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學的研學旅行是作為學校課堂之外的一種教育活動,是課內教育和課外教育銜接的創(chuàng)新形式。研學重在研和學,它既是一門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又是一種研究性體驗性學習,可以促進學生把書本知識和生活經(jīng)驗進行深度融合,幫助學生從不同的角度看待世界。[1]
歷史與社會核心素養(yǎng)是學生通過歷史與社會學習能夠體現(xiàn)出的帶有本學科特性的必備人文品質和關鍵綜合能力,主要由空間感知、歷史意識、綜合思維、社會實踐等要素構成。[2]作為學生學習和生活特殊環(huán)境的校園,學生對她更熟悉、更有感情。借助“校園導游研學活動”,開發(fā)校本課程資源,是實現(xiàn)提高學生核心素養(yǎng)零距離、最直接、最有成效的實踐路徑,導游研學是活動育人的深度體驗,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向內生長。
一、明——“導游研學”活動育人的價值取向
1.強調學習的投入與效益
北京教育科學研究院李娜認為“學習投入是指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積極參與各項學習活動,深入地進行思考,充滿活力地應對挑戰(zhàn)和挫折,并伴有積極的情感體驗。它是認知投入、行為投入和情感投入三者相互影響和作用的統(tǒng)一體。[3] 校園是學生學習最為熟悉的環(huán)境,平時的學習主要在課堂上。校園導游研學方便讓學生從理論走向實踐,把課內和課外結合起來,在設計導游線路的過程中提高學生“空間感知”意識,在書寫導游詞、設計線路、模擬導游中能提高學生的“歷史意識”“社會實踐”“綜合思維”等社會科核心素養(yǎng),在時間、安全、經(jīng)費等方面都沒有壓力,投入少,效益高。
2.注重知識的理解與貫通
校園的導游研學是對學生綜合素質的重要展示,看平面圖需要地理知識,寫解說詞需要文學、歷史知識并且是對學生的寫作功底的重要考察,在設計線路中需要導游的相關知識,在模擬導游中又是對學生團隊能力的鍛煉,在接待外賓中又是對學生語言能力和靈活應變能力的重要考察。導游研學能挖掘知識的深度、拓寬知識的廣度,注重知識的理解與貫通,是跨學科教學實踐的重要體現(xiàn),能展示學生良好的綜合素養(yǎng)。
3.促進結果從量變到質變
導游研學是從地理、歷史、人文等學科的角度去開展研學活動,是個量的積累過程。讓學生做小導游,能讓學生更了解校園,激發(fā)學生熱愛學校、熱愛學習的情感,增強“我是學校小主人公民意識”的積極態(tài)度和良好意識,在接待外賓中又成為校園文化展示的一個美麗窗口,也為學生走向社會打下良好的素養(yǎng)基礎,同時又是學校事業(yè)可持續(xù)發(fā)展的需要。能促進學習結果從量變發(fā)生質變,真正達到培養(yǎng)人的目的。
二、創(chuàng)——“導游研學”活動育人的文化創(chuàng)生
1.營造自我超越的精神文化
學生的研學是無處不在的,導游研學可以培養(yǎng)學生擁有一雙愛觀察的眼睛、一張善表達的嘴巴和愛思考的大腦,能隨時關注生活、關心身邊的事物,在和同學研討、學習、比較中不斷地培養(yǎng)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并在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習到科學研究方法、獲得豐富的生活體驗和不斷追求卓越的品格,提高公民的自覺性和社會責任心,能營造自我超越的精神文化。
2.創(chuàng)建追求卓越的活動文化
校園研學是最直接、零距離的研學活動。導游研學需要學生不斷提升自己的學識和活動能力,需要能看懂校園平面圖,知道主要事物間的空間位置;能熟練運用跨學科知識,結合學校實際進行校園景點解說詞撰寫或現(xiàn)場解說,具有較好的語言表達能力和綜合思維素養(yǎng);能進行校園線路的研學設計,對校園的植被認知、建筑考察、歷史遺址探究要應知盡知,能應變研學過程中發(fā)生的一些活動意外等等。導游研學需要把靜態(tài)的事物變成動態(tài)的活動,需要創(chuàng)建追求卓越的活動文化。
3.建立協(xié)同發(fā)展的行為文化
以“當校園導游、展綜合素養(yǎng)”為主題開展校園研學活動,需要把理論落實到行動,化為行為。從“小組合作、任務驅動——看平面圖、認識方位——了解景點、寫解說詞——設計路線、模擬導游——交流互評、爭當優(yōu)秀——接待外賓、展示風采”的研學路徑進行研學,并貫穿落實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yǎng),需要建立協(xié)同發(fā)展的行為文化,在活動中培養(yǎng)學生文明禮儀、集體精神等。具體研學路徑可以如下:
三、學——“導游研學”活動育人的素養(yǎng)培訓
1.培育主動進取的學習品質
在校園研學中應倡導建立三人行學習共同體的組建,培育主動進取的學習品質:(1)人數(shù)合理問題。 共同體一般以6人也就是2個3人組為宜。(2)結構合理問題。 在分組時一定要考慮學生的知識、能力、性格等因素,發(fā)揮優(yōu)勢互補,三人行應將優(yōu)、 中、差(1A+1B+1C)的學生相結合,以“好”幫“差”,這樣 6人組就是2A+2B+2C分組,盡量做到每組都有成績優(yōu)異的,有文學功底強的,有善于表達的、也有敢于質疑和展示的,確保每個小組的整體實力盡量平衡。(3)分工明確問題。研學時分工要明確,寫解說詞、設計路線、輪流導游、交流展示等,在導游研學中6人組可以一個講解,一個記錄,一個拍攝,另三個做聽眾提建議,做到人人有事做,人人有責任。[4]
2.培養(yǎng)獨特專業(yè)的學術品格
根據(jù)預設的路徑進行扎實研學,層層遞進、邊研邊學、步步為贏,培養(yǎng)獨特專業(yè)的學術品格:(1)小組合作、任務驅動——每個班級分為若干個學習共同體,每個學習共同體明確整個研學過程,組內每個成員也明確自己的任務;(2)看平面圖、認識方位——各組學生查看學校平面圖,了解學校的建筑、道路、主要景觀的主要位置及相互位置,并畫畫校園簡圖,提高學生的空間感知能力;(3)了解景點、寫解說詞——在了解學校的主要景點、樓名、路名及涵義和學校辦學的主要特色的基礎上進行解說詞的撰寫,組間任務相同的同學進行解說詞的交流、完善,提高學生的綜合思維;(4)設計路線、模擬導游——針對校園的主要景觀進行路線的設計,不同的組可以有不同的線路,利用大課間和中午的碎片時間進行組內的模擬導游;(5)交流互評、爭當優(yōu)秀——利用班會課或社會課,進行班內或年級整個研學活動的交流互動,評選出十佳導游、最佳線路、最佳解說詞、最佳講解員等,激發(fā)學生研學的積極性。(6)接待外賓、展示風采——在班級評選的基礎上學校學生處成立校級小導游,成為對外展示的重要窗口,提高學生的公民責任意識。
3.培育嚴謹慎密的思維表達
在研學中要與社會科教材的綜合探究內容相結合,與史地知識和學校文化相結合,在設計線路中引導學生能學以致用,具備校園導游能力和素養(yǎng),培育嚴謹慎密的思維表達:(1)體驗效果遞進:一條好的游線,要有序幕→發(fā)展→高潮→尾聲。比如學校十景中的“疊水迎賓”應放第一個講解,第十景“和諧圓滿”放最后一個講,核心景點可重點講。(2)不重復原則:在帶研學過程中盡量做到不走重復路線。(3)主題突出:講解時應突出重點,突出學科核心素養(yǎng),突出學校的特色工作,使得校園導游工作充滿魅力和生命力。(4)時間合理:學生模擬導游可利用碎片時間,但在接待外賓中,參觀校園、了解校園文化只是交流學習工作中的一項,校園參觀基本上以半小時左右為宜。
四、悟——“導游研學”活動育人的價值思辨
1.走向智慧生成的問題化學習
校園導游研學要走向智慧生成的問題化學習。(1)如何做好研學設計?要明確研學目的,提前做好針對性和可操作性強的研學路徑和研學清單。(2)校園研學元素如何選???要選取有典型性,要具有學科知識、方法技能;要有適當?shù)纳疃?,要有從不同角度、多個層次探討研學的空間與價值。(3)如何評價研學方案?同學們對校園都很熟悉,教師可以讓學生分組從學科角度進行討論、策劃,并在班級進行方案評選。要求各組一定要做到“研學設計一課外研學一組內整理一班內匯報展示”。(4)研學如何學以致用?設計研學最好能和學校的校本課程相結合,應有機整合到學校的課程體系中去。研學中蘊含的學科知識最好要與實際課堂教學進度同步,要與學生現(xiàn)有學科知識儲備相一致等等。
2.走向能力生長的實踐性學習
校園研學行動要體現(xiàn)“以學生為本”的教育理念,走向能力生長的實踐性學習。要既能讓學生從熟悉的校園情境出發(fā)掌握學科的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又能在課堂之外闡釋“生活中的知識”,讓學生走出從“課堂到課堂”,從“教室到教室”的封閉圈,將教材內容與實踐活動密切結合,增強對學校周邊環(huán)境與發(fā)展的關注,并不斷地拓寬學校教育的邊界,讓學生了解研學在生活中是無處不在的。學生要善于在真實的情境之中去體驗、合作、探究,真正形成適應學生發(fā)展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從而樹立一種熱愛學習、熱愛生活的幸福生活觀。
3.走向跨界融通的主題性學習
導游研學要善于總結提升,走向跨界融通的主題性學習。各班可認領不同的研學主題,研學結束后每個班可分小組進行主題性學習,年級組也可召開學生展示會,各班推選優(yōu)秀小組或制作班級PPT來匯報本次研學的收獲;可抒寫研學感悟,研學活動從開始策劃到圓滿結束, 孩子們在這一過程中獲得許多經(jīng)歷和體驗,有很多感想需要表達,鼓勵學生多從學科角度來表達自己的感受;也可邀請其它相關學科老師如語文老師的參與,激發(fā)學生熱愛學校、熱愛學習的情感;學校還可專門組織老師進行專業(yè)攝影和錄像拍攝,對花絮進行了設計和剪輯,在研討會上向學生展示,讓孩子們在這里看到了自己的獨立和同學間的團結互助、互相尊重、和睦友好。
【注釋】
[1]教育部:《教育部等部門關于推進中小學生研學旅行的意見》,2016年11月30日。
[2]牛學文:《從學科核心素養(yǎng)到歷史與社會教學關鍵問題》,《教學月刊·中學版(政治教學)》 2016年第4期,第13頁。
[3]張娜:《國內外學習投入及其學校影響因素研究綜述》,《心理研究》2012年第2期,第84頁。
[4]傅彩云:《幸?!叭诵小睂W習共同體在研學旅行中的實踐與思考》,《教學月刊·中學版(政治教學)》 2019年第6期,第42—4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