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坤
江南園林,那是寄托情趣、放松心靈的溫柔河港,為廳堂雕一扇飛罩,小院落里的太湖石臨著水,芭蕉倚靠著石頭,這是蘇州匠人的手筆。
北京故宮,赫赫紫禁城,巍峨的宮殿透著皇家的威嚴,古都的朝陽為宮殿染上金色的時候,建筑開闔出大國氣象,這梁柱門額,也是蘇州工匠的心血所凝。
你也許很難想象,從江南園林到北京故宮,皆出自同一批匠人之手。
蘇州的香山位于太湖之濱,有著2500多年歷史,是吳文化的發(fā)祥地之一。因香山而得名的建筑流派“香山幫”同樣歷史悠久:它起源于春秋戰(zhàn)國時期,形成于漢晉,發(fā)展于唐宋,興盛于明清。今天被我們視作國家名片的故宮、天安門等,都是他們高超技藝的集中體現(xiàn)。
早期的香山匠人以木工、泥水工為主體,建筑工藝中的木雕活由木工、磚雕活由泥水匠兼做。明清以后,隨著建筑雕刻風(fēng)格日益細膩繁瑣,業(yè)務(wù)需求量大增,香山匠人的分工也不斷細化,最終形成集木作、泥水作、磚雕、木雕、石雕、彩繪油漆等多種建筑工匠為一體的龐大群體。據(jù)考證,鼎盛時期,蘇州香山一帶的工匠多達5000余人。
香山工匠的木雕工藝精良,向來與浙江金華、東陽木雕并駕齊驅(qū),在蘇州民居建筑中的運用也是極其廣泛,這其中最值得一提的,便是東山雕花樓。
東山雕花樓本是私家宅園。全樓的梁、桁、柱、檐通飾磚、石、木雕和鑄鐵裝飾,因其雕刻精美、結(jié)構(gòu)奇巧,被稱為“江南第一樓”。東山雕花樓從1922年(民國十一年)開始建造,到民國十四年完工,參與工匠達250人,大多是香山一帶的能工巧匠。
東山雕花大樓是研究蘇州近現(xiàn)代民間雕刻藝術(shù)的難得實物。其實,香山匠人的名氣,早在明朝的時候就很有影響力了,甚至和皇家建筑產(chǎn)生了密切的聯(lián)系。這其中最為人們所稱道的,便是蒯祥帶領(lǐng)香山匠人建故宮。
蒯祥(1398-1481年),明朝蘇州香山人,出生于當(dāng)?shù)匾粋€木匠世家,祖父蒯思明和父親蒯福都是技藝精湛、遠近聞名的木匠師傅。其父蒯福在明朝初年曾主持金陵(南京)皇宮的木作工程,在當(dāng)時的建筑工匠中頗有聲望。受家庭的熏陶,蒯祥從小就有志于建筑工藝,年幼時即秉襲祖業(yè),隨父學(xué)藝。據(jù)傳,蒯祥16歲時便“能主大營繕”,享有“巧匠”美譽。
明永樂十五年(1417年),蒯祥隨父應(yīng)征到北京參加紫禁城的皇宮建造,因其技藝超群、勤勞肯干,3年后即被升為工部“營膳所丞”,成為統(tǒng)帥各匠的首領(lǐng)。永樂十九至二十年,紫禁城里的奉天、華蓋、謹身三大殿和乾清宮被兩場大火燒為灰燼。直到正統(tǒng)元年(1436年)明英宗登基后,才下詔修復(fù),蒯祥被任命為設(shè)計和施工總監(jiān),歷時4年,三殿兩宮全部竣工。時京城中文武諸司的營建,也多出于他手。
此時,蒯祥年屆不惑,20多年的建筑生涯已使其建筑技藝爐火純青。據(jù)史書記載,蒯祥精于建筑構(gòu)造,“略用尺準度……造成以置原所,不差毫厘”,他擅長宮殿裝鑾,把具有蘇南特色的蘇式彩繪和陸慕御窯金磚運用到皇宮建設(shè)中去,自己“能雙手握筆畫龍,合之為一”。
他還善于創(chuàng)新,發(fā)明了宮殿、廳堂建設(shè)中的“金剛腿”(俗稱“活門檻”),“凡殿閣樓榭,以至回廊曲宇,隨手圖之,無不中上意”,不久便擢升為工部左侍郎,食從一品俸祿。幾十年間,蒯祥在北京先后設(shè)計興建的大工程有故宮、西苑以及景陵、裕陵等。今天的天安門(明朝承天門),也是由蒯祥主持重建的。對于蒯祥的建筑造詣,當(dāng)時就有極高評價,同行嘆其技藝如鬼斧神工,皇帝也“每每以蒯魯班稱之”,明代故宮的鳥瞰圖,蒯祥的像赫然畫于其上。
蒯祥去世后歸葬故里香山,終年83歲?!皥@林處處不忘胥水良師,宮闋巍巍共仰雷山鼻祖?!必嵯槟箞@的牌坊上這副對聯(lián),表達了后人對這位建筑巨匠的深切緬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