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妮 曹小華 譚帥帥 張青妹
【摘要】 目的 分析基于行為改變模式(BCW)理論的健康教育模式在胃癌晚期患者中的應用效果。方法 112例胃癌晚期患者為觀察對象, 按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成觀察組和對照組, 各56例。對照組予以常規(guī)健康教育, 觀察組實施基于BCW理論的健康教育模式。對比兩組干預前后疼痛強度、生活質量及鎮(zhèn)痛藥服藥依從性。結果 干預后, 觀察組疼痛強度評分明顯低于干預前和對照組, 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但兩組生活質量評分與干預前和對照組對比, 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 觀察組依從性評分(6.88±0.94)分明顯高于對照組的(5.79±0.82)分, 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 基于BCW理論的健康教育模式對胃癌晚期患者的應用效果較好, 能夠有效改善患者的疼痛強度, 提升其服藥依從性。
【關鍵詞】 行為改變模式理論;健康教育模式;胃癌晚期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20.22.080
臨床護理過程中的行為改變模式(behavior change wheel, BCW)最初是由Michie等率先提出, 逐漸演變成當前的大型行為系統(tǒng)[1]。此模型中的能力、機會以及動機共同成為行為來源, 亦為BCW模型的重要因素[2]。以往, 基于BCW理論的健康教育模式在胃癌晚期患者中的應用較少, 而經(jīng)常使用健康教育容易忽視其主觀能動性, 較少關注疼痛控制的有關信念及行為。本文對基于BCW理論的健康教育模式在胃癌晚期患者中的應用效果進行研究, 由此選取112例胃癌晚期患者進行分組對比分析。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擇2018年10月~2019年9月在本院接受治療的112例胃癌晚期患者為觀察對象。納入標準:①年齡≥50歲;②預計生存期≥1個月;③患者或家屬已知情同意, 并均簽署了同意書。排除標準:①有其他種類的惡性腫瘤者;②存在認知或意識障礙者;③心肝腎等重要臟器存在嚴重的功能不全者。按隨機數(shù)字表法將患者分成觀察組和對照組, 各56例。觀察組男31例, 女25例;年齡62~74歲, 平均年齡(68.47±5.26)歲;婚姻情況:已婚47例, 喪偶4例, 離異5例;文化程度:本科及以上3例, 中學或中專43例, 小學10例;居住地:城鎮(zhèn)31例, 農(nóng)村25例;付費方式:醫(yī)保49例, 其他社會保險3例, 自費4例;疼痛性質:刺痛16例, 脹痛15例, 酸痛8例, 跳痛5例, 牽拉樣痛4例, 絞痛4例, 其他4例。對照組男30例, 女26例;年齡61~74歲, 平均年齡(68.41±5.37)歲;婚姻情況:已婚48例, 喪偶5例, 離異3例;文化程度:本科及以上4例, 中學或中專41例, 小學11例;居住地:城鎮(zhèn)28例, 農(nóng)村28例;付費方式:醫(yī)保47例, 其他社會保險4例, 自費5例;疼痛性質:刺痛15例, 脹痛13例, 酸痛9例, 跳痛7例, 牽拉樣痛6例, 絞痛3例, 其他3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對照組予以常規(guī)健康教育, 為患者建立疼痛檔案, 通過疼痛教育手冊和有關知識健康宣教對患者實施干預, 指導患者每日進行疼痛日記的書寫, 并對出院患者通過微信亦或是電話進行隨訪, 及時對發(fā)現(xiàn)疼痛問題實施反饋及追蹤解決。觀察組實施基于BCW理論的健康教育模式, 首先建立干預小組, 選擇??漆t(yī)師及疼痛專科護理人員各1名、護理人員2名構成小組成員。要求組員對癌痛知識的掌握專業(yè)且嫻熟, 建立好微信網(wǎng)絡平臺實施健康教育。其次制定干預措施, 設置好干預功能, 主要包括:①教育:能提升知識和理解能力;②說服:以溝通刺激患者積極亦或是消極性感覺行為;③激勵:實施預期獎勵;④強制:強化需接受的懲罰亦或是所付代價;⑤培訓:積極傳授技能;⑥建模:為患者樹立出渴望模仿的優(yōu)秀榜樣;⑦實現(xiàn):以改進方法亦或是減少障礙以提升能力, 并增大機會。最后落實基于BCW理論的健康教育:主要通過以下3個方面:①動機:入院首日填寫好疼痛控制障礙問卷(BQ-L), 掌握在疼痛管理和藥物認知上的障礙, 一對一糾正錯誤認知, 建立科學的疼痛控制理念。在出院后1~4周, 通過患者日記描述加劇及緩解疼痛的因素, 微信推送疼痛相關知識的個性化指導, 盡可能重塑其針對疼痛控制的有關自我效能感。出院第2周時還需建立好同伴教育, 舉辦健康教育沙龍等活動;②能力:在入院首日教會患者或家屬應用疼痛的數(shù)字評分量表, 明確何時向誰尋求幫助。入院次日需掌握自身疼痛類型和鎮(zhèn)痛藥物的使用及副作用情況[3]。入院第3日則需掌握非藥物治療措施;③時間:入院首日為患者提供疼痛教育手冊, 明確主治醫(yī)師的聯(lián)系方式, 要求患者積極匯報疼痛情況, 給予合理支持。住院期間及出院后建立護患之間的正常溝通渠道, 出院第2周則為患者提供平臺, 建立榜樣, 提供共同交流病情的機會。
1. 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1. 3. 1 干預前后疼痛強度及生活質量 疼痛強度通過疼痛數(shù)字評估量表進行判定, 分值為0~10分, 得分越高表示疼痛也越劇烈。生活質量通過QLQ調查問卷進行評價, 分值0~60分, 得分越高表示生活質量也越好[4]。
1. 3. 2 干預前后鎮(zhèn)痛藥服藥依從性? 鎮(zhèn)痛藥服藥依從性通過Morisky用藥依從性問卷(MMAS-8)進行判定, 分值0~8分, 得分越高表示依從性也越高。
1. 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 (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 1 兩組干預前后疼痛強度及生活質量的對比 干預前, 兩組疼痛強度及生活質量評分對比, 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 觀察組疼痛強度評分明顯低于干預前和對照組, 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但兩組患者干預前后生活質量評分對比, 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 2 兩組干預前后鎮(zhèn)痛藥服藥依從性對比 干預前, 兩組依從性評分對比, 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 觀察組依從性評分(6.88±0.94)分明顯高于對照組的(5.79±0.82)分, 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3 討論
晚期胃癌患者不僅生活質量低下, 而且長期受到疼痛的折磨[5], 致使病情不斷進展及惡化, 嚴重威脅了患者的預后生存。有數(shù)據(jù)資料顯示, 大約65%的癌痛患者的癥狀并未得到良好的控制[6]。而基于BCW理論的健康教育模式屬于一種新型的干預措施, 能夠對個體健康行為的改善提供較好的干預依據(jù)。
本文研究結果顯示, 干預前, 兩組疼痛強度及生活質量評分對比, 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 觀察組疼痛強度評分明顯低于干預前和對照組, 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但兩組生活質量評分與干預前和對照組對比, 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由此提示應用基于BCW理論的健康教育模式的患者雖然生活質量無明顯變化, 但疼痛強度明顯緩解。分析原因, 主要是因為基于BCW理論的健康教育模式通過關注患者自身的信念和行為強化了其對疼痛的控制和應對信念, 有效增大了患者的疼痛閾值, 因此使患者的疼痛強度明顯下降[7]。在生活質量方面, 可能是由于樣本量較小以及患者的文化習俗與傳統(tǒng)觀念的影響而導致差異不大, 今后可通過擴大樣本量的方式進行綜合分析, 以獲得最具應用價值的結論。此外, 干預前, 兩組依從性評分對比, 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 觀察組依從性評分(6.88±0.94)分明顯高于對照組的(5.79±0.82)分, 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由此提示了應用基于BCW理論的健康教育模式能夠提升患者對鎮(zhèn)痛藥的服藥依從性。究其原因, 此種健康教育的模式通過設置科學的干預措施對胃癌晚期患者進行正確指導, 并對其日常用藥產(chǎn)生了直接的督促效果, 幫助其獲得正確的用藥知識[8], 提升了治療信心, 緩解了心理壓力[9], 最終提升了服藥的依從性。同時, 此類患者還可經(jīng)由醫(yī)護人員和家庭朋友的系統(tǒng)性支持, 更加充分接受護理人員進行的專業(yè)護理干預, 最終有效促進了其對服藥治療的依從性[10]。
綜上所述, 基于BCW理論的健康教育模式對胃癌晚期患者的應用能夠有效改善患者的疼痛強度, 提升其服藥依從性, 值得應用。
參考文獻
[1] 李福霞, 申洪昌, 秦珂, 等. 癌痛患者基于BCW理論健康教育模式應用研究. 中華腫瘤防治雜志, 2018, 25(7):518-523.
[2] 陳曉燕, 許容芳, 王艷, 等. 口服內分泌藥物治療乳腺癌患者實施行為改變模式健康教育的效果觀察. 護理學報, 2019, 26(10):68-72.
[3] 趙欣欣, 王秀杰, 張杰, 等. 健康教育模型在晚期胃癌癌痛患者中的應用效果研究. 中國醫(yī)藥科學, 2018, 8(15): 125-127.
[4] 盧英. 個體化護理模式對晚期胃癌患者化療后營養(yǎng)狀況及生活質量的影響. 實用臨床護理學電子雜志, 2019, 4(9):196-197.
[5] 周怡, 周瑛. 心理行為干預對晚期胃癌患者疼痛的應用效果及心理狀態(tài)分析. 國際護理學雜志, 2019, 38(4):494-496.
[6] 李靜, 郭麗君, 王曉芳, 等. 系統(tǒng)性護理聯(lián)合耳穴壓豆對胃癌晚期癌性疼痛患者負性情緒、疼痛程度與生存質量的影響. 護理實踐與研究, 2019, 16(13):35-37.
[7] 程曉趁. 羅伊適應模式聯(lián)合整體護理干預在胃癌晚期化療患者中的應用. 深圳中西醫(yī)結合雜志, 2018, 28(3):194-195.
[8] 靳永杰, 仝欣, 陶智會, 等. 離子導入祛毒鎮(zhèn)痛貼中醫(yī)外治聯(lián)合鹽酸羥考酮緩釋片治療胃癌晚期癌性疼痛的臨床觀察. 中國醫(yī)藥科學, 2019, 9(3):21-24.
[9] 邱元秀, 李璟琳. 嗎啡聯(lián)合復方當歸注射液穴位注射治療晚期胃癌疼痛效果觀察. 白求恩醫(yī)學雜志, 2017, 15(2):258-259.
[10] 崔方方, 鄭彥娜, 劉曉. 用藥護理在替吉奧膠囊治療老年晚期胃癌患者中的應用. 中國民康醫(yī)學, 2019, 31(13):142-143.
[收稿日期:2020-0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