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克偉
摘要:微課某種程度上可以看作信息時代的產物,將其應用到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幫助學生突破重難點知識,建立完整的教學體系?;诖?,文章首先從課前、課上和課后三方面探討了微課在小學數學中的運用策略,接著對微課的運用技巧進行了合理化的分析,以期為小學數學教師提供一定的參考。
關鍵詞:微課教學小學數學實踐運用
按照新課程相關要求,如若將視頻作為主要載體,需要教師圍繞一些關鍵內容展開相應的教學工作,資源越發(fā)多元的當下,如何巧用微課幫助學生構建完善的知識框架,是現(xiàn)階段教師應該重點思考的問題。對此,教師要基于學情,以課前、課上和課后三個方面為出發(fā)點,將微課資源融入課堂,精心設計、合理運用,這樣才能獲得最優(yōu)化的教學效果。
一、微課在小學數學中的實踐運用
1.課前預習——社會即學校
教師應該樹立正確的教學觀念,根據陶行知的“社會即學?!崩砟?,優(yōu)化教育材料、方法、工具和環(huán)境,利用微課資源培養(yǎng)出社會所需要的人才。教師在課前應根據學生對知識的認知水平來布置預習任務,確保新舊知識的有效銜接,為課上教學做好充分的準備工作。學生需要什么樣的生活就開展什么樣的教育,讓不同層次學生都能從預習中有所收獲,學困生也能跟上進程,借助視頻讓學生了解課堂上的關鍵問題,形成良好的預習意識。以北師大版五年級上冊《梯形的面積》為例,教師秉承因材施教的基本原則,利用“平移法”“拼組法”來計算面積過程,將其制作成微課,課前引導學生分析平行四邊形面積和哪些因素有關、又是如何計算出來的。接著,將微課發(fā)送到班級群內,讓學生按照微課內容來完成知識的梳理和歸納工作,將一些重點問題標記出來,方便課堂上提問。利用微課來完成預習工作能夠讓學生更直觀地認識圖形的轉變過程,聯(lián)想以往的知識,達到鞏固和復習的效果。在這種預習模式下,學生會有更明確的學習目標,也能了解組合圖形面積的演算過程,帶著問題進入課堂,有助于后續(xù)教學工作的順利進行。
2.課堂運用——教學做合一
針對課堂教學中比較復雜的知識點,教師可以結合微課讓學生進行自主探索,將抽象的知識變得簡單且容易理解,學生也能更好地運用這些基本概念。將微課運用到課堂教學中的時候,教師要給予必要的指導,發(fā)揮信息技術的輔助性優(yōu)勢,將微課和教學內容有效整合,突顯教學中的各個優(yōu)化環(huán)節(jié),讓小學生突破重難點問題,掌握學習規(guī)律。以北師大版五年級上冊《三角形面積》這一課時的知識點為例,教師按照教學內容進行針對性教學,將知識點制作為4~5分鐘的視頻,靈活控制授課時間。由于學生已經學習過了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在學習三角形時,可以采用“割補法”,嘗試將三角形轉變成已經學過的圖形。接著,教師開始播放整個轉變的過程,引導學生找到同類知識點的相似性,體現(xiàn)陶行知“教學做合一”理念,利用實踐行動去驗證自己的想法。學生在操作的時候,發(fā)現(xiàn)這種方式只可以應用到一些特殊的三角形轉換中。然后,教師播放第二段小視頻,主要目的是驗證學生的操作結果,并且引導他們去思考如何從“一個圖形”轉變成“兩個圖形”。課堂上的微課教學體現(xiàn)了操作過程的層次性,不僅可以強化學生對知識的理解,還能節(jié)省教學時間,獲得高質量的教學效果。
3.課后延伸——生活即教育
復習延伸主要是讓學生對課堂上的知識產生更深刻的印象,微課能夠憑借自身的優(yōu)勢,幫助學生進行自主練習,學生將微課內容拷貝回去或者教師直接發(fā)送到微信群內,反復觀看,及時請教。同時,在課后訓練的時候,借用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理念,通過微課對知識點進行延伸,擴寬學生的認知面。在五年級下冊《長方形、正方體體積》的教學中,課堂最后五分鐘,教師播放提前制作好的動畫微課。計算生活中的問題:小王網購了一個鞋柜,賣家為避免鞋柜在運輸時出現(xiàn)問題,對其進行打包處理,打包以后的質量是15kg,而箱子的長60cm、寬50cm、高40cm,假設快遞公司按照1kg3元來收取費用,嘗試著求出最終要收取多少費用。留下這個問題,讓學生在課后思考,有的學生最終計算出了45元的答案。教師最后將正確答案——72元發(fā)布到微信群內,并詳細演示運費是如何變高的,讓學生不要忽視“體積重量”這一知識點。借助微課對知識點進行必要的延伸,能夠將學生的思維引向更高的層面,認識數學知識在生活中的應用價值。
二、微課在小學數學中的思考
1.認識要清:明確教師的位置
教師要明確自己的責任,利用微課的輔助性特點,實現(xiàn)教和學的有效銜接,摒棄以往的教學模式,切忌直接照搬微課內容,不要將所有的責任都交給信息技術,這樣無法獲得高質量的教學效果。以高年級的學生為例,他們剛開始接觸數學這門課的時候,對于符號、空間和數學進行分析的能力比較弱,教師要重點培養(yǎng)學生“數感”,感知“數”的現(xiàn)實意義,從而掌握數據大小的內在關系,對最終的關系進行合理化的解釋。隨著時間推移,小學生要逐漸形成發(fā)散性思維,將生活經驗和數學進行巧妙結合,體會數字的轉變過程。微課在其中主要起到輔助性的作用,教師還要對學生進行必要指導,確保教學活動向著既定目標進行。
2.內容要細:體現(xiàn)微課的優(yōu)勢
微課的時間大多都比較短,僅僅5~8分鐘,幫助完成一些重點知識的講解,或者是對一些典型例題進行演示。微課的時間比較少,所以教師在安排微課內容的時候,一定要保證內容的“精”和“細”,在課前就要做好充分的準備工作。對于高年級的學生,要保證其思維的活躍性。教師借助微課將重難點問題形象化,便于學生理解記憶,保證知識的連貫性。對于不清楚的地方要反復觀看,引導學生從多個角度、多個方位去觀察,感受數學的規(guī)律美。然后從生活中尋找符合這些具體規(guī)律的現(xiàn)象,在保證學生內化知識的同時也能發(fā)散思維,符合新時期的教學要求。
3.時間要活:提高學生的自控力
微課教學選擇的范圍過大,就無法實現(xiàn)精細化的教學,還會拖延課堂教學時間。如何處理好教學內容和時間的關系?這是教師要重點考慮的問題。在具體實踐的過程中,借助微課靈活性的特點,選擇時間不要過于死板,盡量集中學生的注意力,確保他們能夠掌握課堂上的知識點。新課程背景下的教學,著重體現(xiàn)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則扮演組織者、啟發(fā)者的角色,引導學生探索相關數學問題,從而體會這門學科的魅力。同時,教師利用微課設計開放性的問題,將其放置在學校的網站上,讓學生放學以后下載練習,引導他們主動思考解題方法。針對微課,教師一定要靈活設定時間,或者進行一些必要的課外擴展,這實際上也是延伸課堂知識的途徑。
基于信息化的發(fā)展趨勢,微課具備輔助性和趣味性的特點,憑借著短小精悍的優(yōu)勢,不僅能夠幫助學生在課前了解學習內容,還能對關鍵知識進行補充與說明。因此,數學教師要依照時代的發(fā)展和變化,更新教學理念和方法,改變過去機械式的教學模式,在動態(tài)化的圖形、數字演示中,幫助小學生構建完整的知識體系。
參考文獻
[1]黃彩霰.讓課堂“微”起來——《“微課”在小學數學圖形與幾何教學中有效應用的研究》階段性總結[J].小學教學參考(數學版),2016(6):50-51.
[2]孫彩云.小學數學微課應用初探——以圓的面積教學為例[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8(1):93-94.
[3]金美花.微課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研究[D].集美大學,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