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姝玉
江蘇宜興 宜興 214221
古人云:“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其中的茶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guān),無論是泡茶品茗,還是以茶會友,茶文化正在悄悄地融入我們的生活?,F(xiàn)在正值酷暑,最適合夏天的飲品就是茶了。夏天泡茶的佳器當屬紫砂器。紫砂壺,又稱之為宜興紫砂壺。顧名思義,紫砂壺來自宜興,一座美麗富饒的江南小城,這里有著紫砂壺的原料——紫砂泥。紫砂是一種特殊而稀有的陶土材料,組成成分主要是云母、氧化物、粘土、石英等,這些都是制作陶器的絕佳材料,以此制成的紫砂器皿不僅性能良好,外觀上也是獨一無二,色澤繽紛不艷俗,器表流光有砂感……這些特征都為紫砂作品添加了神秘光環(huán),使得越來越多的人對它趨之若鶩。相傳第一把紫砂壺誕生于明朝正德時期,它開啟了紫砂壺由實用性向藝術(shù)性轉(zhuǎn)變的新篇章,也開啟了一門新興的陶瓷藝術(shù)。
目前宜興丁蜀出產(chǎn)了很多精美的紫砂制品,掛盤則是這些藝術(shù)品中的一類特殊的品種,它不像紫砂壺那樣有著強大的使用功能,更多的是用于裝飾,所以紫砂掛盤更注重在自然質(zhì)樸的材質(zhì)上進行有目的的釉彩、泥繪、陶刻等,來表現(xiàn)其欣賞價值和文化價值。不同的裝飾手段,加上不同泥料所展現(xiàn)出的色澤等,使得紫砂掛盤表現(xiàn)出的風格迥異,有的渾厚粗狂、有的清新脫俗、有的寓意深刻,山水、字畫、人物、花鳥等都可以出現(xiàn)在盤面上,題材多變,風格迥異,往往會帶來不一樣的觀感。欣賞掛盤,可以使人心情愉悅,修身養(yǎng)性。
《蘇武牧羊》
紫砂掛盤《蘇武牧羊》是將中國古代的歷史故事以陶刻和繪畫的形式演繹在紫砂作品上,紫砂泥特有的天然色澤作為襯托,以刻刀代替筆墨,在掛盤表面上表達作者所想要表述的中心思想。蘇武牧羊的故事大家都耳熟能詳了,學生的語文課本中都出現(xiàn)過,可見這個故事的寓意有多深刻,教育意義有多重大。古代的時候,為了維持兩國邦交,都會派遣使者出使別國,因此也出現(xiàn)了一大批有氣節(jié)的使者,比如藺相如、晏子、蘇武這些人。蘇武牧羊,概括地說,就是漢朝使節(jié)蘇武即使在荒涼的北海牧羊十九年,也不愿意向匈奴投降的故事。我們在欽佩蘇武的骨氣之外,更需要學習他的堅貞和堅持。蘇武被匈奴扣留下來。面對威逼利誘,始終沒有屈服,于是匈奴單于迫其流放到北海牧羊。他受盡苦難,但始終堅貞不屈,整整被扣留了19年,才回到漢朝。昔年出使匈奴,鮮衣怒馬、意氣風發(fā),歸來時已是滿頭華發(fā),青春已逝,不變的是一顆堅貞的心,始終如一。孟子說:“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边@說的就是蘇武啊,大丈夫當如廝,刀斧脅身而不屈服,金銀在前而不被誘惑。作者在讀《漢書·蘇武傳》時就深深地被這個故事吸引,從而迸發(fā)出了強烈的創(chuàng)作欲望,故而有了這一件精美的紫砂掛盤——《蘇武牧羊》。
這件精美的掛盤采用了雙色原礦紫砂泥料制作,涇渭分明。紫泥和段泥兩種泥料搭配在一起,紫泥顏色沉郁內(nèi)斂,所以制作成掛盤的邊緣,段泥色澤明亮鮮艷,所以設(shè)計成了掛盤的盤面。而在平整并隱約泛著砂感的盤面上,采用陶刻的裝飾手段,刻繪了蘇武牧羊的圖案,并配有詩文“蘇武牧羊”。整個畫面都清晰逼真,無論是蘇武手持的節(jié)杖還是公羊身上的羊毛都清晰可見,細節(jié)處見刀工。蘇武是我國歷史上能夠堅持民族氣節(jié)的代表人物之一,紫砂掛盤《蘇武牧羊》借助這樣一個有名的歷史故事,告訴我們不管處于什么時代,我們都要有氣節(jié)。
紫砂掛盤作為一件精美的藝術(shù)品,可以放置在客廳供人欣賞。它的大小、色澤、內(nèi)容、題材千變?nèi)f化,適用于不同的人群,人們可以欣賞其表面的刻繪圖案,也可以欣賞其中蘊含的美好寓意。有一種說法,紫砂掛盤就是一幅美麗繾綣的畫卷,它總是能營造出與環(huán)境相適宜的氛圍,讓人安心舒適,也許這正是紫砂掛盤的魅力所在。
每一件紫砂陶,都是從礦山深腹的礦土開始一步一步演化成精美的藝術(shù)品的,當中經(jīng)過了無數(shù)道繁瑣的工序,經(jīng)歷了千捶百打和水火的歷練。從沒有一蹴而就的成功,有的是無數(shù)的智慧和汗水的堆砌,方才成就了藝術(shù)的偉大和不朽。除卻紫砂陶精美的外形和五花八門的款式,它的泥料就已經(jīng)讓無數(shù)人為之瘋狂了。燒制后的紫砂泥有著天然而神奇的泥土色澤,以及紫砂特有的砂質(zhì)感,用手觸摸,往往愛不釋手。紫砂掛盤作為紫砂陶類型中比較別致新穎的一種,近年來也開始嶄露頭角,綻放出迷人的風采。紫砂掛盤是紫砂和陶刻裝飾的結(jié)合,就像筆墨紙硯的結(jié)合一樣,有著濃厚的文化氣息,方寸之間,卻有著廣闊的藝術(shù)天地,讓人沉浸在強烈的視覺美感中,感受藝術(shù)帶來的心理上的共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