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嘉德提供
7月下旬,眾人翹首以盼的中國嘉德2 02 0春季拍賣會將與您相約。中國書畫、瓷器、玉器、佛像造像、古典家具、古籍善本、當代藝術等專場,將攜各類精品亮相。尤其是中國書畫,歷來是嘉德拍賣的一張“王牌”。令人眼前一亮的是,今年春拍中國嘉德特別企劃,將推出“問道——清代書法的坼壁之路”專場拍賣。
該專場將匯集百件書法佳構,有清一代造詣深厚的帖學名家、開宗立派的碑學名家、諸體兼擅或各擅一體的代表書家,以及活躍于政壇、文壇、畫壇諸名家濟濟一堂,且楹聯(lián)、中堂、橫幅、四屏、六屏、八屏,各類形制一應俱全,共同呈現(xiàn)清代書壇問道于碑帖之間取法多元的豐富樣貌,講述清代書法風格嬗遞的坼壁之路。
清代是中國書法史上的中興時期,一方面帖學承襲明代一脈繼續(xù)向前發(fā)展,另一方面由于金石考據(jù)學的興起、訪碑熱潮的出現(xiàn)以及書法觀念的改變,碑學一脈迅猛發(fā)展,取得可與綿延千年的帖學相輝映的顯赫成就。坼壁,乃古代書家懷素所創(chuàng)筆法。古時所筑泥墻,因結構、受力、氣候等因素,墻壁上會產(chǎn)生彎曲的坼縫,泥壁坼縫雖寬狹不等,尖處卻始終在中間,既無造作之感,又有天然之致。印證到書法上,即是筆法自然有致的意思。而引申于書法史,則以“坼壁之路”體現(xiàn)清代書法260年來所經(jīng)歷的艱難蛻變,帖學與碑學此消彼長,又相互汲取融合,最終脫古鼎革、新貌紛呈,輝映于書法史。
阮元(1764年至1849年) 隸書五言聯(lián)
清代帖學書法于乾隆年間達于鼎盛,重要代表是譽為“乾隆四家”的翁方綱、劉墉、成親王、鐵保,以及南方的梁同書、王文治。本次專場六位帖學名家的經(jīng)典作品均有呈獻。
比如“淡墨探花”王文治,官翰林侍讀,擅長行楷。書法初習二王,后受米、趙、董影響較深,晚年出入張即之。蒙泉書屋主人王文心舊藏《行書四屏》,用筆逸宕流暢,點畫圓潤豐美,是其淡雅灑脫書風的代表之作。
翁方綱官至內(nèi)閣大學士,平生臨習顏、虞、歐、蘇諸帖,又精于碑版及鐘鼎彝器的鑒賞考證。本場將推出數(shù)件翁氏書跡,如尋丈大對《隸書八言聯(lián)》、灑金箋紙《篆書五言聯(lián)》、為所摹東坡像書《行書七言聯(lián)》以及《行書臨米芾詩帖》軸,涵括三種書體,隸書古穆蒼雄、篆書遒媚雋逸、行書溫潤醇厚,可知其對古人書跡悉心追摹,又兼容碑帖,功力深厚。
趙之?。?781年至1852年) 隸書五言聯(lián)
乾隆、嘉慶年間是清代帖學發(fā)展的高峰期,但在鐘王、顏柳、蘇米、趙董帖學之外,涉足碑銘、融碑入帖,力圖變革的書家越來越多。一代文宗,力倡碑學的阮元即此中代表。在書法方面,阮元第一個明確將書法分為碑、帖兩類,所著《南北書派論》、《北碑南帖論》集其理論之大成,對清代書壇影響極大。
阮元一生宦游,與各地金石學人之交游活動時間長達60年,本次專場特別設置學術單元——阮元與其重要金石友人的書法與交游,是為本場重要看點。其金石友人包括:同年進士,探索北碑筆法,與鄧石如共為清代碑學鼻祖的伊秉綬;忘年之交,以分隸、篆刻名,精于碑版考證的桂馥;深受阮元“南北書派”理論影響,工詩詞、篆隸,精鐫碑版的錢泳;“古金石入手即能知其真?zhèn)?,別其源流”,又以草隸獨稱一時的張廷濟;多次出入阮元幕府,能詩、工書、擅畫,精篆刻,又以“曼生壺”名于世的藝術通才陳鴻壽;阮元門生,也是其幕府重要幕賓,編訂《積古齋鐘鼎彝器款識》的朱為弼等等。本單元質素齊整,品類豐富,不僅可領略阮元“主持風會數(shù)十年,海內(nèi)學者奉為山斗”之風采,亦可管窺沉寂數(shù)百年的篆隸書體于此一時期的再次復興,并呈現(xiàn)出真、草、篆、隸四體書之間的互參與交融。
阮元書跡歷來為市場所重,然作品并不多見。本場將有其楹聯(lián)三副:《隸書五言聯(lián)》“名香播蘭蕙,雕藻邁瓊琚”,沉著渾厚,合于古法;《行書七言聯(lián)》書贈“ 鐵琴賢甥”,或為鐵琴銅劍樓主人瞿鏞;《行書七言聯(lián)》“書帷朗引星辰近,硯沼濃含雨露多”,自是其書風典型面目。
陳鴻壽,與阮元亦師亦友,位列浙派篆刻“ 西泠八家”之一,行書、隸書更堪稱清季大家。本場陳鴻壽書跡有條幅、楹聯(lián)、四屏、六屏多種形制?!缎袝哐月?lián)》渾厚恣肆,書贈“小谿親家”;《行書〈梨花詩〉五首》利落行楷小字見其筆法之端秀靈動;《行書四屏》乃擇古人短札四篇,擴為宏幅四屏,書寫風神雋逸;更難得一見的《行書六屏》巨制,古拙沉厚,又放逸自然,蒼茫的金石氣息融入筆端,自有縱肆奇逸之氣派。
本場除陳鴻壽之外,八家中丁敬、蔣仁、趙之琛書跡亦有涵括。其中錢鏡塘舊藏趙之琛《隸書五言聯(lián)》“能知淡中味,雅稱竹閑居”,文辭典雅、書隸近篆、姿態(tài)奇特、意韻內(nèi)斂,確是佳作。
陳鴻壽(1768年至1822年) 行書六屏
晚清碑學名家的四條屏作品是本次專場的重中之重。何紹基,晚清書壇最具影響力的書法家之一,博學多才,通經(jīng)史、律算,尤精小學,旁及金石碑版文字。其書法碑帖兼修,四體皆工,大小兼能,書風縱逸超邁,醇厚有味。本場將奉呈何紹基行書、隸書兩組四條屏佳作:《行書四屏》線條渾勁有力,又不乏飛動灑脫之風神;《隸書四屏》體貌以方為主,用墨濃重,時出漲墨,沉雄遒勁中見靈通之氣。
徐三庚為鄧石如、吳熙載、趙之謙后一代篆刻名家,亦工書,尤以小篆最精?!蹲`楷書四屏》融匯三種書體,其中篆書兩屏皆中鋒用筆,一筆畫圓勁,一略參隸意,與鄧石如、吳熙載的小篆書風一脈相承;隸書一屏則以《天發(fā)神讖碑》筑基,兼取法金農(nóng);而楷書一屏,徐三庚的楷書傳世作品極少,此屏所見取法北碑,以側鋒取勢,結體近歐,精工雅致,極難得。此幅徐三庚《篆隸楷書四屏》曾于浙江省博物館2016年舉辦的《金罍野逸·徐三庚書法篆刻展》中展出,并出版于同名展覽圖冊。
除此之外,吳熙載《隸書四屏》及《篆書八屏》、楊沂孫《四體書節(jié)錄〈道德經(jīng)〉四屏》等等,名家名品薈萃,風格、面貌各異,但整體以雄強壯美取勝。而四條屏這種極富觀賞性的表現(xiàn)形制,也為本次專場增添宏麗氣勢。
徐三庚(1826年至1890年) 篆隸楷書四條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