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作人
古人的思想,以為人性有靈肉二元,同時并存,永相沖突。肉的一面,是獸性的遺傳;靈的一面,是神性的發(fā)端。人生的目的,便偏重在發(fā)展這神性;其手段,便在滅了體質以救靈魂。所以古來宗教,大都厲行禁欲主義,有種種苦行,抵制人類的本能。一方面卻別有不顧靈魂的快樂派,只愿“死便埋我”。其實兩者都是趨于極端,不能說是人的正當生活。到了近世,才有人看出這靈肉本是一物的兩面,并非對抗的二元。獸性與神性,合起來便只是人性。英國十八世紀詩人勃萊克(Blake)在《天國與地獄的結婚》一篇中,說得最好。
(一)人并無與靈魂分離的身體。因這所謂身體者,原止是五官所能見的一部分的靈魂。
(二)力是唯一的生命,是從身體發(fā)生的。理就是力的外面的界。
(三)力是永久的悅樂。
他這話雖然略含神秘的氣味,但很能說出靈肉一致的要義。我們所信的人類正當生活,便是這靈肉一致的生活。所謂從動物進化的人,也便是指這靈肉一致的人,無非用別一說法罷了。
這樣“人”的理想生活,應該怎樣呢?首先便是改良人類的關系。彼此都是人類,卻又各是人類的一個。所以須營一種利己而又利他,利他即是利己的生活。第一,關于物質的生活,應該各盡人力所及,取人事所需。換一句話,便是各人以心力的勞作,換得適當?shù)囊率匙∨c醫(yī)藥,能保持健康的生存。第二,關于道德的生活,應該以愛智信勇四事為基本道德,革除一切人道以下或人力以上的因襲的禮法,使人人能享自由真實的幸福生活。這種“人的”理想生活,實行起來,實于世上的人無一不利。富貴的人雖然覺得不免失去了他的所謂尊嚴,但他們因此得從非人的生活里救出,成為完全的人,豈不是絕大的幸福么?這真可說是二十世紀的新福音了。只可惜知道的人還少,不能立地實行。所以我們要在文學上略略提倡,也稍盡我們愛人類的意思。
但現(xiàn)在還須說明,我所說的人道主義,并非世間所謂“悲天憫人”或“博施濟眾”的慈善主義,乃是一種個人主義的人間本位主義。這理由是,第一,人在人類中,正如森林中的一株樹木。森林盛了,各樹也都茂盛。但要森林盛,卻仍非靠各樹各自茂盛不可。第二,個人愛人類,就只為人類中有了我,與我相關的緣故。墨子說,“愛人不外己,己在所愛之中”,便是最透徹的話。上文所謂利己而又利他,利他即是利己,正是這個意思。所以我說的人道主義,是從個人做起。要講人道,愛人類,便須先使自己有人的資格,占得人的位置。耶穌說,“愛鄰如己?!比绮幌戎詯?,怎能“如己”的愛別人呢?至于無我的愛,純粹的利他,我以為是不可能的。人為了所愛的人,或所信的主義,能夠有獻身的行為。若是割肉飼鷹,投身給餓虎吃,那是超人間的道德,不是人所能為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