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詩劍
[摘 要]貨幣從金屬到紙幣再到虛擬貨幣的發(fā)展,從來都不只是單純形式的革新。以唯物史觀的視角來看,資本主義誕生以來信用制度的發(fā)展建立才是貨幣形式不斷革新的直接原因。換而言之,貨幣形式發(fā)展的基礎在于信用,在于現(xiàn)實的社會生產力與生產方式的發(fā)展。自然,貨幣的進一步發(fā)展也必將采用信用的形式。
[關鍵詞]信用;數(shù)字貨幣;區(qū)塊鏈
將貨幣視為一般等價物的觀念在今天似乎正不斷遭受“數(shù)字貨幣”這一全新形式的沖擊。同銀行網絡中作為支付手段的電子貨幣不同,諸如比特幣、以太幣等“加密數(shù)字貨幣”,目前仍然只是一種商品,而非貨幣。這不僅因為其中任何一種數(shù)字貨幣目前均無法進行匯兌,也不僅因為任何一種數(shù)字貨幣在作為商品進行買賣交易之外還缺乏變現(xiàn)手段的現(xiàn)狀,更是因為數(shù)字貨幣本身的發(fā)行和生產環(huán)節(jié)所依靠的信用基礎與傳統(tǒng)貨幣,尤其是當今各主權國家發(fā)行的貨幣之信用基礎全然不同。這一區(qū)別經由貨幣形式歷史的變化得以最為顯著地揭示。
一、金屬貨幣與信用
以其價值為擔保而作為貨幣流通的金銀,所代表的恰恰是信用的缺失。鑄幣時代的貨幣,其材料一半是金屬,一半是信用,一旦信用缺失,幣值和面值的差異立刻顯現(xiàn)。與此截然不同,作為財富觀念和價值尺度進入人腦中的金銀,代表著信用的凝聚?!敖疸y天然不是貨幣,但貨幣天然是金銀。”[1]145金屬貨幣是從物物交換中產生出來的代行信用職權的貨幣的第一個普遍形式。金銀能在流通中“被其他一切商品當作等價物排擠出來”[2]85,從而最終取得貨幣的形式,其中凝結著金銀的天然屬性所確保的人對金銀的最普遍的信任。
金銀借以成為貨幣的憑據有三:
其一,在于其自然屬性天然滿足充當商品交換中介的貨幣的職能:貨幣是勞動時間的計價器,是描述無差別的人類勞動價值量的單位。而金銀天然可分割、稱量,便于量化;貨幣是交易的中介,而金銀天然密度大,便于攜帶和流通;貨幣是可供交換商品的財產,而金銀天然耐久不易磨損,便于財富的貯藏和積聚。
其二,用以計量交換價值的尺度即貨幣,和現(xiàn)實的物、商品相對立。而金銀同樣具有和其他一切商品相對立的基礎,因為金銀“不僅在直接生產過程中沒有什么用處,而且作為生活資料,作為消費對象,它們同樣不是必需的”[1]145。所以金銀的“使用價值并不與它們的經濟職能發(fā)生沖突”[1]145。換言之,金銀作為物的性質和金銀作為貨幣的性質并不沖突,適應于成為計量一般人類勞動的尺度。
其三,金銀的“美學屬性使它們成為滿足奢侈、裝飾、華麗、炫耀等需要的天然材料,總之,成為剩余和財富的積極形式” [1]145。這種無法計算的價值成為可以計算的價值的堅實擔保和基礎。
當然,僅僅有理論的說明是不夠的,金銀成為貨幣根源于相當長期的歷史的過程。金銀換得商品這一交換活動長期的、無疑義的、經驗的確證,是金銀在普遍的交易活動中建立起牢不可破的信用,從而在人類最普遍的信任中達成一致的共識,是人們普遍的對金銀價值之信心的確立,是“等價形式同這種特殊商品的自然形式社會地結合在一起”[2]85。金銀這一硬通貨的產生,恰恰宣告了在經濟學于近代所創(chuàng)造的信用之形式還沒有來得及出現(xiàn)之前,信用的內容就已經凝結在金屬貨幣之中了。
金銀不只是在功能上適合貨幣的需求,同樣也在功能上適合人類對安全和確定性的需求。純粹以使用價值而論,尤其是在沒有進入工業(yè)時代的久遠過去,金銀作為金屬的價值是可有可無的。然而,一旦金銀獲得了貨幣的形式,一旦金銀成為財富的計價器,成為人腦中財產概念的直接對象,只要金銀作為貨幣本身能確切無疑地交換到可使用物品這一功能沒有消失,它的價值就不會消退,從而人類對金銀的普遍的信心絕不會消退。
物品以其使用價值作為擔保,成為生活的必需品;而金銀以其成為流通中確鑿無疑的一部分這一既成的歷史事實作為擔保,成為必需品。其不同之處在于,金銀的這種確定性必須要求足以支撐起金屬貨幣流通的貿易環(huán)境,要求整個商業(yè)體系的配套。所以金銀充當貨幣從而體現(xiàn)出的和一切商品相對立的價值,是社會的屬性,是同一共同體下普遍的經濟秩序對財富、貨幣的先行規(guī)定。這即是說此種規(guī)定和確定性,實質上源于人對金銀的先行承認,這是一個既成的事實而不是一個既成的理論。
金屬貨幣的出現(xiàn)不僅僅代表交易范圍的擴大——這里的擴大意味著這樣兩個活動:貿易活動隨著買賣商品的人的活動范圍增大而增大,剩余產品更徹底地被金銀置換到市場上——同時也意味著觀念的價值的擴大。對財富的認識由具體的實物轉移到了既具體又抽象的金銀之中,人們對財富——至少是對財產的理解——開始以金屬貨幣為尺度。商品的價格,從而基于可以買賣的所有物品而建立起的觀念的價值尺度開始以可觸摸到的一定量的金屬貨幣計量,“在觀念的價值尺度中隱藏著堅硬的貨幣”[2]122。
這里的貨幣指金銀,金銀的堅硬來源于其自然屬性在社會中所得到的普遍承認,一方面來自金銀本身的價值保證,另一方面是由金銀已經取得貨幣的形式而在流通中發(fā)揮不可或缺的中介作用這一事實為擔保的。這一事實不僅是信心凝結于金銀的結果,也是始終不曾停止的信心凝結的過程,是隱蔽的、已完成的信任的托付,從而使處在交易活動中甚至社會生活的人不加懷疑地接受為人所創(chuàng)造而出的貨幣,接受商品價值的價格表現(xiàn)形式。換而言之,金或銀的形式——“以自己的物質充當價值尺度的商品的形式”[3]576,是潛入觀念中的信用的最初形式。
二、現(xiàn)代紙幣與信用
為馬克思所談論的國家紙幣和人們今天拿在手中的紙幣還有些微妙的不同。過去的國家紙幣是指由國家強制流通的、“得到國家信用支撐”[4]594的、不能兌現(xiàn)的銀行券,是“從貨幣作為流通手段的職能中產生出來”[2]146的,是無信用的。而與之相對的銀行券則是以匯票的流通為基礎[3]451,換言之,以商業(yè)信用為支撐從貨幣的支付手段中發(fā)展起來的信用貨幣[2]146。
這二者的最終結合發(fā)展成了我們今天所使用的紙幣,是典型的信用貨幣,每一張紙都是一個國家全部主權信用的凝聚。雖說其形式同樣是由國家認可,由銀行發(fā)行的紙質貨幣,但支撐這一廉價紙質品通行一切商業(yè)領域的堅強保證即國家紙幣所凝結的信用已經歷史的變化了,現(xiàn)代信用是隨著民族國家和現(xiàn)代資本主義的建立和發(fā)展而發(fā)展起來的。
“信用制度是作為對高利貸的反作用而發(fā)展起來的……這一點所表示的,恰好就是生息資本從屬于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條件和需要?!盵3]678資本主義的生產方式一方面要把一切可見的資源和人都納入它自己的體系,資本固有的積累和集中過程到處消滅私人資本家和高利貸者,降低融資成本,而把資本的分配這一權力、這一社會職能亦即經營信用事業(yè)的權力,集中到少部分人手中,集中到銀行手中[3]686。另一方面資本集中反過來又促使資本主義生產的規(guī)模進一步擴大,金銀的流通和支付能力反過來成為這一事業(yè)擴大的阻礙。
其一,金銀數(shù)量的有限性越發(fā)難以滿足日益擴大的生產和貿易規(guī)模需求,越來越繁榮的商品經濟和越來越短的周轉時間所需的貨幣流通量遠遠超過金銀的持有量,于是大航海時代的殖民者們一邊貪婪地在美洲掠奪金銀,一邊拿自己和奴隸的血肉補全其余的部分。
其二,越發(fā)擴大的長途商貿和遠洋貿易中攜帶大筆金銀用以支付的不便與危險,迫切需要加快比金銀更加便利和安全的替代品產生。于是信用的貨幣(包括匯票和以匯票的流通為基礎的銀行券)首先誕生了,這樣不僅能降低金銀交易的成本,還進一步擴大了商業(yè)貿易的規(guī)模,縮短了商人資金的周轉時間。此種延遲支付的方式無疑意味著大量的交易可以在沒有金銀參與的情況下完成,并且一直到最終的清算支付之前,大量的金銀仍在資本家的手中而可用在他處,同時作為這些金銀的憑據的信用貨幣如匯票,在到期之前又可以作為支付手段而流通,這是資本主義財富變相的增加。
其三,在鑄幣時代作為流通貨幣的金銀的制造成本和流通上的損耗造成了一定量的“非生產費用”,只要能減少或干脆取消這一費用,資本主義實際的財富就會增加[6]384。因而可以大量印發(fā)不懼怕?lián)p耗、更加便于流通和支付、成本較金銀更加低廉、幣面不包含任何貴金屬的劣幣中的劣幣。一張印花的薄紙片就以金銀鑄幣最優(yōu)秀的繼任者的身份出現(xiàn),占據了大規(guī)模交易的領域,而將以金銀為中介的交易排擠到狹窄的區(qū)域中去了。
金銀順應經濟貿易的貨幣需求而獨立于商品成為商品的中介,紙幣亦然。一旦資本的需求更加旺盛至難以滿足,或者經濟的形式發(fā)生改變,金銀就立刻被要求退出歷史舞臺,紙幣亦然。紙幣依靠信用的支撐而廣泛流通直至取代金銀,這本身已經是一種提示,與紙幣對金銀的上述三大優(yōu)勢相比,無形且無限的信用比紙幣具有更大的優(yōu)勢。國家紙幣一開始和信用貨幣相互區(qū)分開來,現(xiàn)在卻完全成為一體。因為流通在人的經濟關系中的始終還是信用,所以紙幣的誕生同時就已經宣告了紙幣的滅亡。
紙幣最廣泛的流通和使用就代表著金銀從社會最零散的角落中的集中,因為就增長財富積累的貯藏貨幣而言,這些紙質物毫無價值,相反的是“作為支付手段準備金的形式的貨幣貯藏”[2]162的增加。誠然,紙幣具有的優(yōu)勢使其順利成為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下新的貨幣,成為資本的新形式,然而如果沒有切實的信用支撐,這種本身沒有價值的紙張是無法流通的,尤其是難以滿足人們貯藏財富的需要這一點,難以凝聚使用者對它的信心。這種支撐最初來源于紙幣的含金量即金銀的匯兌。
起初,紙幣是從貨幣作為流通手段的職能中產生的金銀的憑證[2]146,因而一旦人們對于這種紙張能否兌換到金銀的信心有所動搖,隨即出現(xiàn)擠兌風潮,紙幣就面臨瘋狂貶值的危險。因為銀行券發(fā)行的數(shù)額價值總是超過銀行持有準備金的信用,持有銀行券的大眾對銀行券的含金量,即銀行券是否能足額兌現(xiàn)的信心一旦喪失,便意味著銀行信用的破產,此時銀行本身的破產通常無可挽回。
此后是隨著信用制度的擴大,作為支付手段的貨幣成為貨幣的主要功能和形式[2]160,人們對黃金硬通貨的信任轉而直接凝聚在支付能力之中,這就宣告了要在交易中排除金銀甚至紙幣,等一切有形的東西,而只剩下貨幣的職能。
從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到布雷頓森林體系解體,金本位制終究還是走到了末路。實際上早在紙幣出現(xiàn)并促使資本主義生產規(guī)模擺脫金銀流通量的限制而極具擴張的歷史中,紙幣和金銀的聯(lián)系已經變得極其脆弱。隨著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發(fā)展起來的不僅有生產過剩還有欺詐盛行,因而信用就越發(fā)變得岌岌可危,以至于美元在取得世界貨幣的地位并徹底擺脫金銀之后,又不得不依靠石油提供堅強可靠的信用支撐。直到1971年,主權信用貨幣本位制的逐漸形成,紙幣完全擺脫物的限定而成為完全的信用的凝結。
最后,貨幣勢必還要擺脫紙幣這一最后的物質因素,實現(xiàn)完全的概念化和資本化,重新將自身定義為財富的尺度,完成金銀在過去漫長歷史中完成過一次的信用變遷。貨幣由實變虛,信用卻由虛變實。起先由金銀、而后由紙幣中介的信用成為貨幣概念實際的填充物,有限的貨幣由此跨越了無限的界限,作為信用本身的虛擬貨幣業(yè)已現(xiàn)身。
三、虛擬貨幣與信用
盡管現(xiàn)實中真正的虛擬貨幣還未誕生,但這個可以預期的狀況已經開始出現(xiàn)在大眾的生活之中,比如被稱作“電子貨幣”的通過信用卡、手機、網絡等電子設備完成的支付方式,正是貨幣虛擬化的開端。
這里需要對各類虛擬商品尤其是“加密數(shù)字貨幣”的出現(xiàn)加以說明。且以比特幣為例子,比特幣得以誕生并在部分人群中流通,毫無疑問依靠的是信用的支撐,從它的生產過程的命名(PoW共識過程)來看就已經明白無誤地表達了這一點。這種依托網絡數(shù)據而不具備實體的形式,已經具備虛擬貨幣的部分特征。促使比特幣為人所信任的特點共有四條:一是自我設定了數(shù)量上限,二是依托網絡因而交易不受地域和稅收的限制同時保證了持有和交易的匿名性,三是不可破解的安全特性和專屬的所有權,四是比特幣沒有發(fā)行單位,或者說沒有具體的發(fā)行方。這些特質來源于比特幣使用純數(shù)學的方法通過網絡節(jié)點計算生成區(qū)塊的獨特發(fā)行方式[5]482,一方面每一個人都能成為比特幣的發(fā)行者;另一方面由這些人提供運算能力支撐而完成的去中心化的“區(qū)塊鏈技術”,切實地將網絡背后的人連接起來。每一個比特幣的生產者、使用者和貯藏者都將自身的信用與比特幣所代表的公共信用連接起來。
但尤為關鍵的分歧就出現(xiàn)在比特幣為部分人所推崇和信任的沒有統(tǒng)一的發(fā)行方這一特點,沒有發(fā)行方即意味著它和現(xiàn)今存在于世上的任何一種貨幣都不同——沒有主權信用的支撐,在大部分人看來這恰恰不值得信任,因而毫無價值。因而,對比虛擬支付普及的廣度而言,比特幣始終是在比較少部分的人群中流轉,大部分時間只是作為儲值的商品來買賣,而不是作為結算的貨幣發(fā)揮作用。
從貯藏職能為主干,到流通職能為主干,再到支付職能為主干,是貨幣歷史的發(fā)展結果,是信用擺脫物質載體逐漸顯現(xiàn)的歷史過程。這一過程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發(fā)展過程,是不斷加速和擴大的再生產過程的必然要求。因而,不論是貨幣還是信用,始終都還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下人與人的相互連接,是作為社會必不可少的職能而存在。以比特幣為代表的數(shù)字貨幣則恰恰相反,以其特質來看是作為絕對的私有財產被創(chuàng)造,以其內容來看是單純的確定性帶來的信任的凝結,并非最普遍的現(xiàn)實生活和最普遍的實踐活動創(chuàng)造出的信用,而是人有意創(chuàng)造并要求使用者改變其生產方式以相適應的信用形式,因而始終充滿了巨大的投機性。
目前全部的數(shù)字貨幣只是具有虛擬貨幣和世界貨幣的形式,而無實際的內容。就其本身而言,除了數(shù)學方法和網絡技術保證的確定性之外,別無他物。是人有意識地將這種確定性和自身聯(lián)系起來,是使用者的信用集中支撐了比特幣的信用,然而其大部分使用者完全是匿名和未知的,其信用也因此受到損害。所以,現(xiàn)實中的比特幣大部分時間總是作為投機的商品而非支付的手段。我國官方將比特幣規(guī)定為虛擬商品而非虛擬貨幣是有道理的[6]。超主權的貨幣,勢必需要實際的價值或者超主權的現(xiàn)實保障,正如石油、軍火和美國部署于全球的龐大軍事實力——就世界貨幣如何具有信用而言,“貨幣不但是價值的形式,而且本身就等于以它為貨幣形式的價值”[4]512。
“在發(fā)達的信用制度下,貨幣作為支付手段的職能成了貨幣的主要職能”[4]339,是虛擬貨幣產生的最直接原因。虛擬貨幣是完成了的信用貨幣,是貨幣職能和舊的貨幣實體的完全分離,即信用對貨幣舊有形式的完全取代。只要保證貨幣職能的絕對執(zhí)行,實際的貨幣交付已然不重要,在用紙張取代金銀時、匯票代替貨幣時,這種趨勢已經變得很明顯,買和賣的本質仍舊是信用的流通,真正的貨幣——信用本身,如同信任中介人的交流活動一樣,中介人的經濟活動一方面成為其必不可少的基礎,一方面成為其不加反思的唯一前提。虛擬貨幣一旦出現(xiàn),就要完全地將這一信用的交流納入現(xiàn)代信用制度即適應當下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制度,也即被資本邏輯所統(tǒng)治的現(xiàn)實世界與精神世界中。
支付手段越是發(fā)展,信用制度越是發(fā)達,資本中流通的部分占總額的比例就越少[4]309。在完成了的信用制度中,工資、稅收、購買——原先一切需要現(xiàn)金、需要實實在在的貨幣流通的地方現(xiàn)在由于有了統(tǒng)一的出納而完全不再需要現(xiàn)金的參與了,財富的觀念同樣由可以觸摸的金銀變成不可觸摸的貨幣,舊的流通工具的使命即將完結,在迫近的虛擬貨幣時代,流通在人們手中的將只是代表支付手段的數(shù)字,舊的流通和儲藏財富的方式將完全消失,資本的新形式將不再是實體貨幣的流通而是信用的流通。
虛擬貨幣必然誕生,這一必然性在本質上同鑄幣與紙幣誕生的緣由完全相同,貨幣始終只是資本的形式。世界市場的形成和現(xiàn)實生產規(guī)模的擴大造成了對信貸的強烈需求即對貨幣資本的強烈需求,因而鑄幣率先被拋棄。而紙幣等信用貨幣帶來的流通的加速又使得資本主義生產與再生產進一步加速和擴大,信用參與到普遍的生產過程和經濟活動中,以便支撐起長期和大規(guī)模的活動,因而準備金縮小了,“一方面,流通手段減少了;另一方面,必須經常以貨幣形式存在的那部分資本縮減了”[4]493。信用體制成為現(xiàn)實的資源分配與權力分配的形式,實體貨幣存在的必要性被消減了。
此外,以現(xiàn)在貨幣的流通量來說,即使是使用紙幣產生的生產成本和流通費用也相當巨大,虛擬貨幣意味著這一費用幾乎全部取消,資本本身絕不會放過這一成本消減帶來的直接財富增長。同時,擺脫實體貨幣制約,資本主義生產的規(guī)模勢必進一步擴大,再生產過程進一步加速,反過來要求紙幣這一資本主義生產的制約必然的退場。正如經濟學家和社會學家一定程度上所取得的共識:“在高級形式中,貨幣首先是根據債務和債權來加以定義的?!盵7]21貨幣形式的變革背后是現(xiàn)實的生產方式,進而是資本運動方式的變革。
總而言之,虛擬貨幣意味著以適應于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形式規(guī)劃整個世界,這一創(chuàng)舉預示著從資本主義誕生以來信用制度的發(fā)展與建立成功完成。
四、數(shù)字貨幣的前景
貨幣形式發(fā)展的歷史已經揭示出一個現(xiàn)實的信用基礎,不是理念中的、主觀的信用,而是和資本主義生產相關聯(lián)的、歷史生成的信用。貨幣不可能脫離這一現(xiàn)實的信用基礎被憑空地創(chuàng)造出來。以此認識為準繩,再對區(qū)塊鏈技術加以審視,就能準確發(fā)現(xiàn)當今諸多數(shù)字貨幣的局限,這種局限主要表現(xiàn)在與當今資本主義生產的矛盾之上。
其一,技術的局限,體現(xiàn)在數(shù)字貨幣與支付能力的固有矛盾中。
首先,因計算機運算能力局限和復雜的加密共識過程,數(shù)字貨幣交易確認時間不具備即時性,以比特幣為例,平均交易確認時間長達10分鐘[5]487。這不僅意味著小額交易的運用是不便的,還意味著現(xiàn)實生活中最廣泛的貨幣運用——面對面支付不可能以數(shù)字貨幣作為支付手段。
其次,由數(shù)學算法決定了恒定總量的數(shù)字貨幣和區(qū)塊產生的固有時長,不僅難以滿足龐大人口基數(shù)下貨幣的流通與支付,同時也不具備承擔起全球資本及其仍在日益擴大和加速的生產交易的相應能力。
最后,有限的數(shù)量也使得數(shù)字貨幣更多具備商品屬性,這種商品本身因價格波動過大,不能勝任所謂一般等價物的貨幣形式,天然就不適于用作計價和支付的手段,甚至持有作為儲值的財富都是具有風險的。
其二,信用的局限,體現(xiàn)在數(shù)字貨幣與資源分配的固有矛盾中。
首先,數(shù)字貨幣純數(shù)學的發(fā)行與交易方法,將使當前貨幣政策完全失效,沒有法定準備金,沒有清算機構,沒有匯率甚至沒有債權。這意味著要么在數(shù)字貨幣之外再起一套記賬和清算體系——對于基于“去中心化”和“信息保密”的原則發(fā)行的數(shù)字貨幣來說這是自相矛盾的,要么就只能使通過預付和債務而在時間上周期循環(huán)的資本被拉平到一次單純的買賣之中——這和當前資本運作、生產的現(xiàn)實自相矛盾,甚至直接意味著將極大部分的金融資本宣布為非法。
其次,匿名流通的數(shù)字貨幣將導致主權國家現(xiàn)有的稅收政策失效。作為密鑰的身份信息實質上是每一次交易中數(shù)字貨幣的身份信息而非持有者的身份信息。因此先行的對個人和團體收入的監(jiān)管與征稅方式就不再可行?;谫~戶信息保密的數(shù)字加密貨幣賴以維持的信用和必須納入國家財稅監(jiān)管的信用,此二者之間在形式上是完全矛盾的。
最后,超主權的貨幣實質上意味著超主權的權力和共識,技術手段絕不可能繞過當今各個主權國家及其金融體系,以數(shù)學的“共識過程”取代屬于資源分配這一經濟權力的真正的“共識過程”而直接得到認可。這種憑空的創(chuàng)造至多只能以主觀的“應當”為其支撐,而成為一種意見和想象的表達,因為可稱之為歷史的、必然性的真正實在被理論的忽略了。
其三,歷史的局限,體現(xiàn)在數(shù)字貨幣與信用基礎的固有矛盾中。
一方面,虛擬貨幣出現(xiàn)的可能已經得益于由資本主義生產塑造的全球圖景中交通工具與通訊工具的革新而萌動。技術的革新一方面創(chuàng)造出虛擬貨幣誕生的需要,一方面創(chuàng)造出虛擬貨幣誕生的條件。飛機、高鐵、手機、網絡在不斷改變現(xiàn)代世界人類的生產活動與交往方式,因而在不斷改變整個資本主義生產的方式。網絡通信的即時性和去中心化帶來的是全球市場的真正實現(xiàn)、資本主義生產事業(yè)不斷擴大以及資本流動加速到以秒為單位,人和資本都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時間和空間的制約,就連和以往似乎沒有什么不同的分散的買賣活動、每個人的日常消費活動,都在信息時代下因為網絡和大數(shù)據變得準確而有序,已經在事實上集中起來。
但另一方面,新的虛擬貨幣,第一,必定是在全面占有過往貨幣的功用和有利基礎上才能建立起來;第二,必定是以適應和促進現(xiàn)實的生產方式的形式才能建立起來。這即是說,新的貨幣本身必定更堅實地鞏固其信用基礎。一如貨幣的歷史“在古代它只是在片面發(fā)展的民族即商業(yè)民族中才是處于支配地位的因素。甚至在最文明的古代,在希臘人和羅馬人那里,貨幣的充分發(fā)展……只是在他們解體的時期”[8]753,貨幣形式的變革和更替絕不僅僅是一種形式的創(chuàng)新,貨幣形式變革和更替的必要性也絕不僅僅源于一種技術的憑空創(chuàng)造。事實上,這種形式的變革和更替必然伴隨著信用形式的創(chuàng)造,國家主權的博弈,世界性的經濟權力的重新劃分,甚至每個現(xiàn)實的人的自由活動和交往方式的變革。
不可忽略“currency”本身就是流通、通貨的意思,從“money”到“currency”的貨幣形式的變化確認的是一個開始流動的世界,是“越來越具有世界性的社會、政治、經濟和文化階層不斷地形成和重建”[9]9。而“credit”的創(chuàng)造不僅使這一流動性繼續(xù)發(fā)展到極致,又支撐起更加龐大的生活世界。歷史發(fā)展至今,貨幣的信用基礎直接就是這個現(xiàn)實的資本主義生產而出的世界,是日夜運作的龐大信用體系、全部的金融系統(tǒng)和作為這二者支撐的當前整個物質世界的生產與再生產。
目前只作為商品被少量人持有的數(shù)字貨幣如果不占有這一現(xiàn)實的基礎,就不可能成為真正的信用貨幣,因而本身的價格自然始終只受商品所受的市場法則影響,而處于往復的巨大波動之中。因此我們知道,區(qū)塊鏈技術及其數(shù)字加密貨幣這一形式固然一定程度上把握住了理論上的信用,但其信用基礎是先天不足的,因而其能夠作為貨幣并進一步發(fā)展的前景同樣基礎不足。
五、總結
綜上所述,數(shù)字貨幣在經濟活動中僅止于參與買和賣,這一典型的、目前還擺脫不掉的商品的性質,恰恰提示性地指明了數(shù)字貨幣未能成為真正貨幣的最根本缺失——這一形式始終還未能占據現(xiàn)實的、歷史的因而真正堅實的信用基礎。同時也提示性地指明了貨幣形式進一步發(fā)展的真正路向和關鍵所在。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2]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3]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
[4]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
[5]袁勇,王飛躍.區(qū)塊鏈技術發(fā)展現(xiàn)狀與展望[J].自動化學報,2016(4).
[6]中國人民銀行.關于防范比特幣風險的通知[EB/OL].http://www.pbc.gov.cn/zhengwugongkai/127924/128038/128109/969289/index.html,2013.
[7]安東尼·吉登斯.現(xiàn)代性的后果[M].田禾譯.南京:譯林出版社,2011.
[8]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2.
[9]齊格蒙特·鮑曼.全球化:人類的后果[M].郭國良,徐建華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13.
(責任編輯:青 山)
(校對:孫思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