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琦
【摘要】 本文簡要地論述了德意志民族和語言文學的關系,探討了維系德意志民族意識的主要方式,最后再通過不同的層面深入探討了語言文學在德意志民族意識構建中的意義,旨在提高我國的外國文學研究水平。
【關鍵詞】 語言文學;德意志民族;意識建構;意義
【中圖分類號】I207?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0)29-0031-02
一、引言
德國作為一個盛產(chǎn)藝術家、詩人、哲學家的地方,它的文學成就與文化影響力受到了世界各國的關注。但人們在關注德國文化輝煌一面的時候,卻沒有意識整個德意志民族所經(jīng)歷的苦難與悲慘。而德國從一個戰(zhàn)敗后分裂的國家,逐漸地成長為一個完整德意志民族,這其中離不開語言文學的力量。那么語言文學的力量對于德意志民族意識構建有什么意義呢?
二、 德意志民族和語言文學的關系
對于德意志民族而言,德語的功能和價值并不只是局限在民族認同感的范圍內,而是它培養(yǎng)并且重新組織了整個德意志民族的意識和靈魂。在初期階段中德語所處的環(huán)境并不好,許多德意志邦國所使用語言以及方言十分復雜,而且各個邦國和各個地區(qū)的人所使用的語言沒有共同性,在書面語言上也是如此,想要把德意志語言進行統(tǒng)一化管理與發(fā)展所接觸的困難與壓力是巨大的。一直到馬丁路德這個宗教改革家出現(xiàn),才使得德意志民族有了共同的書面語言。路德是世界公認的近現(xiàn)代德語書面語的創(chuàng)始人,他按照文體的規(guī)范性對德語書面語設置了一系列完整的規(guī)范標準[1]。而在路德對德語書面語進行規(guī)范化設置之前,德意志帝國所使用的語言種類多,而且語言之間的差別較大,雖然是同一個民族但是在進行語言交流時相當困難;在書面語言上德語存在的差別是較小的,但仍然也存在交流困難的情況。就以《圣經(jīng)》為例,當時在德語版本的《圣經(jīng)》不少于15個,而且每個版本所使用的語言都不相同,都是以所在地區(qū)的方言或者公文語言為主,導致其他地區(qū)的人無法正常閱讀。而路德版本的《圣經(jīng)》一經(jīng)推出之后,德國境內的書面語言開始向著統(tǒng)一化方向發(fā)展。特別是1563年到1589年之間,路德版本的《圣經(jīng)》就被印刷出了有12萬冊之多,其中還不包括路德所寫的宗教問答、《圣經(jīng)》解義、圣歌等等,這對于德意志民族意識的統(tǒng)一有著直接的關系。
三、語言是維系德意志民族意識的主要方式
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德國境內閱讀量最大的就是《圣經(jīng)》,在進行宗教改革的過程中,大量的傳教士與信眾是以上帝在人間的使者身份存在,因此每一個信眾都要閱讀《圣經(jīng)》。在當時那種時代背景下,基督教的馬丁路德開始承認書籍的重要性,因此也被信眾稱之為‘文字宗教’。而在大多數(shù)的新教區(qū)域內,大量的信眾為了能夠讀懂《圣經(jīng)》里的內容就開始學習文字,而這也給后續(xù)的閱讀革命爆發(fā)埋下了伏筆[2]。閱讀,文字,寫作,這些和語言文學有著直接關系的內容在宗教改革的大浪潮下沖擊著和影響著這個國家。馬丁路德的《圣經(jīng)》譯本也開始慢慢地向其他地區(qū)推廣,并且被越來越多的信眾所接受并且認同。越來越多的人在接觸到似曾相識的書面語時,就自然而然地融入了其中。當每一個信眾所讀的《圣經(jīng)》是同一個版本的時候,那么馬丁路德在翻譯中所使用的語言、風格、技巧也開始和每個信眾相互融合,在長時間的相互作用下慢慢地就形成了德意志人民統(tǒng)一的語感。馬丁路德所使用的書面語對于德意志國家的信眾有著直接影響和規(guī)范化的語言力量,其所造成的影響力不比當下的網(wǎng)絡平臺新媒體差。伴隨著這種語言模式的不斷推廣,德意志國家所使用的書面語也逐漸地進入到了統(tǒng)一模式,這不僅代表著德意志人民共有的文化內涵,而且還為所有德意志人提供一個廣闊而又標準化的視野環(huán)境。如果從歷史發(fā)展的角度來看,馬丁路德所翻譯的《圣經(jīng)》創(chuàng)造并影響了整個德意志民族,雖然祖國只是存在于語言里,這種用語言的方式維系整個國家的現(xiàn)象是世界上其他國家所沒有的[3]。
四、語言文學在德意志民族意識構建中的意義
時至1760年之后的德國,文學水平開始迅速提升。雖然作者們處在不同的區(qū)域但在使用的語言上都是以通用的書面語為主,無論是用來文學創(chuàng)作或者是用來閱讀,而這也就成為了一個分裂的國家中唯一能夠共同交流和使用的事物,那么這就導致了共同的語言需要以意識為核心塑造出共同的文化職能。德語文學通常是市民群體里的精英或者上流人員的文學文化作品,還有關于思想格局、審美意識、情感交流等方式去幫助國內的讀者這也行造情感。如果從宏觀的角度來看,對內是用相同的語言文化把原本相互遠離的人群緊密地維系起來;而對外的角度來看,語言文化則是他們和外人最大的區(qū)別方式,讓自身與其他地域構建出一種獨立的認同感,然后再依靠該階層所具備的文學觀點與看法逐漸地完善和形成近代的德國文化格局。當然除了語言與文學之外,作為一個強大的文化民族,其強大的原因是多方面且復雜的,政治以及整個社會環(huán)境的因素也是其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德國在國家分裂之后,中央政府的控制權早已失去了對地方政府以及小國家的控制能力,國家的權力變得越來越松散。在經(jīng)歷了數(shù)十年時間的戰(zhàn)爭之后德國這個國家依然留有著近300個大小的自由城市和政權相對獨立的小型邦國。這些邦國里的統(tǒng)治者或者掌權者都可以算是中小型的武裝勢力,這些勢力在自己所處的區(qū)域內有著絕對的權威和統(tǒng)治力度,他們不會把自身所爭取到的權力和物質欲放棄而融入民族共同體里。最為關鍵的就是在經(jīng)過長達數(shù)十年的戰(zhàn)爭之后,德國這個國家的體制以及統(tǒng)制力開始逐漸地走上了下坡路,國內的其他小國家或者小型城市開始紛紛加入獨立的行列成為一個個獨立的小型邦國,這些小型的邦國的獨立意識在不斷提高,邦國君主的權力和統(tǒng)制欲望也隨之而增大。在數(shù)十年的戰(zhàn)爭結束之后,整個帝國的實力受到了巨大的打擊與影響,而那些獨立的小型邦國開始不斷擴大,權力也變得更大。和這種情況呈現(xiàn)對比的是德國的基層市民遭受了巨大的傷害,由于戰(zhàn)爭持續(xù)的時間長,炮彈摧毀了大量的城市和地區(qū),國民為了能夠在戰(zhàn)爭的陰影下茍延殘喘只有四散奔逃,還有一部分市民因為自身以及社會環(huán)境的原因,成為了各個邦國的附庸,不能夠像法國的市民能夠凝聚力量和貴族進行對抗與斗爭。這個充滿悲劇色彩的最終使德國的權力落入到了各個小邦國之中,而這些小邦國的君主與貴族緊緊抓住權力并不放手。在戰(zhàn)爭之后的數(shù)十年時間里逐漸恢復的國家,國家的居民們早已失去了政治權力,無法與貴族相對抗[4]。
市民們在長期受到貴族打壓的過程中慢慢地形成了一種對立意識,而這些意識又分化出不同的自我形象和自我意識。在著名的歌劇《愛米莉婭加洛蒂》里,德國的著名作家以及反貴族運動的領袖布萊爾把德國市民的各種軟弱的形態(tài)表達得淋漓盡致,而且在該部歌劇中也體現(xiàn)出市民們自我意識的覺醒并產(chǎn)生了大量的共鳴者。再比如說德國著名的詩人歌者在他的作品《少年維特之煩惱》里面也加入了大量相同的場景和內容。這些內容是用第三人稱的方式冷眼看著貴族和市民間的矛盾不斷惡化,卻無力抗爭的形態(tài),作者只有能夠把激情融入文字中。而這些文字也逐漸地在傳播與發(fā)展過程中慢慢形成了一種與貴族階層相對立的階級意識,并轉化成為德意志國家人民的民族意識之一,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德意志民族的意識就是在文學基礎上誕生的。處在對立階層的市民們開始思考如何利用知識與文化去發(fā)揮出自身的價值與作用。隨后在長期的文化與知識的運用和期待中,慢慢地形成一股由精神力量構成的文化概念產(chǎn)生了。對于德國市民中的知識分子階層而言,文化修養(yǎng)的概念就是對于自己民族歷史文化有一個深入性的、廣遠的認知與了解,并且明白自己民族在世界文化環(huán)境里的地位和影響力,在涉及各種哲學、文學、社會學、科學等方面的同時,也了解各種音樂與造型藝術等方面。因此文化修養(yǎng)慢慢地就開始轉化成一種經(jīng)過長期訓練的精神價值,也就是說有文化修養(yǎng)的人除了擁有深厚的知識之外,還具備完美的人格與自我形象。通過文化修養(yǎng)還可以讓市民找到了能夠與貴族相對抗的自我價值和使命,在文化修養(yǎng)的深層次里發(fā)掘出生存的意義與目的。于是書籍與閱讀慢慢地就成為了整個德國生存與生命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他們在文化修養(yǎng)方面有著其他國家與民族與無法匹敵的優(yōu)勢。在19世紀初期德國投降之后,市民們的地位仍然處于底層,國家的政治與軍事力量仍處在發(fā)展階段,但是他們已經(jīng)在政治與文化領域中慢慢地控制著主動權,市民文化也開始變成了德國的民族文化。市民們在價值觀上的一致性也慢慢地成為整個德國地區(qū)人民的共同行為準則,并成為一個德意志民族的標志之一。德國著名的作家德蘭在他的著作里寫到了語言文學對于德國整個國家的影響與作用,他認為德意志民族形成統(tǒng)一的媒介就是語文文學所帶來的影響。對于德蘭而言,他把作家理解為德意志民族的英雄,他們推動了文學的發(fā)展,凝聚起了整個國家的力量,而且這些作品連國家邊緣地區(qū)的人們都在閱讀與傳播,因此無論從什么樣的角度來進行分析,都必須承認語言文學對于德意志國家的構建有著深遠意義。
五、結語
綜上所述,由德國文化發(fā)展的艱辛歷程里可以了解到,德意志民族之所以能夠重新屹立在世界強國之林,根本的原因就是能夠從語言文學中發(fā)現(xiàn)自我、完善自我,最終成就自我。在民族意識的構建過程中,各種階級矛盾激化,民眾只能從語言文學中重新維系起一個國家,雖然出現(xiàn)了大量的文學家、思想家、教育家、藝術家,但也反映出德意志民族曾經(jīng)的無奈和悲哀。
參考文獻:
[1]尚曉進.周作人文化民族主義與德國浪漫主義淵源[J].現(xiàn)代中文學刊,2019,000(002):28-36.
[2]柏悅.歌德學院與德國語言文化外交的演變[J].北京社會科學,2016,000(002):25-32.
[3]鄧舒.德國文化民族主義的興起與發(fā)展[J].文化學刊,2018,90(04):8-10.
[4]殷明明.象征資本與權力場:“十七年”場域中德國文學在中國的譯介與出版[J].外國語文研究,2019, 005(004):65-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