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王國維作為中國近代享有國際聲譽的著名學者,他的學術(shù)成就舉世共睹,他的悲劇人生令人扼腕?!叭碎g何地注疏狂”,負時代之痛的王國維,肩負著傳統(tǒng)知識分子的責任與使命,嘗盡人間冷暖、家國罹難,在堅守與苦苦求索中選擇了最決絕的方式與所處的時代告別。王國維作為一代學術(shù)巨星隕落在時代長河中,本文從時代背景入手,分析了王國維痛苦求索的學者人生。
【關(guān)鍵詞】 王國維;學者;求索
【中圖分類號】I207?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0)34-0022-03
“千秋詩料,一抔黃土,十里寒螿語”,《人間詞·浣溪沙》中的這句話似乎能概括王國維從容自投后學界各路人等對他身前死后的種種評價和議論,只是他不是千百年來文人墨客的詩料,而是風云變幻之際、改朝換代之時站在風口浪尖上的人物。
王國維作為一代國學大師,他享譽世界的學術(shù)研究成果在國際上有著巨大而重要的影響。在學界王國維被譽為:“中國近三百年來學術(shù)的結(jié)束人,最近八十年來學術(shù)的開創(chuàng)者。”同為清華國學四大導師的梁啟超先生贊其“不獨為中國所有而為全世界之所有之學人”。
王國維的學術(shù)研究令所有世人欽羨,而他悲劇結(jié)束的人生又不禁讓人哀憐。他死后各種揣測議論不斷,有“殉清”之說、“殉學術(shù)”之說等。而王國維不茍言笑、兢兢業(yè)業(yè)的外在和他矛盾復(fù)雜的內(nèi)心形成鮮明的比照,那風云四起的時代更是在他孤獨的內(nèi)心投下深深的陰影,茫茫人世間再也沒有一塊地方能容納他那焦灼憂慮的心,具有疏狂內(nèi)心的王國維更具氣節(jié),在沒有任何安全感的撫慰下,他只有用死去訣別這世界。這別離是人間和陰間的距離,是復(fù)雜掙扎后別無他法的唯一選擇,即使有太多牽掛和依戀!他對生活充滿愛,但他無能為力;他對學術(shù)研究充滿熱情,但這遠不能撫慰他那焦灼的心。他愛著并痛著的內(nèi)心承載著一個傳統(tǒng)知識分子對國難、家愁、個人悲痛的思考。
從王國維復(fù)雜而充滿張力的人生,看到了一個愛國愛家愛人間的中國傳統(tǒng)知識分子的精神困頓,他們在自我的精神圍城里艱難維護著知識分子的尊嚴,恪守著知識分子的操守,然而時代并沒有留給他們自由呼吸的空間;他們與時代緊密相連,時代造就了他們,也埋葬了他們。
中國傳統(tǒng)士大夫有著家國興亡的責任感和人生世路的凄涼感,這種“士大夫的傳統(tǒng)光芒”千百年來一直未曾改變一直彌散于二十世紀的文化氛圍之中。中國古代的“士大夫”從來不是一個獨立的社會階層,他們依附于政治,安身立命的也是政治,在位“居古廟堂之高則憂其民”,不在位“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這種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特征在中國近代歷史激變的年代里似乎有了改變,知識分子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獨立性,他們不再僅僅依附于政治,他們以先行啟蒙者的身份站在時代的前沿,審視著歷史,審視著人生。他們敢發(fā)時代之新聲,敢斥封建流俗之弊端,他們引領(lǐng)著輿論的風向標,他們在近代中國的歷史變革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然而,王國維是一個另樣存在。
王國維沒有先行啟蒙者的張揚,也沒有先行啟蒙者的激進,王國維在自己的精神追求中苦苦求索,他沒有向傳統(tǒng)訣別的勇氣,也沒有封建庇護者的頑固,他在自己構(gòu)筑的人生世界里執(zhí)著追求著自己的理想。風云四起的年代在王國維內(nèi)心留下太多的傷痛和凄楚,傳統(tǒng)知識分子的擔當使他更加憂慮,作為學者的人間本位情懷使“憂”字變得更廣袤。這種“憂”蔓延在王國維一生的生活和精神世界里,憂使他痛,使他悲,使他絕望。
王國維是新舊文化激變下的悲劇,是憂家憂國的悲劇,是知識分子擔當?shù)谋瘎。菒廴碎g的學者無處安放靈魂的悲劇。無論暗暗傷離索的凄涼,還是行子暗無語的孤寂都言不盡王國維一生的憂。龐雜的世界,紛亂的人生,王國維太愛人間,所以他憂慮,所以他心痛,所以他小心翼翼、謹慎活著;然而世界太黑暗,無論多么廣泛的愛人間情懷也不能撫慰他那顆脆弱小心呵護的心。他怕失去人間的一切情,他更怕失去或無法守護知識分子的氣節(jié),他那令人心痛的遺書向世人宣告了他一生的憂:“經(jīng)此世變,義無再辱”。
一、憂而痛的責任擔當
近代中國歷史上,為了救國救民,中華民族不乏向西方尋求真理的近代精英。向西方尋求真理的政治先行者站在時代的前沿呼喊著民族圖存振興的口號,他們的“憂國憂民”有著強烈的政治目的,而王國維以恢宏的胸襟和眼光,癡迷于西方哲學,尋找人生真諦的真理。憂亂的年代,仁人志士們奮起為民族興亡吶喊,而生性冷靜理智的王國維卻在時代大潮外冷靜思考著民族文化的根本所在,意在借鑒西方哲學使民族文化和世界文化找到可以接洽的一個點。
時代激變,戰(zhàn)亂的苦痛王國維比誰都領(lǐng)悟的深切,他看似平靜的外表下實則隱藏著一顆憂慮的心,他痛苦的體悟到了人間的苦痛,他要為這苦痛需找一個出口——研究西方哲學。西學的輸入無疑乃是我國學術(shù)界之又一次外力的刺激,正是在此刺激中,王國維第一個儆悟覺醒而嘗試著要為中國文學批評開拓新的途徑。
1899年在上海接《時務(wù)報》工作之時,王國維就充滿了強烈的憂患意識。他將救國的希望寄托于學習西方的先進思想,因為富國強兵的路很多人走過了走不通。王國維看清了時代流變的原因,他痛苦而不能大聲急喊,他將所有的熱情投注于治學之中,試圖從學習西方的先進思想中找到振興民族文化的利器。他痛苦地承擔著生活之重,承擔著民族災(zāi)難之重,傳統(tǒng)知識分子的責任擔當使王國維不能超然于世而存在。
王國維悲天憫人,哀人而且自哀的性情使他為人世所累,終身陷于矛盾痛苦。“體素羸弱,性復(fù)憂郁”的王國維從小家境貧寒,長大成人后也一直過著拮據(jù)的生活,從少時親人的離世到中年喪子的悲痛他都遭受過。時代變亂不僅改變了他的人生,而且改變了他的治學志趣。時代狂瀾下他那焦灼的心無法平靜,理想和現(xiàn)實的差距讓他倍感憂慮,時代的亂摧毀了王國維最后的精神防線,盡管生命意義王國維比誰都看得透徹,他還是選擇了以自殺的方式結(jié)束生命,結(jié)束他不能承受的時代之亂。
二、痛而愛的人間情懷
王國維生活的年代盡管“人天相對做愁顏”,“一夢鈞天只惘然”,活生生的現(xiàn)實就在眼前,然而沒有讓誰能夠脫離生活而存在。1904年6月-8月,連載于《教育世界》雜志,由76、77、78、81號,分四期載完的《〈紅樓夢〉評論》(后收入1905年出版的《靜庵文集》)中王國維對“人生”問題的回答是 “‘欲’而已矣。欲之為性無饜,而其原生與不足,不足之狀態(tài),苦痛是也?!比绲玫綕M足,其后果有二:一是有新的追求,這必然有心的痛苦;而是因滿足而產(chǎn)生厭倦,這也是會產(chǎn)生新的痛苦。
王國維對生活本質(zhì)的清醒認識并沒有使他陷入叔本華式的悲觀厭世之中。王國維對叔本華作了人本主義的解讀或揚棄是因為王國維愛人間,盡管人間不盡美好,王國維對人間還是充滿憧憬向往之情。如《人間詞.好事近》:“獨向西風林下,望紅塵一騎?!北磉_了對人間情意的癡戀,盡管“愁展翠羅裘,半是余溫余淚。不辨墜歡新恨,是人間滋味?!比碎g的滋味盡管讓人痛苦,但還是令人心向往之。王國維對人間的美好“雖不能至,心向往之”。
張隆溪在《賽義德筆下的知識分子》一文中說:“知識分子并非完全超脫直接現(xiàn)實環(huán)境而只認同抽象的普遍意義和價值,首先不能脫離的便是民族這個大背景,知識分子借以表達自己思想和見解的媒介即語言——無論哪一種語言——便是民族的語言?!?/p>
王國維生在中國近代史上最黑暗混亂的時期,他的存在就是歷史的存在,就是中西文化沖突、時代由舊而新的矛盾統(tǒng)一。
王小波在《知識分子的不幸》一文中說:“知識分子最怕活在不理智的年代”,王國維生活的年代是混亂的,但歷史的走向是理智的,此時的中國知識分子是理智的,他們上下求索的道路艱難,但他們有高度的道德操守,也有一種崇高的殉道精神。他們不只具有為學術(shù)而學術(shù)的學者風范,而且具有保持人間情懷的學人本色。時代的痛沒有摧毀王國維愛的狂熱,他的愛是對人間所有情的衷一。哪怕“最是人間留不住,朱顏辭鏡花辭樹”(《人間詞·蝶戀花》)的無奈與無逝,也不能阻止王國維愛人間的情懷。不管“一聲鶴唳,殷勤喚起,大地清華”(《人間詞·人月圓》)的人間美景何時才能到來,王國維超然于世的精神和他愛人間的學者情懷足以令當世人和后世人欽佩和學習。
三、憂生嘆世的文學批評觀
1904年發(fā)表了《〈紅樓夢〉評論》,破天荒的借用西方批評理論和方法來評價一部中國的古典文學杰作。王國維的文學批評觀不僅具有現(xiàn)代性,而且蘊含著王國維對人生生命的體驗。王國維的文學批評從反功利的文學觀、對美的本質(zhì)的哲學思考、藝術(shù)的游戲沖動說到“古雅”與“境界”的提出始終貫穿著王國維對人生世事的思考和感嘆。
王國維反功利的文學觀是從康德“美在形式”的理論出發(fā)的,他提出“可愛玩而不可利用” 的超利害觀點?!豆叛胖诿缹W上之位置》這是王國維對康德“美在形式”的發(fā)揮,王國維根據(jù)康德美學認為審美判斷是無關(guān)于利害和概念的判斷。梁啟超的文學啟蒙是站在政治改良的基礎(chǔ)之上,而王國維思想意識中的“啟蒙”更理性、更清醒,他準確認識到文學的價值,強調(diào)文學的“真”,文學是提升人精神的娛情工具,王國維始終堅持美學、文學固有的特性和品格,保持其獨立地位而反對工具論,側(cè)重強調(diào)美學、文學超功利性超政治的一面。王國維的超功利文學觀和對美學本質(zhì)的思考凝結(jié)著他對人生困境的思索和超脫,也表現(xiàn)出一個知識分子的人格追求和不入俗流的高尚氣節(jié)。
王國維通過運用西方哲學理論對《紅樓夢》作了不同角度的分析,我們理解《紅樓夢》的不同價值時,更看到了王國維大氣包容、縱橫捭闔、條理貫密的學術(shù)態(tài)度,更看到了他天才的創(chuàng)造性和這種創(chuàng)造背后,天才無法沉淪于世,無法蒙蔽自己的心靈去遮蔽丑陋的苦痛,這是時代的悲哀,也是傳統(tǒng)知識分子“to? be? or? not? to be?”的人生詰問。
王國維廣泛接觸西方文化,他眼界開闊,思路活躍,具備了可有世界直接對話的能力。王國維又是最后一位承擔過完整傳統(tǒng)文化的學者,他的“舊學”根底深厚。王國維對現(xiàn)代批評理論的懇拓,至今具有天才的魅力。而重視人格自由,視“學術(shù)為性命”的治學精神更是后世學者繼以努力的最高追求。如他本人所說:“國家與學術(shù)為存亡。天而未厭中國也,必不亡其學術(shù)。天欲亡中國之學術(shù),則于學術(shù)所寄之人,必因而篤之。世變愈亟,則所以篤之者愈至?!睂W術(shù)為國家的命脈,學術(shù)更為學人的命脈,多么崇高、莊嚴的追求!
然而“生年不滿百,心懷千歲憂”的知識分子的榮光,讓王國維在苦苦掙扎后終歸選擇了一條與世決絕的道路,王國維外表看似冷靜平和,內(nèi)心實則疏狂,憂世憤俗的知識分子氣節(jié)使他的人生充滿痛苦和矛盾,也使他的學術(shù)研究充滿矛盾和張力,王國維痛苦求索的學者人生是充滿憂慮的一生,是憂憤而無法脫世的一生,憂使他悲,使他痛,也使他無力再承受繼續(xù)活著的痛。
正如學者李劼所說:“一個具有自救意識的中國知識分子為民族為歷史做出再大的貢獻也不會向民族向歷史索取‘回扣’,因為他沒有扮演救世主的封建觀念?!蓖鯂S也正是這樣的知識分子,他沒有向歷史民族索取,而是將他所有的天才之精華獻給了民族,而時代和歷史沒能給他一個能夠安身立命的空間。王國維的悲劇是時代的悲劇也是知識分子的命運悲??!
參考文獻:
[1]陳鴻祥.王國維年譜[M].濟南:齊魯書社,1991.
[2]葉嘉瑩.王國維及其文學批評[M].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
[3]洪治綱.王國維經(jīng)典文存[M].上海:上海大學出版社,2003.
[4]夏中義.王國維:世紀苦魂[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
[5]王國維.人間詞話[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10.
[6]劉恒.王國維評傳[M].南昌:百花洲文藝出版社,2010.
作者簡介:
宋興芳,女,漢族,寧夏中衛(wèi)人,碩士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人文素質(zhì)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