[54],作者、作品、讀者、傳播媒介在這一過程中缺一不可。范仲淹“先憂后樂”,聞名遐邇,廣泛的知名度為作品傳播創(chuàng)造了有利條件?!锻]郡嚴先生祠堂記》闡揚嚴光清節(jié)以激貪立懦,教化宏旨為其經(jīng)典化提供了文本可能?!霸粕缴n蒼,江水泱泱。先生之風,山高水長”逐漸成為稱賞人物高風亮節(jié)的經(jīng)典名句,對這一佳句的大量“再創(chuàng)作”成為其主要傳播方式。作為散文經(jīng)典,此文不僅影響散文創(chuàng)作,更超出本文體,影響詩、詞、賦等文體創(chuàng)作。篆刻、建筑命名、音樂等多樣化傳播形式,超越文學本體,推動其廣泛流傳?!翱鐕眰鞑ィ苌鲂碌膬r值和意義,展示了中國古典文學在域外的影響力。因此,我們不應(yīng)就文體論文體,就文學論文學,更應(yīng)開闊視野,以國際眼光看待和評價中國古代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