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地理研學是將地理知識、思維和方法等融入到旅行實踐活動中,有利于豐富地理教學內(nèi)容及形式,提高學生綜合能力和教師教學水平。文章以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為例,從其獨特地理位置、民族風情、科普科研等角度出發(fā),與地理教學、課堂內(nèi)容及地理核心素養(yǎng)等相結(jié)合,提升學生在地理教學過程中的積極性。將地理知識擴展到大自然,將課堂引入植物園,也是植物園環(huán)境教育發(fā)展新趨勢。
關鍵詞:研學;地理;植物園;教學;學生
研學旅行是將戶外研究性學習和旅行體驗相融合,具有計劃性、目的性地組織和安排學生通過集體食宿、集體旅行、共同研討等方式開展的戶外教育實踐活動[1]。地理研學活動是將地理知識靈活運用于實踐的重要方式之一[2],也是教育部推行的中小學教育活動建議[1],地理研學可以彌補地理課堂內(nèi)容的單調(diào)、枯燥及乏味,并激發(fā)學生對地理問題的探討和積極性,提升學生學習能力[3],還可以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地理核心素養(yǎng)的形成[4-5],以及豐富地理教學內(nèi)容和形式,提高教師教學水平[6]。
國內(nèi)外學者針對地理研學已進行了探索和實踐,并提出了一些重要觀點。陳德融[7]地理研學活動以《地表形態(tài)的塑造》為例,通過講述永安地質(zhì)地貌,設計了研學活動,強調(diào)選取活動地點、明確目標以及拓展延伸的重要性,并以提高學生地理實踐力的培養(yǎng)為目標。吳振華[8]等則認為應從課程設計、實施、評價、反思等方面,以達到地理研學活動的課程化。高小茹[9]則認為教育目標、具體教學和學習指導是研學旅行的重要內(nèi)容。
研學旅行為地理教學提供新的途徑和方式,擴展了學生知識水平認知,但是,目前研學活動主要局限在老師的帶領下,以班級為主的集體活動,通過老師制定教學課程為目標,學生在戶外通過動手、觀察、體驗等實踐,分組活動和討論,最終形成研學日志或總結(jié)報告。也存在大部分研學旅行出現(xiàn)了只旅不學或只學不旅的現(xiàn)象,因此,有必要探索如何更好地將研學旅行與地理學科教學相結(jié)合。
云南及西雙版納因其特殊地理位置、氣候環(huán)境、風土人情等,是地理課堂上的重點和難點,也是人文地理和區(qū)域地理常考點之一。朱愛華等[10]從背景、目標、準備、總結(jié)等方面,設計了“走進云南”的地理研學旅行活動,被稱為最美的地理課堂。董麗等[11]以西南邊陲的特色旅游區(qū)——西雙版納為例,考察學生對西雙版納地區(qū)的氣溫、降水情況,歸納其氣候特征,并闡述該地環(huán)境和發(fā)展情況對生活方式和生活質(zhì)量的影響[12]。西雙版納地區(qū)是中國少數(shù)熱帶地區(qū)之一,屬熱帶季風氣候,旱雨季分明,并保留原始的熱帶雨林[13],是地理課堂上考察氣候、水文、植物、地帶性等知識點重要載體。
森林是拉近學生和地理知識、教師重要途徑,為學生理解、探索、實踐提供新平臺。洪成旗[14]認為開展“森林課堂”研學活動,可以有效提升學生的區(qū)域認知、綜合思維、地理實踐力和人地協(xié)調(diào)觀等地理核心素養(yǎng)。王西敏[15]提出沒有理論指導的實踐是盲目的實踐,環(huán)境教育需要學生和教育工作者相互融合,如何利用森林這個平臺將地理知識展示給學生們,需要學生、老師、實踐相互融合。筆者以植物園(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研學為例,探討如何將地理研學活動和植物園旅行有效融合,在實踐中提升學生地理綜合能力。
植物園隸屬于中科院,位于云南省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勐臘縣勐侖鎮(zhèn),集科學研究、物種保存和科普教育為一體,植物園占地面積為11.25 km2,園內(nèi)有12000多種植物,建有38個植物專類區(qū),主要包括棕櫚、榕樹、龍腦香、奇花異卉等園區(qū),還保留有面積約2.5 km2的原始熱帶雨林。植物園地處北回歸線以南,屬熱帶季風氣候,熱量豐富,旱雨季分明,年均氣溫21.4℃。當?shù)赜写鲎?、哈尼族、基諾族、拉祜族、瑤族、布朗族等數(shù)十個少數(shù)民族,獨特的民族風俗、文化、語言、飲食等。目前植物園的研學旅行特點有融合西雙版納特色的生物多樣性和民族文化多樣性,團體活動和小組教學結(jié)合,并注重學習效果等[17]。
當下研學旅行熱潮下,植物園有效將研學活動和植物園特色相融合,發(fā)揮科學家的優(yōu)勢,讓學生們真正走近科學家,了解科學過程,提高自我實踐水平,培養(yǎng)學科素養(yǎng)。植物園有著獨特的研學風格,一是學生與科研/科普老師相結(jié)合,提出科學題目,學生選擇自己興趣的方向,同學們一起討論,各自表達自己的猜想,提出自己的假設、疑惑、問題、可能的結(jié)果。二是實踐過程,實踐過程最為重要和寶貴,學生們以小組為單位,探索、觀察、實驗/試驗、記錄等實踐。三是學生們歸納總結(jié)試驗過程、數(shù)據(jù)分析、形成PPT匯報,由老師點評,整個過程老師適時引導,充分發(fā)揮學生們綜合能力。
在課題的選擇性,旨在帶領學生走近熱帶雨林,與大自然親密接觸,并通過科學探究的方式,培養(yǎng)他們對科學研究的興趣。比如以“氣候變化與生物多樣性”為主題,為什么西雙版納會有發(fā)育典型的熱帶雨林呢?曾經(jīng)的西雙版納是什么樣子,經(jīng)歷什么樣的滄海桑田?從土壤、生物、水分、溫度等分析橡膠林與自然林有什么不同?西雙版納為什么有霧涼季,旱雨季分明?氣候變暖在版納雨林有什么影響?以“走進熱帶雨林”為主題,絞殺現(xiàn)象、見血封喉、大板根、見血封喉、望天樹、滴水葉尖、見血封喉,白蟻跳舞、羽化成蝶等神奇多樣的動植物?!耙褂沃参飯@”是版納植物園的經(jīng)典活動之一,可以滿足了學生們的好奇心、求知欲,以神秘、有趣、生機為主要特點[16],版納什么晚上8,9點才天黑,可以體驗時差,版納的夜晚金星和木星兩顆最明亮的行星在西南方閃爍;牛郎星和織女星隔河相望;順著仙后座尋找北極星,這是自然地理天文學最好的教材。關注身邊的自然環(huán)境,體會、認識生物多樣性,培養(yǎng)學生的探究精神,提高學生探究科學問題的能力和積極性,最終促進他們保護環(huán)境、保護生物多樣性的意識和行動。以“走進寨子”為主題,聯(lián)系氣候環(huán)境觀察傣族的建筑、服飾、風俗等,?進入當?shù)夭耸袌?,考察其蔬菜、飲食,體驗版納潑水節(jié),是地理課堂上最好的素材。
參考文獻:
[1]侯文海,蒲仲鈺.基于地理核心素養(yǎng)開展研學旅行活動初探[J].中學課程資源,2019,14(6):47-48.
[2]王曦.門頭溝爨底下村地理研學活動設計[J].地理教育,2019,39(5):58-61.
[3]張雪,張清.研學旅行中有效實施地理學習的策略探討[J].中學地理教學參考,2018,45(8):60-62.
[4]張成.立足學生實際,精心開展研學旅行[J].地理教育,2015,35(3):48-49.
[5]周銀鋒.研學旅行中培育地理實踐力素養(yǎng)的策略研究[J].地理教學,2019,60(2):40-43.
[6]郁琦.地理教學視角下的研學旅行探究——以佘山國家旅游度假區(qū)為例[J].地理教學,2019,60(21):54-57.
[7]陳德融.基于地理實踐力培養(yǎng)的研學旅行活動設計[J].中學地理教學參考,2017,44(19):8-9.
[8]吳振華,袁書琪,牛志寧.地理實踐力在地理研學旅行課程中的培育和應用[J].課程.教材.教法,2019,39(3):104-109.
[9]高小茹.打造行走中的地理課堂——研學旅行教學活動開展策略研究[J].中學地理教學參考,2019,46(4):77-79.
[10]朱愛華,朱清華.最美的地理課堂在路上——以“走進云南”地理研學旅行活動為例[J].中學地理教學參考,2017,44(4):16-17.
[11]董麗,張靜,陸靜.八年級《地理》(人教版·下冊)第七章《認識省內(nèi)區(qū)域》第二節(jié)“西南邊陲的特色旅游區(qū)——西雙版納”(同課異構(gòu))教學設計與點評[J].中學地理教學參考,2012,39(4):30-36.
[12]林志勝.“西南邊陲的特色旅游區(qū)——西雙版納”教學設計[J].地理教學,2009,50(3):31-33.
[13]潘月斌.中國的熱帶雨林[J].地理教學,2018,59(17):2+65.
[14]洪成旗.在“森林課堂”中提升學生的地理學科核心素養(yǎng)[J].地理教學,2017,(15):50-52.
[15]王西敏.以學術研究推動環(huán)境教育發(fā)展——中科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環(huán)境教育研究探索[J].環(huán)境教育,2016,21(5):34-36.
[16]王西敏.自然教育熱潮下的研學旅行發(fā)展機遇和挑戰(zhàn)[J].旅游規(guī)劃與設計,2016,7(3):118-119.
作者簡介:聶盼(1992-),女,碩士,主要從事中學地理教育研究。
(江西省豐城市第九中學 豐城 331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