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云出月
下司古鎮(zhèn)位于黔東南州府凱里市下司鎮(zhèn),毗鄰清水江,是貴州至川滇南下東進的交通要塞,更是黔東南州生態(tài)旅游與民族文化旅游的門戶。
下司在歷史上上承川滇,下接湘粵,自元代中期設立翁袍蠻夷長官司始,至清代嘉慶13年(1808年)下司被正式辟為商埠,民國時期發(fā)展為鬧市,順江而過的人們行船于此,必然會休頓停歇,因此文化多元碰撞,商賈云集。于是,孕育出一座隱出貴州黔東南的山間小鎮(zhèn)——下司。從元代、明清到現(xiàn)代,600年的歲月滄桑,記錄了下司風云過往,也映出了下司的燦爛未來。
下司古鎮(zhèn)位于清水江上游,是清水江這個黃金水道上的“天然良港”,隨著清水江航運的興盛,使下司成為了沅江水系距離黔中最近的水運碼頭,據(jù)說當時的下司已是遠藏西南山區(qū)的一處“人煙輻輳地,歌吹不夜城”。晚清民國初期下司經濟的繁榮帶動了文化的“百家齊放”,引來商幫文化、宗教文化、中原文化、馬幫文化,各種文化在下司共存共融,和諧發(fā)展,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造就了一個多元文化的下司古鎮(zhèn)。
此外,下司古鎮(zhèn)還是茶馬古道的重要驛站,有著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蘊和得天獨厚的古碼頭為特色的水鎮(zhèn)風光。因水運繁榮,馬幫隨之興起,每當馬幫進入下司鎮(zhèn),大小馬鈴叮叮當當,聲傳數(shù)里,正是“山間鈴響馬幫來”的浩蕩聲勢,當時下司商號販運貨物的馬幫多達近千匹馬匹,形成下司獨特的馬幫文化。
這里自古人杰地靈,水運的繁榮帶動經濟文化的發(fā)展,下司也因此涌現(xiàn)出了許多風云人物,有辛亥革命時期刺袁烈士張先培,反袁將領吳傳聲,民國時期貴州第一家銀行“貴州銀行”創(chuàng)始人戴蘊珊,以及鼎鼎有名的實業(yè)家周紹陽等等。
經濟的繁榮和文化的多元交融由下司的建筑可管中窺豹。這當中,下司牌坊是清代立體式八柱三開間建筑,正反兩面的抬梁穿枋上都刻有精美的雕刻,有人文故事,有寓意長壽幸福美滿的動植物,具有很高的審美價值和豐富而深刻的歷史文化內涵,也是進入下司古鎮(zhèn)的標志性建筑。
下司古戲臺,是漢文化與少數(shù)民族文化融合的產物,戲臺四根角柱上設雀替大斗,大斗上施四根橫陳的大額枋,以形成一個巨大的方框,方框下面是空間較大的表演區(qū),舞臺前額雕刻著《郭子儀拜壽》圖。陽明書院建于明代后期,距今已有600年歷史,明萬歷年間王陽明再傳弟子孫應鰲來到下司傳播陽明心學,在孫應鰲講學的舊址上修建了陽明書院,以此延續(xù)陽明文化。
禹王宮又稱兩湖會館,建于清代中晚期,由湖南、湖北兩省的富商、鄉(xiāng)紳們出資興建的,它見證了下司的繁華和當時湘籍客商的成就?,F(xiàn)已改造為下司“憶象活態(tài)歷史展示館”。
由下司大碼頭和小碼頭可窺見曾經水運的繁華。大碼頭建于清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設99級石階,人們常說:“大碼頭上走一走,包您活到九十九”。大碼頭見證當時 “河小船多、街小馬多、路小轎多”的 繁華場景。
小碼頭為客運碼頭,又稱為接官碼頭。位于清水江西側龍?zhí)犊谂?,修建于明末清初。?jù)說清末狀元夏同龢就是通過小碼頭乘坐客船去京趕考,中狀元后也從這里登岸榮歸故里。接官亭建于小碼頭邊,為專門迎接來往官員的固定地點。一座小小的接官亭承載了封建社會的等級觀念、官場迎來送往的禮儀、江南建筑的物化象征等歷史積淀。
下司古鎮(zhèn)景區(qū)最大的特色是多元文化的融合共生,“黔湘川水陸通衢,600年清江風華”。 古鎮(zhèn)中多類建筑藝術共融,江南院落、微派建筑、閩南建筑、苗侗建筑等多種建筑形式集于一體,并相互借鑒吸收,構成多元化的建筑特征和文化。雖經歷史滄桑,但基本保持完好,其格局、結構仍然體現(xiàn)當年的歷史情景。走進古鎮(zhèn),環(huán)境清幽,古風依舊、青瓦木樓、沿河而建、隔江相望、清風傳雨、獨享古鎮(zhèn)神韻。這里安靜歸真,沒有嘈雜喧鬧、浮躁功利。如果想要在某個安靜的清晨尋找秘密,就來下司吧。
(責任編輯/孫晉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