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酒國》與九十年代消費社會的知識分子

      2020-09-10 07:22:44顧奕俊
      百家評論 2020年6期
      關鍵詞:酒國社會分工消費社會

      顧奕俊

      內(nèi)容提要:莫言《酒國》值得注意的地方在于這部長篇小說對于九十年代商品經(jīng)濟浪潮背景下的消費社會所進行的極端化的建構想象,以及迥異類型的知識分子人物在這一建構想象中需要重新審視的角色身份、話語效用、價值立場。《酒國》里的李一斗、袁雙魚等人在“如何‘食嬰’”過程中的言行表現(xiàn)一方面折射出這一時期部分知識分子在人格層面的背離與淪喪,但同時也要看到,正是知識分子在相應專業(yè)領域的身份話語權威促成了九十年代商品市場、消費社會的有效運轉(zhuǎn)與持續(xù)擴張。

      關鍵詞:消費社會? 知識分子? 有機知識分子? 社會分工? 身份矛盾

      一、九十年代消費社會中的知識分子角色悖論

      1989年10月,莫言在其自言是“別說是作家的心態(tài),老百姓的心態(tài)也發(fā)生了一個根本性的扭轉(zhuǎn)”①的時間點開始了第三部長篇小說《酒國》的寫作。這部小說最終在1992年2月完稿。而在這一過程間,莫言時?!跋萑胍环N創(chuàng)作的困惑”“腦子里似乎什么也沒有了,找不到文學的語言”。②需要指出的是,《酒國》并未如莫言之前的作品那樣旋即獲得創(chuàng)作界、批評界、出版界、閱讀市場的關注與熱捧。由于小說在敘事上觸及到的若干敏感因素,《酒國》在完成后的很長一段時間里面臨無人問津的尷尬境地。湖南文藝出版社在對書中的“食嬰”描寫經(jīng)過甄別后才決定在1993年出版這部長篇小說。③直到新世紀前后《酒國》在歐美文壇的譯介傳播,以及其法文版榮獲2000年“Laure Bataillin”(儒爾·巴泰庸)外國文學獎,相關慘淡境況才有了轉(zhuǎn)變的跡象?!癓aure Bataillin”外國文學獎的頒獎詞如是寫道:“《酒國》是一個空前絕后的實驗性文體。其思想之大膽,情節(jié)之奇幻,人物之鬼魅,結(jié)構之新穎,都超出了法國乃至世界讀者的閱讀經(jīng)驗。這樣的作品不可能被廣泛閱讀,但卻會為刺激小說的生命力而持久地發(fā)揮效應。”④假如反復咀嚼這段話中所言的“這樣的作品不可能被廣泛閱讀”,或許也就能解釋《酒國》自1993年出版直至新世紀前的若干年里為何會有著同《紅高粱家族》《豐乳肥臀》《檀香刑》或《紅蝗》《歡樂》等作品截然不同的反響與命運。

      朱偉在評論《酒國》時,格外強調(diào)了這部小說在情節(jié)設置層面體現(xiàn)出的預知力:“我記得1997年《三聯(lián)生活周刊》才做了《酒神瘋了》的封面故事,說山東瘋狂的釀酒業(yè);2003年才做《一年吃掉5000個億》,深度報道全國各地的奢侈吃喝。也就是說,莫言在九十年代初就銳利地割掉了十年后才讓我們都感觸到的黑色腫瘤。更令人驚奇的是,小說中種種五花八門的吃法,被象征為逐鹿的‘余一尺’與各種名流女性的荒唐事,居然都成了二十多年后披露的貪官丑聞。這叫什么樣的批判現(xiàn)實主義呢?——我感覺是,莫言寫了一部《提前目睹二十年之怪現(xiàn)狀》,用極其鋒利的手段,提前撕開了這血淋淋的黑色病灶?!雹荻c“黑色腫瘤”“《提前目睹二十年之怪現(xiàn)狀》”等相關聯(lián)的,則是莫言在《酒國》當中對于九十年代商品經(jīng)濟浪潮背景下的消費社會所進行的極端化的建構想象,以及迥異類型的知識分子人物在這一建構想象中需要重新審視的角色身份、話語效用、價值立場。

      《酒國》虛實難辨的“食嬰”描寫,在部分評論者看來無疑聯(lián)系著魯迅《狂人日記》的“吃人”隱喻,且“延續(xù)并轉(zhuǎn)換了這一‘吃人’敘事傳統(tǒng)”。⑥但與此同時頻頻受到忽視的是這部小說基于“食嬰”訴求而形成的吊詭卻又日趨成熟的消費社會與市場產(chǎn)業(yè)鏈,這也涉及到如何“吃人”、“吃”什么“人”,包括“吃人”的生產(chǎn)資料、生產(chǎn)關系、生產(chǎn)模式。一方面,省人民檢察院特級偵查員丁鉤兒為了查明酒國市長期存在的“販嬰”“食嬰”現(xiàn)象及背后犯罪人員而前往酒國調(diào)查,這也構成了《酒國》的敘事主線。但顯然又并不能因此就將《酒國》簡單理解為一類以“揭秘”“解謎”為宗旨的“本格推理小說”。因為丁鉤兒剛進入酒國市就遇到各類荒唐之人、荒唐之事,最終又荒唐地自溺身亡(由始至終他都在真相之外無休止地兜轉(zhuǎn))。小說真正意義上聚焦“食嬰”詳細過程的是酒國市釀造學院勾兌專業(yè)博士生李一斗與“作家莫言”以信件體形式展開的“對話”,以及小說前九章所附的李一斗請“作家莫言”幫忙轉(zhuǎn)交給《國民文學》雜志社編輯部的“稿件”。盡管《酒國》的日文版(譯者藤井省三)將小說副標題取定為“特別檢察官丁鉤兒的冒險”,但實際上丁鉤兒在酒國市的“冒險”卻受到了“對話”與“稿件”的引導,甚至是強有力的干擾。在同李一斗的幾封來往信件里,“作家莫言”就不時透露出對于自己塑造的特級偵查員丁鉤兒的顛簸命運的煩惱。而李一斗相關“稿件”里人物、事件與丁鉤兒“冒險”過程中遭遇的人物、事件的重疊或背離,也更趨向于重建一種關乎小說文本“現(xiàn)實/虛構”的價值標準,這也令我們不禁產(chǎn)生相應思考:假如重新調(diào)整“對話”與“稿件”的形式、內(nèi)容,丁鉤兒在酒國市“冒險”的結(jié)果是否將會出現(xiàn)另一種朝向的可能?

      但相較于丁鉤兒“冒險”的曖昧不清,難以否認的是,《酒國》內(nèi)借由“販嬰”“食嬰”形成的商品市場與消費社會卻具有異常穩(wěn)固的結(jié)構形態(tài)。加以探究的話,又可以注意到如酒博士李一斗、酒國市釀造學院袁雙魚教授、烹飪學院特食研究中心主任等人在“食嬰”“酒文化”等消費事件中展現(xiàn)出的不可替代的角色功能。在以往相關評論文章中,論者顯然更為在意的是李一斗、袁雙魚等人在“如何‘食嬰’”中的言行表現(xiàn)所折射出的這一時期部分知識分子在人格層面的背離與淪喪,但同時論者似乎又沒有意識到正是知識分子自身的身份象征性、話語權威性、行為自主性促成了相應階段商品經(jīng)濟與消費社會的有效運轉(zhuǎn)與持續(xù)擴張。而九十年代初期“人文精神大討論”涉及消費社會與知識分子關系的討論中,更多學者只是敏感于這組對象顯而易見的對抗關系,或是將知識分子在這一時期信念立場的動搖歸咎于“這個階級的經(jīng)濟地位的不斷淪落”⑦,卻多少忽視了知識分子同樣也是九十年代商品經(jīng)濟與消費社會得以運轉(zhuǎn)的重要組成部分。

      除此之外,酒博士李一斗、袁雙魚教授、烹飪學院特食研究中心主任各自掌握的專業(yè)理論知識,包括特定的傳播途徑、受眾對象,也從側(cè)面反映出不同職業(yè)類型的知識分子在九十年代消費社會日趨明晰的社會分工樣式與所需履行的職責功能。頗具意味的是,部分知識分子也在消費社會與社會分工的相互作用中,逐漸成為一類進行資源配置的特殊的“服務者”。陳曉明在《挪用、反抗與重構——消費文化與當代中國文學的審美關聯(lián)》一文中對“消費社會”有過如下界定:“消費社會是指后工業(yè)化社會,在這樣的社會里,消費成為社會生活和生產(chǎn)的主導動力和目標。確實,在消費社會里,經(jīng)濟價值與生產(chǎn)都具有文化的含義?!雹啾M管莫言在構思、創(chuàng)作小說《酒國》期間,國內(nèi)相當一部分地域依舊處于以改革資源配置制度為重心的工業(yè)化社會,⑨不過這一期間已能夠隱約察覺到因經(jīng)濟體制調(diào)整、消費社會日趨擴張、傳播媒介變更等因素從而出現(xiàn)了相應知識分子的專業(yè)凸顯與身份裂變。比如一類知識分子就逐漸意識到自己在消費社會里成為某種商品或消費環(huán)節(jié)的“服務者”,與此同時,他們又試圖通過指向特定消費群體的“服務”行為邏輯,使得其自身的專業(yè)價值與話語權威性獲得公共領域的普遍接受與認可。但這并不意味著知識分子在整個消費體系框架中處于絕對的主導位置,他們在更多時候只不過是通過相應的“服務”行為獲取滿足自身與家庭所必需的生產(chǎn)資源(包括象征資本),繼而成為消費社會的被服務對象。

      需要指出,八十年代中后期以來國內(nèi)部分長篇小說中的知識分子時常與一種尚未契合現(xiàn)代性語境的消費市場、消費結(jié)構、消費規(guī)律形成以下幾種關系:其一,符號化、模板化、簡單化、同質(zhì)化的二元對抗關系;其二,知識分子(主要是官僚型知識分子人物形象)成為改革開放時代初期中當仁不讓的“弄潮兒”;其三,數(shù)量不在少數(shù)的知識分子在精神層面受到外部社會拜金主義觀念的影響,導致人格扭曲分裂,爾后在文本層面生成出一種“批判/被批判”的敘事結(jié)構。這通常滿足了八十年代前期若干文學思潮的邏輯關系與道德訴求,但這些過于簡單粗暴的結(jié)構關系,并沒有充分指出迥異職業(yè)類型、角色立場的知識分子是如何反向促成八九十年代之交市場經(jīng)濟背景下消費社會的框架完善與范圍擴展。當下學界、批評界在這些方面對于莫言《酒國》的闡釋顯然是不充分或偏頗的,這也是本文將要進行補充論述之處。

      二、“玻璃櫥窗”:知識分子的社會分工問題

      《酒國》中,李一斗寄給“作家莫言”的第六篇“稿件”題為《烹飪課》。在這篇敘寫其岳母烹飪學院特食研究中心主任的文字里,李一斗對其岳母如何在課堂上傳授紅燒嬰兒烹調(diào)方法進行了具體描述。如果拋開那些重復于各類評論文章里的的道德聲討與指向知識分子對象的知行批判,烹飪學院特食研究中心主任在課堂上“講授”與“示范”紅燒嬰兒(包括其在這一“教學行為”之前對鴨嘴獸的烹調(diào)講解)的“制作流程”,也涉及到消費社會交互實踐層面的“玻璃櫥窗”形式。波德里亞對于“玻璃櫥窗”有過這樣的闡述:“玻璃櫥窗,所有的玻璃櫥窗和廣告一樣,都是我們消費城市實踐的對流輻射源,尤其是這種‘協(xié)調(diào)程式’、這種交流以及這種使整個社會按照時尚的文靜而驚人的邏輯、通過不斷的日常文化適應進行同質(zhì)價值交換場所。玻璃櫥窗這種既不內(nèi)在也不外在、既非私有也不完全公共的特定空間,包括透明玻璃后面的保持著不明確地位和商品距離感的街道,這一特定空間也是一種特定社會關系的場所。”⑩在此,或許可以將烹飪學院特食研究中心主任傳授如何烹調(diào)鴨嘴獸與紅燒嬰兒的“教學片段”轉(zhuǎn)換為一種特殊的“玻璃櫥窗”呈現(xiàn)形式。特食研究中心主任令人駭然的“教學方式”也是連接商品、銷售方、消費者之間的多維度“展示”,而“教學”的“講臺”則形變?yōu)樘囟ㄇ榫诚碌摹安A淮啊?。這所有的一切都是在試圖建立起關于某種具體“商品”的消費準則與分配程序。至于特食研究中心主任本人的角色作用、話語功能則主要指向如下方面:其一,否定嬰孩作為“人”的本質(zhì)屬性(包括由“人”延伸出的法律條令、倫理規(guī)范),而將之設定為具有特殊價值的“商品”;其二,激發(fā)消費群體(包括潛在消費群體)的購買欲望,拓展“商品”的流通渠道與消費市場;其三,健全完善從“販嬰”到“食嬰”的步驟環(huán)節(jié),并通過所謂的“專業(yè)知識”“權威話語”擴充“服務階級”的“后備軍”(即烹飪學院的學生)。這也折射出九十年代對應商品經(jīng)濟浪潮而產(chǎn)生的一種新的專業(yè)性質(zhì)學院體制模式。如果跳出有關“啟蒙”概念的常規(guī)認知,其實可以看到特食研究中心主任在課堂上的“示范”也誘發(fā)了大眾對于某種扭曲的消費觀念的“啟蒙”。而撇開“食嬰”這一極端化的行為設置,特食研究中心主任所包含的身份角色與話語功能也表明九十年代市場經(jīng)濟體制逐步確立的前提下相關領域、職業(yè)、類型的知識分子的“位置”,這又具有微妙的反差意味——九十年代一部分人文知識分子視如洪水猛獸的現(xiàn)代消費市場及其結(jié)構模式、影響作用,恰恰是通過另一類知識分子得以實現(xiàn)、得以展開。

      《酒國》涉及到的“嬰孩”“血燕”“猿酒”顯然不僅停留于相應的具體事物,同時也加以演變?yōu)樯唐肥袌霎斨嗅槍μ囟ㄏM對象的消費符號。而賦予這些消費符號以形而上內(nèi)義的,是如袁雙魚教授這樣在專業(yè)領域掌握話語權威性的知識分子人物。同樣是在課堂上,袁雙魚如此講解“酒”與“釀酒的人”的所指與能指:

      我迷迷瞪瞪地坐下,看著我的岳父把酒瓶塞子塞好,用力晃了晃,舉起來,對著門外射進來的明亮光鮮,欣賞著瓶中那些紛紛揚揚的泡沫,用優(yōu)美的音調(diào)說:親愛的同學們,這是一種神圣的液體,是人類生活中不可須臾缺少的液體,在改革開放的今天,它的作用越來越大,毫不夸張地說,沒有它,振興酒國就是一句空話。酒,是陽光,是空氣,是血液。酒,是音樂,是繪畫,是芭蕾,是詩。釀酒的人,是集諸般藝術于一身的大師。希望你們當中能產(chǎn)生為國爭光的釀造大師,到巴塞羅那萬國博覽會上去摘取金質(zhì)獎章。前不久我聽說,有人鄙薄我們的專業(yè),認為釀酒沒出息,同學們,我可以告訴你們,有朝一日地球毀滅了,酒精分子還會在宇宙中飛翔!

      這段裹挾著濃厚民族主義色彩的話語將消費體系中的生產(chǎn)、再加工環(huán)節(jié)上升到國家/民族的意識“高度”,從而試圖為某種違背倫理道德的消費欲望賦予正當性(甚至是神圣性)的話語支撐。當消費者飲用袁雙魚或他學生如李一斗釀造的美酒時,他們即滿足基本的生理欲望,也在如上所言的“知識性話語”的引導下,將自我的消費行為視作具備超越生理層面的精神崇高性。而袁雙魚的“專業(yè)講解”(包括通過指明釀酒工藝因受生產(chǎn)周期約束而含有的稀有價值)借助具體條件將購買“猿酒”的消費者與一般消費者區(qū)分開來,這也在為消費者與消費者之間的階層差異化提供某種“標準”(李一斗在寫給“作家莫言”的信中提到酒國市準備由其牽頭起草《酒法》這一細節(jié),同樣也體現(xiàn)出相類似的意圖)。這也是現(xiàn)代消費社會中商品(尤其是高檔奢侈品)流通、循環(huán)的主要動因。另一方面,袁雙魚面向?qū)W生的講解,也是在有意營造出某類具有烏托邦色彩的符號美學空間。有學者就指出:“消費社會即符號社會,而一個以符號為主導的社會實質(zhì)上也就是美學社會?!?袁雙魚、李一斗等人則在其中履行著“編碼者”的分工角色。這也涉及到知識分子在九十年代消費社會針對特定消費對象的“啟蒙”功能。相較于晚清以來國內(nèi)知識分子對應“改良”“革命”等宏大命題的至上而下的啟蒙教化,九十年代消費浪潮中的知識分子同樣也是通過知識性話語(以及知識性話語的精神想象、對象召喚、目標訴求)達成消費對象之于消費商品的符號化“啟蒙”(以及通過購買具體商品從而確立同某種形而上而又具有排他性的消費觀念的匹配關系),不過相關職業(yè)類型的知識分子在消費社會、消費系統(tǒng)中的“啟蒙”行為往往又被限定于局部范疇。

      而從九十年代消費社會結(jié)構體系與社會分工的角度進行考察,相關知識分子在現(xiàn)代消費社會加以標榜的專業(yè)素養(yǎng)與權威話語,恰恰也體現(xiàn)了如埃米爾·涂爾干所指出的“一種義務上的行為模式”。在《社會分工論》的“第二版序言”中,涂爾干指出:“盡管各種社會功能總想共同求得相互間的適應,達成彼此固定的關系,但就另一方面而言,這種適應模式要想成為一種行為規(guī)范,就必需要靠某個群體的權威來維持。事實上,所謂規(guī)范不僅僅是一種習慣上的行為模式,而是一種義務上的行為模式,也就是說,它在某種程度上不允許個人任意行事?!?包括《酒國》在內(nèi)的一系列九十年代出版的長篇小說在考量知識分子與消費社會的內(nèi)在關系時,往往在敘事層面趨向于作出嚴重偏離世俗道德規(guī)范的“失控”(這種“失控”又是有意為之的)處理。而相對應的,這些長篇小說中的知識分子人物在選擇或背棄一種社會消費結(jié)構模式的同時,也被強行鉚合于某種宣教色彩強烈的觀念意識、價值準則。不過書寫者(比如莫言)并沒有充分認識到,消費社會的構建必然需要配合知識分子以及其專業(yè)素養(yǎng)、理論資源、權威話語所確立的框架次序。祁述裕就曾提到:“在當代商品社會,文化人維護意識形態(tài)話語表達權和設計權的愿望,不但沒有削減,相反,在商品意識對知識分子話語權利的無情蠶食下,變得更加迫切,也更加情緒化,而這種愿望的最終無法實現(xiàn)又反過來確證著知識分子接受商業(yè)話語的合理性——無論是被迫還是自愿。進入90年代,這種情形被再一次重演。” 甚至有理由認為,這是相關領域、專業(yè)的知識分子在九十年代市場經(jīng)濟轉(zhuǎn)型期中理應肩負的職能責任。而另一方面也要看到,這正是諸多人文知識分子自八十年代中后期“文化熱”論爭以來追求“現(xiàn)代性”的必然結(jié)果。

      九十年代初期一部分知識分子在市場經(jīng)濟浪潮中的“失落”“滑坡”,并不意味著知識分子完全喪失身份權威性與話語自主性。吉登斯在對涂爾干《社會分工論》進行文本分析時就補充道,個人主義的發(fā)展與社會分工的擴張是相互聯(lián)系的,而這也是“個人崇拜”的滋生基礎。 只是在消費社會加以推動從而更為明晰的社會分工擴張背景下,知識分子的自主性、權威性往往僅對應“生產(chǎn)—消費—再生產(chǎn)”過程中的指定對象或局部流程。知識分子(尤其是人文知識分子)自言的“失落”“滑坡”,源于他們在提供相關專業(yè)意見、話語支持的同時,也成為消費社會體系框架中的服從者。且由于消費社會與世俗觀念的高度融合,相關知識分子對象在商品消費邏輯關系中的角色功能,很容易被外界指摘為是背離傳統(tǒng)知識分子概念定義下身份立場的媚俗行為。同時應該注意到,如上提及的知識分子在消費社會的行為自主與話語權威在相關情況下也聯(lián)系著工具理性與實用主義,這也導致知識分子有時會選擇舍棄指向價值理性的行為獨立性(不過正如同陳思和教授所指出的,中國知識分子在很長一段時間本身就扮演著“意識形態(tài)的工具” ,而所謂“獨立”“自由”云云,更趨向于某種從未觸及的精神幻象)。毋庸置疑,八九十年代社會轉(zhuǎn)型期的知識分子必然要面對在傳統(tǒng)知識分子觀念與有機知識分子角色之間的博弈取舍,以及由之形成的身份錯位與生存困境。

      三、知識分子或有機知識分子:現(xiàn)實與理念的沖突

      莫言在與王堯的對談中,強調(diào)《酒國》的寫作動機“還是因為強烈的社會責任感” ,這也使得諸多以道德批判為導向的批評文章看似具有某種“說得通”的合理性。但耐人尋味的是,《酒國》的最后一章,一直以來通過書信交流的李一斗與“作家莫言”最終見面,而更令人感到詫異的則是“作家莫言”在酒國市的遭遇似乎與那個徘徊在虛構與現(xiàn)實之間的省人民檢察院特級偵查員丁鉤兒相似。他們難以接近吊詭的權力意志的核心地帶,相反,“作家莫言”很快就與權力掌控者在一種曖昧的氛圍中把酒言歡。這從敘事層面而言無疑使人感到困惑:莫言為何選擇讓“作家莫言”前往酒國市?且要重復丁鉤兒的命運軌跡?

      莫言曾不無愧疚之意地回憶起自己在寫完《酒國》之后的處境:“《酒國》寫完以后,我搞了一段時間影視,當時也是迫于經(jīng)濟的壓力,要養(yǎng)家糊口。我很快就感到很后悔,固然可以賺錢,但丟掉了很多人的完整性?!?這涉及到八十年代后期以來“作家下海”(相類似的提法還包括“文人下?!薄爸R分子下?!保┻@一曾經(jīng)引發(fā)知識界廣泛討論的社會現(xiàn)象。莫言在“軍藝”時期的同班同學朱向前于1993年1月2日的《人民日報》發(fā)表《“下?!钡牧硪幻妗芬晃?。在這篇以“王朔現(xiàn)象”為論述核心的短文結(jié)尾處,朱向前認為“下海者”假如還想做“回頭浪子”就必須要警惕兩條:“一是金錢和物欲對人的心靈的毒化;二是商業(yè)性的程式化寫作對藝術感覺的鈍化。前者可能污染一個人的精神天空,后者則可能毀滅一個小說家的操作技巧?!?縱觀1993年前后知識界對于“作家下海”的廣泛討論(以及由之催生出的“銅臭/書香”的對立關系 ),朱向前在《“下海”的另一面》這篇文章里表露的態(tài)度無疑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但毋庸置疑的是,市場經(jīng)濟、消費社會、資本流動等條件因素,與文學創(chuàng)作、發(fā)表、出版之間顯然是互相影響,難以真正形成涇渭分明。

      《酒國》尾章揭示出知識分子與消費市場的悖論關系。那個前往酒國市參加“猿酒節(jié)”的“作家莫言”最終違背了現(xiàn)實世界里莫言試圖通過作品彰顯“強烈的社會責任感”的用意,旋即沉湎于酒池肉林,并發(fā)出“我好像在戀愛” 的感慨。但這并不意味著《酒國》里的“作家莫言”是區(qū)別于現(xiàn)實世界中的莫言而存在的。莫言在寫到此處時明顯陷入一種精神焦慮與身份矛盾當中,且應該看到,莫言之所以在寫作相關章節(jié)時受困于進退維谷的處境則是源自他的真誠與清醒——那個發(fā)出“我好像在戀愛”的是同李一斗通信的“作家莫言”,也可能是寫作《酒國》的莫言。而另一方面,莫言的苦惱也體現(xiàn)出知識分子在八九十年代商品經(jīng)濟浪潮背景下自我身份認知中傳統(tǒng)知識分子觀念與有機知識分子職能之間的分歧。葛蘭西在《獄中札記》中提出“有機知識分子”概念,認為有機知識分子“大多數(shù)都是新的階級所彰顯的新型社會中部分基本活動的‘專業(yè)人員’”,且“知識分子與生產(chǎn)界之間的關系并不像與主要社會集團之間的關系那樣直接,其關系在不同程度上受到整個社會結(jié)構和上層建筑體系的‘調(diào)解’,而知識分子恰恰就是上層建筑體系中的‘公務員’”。另有學者在闡發(fā)“何謂知識分子”時則指出,真正的知識分子“至少需要在精神上與日常事務的慣例和壓力保持距離” ,以及“知識分子的創(chuàng)造角色要求他遠離任何特定的身份和利益” 。對照這兩種相互矛盾的觀點,事實上也折射出八十年代末以來知識分子在現(xiàn)實狀況與理念主張間的錯位。

      發(fā)表于《讀書》雜志1994年第5期的討論文章《道統(tǒng)、學統(tǒng)與政統(tǒng)》中,許紀霖、陳思和、蔡翔、郜元寶四位學者重點辨析了學統(tǒng)、道統(tǒng)、政統(tǒng)對于知識分子精英意識產(chǎn)生的影響。一定程度而言,被現(xiàn)今諸多知識分子指認為具有示范性、模仿性的古代士大夫階層,盡管也在一定程度上趨于呈現(xiàn)為某種依附于權力意志的前現(xiàn)代有機知識分子,但在他們所處的時代里,學統(tǒng)、道統(tǒng)、政統(tǒng)又往往是統(tǒng)一的。如許紀霖就指出,“三統(tǒng)分別體現(xiàn)了體(道統(tǒng))、用(政統(tǒng))和文(學統(tǒng))的等級關系” 。更為重要的是,在中國傳統(tǒng)知識分子的思想主張中,他們一直以來都在追求能夠“建立一種統(tǒng)馭一切的道統(tǒng)來安邦治國” 。但以《酒國》為例,由于八九十年代之交社會結(jié)構轉(zhuǎn)型、商品經(jīng)濟擴張、消費社會興起等緣故,知識分子必然要面對道統(tǒng)、正統(tǒng)、學統(tǒng)的分裂。且因為社會分工在這一過程中的高度明晰與專業(yè)化特征,知識分子難以在與世俗社會保持距離的同時,又能夠壟斷整個社會秩序確立的話語權(以及在此基礎上構建話語形態(tài)邏輯的立法權與闡釋權)。雖然似乎可以依據(jù)通常被確認的道德倫理規(guī)范,對《酒國》中李一斗、袁雙魚、烹飪學院特食研究中心主任等人物的“失德”表達明確的批判立場,但相比于對“道統(tǒng)”的宣揚與追求,處于現(xiàn)代性語境下的知識分子更應注意到如何梳理知識結(jié)構、專業(yè)素養(yǎng)、個體訴求、責任使命之間的關聯(lián)性。換言之,凸顯相應專業(yè)素養(yǎng)、理論資源、知識體系在消費社會當中的轉(zhuǎn)換實踐與具體運用,是這一時期眾多知識分子釋緩身份矛盾與角色焦慮的應有之義。

      從創(chuàng)作《酒國》之初在創(chuàng)作目標上的明確到小說尾章對于自我身份角色的質(zhì)疑,莫言之所以產(chǎn)生這樣的轉(zhuǎn)變很大程度上還是源自其如何理解八九十年代轉(zhuǎn)型期市場經(jīng)濟體制的確立與現(xiàn)代消費社會的日趨成熟。很顯然,這一時期的莫言還是將受到市場經(jīng)濟浪潮影響的消費社會視作將會導致知識分子被剝奪身份位置、價值立場、話語權力的空間形態(tài),這也必然導致莫言自1993年投身影視行業(yè)后的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nèi)產(chǎn)生難以消解的痛苦——他無法接受自己最終成為另一種職業(yè)、身份的李一斗或是袁雙魚,無法接受自己最終成為在小說《酒國》中極力想要否定的消費社會當中的一份子。盡管從另一種角度觀察上述矛盾現(xiàn)象,其實更為深刻地體現(xiàn)出中國知識分子長久以來在身份認知方面帶有偏執(zhí)與傲慢意味的自我想象與自我設定。也因此,他們毫無疑問將是八九十年代市場經(jīng)濟體制下日益成熟的現(xiàn)代消費社會中受到?jīng)_擊最為猛烈的對象,或許也可將此看作是知識分子“走下神壇”“失去轟動效應”的始因之一。但假如去分析所謂的“神壇”“轟動效應”,又會注意到相關詞匯背后曖昧模糊的內(nèi)義。由此而言,九十年代以來知識分子在現(xiàn)代性消費時代的具體遭遇與身份悖論,恰恰開啟的是一種“止幻”的過程。只有當他們被卷進市場浪潮的時候,或許才能真切地意識到那些由八十年代部分知識分子炮制出的自我陶醉的幻象。

      注釋:

      ①莫言、王堯:《從〈紅高粱〉到〈檀香刑〉》,《當代作家評論》,2002年第1期。

      ②莫言、王堯:《莫言王堯?qū)υ掍洝罚K州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第147頁。

      ③朱偉:《重讀八十年代》,中信出版社2018年版,第192頁。

      ④李桂玲:《莫言文學年譜(中)》,《東吳學術》,2014年第2期。

      ⑤朱偉:《重讀八十年代》,中信出版社2018年版,第191頁。

      ⑥吳義勤、王金勝:《“吃人”敘事的歷史變形記——〈狂人日記〉到〈酒國〉》,《文藝研究》,2014年第4期。

      ⑦陳少明:《把解釋具體化——也談人文氣氛的淡漠》,《現(xiàn)代與傳統(tǒng)》,1994年第5輯。

      ⑧陳曉明:《挪用、反抗與重構——消費文化與當代中國文學的審美關聯(lián)》,《文藝研究》,2002年第3期。

      ⑨林毅夫、蔡昉、李周:《中國的奇跡:發(fā)展戰(zhàn)略與經(jīng)濟改革》,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16頁。

      [法]波德里亞:《消費社會》,劉成富、全志鋼譯,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第188-189頁。

      莫言:《酒國》,浙江文藝出版社2017年版,第281頁。

      金惠敏:《消費時代的社會美學》,《文藝研究》,2006年第12期。

      [法]埃米爾·涂爾干:《第二版序言》,《社會分工論》,渠敬東譯,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17年版,第16—17頁。

      祁述裕:《市場經(jīng)濟下的中國文學藝術》,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版,第81頁。

      [英]安東尼·吉登斯:《資本主義與現(xiàn)代社會理論:對馬克思、涂爾干和韋伯著作的分析》,郭忠華、潘華凌譯,上海譯文出版社2013年版,第104頁。

      王曉明等:《民間文化·知識分子·文學史》,《上海文學》,1994年第9期。

      莫言、王堯:《莫言王堯?qū)υ掍洝?,蘇州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第149頁。

      朱向前:《“下?!钡牧硪幻妗?,《人民日報》,1993年1月2日。

      郭維森:《銅臭與書香》,《人民日報》,1994年7月9日。

      莫言:《酒國》,浙江文藝出版社2017年版,第358頁。

      [意]安東尼奧·葛蘭西:《獄中札記》,曹雷雨、姜麗、張跣譯,河南大學出版社2016年版,第2頁,第7頁。

      [英]弗蘭克·富里迪:《知識分子都到哪里去了——21世紀的庸人主義》,戴從容譯,江蘇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26頁,第26頁。

      許紀霖、陳思和、蔡翔、郜元寶:《道統(tǒng)、學統(tǒng)與政統(tǒng)》,《讀書》,1994年第5期。

      (作者單位:浙江大學傳媒與國際文化學院,浙江大學當代馬克思主義美學研究中心)

      [基金項目:本文為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社會主義文學經(jīng)驗和改革開放時代的中國文學研究”階段性成果,項目批準號:19ZDA277。]

      猜你喜歡
      酒國社會分工消費社會
      馬克思社會分工理論與人的自由全面發(fā)展
      時代人物(2019年27期)2019-10-23 06:12:02
      淺析馬克思“異化勞動”理論
      青春歲月(2016年22期)2016-12-23 13:51:57
      電視劇《歡樂頌》與“新窮人”的思考
      商(2016年33期)2016-11-24 22:38:02
      社會分工的歷史衍進及相關理論的反思
      人間(2016年28期)2016-11-10 22:54:33
      試論對武漢地區(qū)大學生瑜伽消費情況的研究
      體育時空(2016年9期)2016-11-10 21:13:01
      “詩意地棲居”與“看上去很美”
      探析鮑德里亞思想的研究脈絡
      人間(2016年26期)2016-11-03 17:46:53
      理想國式的“正義”解構
      商(2016年2期)2016-03-01 18:12:34
      葛浩文的翻譯觀在《酒國》英譯中的體現(xiàn)
      葛浩文的翻譯觀在《酒國》英譯中的體現(xiàn)
      莱芜市| 江油市| 苍梧县| 霍州市| 高唐县| 遵化市| 平顶山市| 旬邑县| 巴林右旗| 台前县| 色达县| 雷波县| 东莞市| 招远市| 汝城县| 米易县| 西昌市| 雅安市| 县级市| 岱山县| 禹城市| 始兴县| 彩票| 历史| 河间市| 清徐县| 晋中市| 石家庄市| 马边| 泰安市| 建宁县| 康平县| 且末县| 阿克苏市| 象州县| 崇信县| 玉山县| 沧州市| 濮阳县| 和顺县| 汉阴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