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對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更加強烈,博物館便是人們獲得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渠道。隨著互聯(lián)網技術、AR/VR技術、移動互聯(lián)網技術等的成熟,人們更傾向于通過數字展館等在線形式滿足對更高精神文化領域的需求。本文探討縣級博物館文物數字化保護與管理的必要性,以及對如何對縣級博物館館藏文物進行保護和管理加以分析。
【關鍵詞】 博物館;數字化;文物
【中圖分類號】G266?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0)34-0092-02
博物館的建設是一個地區(qū)文明發(fā)展的重要名片,更是滿足人民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場所。隨著時代的進步與社會的發(fā)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伴隨著信息技術的變革,人們不再對各級各類博物館敬而遠之??梢哉f,博物館不僅滿足了人們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也成為人們了解歷史、認知歷史和提高文化水平的重要渠道??h級博物館的針對性更強,它是縣域主要的文化服務機構,滿足當地人民對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由于縣級博物館在文物存放的基建設施和文物保護的技術應用等方面力量較為單薄,故而加強縣級博物館館藏文物的數字化保護與管理勢在必行。對文物的數字化保護與管理,即利用VR/AR(虛擬現實/增強現實)技術、現代互聯(lián)技術、數字影像技術等,對各類館藏文物進行數字建模、信息存儲以及數字展示的過程。對縣級博物館館藏文物的數字化保護與管理有利于改善文物保護現狀,提高文物保護工作的效能,同時,數字化管理的交互功能、趣味性能增強用戶黏性,進而促進縣級博物館充分發(fā)揮縣域文化空間的文化傳播效能。
一、縣級博物館館藏文物數字化保護與管理的必要性
(一)對縣級博物館陳列展示文物加強保護的必然要求
中華瑰寶,璨若星河,它們不僅是中華民族的精神象征,更是中華上下五千年悠久歷史的見證。讓陳列在博物館里的文物能夠“躍然”網絡,使它們被普通大眾所見、所知,是社會發(fā)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文物保護與歷史傳承的必然選擇??h級博物館相較于市級及以上博物館而言,“館藏文物數量參差不齊,陳列經費有限,展館小、展品單一”[1],文物保護設施和措施也相對較弱,這就更加凸顯出縣級博物館館藏文物的珍貴性和亟須被保護的迫切性。此外,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對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越來越強烈,因此,博物館也加強了對公眾開放的力度,越來越多的人能夠進入博物館與館藏文物進行近距離接觸,這給文物保護增加了壓力。當今時代是數字互聯(lián)的時代,計算機技術、互聯(lián)網技術、物聯(lián)網技術、數字顯像技術、信息傳播與存儲技術等都已發(fā)展成熟并得以廣泛應用。對博物館館藏文物進行數字化保護與展呈,是大勢所趨,也是當前比較流行的方式。例如,故宮博物院開展的“在線游故宮”,受眾可以通過互聯(lián)網隨時隨地對故宮進行虛擬參觀和游覽,還可以在線觀看和認識館藏文物??h級博物館要加強文物保護,也必須對文物進行數字化保護。例如,可以通過AR/VR技術和全息投影技術對文物進行三維展呈,一方面使文物鮮活起來,另一方面也避免了游客觸及文物本身。
(二)對縣級博物館館藏文物信息存儲的必然選擇
“采取合理的措施讓文物在不受到進一步侵蝕的前提下,能夠最大化地對其進行修復與還原”[2],是博物館的重要職能。文物的歷史信息與文物本身的存在是統(tǒng)一的,一旦文物因不可逆因素遭遇損壞,對應的文物信息也將不復存在,其損失將不可估量。對文物進行數字化保護,特別是對文物背負的歷史信息進行數字化采集、存儲,構建文物歷史信息數據庫,建立永久保存的文物數字信息檔案,可以實現對文物歷史信息的永久存儲。對于縣級博物館而言,其文物保護條件相對較差,這也意味著對文物進行數字信息采集和存儲的需求也更加迫切。因此,縣級博物館應積極開展對館藏文物的數字信息采集和存儲工作。此外,對文物歷史信息的采集和存儲更重要的指向是對文物進行修復和還原。例如,可以利用數字三維技術,對殘損文物進行數字建模,從而實現對文物的精確重構和畫面的高精度還原。無論是縣級博物館還是縣級以上各類博物館,普遍存在有損傷、殘缺等文物,對這類文物可以用數字化保護技術對其進行修復和還原,使其完整、完美地再次呈現給世人。因此,對縣級博物館館藏文物進行數字化保護與管理是對館藏文物歷史信息進行存儲的必然選擇。
(三)構建文物資源數據庫和文物資源共享的有力保障
博物館承擔著服務人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職能,隨著互聯(lián)網技術、移動互聯(lián)網技術的不斷縱深發(fā)展,人民群眾對精神文化生活的獲得渠道從線下向線上轉移。因此,數字博物館建設勢在必行。數字博物館建設的基礎便是對文物的數字化保護,在數字化保護的過程中,采集文物信息,構建三維圖像,建設虛擬展館。各級各類博物館構建數字博物館,又將成為構建全國文物資源大型數據庫的基礎和關鍵。截至目前,我國“76.7 萬處不可移動文物、1.08 億件/套國有館藏可移動文物完成普查登錄,1 萬余處文物保護單位、346 萬件(組)國有館藏可移動文物名錄信息向社會公開”[3]。如此豐富的文物資源實現數字化保護與管理,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大事業(yè)??h級博物館館藏文物從一定程度上反映的是我國各個地區(qū)歷史文化風貌,對縣級博物館館藏文物進行數字化保護與管理,將能夠極大地豐富我國文物資源總庫。此外,文物資源是歷史文化的載體,對文物的展覽、專業(yè)研究有助于文物發(fā)揮其歷史文化價值,對文物進行數字化保護和管理,有利于文物資源在展覽、科研中的共享,這一方面有利于對文物本身的保護,另一方面也降低了展覽成本。
二、縣級博物館館藏文物數字化保護與管理的內容
(一)做好文物數字化分類,彰顯縣域文化特色
對文物進行數字化保護與管理的一個重要的目的便是讓人民群眾能夠以更便捷的方式和渠道對文物進行參觀,但是如果只是將所有的館藏文物進行數字化展呈,沒有進行分門別類,也沒有考慮博物館館藏文物本身的發(fā)展情況和博物館本身的特點、現實,這將造成參觀者盲目游覽,無從下“眼”。特別是縣級博物館館藏文物代表的是本縣域的歷史文化,更具針對性,在實際操作中一定要做到對本縣歷史文化特色的彰顯。因此,對縣級博物館館藏文物數字化保護與管理的前提是結合實際,使數字化保護與管理符合縣域歷史文化及博物館自身特點。以通渭縣為例,其文化符號是書畫資源,博物館也館藏了大量的書畫瑰寶,這將成為通渭縣博物館在構建數字展館和文物資源數據庫的特色。另外,在紅軍長征時期留下來的紅色文物也成為通渭縣博物館另一個重要的符號。
(二)做好文物基礎信息采集,提取完整文物元數據
對館藏文物進行數字化管理,第一步便是完成對文物基礎信息的采集。文物的基礎信息在采集之前必須做好分類、建立標準,提取與文物對應的元數據。以通渭縣博物館為例,館藏文物2026件,國家一級文物3件,二級文物30件,三級文物87件,開放展示的文物系列分為“文明之旅”“翰墨丹青”兩個單元,“文明之旅”主要展呈和介紹通渭歷史發(fā)展過程和各個歷史時期不同的生活畫卷,“翰墨丹青”展出明、清、近現代珍貴的書畫作品,是對通渭被稱為“書畫藝術之鄉(xiāng)”的實物詮釋。在對通渭縣博物館館藏文物進行數字化保護與管理時,便可以以這兩個單元為總的分類,然后再進行類別細分。例如,書畫文物屬于“翰墨丹青”大類,但它又可以按時代、書法、繪畫等類別進行細分,還可以按作者、風格、字體等更加細致的類別對該文物打上標簽。這一過程便是提取文物元數據的過程,元數據越詳細,越有利于數據庫的構建。除了文物元數據的采集,對文物進行三維圖像的構建也屬于基礎信息采集的重要組成部分,建立文物三維圖像庫是后期構建數字展館和在線文物展呈平臺的基礎環(huán)節(jié)。
(三)建設文物數字展呈平臺,打造線上線下一體化展示新格局
在做好文物基礎信息采集的基礎上,構建館藏文物數據庫,作為文物展呈的基礎模塊。該項工作完成后,就要考慮建設文物數字化展呈平臺建設工作,使存儲于文物數據庫中的文物能夠得以完美地呈現?!皩τ诓┪镳^文物保護的數字化建設,要運用信息技術,通過聲音、圖像等手段,展示出博物館所藏文物的特色所在,讓人們更加全面地感受文物的魅力?!盵4]傳統(tǒng)的文物數字化展呈平臺是主頁網站,網站形式展呈的文物主要以圖片等靜態(tài)的二維模式呈現,相對靜止,不具互動性和趣味性。目前,應用AR/VR技術建設數字展館是文物數字化管理和展呈的主要方式,人們可以通過手機、PC等各類終端設備在線進入虛擬構建的線上博物館,博物館中的文物得以精彩、完美地呈現。同時,文物配以精美動畫、音頻、視頻等,極具鮮活性,提高了人們觀看、研究的興趣,也讓人們仿佛身臨其境地感受到文物的魅力。2020年上半年,受疫情影響,人們對數字博物館更加熱衷,云端教育、線上展館等活動豐富多彩,人們不出家門便可一覽各地瑰寶。這也充分說明數字文博的巨大需求和人們對數字展呈平臺的充分接納??h級博物館要搶抓機遇,積極開展館藏文物的數字化保護與管理,構建可與全國數字展館對接、互通的數字化展呈平臺和線上線下一體化的文物展呈格局。
三、結語
博物館是一個地區(qū)文明發(fā)展的重要名片,數字互聯(lián)時代又賦予其更多的社會效能,它不僅能夠滿足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還是開展公共文化教育的重要渠道。對博物館館藏文物的數字化保護和管理符合時代需求和社會發(fā)展趨勢,不僅能夠起到保護、修復和還原文物的作用,還能夠實現文物信息的互通,滿足人們對更高精神領域的追求??h級博物館要抓住數字互聯(lián)時代的機遇,積極開展館藏文物的數字化保護與管理,構建文物數字化展呈平臺,使縣域歷史文化得以在更廣闊的空間進行展示和宣傳,也使縣級博物館向更高領域邁出發(fā)展的步伐。
參考文獻:
[1]張亞亞.縣級博物館、文物如何“活”起來[J].文物鑒定與鑒賞,2020,(13):120-121.
[2]李坤肆.博物館文物的數字化保護與管理探究[J].文物鑒定與鑒賞,2020,(03):136-137.
[3]劉玉珠.探索文物保護利用數字互聯(lián)新格局[N].中國文物報,2020-09-22(001).
[4]趙治瑞.淺析博物館文物的數字化保護與管理[J].文物鑒定與鑒賞,2019,(13):116-117.
作者簡介:
崔莉,女,通渭縣博物館,文博館員,研究方向:文物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