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駐日本特約記者 劉小新
我沒有想到,剛來日本,遭遇的最大挑戰(zhàn)不是語言不通,也不是在異國他鄉(xiāng)的寂寞孤獨,而是曠日持久的“垃圾處理”戰(zhàn)。已經(jīng)在日本生活兩年的朋友,把密密麻麻寫滿垃圾處理“秘籍”的一張紙交給我學習,筆者自認為學習足夠認真,但是依然有許多關(guān)于垃圾分類以及處理的盲區(qū)和誤區(qū),發(fā)生了很多糗事。
復雜煩瑣的垃圾分類
簡單說,日本的生活垃圾主要分為可燃垃圾和資源垃圾兩大類,此外,還有不可燃垃圾、有害垃圾、大型垃圾及動物尸體等特殊垃圾。不同的垃圾需要裝進不同的垃圾袋。
筆者居住的京都市發(fā)行了日語、中文、韓文、英語等多種語言的宣傳冊,其中中文說明書長達36頁。比如生活垃圾包括廚余、玻璃、碎燈泡、玩具、舊牙刷等;資源垃圾里飲料瓶、罐頭瓶和玻璃瓶類歸一袋,其他塑料包裝、洗發(fā)水瓶之類的另放一袋;但炸制食物用過的油要放到區(qū)役所統(tǒng)一的回收處;報紙等紙張是珍貴的可再生資源,不能丟進可燃垃圾里,要作為雜紙垃圾等待每月一次的上門回收;電視、洗衣機這樣的舊家電要聯(lián)系當初銷售的商店來回收等等。生活中的物件多種多樣,垃圾也五花八門,沒一年半載,不可能熟練掌握垃圾分類。
學會分類還只是與垃圾作戰(zhàn)的第一步。在把垃圾扔進各自的袋子之前,還有更為細致的處理工序。由于廚余垃圾中80%都是水分,增加垃圾重量,所以日本廚房的水盆下都有一個又深又能裝的廚余盒,套上專用網(wǎng)專門用來收集廚余垃圾,網(wǎng)子滿了,取出廚余垃圾用力攥干里面的水分,才能丟進垃圾袋。
更為復雜的是可回收資源垃圾。礦泉水瓶需要分三部分裝進兩個垃圾袋,瓶蓋擰下來、瓶身的商品塑料標簽揭下來放進塑料包裝的袋子里,瓶身要放進另一個只放玻璃瓶、食品飲料瓶的袋子里。而且資源垃圾都要涮洗干凈、去掉紙標簽、控干水分后丟棄。曾把裝面粉的口袋抖干凈沒洗直接扔出去了,結(jié)果被拒收。
45升垃圾袋裝不下去的大件垃圾需要付費才能有人來收,根據(jù)尺寸大小,價格從20到150元人民幣不等。先要給有關(guān)部門打電話,告知地址及丟棄物品的名稱、尺寸,核算費用,去便利店或?qū)iT的機構(gòu)購買“垃圾票”,貼在丟棄物品上,在約好的當天把大件物品抬到家門口,等專門的車輛來拉走。如此大費周章地扔大件垃圾,讓人買家具、家電等大物件不得不慎重。
嚴格按指定地點扔垃圾
借住朋友家,經(jīng)過幾個月的反復演練,我自以為應付垃圾處理已經(jīng)得心應手,但沒想到搬入新家與鄰居們的第一次見面,竟然是借了垃圾的“光”。搬入新家第三天,我外出辦完事回家,孩子爸告訴我:“今天咱家可熱鬧了,門鈴被鄰居按了好幾回,來了好幾個老奶奶,日語說了什么我也沒聽懂,最后一個奶奶拉著我走到放垃圾的地方,我才明白,你早上把垃圾扔錯地方了?!逼鋵嵶约杭遗c朋友家都在一個區(qū)域,就隔一條馬路,我想當然以為垃圾分好類在上午8點前扔到指定地點就好,卻沒注意到與朋友家那個小區(qū)規(guī)定放在一個垃圾集中點不同,我
們小區(qū)規(guī)定可燃垃圾和可回收垃圾要分別放在兩個地方,我放錯了地方,垃圾車不會拉走,所以鄰居們著急。鄰居奶奶手寫了一張單子,告訴我們具體扔垃圾的正確時間和地點,這才放心。借由這件事,我們一家與熱心的鄰居們認識了。
垃圾分類搞了幾十年
筆者慢慢適應了日本的垃圾分類,將垃圾隨手收拾干凈的過程,沒有覺得厭煩,反倒有一點點“上癮”。
雖然麻煩一點,但一想到給環(huán)境帶來的污染少了,再利用的多了,內(nèi)心輕松了。
把信箱里的廣告和看過的孩子們的學校通知等紙張收集在一起,一兩個月也能攢到沉甸甸的一包,每個月初的周五連同拆開捆在一起的紙箱子,放在自家門口,由自治會派車收走。居民家的垃圾回收換的錢作為居民社區(qū)活動經(jīng)費,每年都有清晰的賬目公布,讓人覺得很有成就感。
現(xiàn)在,我們家也可以自如地應對垃圾的挑戰(zhàn)了。到了“垃圾當番”的一周,不但自己要按時按質(zhì)地扔垃圾,還要承擔監(jiān)督管理垃圾堆放點、及時清掃和及時收好垃圾網(wǎng)的工作,這是生活在這里的每一位居民的小任務。
為了減少垃圾產(chǎn)出量,購物更慎重、適量購買減少浪費、拒絕過度包裝、使用布口袋代替一次性塑料袋……政府也推出許多小妙招,教大家如何在生活中減少垃圾。
每個人都麻煩一點點,帶來的卻是巨大的改變。拿京都市來說,自從提出垃圾減量的號召以來,垃圾量從最高峰時的每年82萬噸到平成元年(2019年)的41萬噸,實現(xiàn)了垃圾減半。
日本的垃圾分類走到今天,并非一蹴而就,據(jù)說在剛剛開始實施分類的時候,人們都覺得太麻煩,自覺分類遠沒今天普及。經(jīng)過幾十年的努力,日本逐步成為世界上垃圾處理做得最好的國家。
日本人的垃圾分類教育,從幼兒園就開始。小學午餐基本由學校提供,吃完飯后,當天值日的同學要負責清理衛(wèi)生和垃圾分類。比如,清洗牛奶盒、酸奶盒,并將其剪開鋪平,控干水分,以便回收。
不管是平日外出還是參加在外面住幾天的活動,人們已經(jīng)習慣隨身攜帶垃圾袋。在大街上基本看不到垃圾桶,大家把垃圾背回家再分類回收的做法,成了日本全社會的共識。同時,學校還會組織學生們?nèi)⒂^垃圾處理廠。讓他們親眼看見垃圾處理的過程以及用回收的垃圾經(jīng)過再處理制造出來的新產(chǎn)品,讓他們從小就知道垃圾分類的益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