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從《徙澤記》考論黃道周三移其居始末

      2020-09-01 08:26:54張哲民
      關(guān)鍵詞:黃道周銅山漳浦

      張哲民

      (東山縣文化體育和旅游局,福建 漳州 363401)

      明末理學(xué)大師、抗清忠臣黃道周萬歷十三年(1585)二月九日出生于鎮(zhèn)海衛(wèi)銅山所之東門(俗稱菜園仔底)。黃道周文章、風(fēng)節(jié)高于天下,其學(xué)術(shù)思想及文化研究自清初以來一直為學(xué)界所重視。由于黃道周早期詳確資料不多,關(guān)于其25歲為何要移居漳浦,又是如何移居,有何歷史背景,長期以來困惑著學(xué)界,尚未見有系統(tǒng)論述,多持黃道周直接從銅山遷居漳浦的觀點。近年來,筆者在云霄縣烏山北麓頓坑村考察黃道周史跡,證實這里即當(dāng)年黃道周全家隱居的漁鼓溪之頓坑(詳見拙文《黃道周之漁鼓溪頓坑考》[1]);結(jié)合黃道周24歲時請張燮為母親所作《黃母陳孺人生傳》,對黃道周移居漳浦東皋后所作《徙澤記》一文進行考辨,獲得黃道周從銅山移居頓坑,再從頓坑移居漳浦的有力證據(jù)及具體過程,厘清黃道周21—25歲經(jīng)歷的族人之難、復(fù)游廣東、移居頓坑、僑居漳浦等行跡。黃道周早年這段經(jīng)歷正如《徙澤記》篇尾所述:“計吾生世,稍有知識,未二十載,三移其居?!盵2]1055關(guān)于黃道周三移其居論斷,侯真平教授認(rèn)為:“三移其居,可以確定的是萬歷三十四年(1606)因避族人之難而遷居銅山漁鼓溪頓坑,和本年移居漳浦縣城;還可能指本年秋后從縣城租房中遷至東郭自筑新宅。”[3]筆者發(fā)現(xiàn)所謂“三移其居”實際上是黃道周在母親的帶領(lǐng)下,先從銅山老家移居頓坑山林、再奉母由頓坑山林僑居漳浦東皋的歷程,誠為明朝版“黃母三遷”。劉向《列女傳·鄒孟軻母》:“號孟母。其舍近墓。孟子之少也,嬉游為墓間之事,踴躍筑埋。孟母曰:‘此非吾所以居處子也?!巳?,舍市傍。其嬉戲為賈人衒賣之事。孟母又曰:‘此非吾所以居處子也?!瘡?fù)徙舍學(xué)宮之傍。其嬉游乃設(shè)俎豆,揖讓進退。孟母曰:‘真可以居吾子矣。’遂居之。”[4]孟母三遷,指孟母在“墓地附近、市集旁邊、學(xué)宮旁邊”等三個居住地遷居,并非實指遷了三次家宅。按照“孟母三遷”邏輯,黃母帶領(lǐng)黃道周“三移其居”當(dāng)指在銅山老家、頓坑山林、漳浦東皋等三地遷居,每次移居時間與空間均有較長的距離;侯教授認(rèn)為第二次移居是從頓坑到漳浦縣城內(nèi)租房,筆者以為這只是移居漳浦東皋的短期過渡,時間只有數(shù)月,不應(yīng)計在“三移其居”之內(nèi)。黃道周“三移其居”經(jīng)歷,既是一場痛苦磨難,也是一段有益歷練,對其日后形成博學(xué)多雅的學(xué)行極具影響。本文以《徙澤記》所述族人之難、復(fù)游廣東、移居頓坑、僑居漳浦等行跡為重點,對黃道周“三移其居”始末及歷史背景進行考論。

      一、黃道周父親在銅山老家發(fā)生族人之難

      黃道周全家之所以移居頓坑,源于萬歷三十三年(1605)青原公發(fā)生的一場族人之難。關(guān)于族人之難,黃道周非常忌諱,其著述罕有提及,很難獲悉詳情,但從《徙澤記》及《黃母陳孺人生傳》可窺探若干細(xì)節(jié)。

      1.其他文獻有關(guān)族人之難的記載?!肚f譜》萬歷三十三年(1605),先生年二十有一:“蓋是歲青原公有族人之難云?!盵5]83《洪譜》萬歷三十四年(1606),黃子二十有二歲:“自是移其家于漁鼓溪之上,避族人之難也?!盵6]4兩譜分別記載黃道周21歲此年,父親青原公發(fā)生了族人之難,22歲全家移居漁鼓溪之頓坑是為了避族人之難,然具體過程并無詳載。張燮《黃母陳孺人生傳》記述族人之難最為詳實:“翁老而謝屐齒,會族人與他豪搆詞連翁,虎冠叩門良苦。孺人私計,子云氏不云乎?‘鴻飛冥冥,弋人何慕’,乃謀徙空山,伐木駕屋,比于龐氏之鹿門而終老焉。”[7]633這段話當(dāng)張燮聞黃道周所述,原來青原公年紀(jì)大了,不再出門遠(yuǎn)游,剛好此時族內(nèi)有宗親與當(dāng)?shù)匾粦粲绣X有勢人家因結(jié)怨引起官司訴訟,青原公受到牽連,導(dǎo)致兇惡殘暴之人頻繁上門恐嚇。黃母暗下權(quán)衡,決定遠(yuǎn)徙頓坑,全身避害,只惜張燮(別號霏云主人)為保密隱私而沒詳記過程。東山縣銅陵鎮(zhèn)關(guān)隘頂黃氏族親收藏一本以《銅山東門黃氏祖譜》續(xù)修而成的《啟裕派黃氏世系家譜》(以下簡稱《家譜》),里面載有很多鮮為人知的黃道周早期資料?!都易V》編于清乾隆年間,所襲《銅山東門黃氏祖譜》編修時間更早,可信度甚高?!都易V》記載:“青原公因與次房有隙,移駐頓坑,改名遯耕?!盵8]13綜合上述文獻,族人之難的發(fā)生緣由是東門黃氏次房有個族親與“他豪搆詞”,連累到青原公,于是“虎冠叩門良苦”,青原公因此與次房“有隙”,最終導(dǎo)致全家搬離銅山,移居頓坑。青原公為東門黃氏五世、其父黃世懋系獨丁,其祖黃宗德為三世次房,其曾祖黃廷堯為二世三房,故可推與青原公“有隙”的族人乃東門黃氏二世次房黃廷貴派下的族親。

      2.《徙澤記》所述族人之難辨析?!夺銤捎洝酚玫涔孰[喻族人之難:“迨夫太陰處火之年,中谷有蓷之歲,其德背寅,其刑在申,鵲廢巢而反風(fēng),燕惡艾而更壘。虩虩者震驚之言,嘵嘵者風(fēng)雨之音,尚契我龜,曰獲爾土,既莫足與為美,猶睠懷乎此都也!”[2]1053辨析這段典故可獲三條信息:

      其一是族人之難發(fā)生于乙巳年(1605)。“太陰處火之年”,太陰即太歲別稱,屬火年份有蛇、馬年;“其德背寅,其刑在申”乃地支三刑理論的要義,據(jù)萬明英《三命通會》:“三刑生于二合,亦如六害生于六合之義。如甲子辰三合加寅卯辰三位,則申刑寅,子刑卯,辰見辰自刑;寅午戌加巳午未,則寅刑巳,午見午自刑,戌刑未;巳酉丑加申酉戌,則巳刑申,酉見酉自刑,丑刑戌?!盵9]巳的運行規(guī)律正處于“背寅刑申”, 即“寅刑巳、巳刑申”,可斷該年地支為巳,即蛇年。以黃道周年齡段分析,族人之難發(fā)生時間為萬歷三十三年(1605),時黃道周21歲。“中谷歌蓷之歲”,借用《詩經(jīng)·國風(fēng)·中谷有嶊》[10]214典故,指出這一年充滿痛苦、悲傷、憤怒,是兇年饉歲。

      其二是虎冠者強占房屋土地?!谤o廢巢而反風(fēng),燕惡艾而更壘”,典出“鳩占鵲巢”“燕惡艾而棄巢”兩個成語,隱喻外惡勢力要強占自家巢穴,主人只好廢巢逃走,擇地更筑新巢。“虩虩者震驚之口,嘵嘵者風(fēng)雨之音”,正是《黃母陳孺人生傳》所述“虎冠叩門良苦”,外惡勢力入侵家里,大聲恐嚇而令人震驚的場面。

      其三是青原公委屈受辱?!吧衅跷引敚猾@爾土”,典出《詩經(jīng)·大雅·綿》:“爰契我龜,曰止曰時。”[10]870指出外惡勢力通過占卜,要強占自家房屋土地,結(jié)果如黃道周所嘆:“既莫足與為美,猶睠懷乎此都也!”父親受族人之難牽連,“他豪”派遣“虎冠者”上門強占其房屋土地,這對本來貧困不堪的黃家更是雪上加霜。

      3.發(fā)生族人之難原因分析。結(jié)合《乞言自序狀》及關(guān)隘頂《家譜》記載,可辨析兩個與族人之難有關(guān)的因素:

      其一,與青原公任俠的性格有關(guān)。《乞言自序狀》記載青原公:“頗喜任俠,時訓(xùn)練族人,以田疇、逢萌自命。神宗初年,天下升平,乃焚所為鈐韜書,抑事儒生。鄉(xiāng)里及族人有爭競十?dāng)?shù)年不解者,公出一言剖之立已;即不已,郡縣檄下,終得公言乃平?!盵11]350正是青原公有喜歡打抱不平、為別人排難解紛的性格,次房宗親與鄉(xiāng)里有錢有勢的大戶人家結(jié)怨,引起訴訟,他參與其中,于是受到牽連。

      其二,東門黃氏次房家境殷實。關(guān)隘頂《家譜》二世次房:“榮濟公,諱廷貴,幼名和,生二子,長宗能、次宗揚。妣方氏,合葬于東坑大路邊龍舌山下,墳后園一坵、右邊園一坵、墳前路邊園一坵、打鐵尾菜園一坵、城內(nèi)城隍廟邊菜園一所。”[8]8《家譜》獨記次房有多處田園,可見其當(dāng)時的富庶程度?!镀蜓宰孕驙睢纷诘鹿骸爸T從兄弟皆繁富自豪,公獨澹然缊袍不恥。常謂諸昆曰:‘吾遺安公子也,先人貽女以佚,獨貽我以安,吾安能與若輩爭裘馬之路乎?’常面折人之過,人亦不憾,稱之曰:東門戇公云?!盵11]349亦證東門黃氏發(fā)展到第三世,大部分很富有,東山縣銅陵關(guān)帝廟太子亭門梁背面鐫刻“明正德己巳年,紳耆士吳子約、黃宗繼、方廷元、游日初、黃宗能、方肅敏、方體揚、林道濟、唐孟岳、武守為九月吉日募眾鼎建”,黃宗繼即東門黃氏長房長子,黃宗能即東門黃氏次房長子,他們牽頭募建關(guān)王廟,反映出當(dāng)時已具一定經(jīng)濟實力。

      二、黃道周在發(fā)生族人之難當(dāng)年復(fù)游廣東辨析

      萬歷三十三年(1605),黃道周在銅山老家經(jīng)歷了族人之難,度過一段如履薄冰的緊張日子。當(dāng)年秋季,黃道周告別父母,第二次前往廣東游歷。

      1.從《粵東舟中四章》辨析黃道周復(fù)游廣東時間。此行黃道周作有《粵東舟中四章》[12],王文徑《黃漳浦文集》注明作于萬歷乙巳年(1605),詩文四章如下:

      粵東無霜氣,牽舟亦自寒。

      流煙長夾岸,薄霧數(shù)迷湍。

      宿鳥墜枝白,啼鼯坐葉丹。

      路難已如此,引醉下危灘。

      云樹鄉(xiāng)關(guān)遠(yuǎn),孤帆逐夜征。

      回溪千意急,下瀨一身輕。

      猿近人家少,月當(dāng)鳥道清。

      誰云不寂歷,耐可告平生。

      溪流行不極,村區(qū)各依然。

      日落雙星出,風(fēng)來西岸懸。

      沙平知雁跡,天闊見人煙。

      漂泊浮萍事,滂瀾憶往年。

      世情知泛泛,生計此浮沉。

      山曠樵人少,天寒江水深。

      相逢多白首,慷慨寡黃金。

      千里云中翼,翛然鴻鵠心。

      從四章律詩辨析,可獲三條信息:一是本詩作于出發(fā)途中?;洊|在明朝除指潮州府,也包括惠州府,黃道周為韓日瓚父親韓鳴鳳撰《韓海羅碑》,稱韓鳴鳳“東粵博羅人,吾師若海韓先生之父也”[13]即可為證。第二首詩中“云樹鄉(xiāng)關(guān)遠(yuǎn),孤帆逐夜征”,黃道周正在前行途中,有“鄉(xiāng)關(guān)逾遠(yuǎn)”的意境;第四首詩中“千里云中翼,翛然鴻鵠心”,則有志在遠(yuǎn)方的豪邁,可斷四章五律皆為出發(fā)途中所作,且從“引醉下危灘”“下瀨一身輕”詩句判斷乃順流行舟,是在出發(fā)途中的潮州府梅潭河上或惠州府東江上。二是復(fù)游廣東時間在秋季。第一首詩中有“粵水無霜氣,牽舟亦自寒”,第四首詩中有“山曠樵人少,天寒江水深”,皆描寫江中秋天景象,可為證。三是黃道周獨自復(fù)游廣東。第二首詩中有“誰云不寂歷,耐可告平生”,可為證。

      2.從《徙澤記》辨析黃道周復(fù)游廣東行跡。黃道周文中所述的旅游路線,長期以來頗為費解:“然且分戀庭闈,割別親愛,北揖大王之峰,南歷天子之障,西踰五軍之嶺,東涉二女之江,還射的之舟,出尋橦之道,踸踔四顧,不自悲其寥落也。信一往之有情,亦不知其何心?!盵2]1054顯然黃道周復(fù)游廣東路線不短,地點不少,重點在于六個關(guān)鍵詞:

      其一,“北輯大王之峰”。廣東并沒有大王峰這個地名,稽考明之前廣東歷代王公,南越王趙佗最為著名,且黃道周出發(fā)途中正行舟東江,由此可推黃道周首先“北輯”的大王之峰應(yīng)是明朝惠州府永安縣(今河源市紫金縣)越王山。該山位于古竹鎮(zhèn),毗鄰東江,相傳西漢南越王趙佗在此山登高面壁銘志稱王。越王山屬于丹霞地貌,主峰在數(shù)十座石山簇?fù)碇校U峻秀美,也稱大王之峰,正位于黃道周廣東之旅的北方。

      其二,“南歷天子之障”。明朝廣州府清遠(yuǎn)縣(今清遠(yuǎn)市清城區(qū))有天子山,位于北江南岸。相傳南宋少帝昺被元兵追趕,途經(jīng)此地,守山暫避,在陸秀夫、文天祥等護衛(wèi)下,與元兵浴血抗戰(zhàn),后此山遂稱天子山。障,指在險要處用以防抗寇盜而筑的小城,天子之障即指宋帝昺當(dāng)年在清遠(yuǎn)天子山筑城守山之地,此處正位于黃道周廣東之旅的南邊。

      其三,“西踰五軍之嶺”。五嶺,原指在湖南、江西、廣西和廣東北部交界處的越城嶺、都龐嶺、萌渚嶺、騎田嶺、大庾嶺,是南嶺的主要構(gòu)成,為秦漢早期南下行軍的五個軍事戰(zhàn)略要塞,也稱五軍之嶺。《莊譜》本年:“復(fù)游于粵,數(shù)月而還。”[5]83從數(shù)月的時間分析,黃道周所踰“五軍之嶺”當(dāng)只翻越廣東與江西交界的大庾一嶺。大庾嶺上的梅關(guān)是南中國的重要關(guān)塞,著名的風(fēng)景名勝,位于南雄府保昌縣(今南雄市),也是黃道周廣東之旅的最西端。黃道周感嘆“西踰五軍之嶺”,正是越過大庾嶺的梅關(guān)。

      其四,“東涉二女之江”。《淮南子·地形訓(xùn)》:“土地各以其類生,是故山氣多男,澤氣多女。”[14]細(xì)稽黃道周所輯大王之峰、所歷天子之障、所踰五軍之嶺皆在東江、北江之畔,二江皆為珠江干流,支流密布,澤氣繁多,即為二女之江,且《徙澤記》篇首:“厖通之澤,查枒其中,引吭于昆,泄尾于海?!盵2]1053東江與北江正符合。由此可斷,黃道周“東涉二女之江”即指渡過東江與北江,其復(fù)游廣東之旅正是從東江順流而下,渡過廣州府的珠江口,再溯北江而上,所涉二江聯(lián)接處珠江口正處于黃道周復(fù)游廣東之旅的最東邊。

      其五,“還射的之舟”。即黃道周上岸游歷之后,回到如飛箭似的快舟,繼續(xù)行程,當(dāng)指此處乃順流且落差大,船速極快。

      其六,“出尋橦之道”。指黃道周走出用懸索掛筒渡江的峽谷。度索尋橦是過去一種渡河方法,張岱《夜航船》:“尋橦者,植兩木于兩岸,以繩貫其中,上有一木筒,所謂橦也。人縛筒上,以手緣索而進,以達彼岸,有人解之,所謂尋橦也?!盵15]可見黃道周復(fù)游廣東,除乘舟于江之外,尚有尋橦渡江方式。

      古人出行以水路為主,黃道周《徙澤記》主題即徙于澤。綜合《粵東舟中四章》及《徙澤記》所述,可推黃道周復(fù)游廣東之旅:從銅山出發(fā),經(jīng)頓坑至平和九峰,在九峰和頭溪(今梅潭河)乘船至潮州府大埔縣三河壩,換航溯流梅溪至程鄉(xiāng)縣(今梅州市);下船經(jīng)閩粵官道陸行至惠州府龍川縣,在龍川江(今東江)乘船順流經(jīng)河源至永安縣(今紫金縣),游覽越王山,北揖大王之峰;再順流經(jīng)博羅至珠江口,從珠江口進入溱水(今北江),溯江而上,完成東涉二女之江;船行至廣州府清遠(yuǎn)縣,上岸游歷天子山,即南歷天子之障;繼續(xù)溯江而上經(jīng)韶州府(今韶關(guān)市)至南雄府,登上大庾嶺,越過梅關(guān),完成西踰五軍之嶺,返程。

      3.黃道周復(fù)游廣東目的。復(fù)游廣東無疑是黃道周在首游廣東基礎(chǔ)上,又進行一次意義重大的游學(xué)實踐。黃道周為何要選在這個時間、游歷這些地方并非偶然,而是與下面若干因素有關(guān)。

      其一,理論與實踐相結(jié)合的需要。古人重視讀萬卷書、行萬里路,黃道周5歲入讀社學(xué),8歲隨兄至頓坑耕讀,《洪譜》萬歷二十年(1594),黃子八歲:“求之六經(jīng),遂盡六經(jīng)之意,三年而能屬文?!盵6]2黃道周14—16歲首游廣東,盡閱韓大夫府中所藏書籍,游歸發(fā)篋諸稿皆詩賦,受到青原公斥責(zé)后,遂焚其稿,更習(xí)舉子業(yè);18歲創(chuàng)作首部易學(xué)著作《易疇象》,19歲在范村寨教家塾,20歲又在靈通巖研讀易經(jīng),以及學(xué)習(xí)《淮南子》《山海經(jīng)》《水經(jīng)注》等天文地理著作,向往廣東珠江、韓江、南嶺等名山大川則在情理之中。

      其二,論治王道的思想不斷成熟。黃道周治學(xué)走向成熟的一個體現(xiàn),就是在青年時期已能思考王道之治且積極上書。黃道周19歲開始向有司獻策論治王道,《續(xù)離騷》自注本年“秋,書干藩皋,不遇”[5]82,《洪譜》本年:“秋七月,子獻時事策以干藩皋,不用而去?!盵6]4皆可證。黃道周20歲繼續(xù)上書,《續(xù)離騷》自注“春,欲詣闕上大理通書,不果”[5]82,《洪譜》該年:“春,欲往闕下上書,不果。夫子知王道難行也。河汾二十而學(xué)成,慨然有濟蒼生之心,游長安,上書文帝,談王道也,召入見而不用。伊川二十學(xué)成,慨然念蒼生,游京師,上書仁宗,亦以談王道也,乞召見不報。夫子知王道之難行也。況欲以白衣之士,一旦出蓬戶,談非常之功動明主乎?!盵6]4連續(xù)兩年向上獻策論治王道,雖然無果,但無疑可證這個時期的黃道周,論治王道興趣濃厚、思想開始成熟,故復(fù)游廣東會選擇南越王趙佗的大王之峰、宋帝昺守山避難的天子之障、梅關(guān)軍事要塞的五軍之嶺等與歷史關(guān)聯(lián)的古跡名勝作為旅游目的地。

      其三,黃道周“髫年即有四方之志”。黃道周已有首游廣東經(jīng)驗,對廣東歷史地理相當(dāng)熟悉。然黃道周此次游歷路途之遠(yuǎn)、地點之廣,究竟游歷哪些地方,令后人頗為費解,以致《莊譜》本年在引載《徙澤記》關(guān)于復(fù)游于粵的記述后,莊氏禁不住疑惑:“先生一時游歷,未必及此,蓋命筆所至,隨并舉之,不專在是年也?!盵5]83以黃道周自幼磊落、不流儕俗的秉性,豈會有“未必及此”“隨并舉之”的習(xí)氣?!黃道周作《徙澤記》目的在于自述至25歲已三移其居,亦記期間其在水澤遷徙的經(jīng)歷,當(dāng)不會“隨并舉之”。

      三、黃道周全家移居第二個居住地——漁鼓溪頓坑

      黃道周復(fù)游廣東數(shù)月,當(dāng)年冬回到銅山老家。次年春,由于族人之難的持續(xù)影響,日子更加緊張窘迫。黃母決定走為上策,全家移居漁鼓溪頓坑避難,與早在那里教書的黃道琛會合。

      1.黃道周移居頓坑行跡辨析?!夺銤捎洝匪鲆凭宇D坑:“夫物不希貴,情不昵暱,而旦夕相遇,耳目狎習(xí),即山川之麗,無甬于世,猶或厭之,而況于人乎?于是亦輕其鄉(xiāng),與俗同心,時歲柔兆,二月得乙,日加于丑,太陰居后。卜橫內(nèi)庚,則鳥焚其巢;墨首外仰,則鴻漸得桷。乃束生芻,爰托幽谷,雖輕別者達士之心,而遠(yuǎn)去者亦眾口之故。夫石礪齒則已磷,泉盥耳則不清。人非麋鹿之群,門無龍蛇之字,而強負(fù)白首,幽觸堊樹,入林祈深,穴土祈密。月明在地,則聞提壺之歌;虹流在天,則傷走馬之引。異方之聲,入耳墜目,雖迫處此,豈得已哉?”[2]1054結(jié)合《徙澤記》與其他文獻,可獲三條移居頓坑的信息:

      其一,離開銅山的時間。移居時間為“時歲兆柔,二月得乙,日加于丑,太陰居后”?!稜栄拧め屘臁罚骸疤珰q在丙曰兆柔。”[16]393可得該年為萬歷三十四年(1606);“二月得乙”,二月為卯月,故其月為乙卯;“日加于丑”,二月屬丑的日子,查方詩銘、方小芬編著《中國史歷日與中西歷日對照表》[17],有初二辛丑日、十四癸丑日、廿六乙丑日,從“太陰居后”,即月亮居后半月判斷,離銅之日當(dāng)為廿六乙丑日,由此可斷黃道周全家離開銅山、移居頓坑的時間為萬歷三十四年(1606)二月廿六日。

      其二,離開銅山的行跡。萬歷三十四年(1606),黃道周全家不得不背井離鄉(xiāng),極其痛苦?!安窓M內(nèi)庚”,隱喻占卜到不好之簽,兆示家里會有內(nèi)變;“鳥焚其巢”,出自《易經(jīng)》旅卦第六爻,爻辭:“上九。鳥焚其巢,旅人先笑后號咷;喪牛于易,兇?!盵18]黃道周游歸不久,就要離開自己的老家,心情正是從旅游的愉悅轉(zhuǎn)變?yōu)閯e鄉(xiāng)的痛楚。張燮《黃母陳孺人生傳》記述:“乃謀徙空山,伐木駕屋,比于龐氏之鹿門而終老焉?!盵7]633《乞言自序狀》亦記此事:“晚年,家益貧,謀入山就伯兄躬耕,諸鄰女老媼穉婦子攀號者累日,或送至數(shù)十里乃返。”[11]351從兩份文獻可見,黃母在族人之難后,決意全家遠(yuǎn)徙頓坑避難。銅山至云霄漳江的水路交通,主要有兩個渡口,近的是銅陵澳雅頭渡,稍遠(yuǎn)有二十里外的古港渡。鄰里婦媼與黃母感情深厚,離別時有的甚至還送到數(shù)十里外的古港渡上船。全家乘潮仔船至云霄渡,換乘內(nèi)山船至下河渡,直至漁鼓溪頓坑。

      2.青原公赍志而沒于頓坑。青原公隱居頓坑不久,終因郁郁寡歡,次年四月逝于頓坑。張燮《黃母陳孺人生傳》:“而翁竟赍志沒,不及覩參玄之羊角以徙溟也?!盵7]633關(guān)隘頂《家譜》記載此事更詳:“因與次房有隙,移駐頓坑,改名遯耕。丁未年正月,公步出山間,日晡困倦,假寐案上,夢一人跪遞文書曰:‘要請國公上任?!@寤而起,謂匪石曰:‘吾夢如此,終矣?!z命,葬遯耕后,匪石復(fù)故里,石齋公移寓浦邑東郊?!盵8]14關(guān)于青原公去世的窘境,黃道周《續(xù)離騷》自序:“不能自具殯殮,酬意萬一?!盵19]1710《莊譜》本年:“又聞先生當(dāng)父歿,遠(yuǎn)告諸友,得數(shù)金,號哭奔馳,且踴且仆,中途忽遺其金,行十余里乃覺。悲傷憏,復(fù)還尋覓。有野人得所遺金,守之不去,曰:‘此必向者孝子所遺也?!矶壬粒籼枔尩?。野人曰:‘金幸在此,老夫懼所需之亟也,故踆踆于此,以須君來耳?!な谒z金。先生于是捧野老令坐,拜謝而去。”[5]84《洪譜》本年:“念其親憏未能自直,負(fù)奇以死。又值艱難,委命于空山,親戚乖離,無以自振,窮至不能為喪。”[6]4皆記青原公客死異鄉(xiāng)的困境,最終黃道周得朋友賻金,葬青原公于頓坑山林,直至18年后移葬漳浦北山。

      3.黃道周在頓坑若干史實。云霄縣下河鄉(xiāng)頓坑村現(xiàn)有一百多戶,四五百多人。頓坑并沒有排斥外來的黃氏一家,黃道周與淳樸的頓坑結(jié)下深厚感情,該村至今尚存很多史跡與民間傳說,略舉四例為證:

      其一,頓坑尚有黃道周“學(xué)地”遺址。頓坑村后山有一片平地,一畝見方,四周草木蔥蔥,種滿荔枝、龍眼、紅椎等,隨機抽查,村民皆知是石齋公的“學(xué)地”,相傳當(dāng)年黃氏兄弟倆在這里教私塾。“學(xué)地”即學(xué)田,以其地租收入供學(xué)校、書院用費。據(jù)頓坑59歲村民吳海炎介紹,老一輩代代口傳以前村里族長董大望聘請黃道周兄弟來村里的私學(xué)教書。

      其二,黃道周為宅兜廟題匾。宅兜村與頓坑村隔漁鼓溪而相望,清嘉慶《云霄廳志·名跡》載宅兜廟里有黃道周親筆題匾:“在十二牌保,建自前明,祀唐陳將軍,閣部石齋黃公嘗避雨其中,為書‘奕代瞻依’四字匾額,后廟毀,匾埋土中,及國朝重興,廓清浮土,匾木已朽,而字跡不滅。”[20]《云霄廳志》修編年代距離黃道周在頓坑生活年代僅隔一百多年,所述可信。黃道周在漁鼓溪畔訪友,山雨瞬至,常避雨宅兜廟,后應(yīng)村民提請,為宅兜廟題匾。

      其三,黃道周與大兄在頓坑山上讀易遇到老虎。黃道周隨父母隱居山林后,不再出外遠(yuǎn)游,日子雖然過得更加貧寂,但得以專心致志讀書,以研易尤甚。《洪譜》記載黃道周移居頓坑當(dāng)年一件奇事:“常與其兄講《易》大石上,有虎出其下,因謂之曰:‘吾兄弟在此談經(jīng),爾亦來聽耶?’虎乃弭伏而去。”[6]4此記貌似神話,實則有其現(xiàn)實性。頓坑位于廣袤的烏山山脈之中,植被豐富,動物繁多,云霄烏山自古以來多有老虎出沒的記載及傳聞,黃道周兄弟倆在頓坑山上讀書遇到老虎不足為奇。

      其四,黃道周在頓坑有一個好友興仲。拙文《黃道周父親青原公逝于頓坑考》[21]同時考辨黃道周二十九歲曾重回頓坑出省舊居,黃道周作有五言古詩《癸丑春渡江出省舊居甫數(shù)日生平所愛強半分袂興仲猶待仆至心言為別如復(fù)千里言辭不及執(zhí)手悲猿愴鶴何能為懷燈下作詩擬黃鶴遠(yuǎn)別雖非其類情見乎詞矣》[22],即記此行。雖不詳詩中好友“興仲”之姓氏,但從黃道周自序可辨,倆人感情極為真摯。

      四、黃道周奉母移居第三個居住地——漳浦東皋

      萬歷三十七年(1609),黃道周兄弟倆在頓坑服闋,在母親的鼓勵下隱而復(fù)出。兄長黃道琛攜家眷返歸銅山故里,黃道周則奉母僑居漳浦。

      1.黃道周奉母移居漳浦原因分析?!夺銤捎洝逢P(guān)于黃道周僑居漳浦:“既而蚿使夔憐,人與鬼妒,舟在澤而尚移,龍掛網(wǎng)而焉訴,敘仳離則有搖木之風(fēng),計生存則有及榆之日,將猿鶴謝怨于王孫,煙霞解疴于豎子。于是屠維作噩,日月俱合,獨掖老母,外托人國。伯達斷情于華陰,仲翔寄家于蠻服,鸰飛在原,鴻鳴在澤。雖得雌得雄,未辨出世之心,而匪兕匪虎,各深在野之感矣。嗟乎!陪京泝伊,前郊后市,西有禁營,右有明堂,見城郭之嵯峨,人物之佼好,此亦安仁之所湛,而閑居之所樂也。”[2]1055結(jié)合《徙澤記》及有關(guān)文獻,辨析黃道周奉母移居漳浦主要有三個因素:

      其一是黃道周在科舉路上深得漳浦縣令黃應(yīng)舉賞識。黃道周移居頓坑當(dāng)年秋,繼續(xù)上書王道之治,“再干藩臬,不遇”,受到青原公斥責(zé)。張燮《黃母陳孺人生傳》所記“一再試有司不利,翁或嗔其屠龍”[7]633即此事,黃道周遂專心科舉,次年參加縣試,時漳浦縣令黃應(yīng)舉對黃道周文章極為賞識,擬置第一,后得知黃道周正服父喪。招見黃道周,黃應(yīng)舉大異其人,待以不拜,一日而名重公卿。后并為黃道周所作的《續(xù)離騷》作序及刊印。時間不長,黃道周因不樂儕俗,欲回頓坑舊居陪伴母親?!饵S母陳孺人生傳》記述黃母鼓勵黃道周應(yīng)到漳浦尋求發(fā)展:“孺人笑謂:‘柳下和光,何遽減安巢之父哉!第無絕裾,足矣?!盵7]633頓坑畢竟偏僻空山,無法滿足科舉發(fā)展,“蚿使夔憐,人與鬼妒,舟在澤而尚移,龍掛網(wǎng)而焉訴”,亦襯托黃道周的天賦才學(xué)與周邊之人的差距巨大,于是萬歷三十五年(1607),23歲的黃道周開始走出山嶺,至漳浦縣令黃應(yīng)舉門下。

      其二是黃道周結(jié)識一批漳州籍的良師益友。黃應(yīng)舉初識黃道周這一年,黃道周名震浦中,于是結(jié)識了林茂桂、薛士彥、盧維楨等三位豪公鉅卿。萬歷三十六年(1608), 24歲黃道周又結(jié)識張燮兄弟及戴燝、高克正、陳翼飛、蔣孟育等一批漳州籍良師益友,對其一生的學(xué)行產(chǎn)生重大影響。這幾年,黃道周頻繁往來漳州、漳浦,與眾良師益友往來交流。

      其三是黃道周這些年心境產(chǎn)生變化。移居漳浦既有科舉發(fā)展的需要,也有良師益友的學(xué)習(xí)交流,更有母親的鼓勵和支持。《爾雅·釋天》:“大歲在己曰屠維”“太歲在酉曰作噩”[16]393,故移居漳浦“屠維作噩”之年,即己酉年(1609);移居的日子為“日月俱合”,日月俱合即是不違背自然的狀態(tài),也是愉悅心情的體現(xiàn)。黃道周近幾年的心境再也沒有如今年這般的輕松,自萬歷乙巳年(1605)發(fā)生族人之難,是“中谷歌嶊之歲”,屬不祥之年;萬歷丙午年(1606)背井離鄉(xiāng)、隱入山林,屬痛楚之年;萬歷丁未年(1607)父親逝世,屬悲傷之年;萬歷戊申年(1608)屬服喪守制之年,而萬歷己酉年(1609),黃道周充滿愉悅心情,“將猿鶴謝怨于王孫,煙霞解疴于豎子”,辦完父親的喪禮,黃道周攜帶母親走出頓坑山林,移居人生第三個居住地漳浦縣城。

      2.黃道周移居漳浦縣城當(dāng)年的若干大事。青原公逝于丁未年(1607)四月,古代丁憂三年,只要過兩個周年,第三年過了頭個月即守孝期滿,實為“二十五個月”,故黃道周于己酉年(1609)四月后服除,兄弟倆完成父親喪禮。這是黃道周一個重要的年份,本年共經(jīng)歷三件大事:

      其一是娶妻林氏。《莊譜》本年:“已,娶孺人林氏?!盵5]86娶林氏應(yīng)在本年服除以后,按閩南七月罕有辦喜事的習(xí)俗,四月除孝,故黃道周結(jié)婚當(dāng)在五六月份。黃道周關(guān)于正室林氏著述不多,《乞言自序狀》記載:“妻先娶林氏,未有所出,生一女,先太孺人卒,亦敦樸不著,初贈孺人?!盵11]352《莊譜》天啟三年(1623)癸亥,先生年三十有九:“迎太夫人來京就養(yǎng),而孺人林氏侍太夫人至嘉興,病卒。”[5]93關(guān)于林氏病逝,洪思《文明夫人行狀》記述更詳:“初,先公為庶常時,迎太夫人入京師,夫人林未有子,攜一女子子本,奉姑太夫人行,以疾卒于就李。彌留時,謂子本曰:‘而父日以忠孝教于家,我死而幸,勿哭,恐傷太夫人意,后必有能事吾姑善于吾者’?!盵23]《莊譜》崇禎元年(1628)戊辰,先生年四十有四:“是春,葬先祖母及伯叔,又葬前夫人林氏于北山之左?!盵5]93

      其二是赴省就試不遇。明朝科舉制度比較嚴(yán)格,童試包括縣試、府試和院試三個階段,三年兩考,縣試由縣官主考,府試由知府主持,院試由各省學(xué)政主持,院試考中者俗稱“秀才”,正稱為“生員”?!肚f譜》本年:“秋七月,先生赴會城就試,不遇?!盵5]86當(dāng)指黃道周該年娶妻不久,告別租居在漳浦縣城中的母親與妻子,赴省城參加院試,落名而歸。兩年后,《莊譜》萬歷三十九年(1609),先生年二十有七:“時攝浦篆為司李張公,而主府事者,為昭余閔公。于是邑試、郡試皆以先生為第一。”[5]88次年,《莊譜》:“補郡弟子員,時督學(xué)馮公得先生文《及一歲寒暑之候論》,大加玄賞,遂拔赴棘闈?!盵5]88黃道周28歲始為生員。

      其三是筑東皋草廬。黃道周赴省就試返浦后,在漳浦東皋建成一草廬自居。崇禎十七年(1644),其門人把東皋舊居改為講舍,即明誠堂,隆武二年(1646)賜表文明書院,現(xiàn)為“黃道周紀(jì)念館”。東皋草廬落成,黃道周作有《秋后筑垣遂成土室得詩十首》[24]。住進東皋草廬后,黃道周回憶自識事二十年來,自己三移其居,多次遷徙于水澤之中,遂作《徙澤記》。黃道周25歲移居漳浦東皋草廬,直至天啟元年(1621)北春官,在此間共生活12年;天啟五年(1625),41歲黃道周請告歸里當(dāng)年,移葬青原公于北山,在其下建墓廬,正式搬離東皋草廬。

      五、結(jié) 語

      三移其居是研究黃道周早年經(jīng)歷的一個重要載體,可以辨析黃道周為何從銅山移居頓坑,又如何從頓坑僑居漳浦。頓坑作為黃道周三移其居的中轉(zhuǎn)站,隨著其真實地點及相關(guān)史實的考證,黃道周三移其居始末亦得以厘清?!夺銤捎洝冯m然用典深奧、文字晦澀,但結(jié)合已考證的漁鼓溪頓坑、族人之難發(fā)生的過程,黃道周復(fù)游廣東行跡,全家避難頓坑山林,黃道周奉母僑居漳浦等早年經(jīng)歷則皆獲考辨,此即《徙澤記》的學(xué)術(shù)價值所在。

      猜你喜歡
      黃道周銅山漳浦
      黃道周和徐霞客的靈通山印記
      趙佗與北流“銅山”
      文史春秋(2020年1期)2020-03-16 13:13:38
      黃道周之靈通山行跡考
      讓鄉(xiāng)村小學(xué)生科學(xué)素養(yǎng)落地生根
      ———南京市江寧區(qū)銅山小學(xué)科技教育掠影
      江蘇教育(2019年78期)2019-11-21 09:23:12
      兩岸同胞福建漳浦歡度“三月三”
      海峽姐妹(2019年6期)2019-06-26 00:52:44
      黃道周
      紫禁城(2016年4期)2016-10-28 07:12:41
      銅山區(qū)探索新常態(tài)下基層黨建的發(fā)展定位與目標(biāo)
      商情(2016年11期)2016-04-15 22:16:33
      道周精神 漳浦之光
      ——漳浦小記者參觀黃道周紀(jì)念館
      小主人報(2016年19期)2016-02-24 03:25:50
      愛,是一曲溫暖和弦——記漳浦地稅“尋找最美家庭”創(chuàng)建活動
      海峽姐妹(2015年5期)2015-02-27 15:10:43
      广元市| 东辽县| 赣榆县| 哈尔滨市| 当雄县| 东辽县| 安义县| 班玛县| 城市| 灯塔市| 南召县| 肇东市| 陕西省| 彰化市| 汕尾市| 青浦区| 图片| 雅安市| 岳西县| 牟定县| 祁连县| 城市| 凤凰县| 德令哈市| 天台县| 枣阳市| 荔波县| 普定县| 蒙山县| 石棉县| 通州市| 香格里拉县| 道真| 北宁市| 晋城| 衡水市| 兴海县| 丹东市| 隆回县| 丰顺县| 江达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