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以來,社會上慣有“寧拆十座廟,不拆一段婚”的傳統(tǒng)。今年5月28日《民法典》表決通過,其中離婚冷靜期制度成為受關注度最高的條款。人們最主要的擔憂,正在于一個月的離婚冷靜期,會不會成為深陷家暴泥淖的弱勢方的陷阱。其實,對此已有法律補丁明確,“冷靜期”制度并不適用所有的離婚情形,發(fā)生家暴或婚內出軌現象,不適用“冷靜期”規(guī)定。畢竟如果真把婚姻比作避風港的話,當婚姻中的一方,已經演變?yōu)榱硪环降捏@濤駭浪,甚至是動手家暴,成為把對方拍在沙灘上的怒海巨浪,此時保障當事人的離婚權,暢通婚姻制度的退出機制,才是守衛(wèi)婚姻尊嚴最后的堤壩。
隨著近期一些兒童性侵害事件在媒體的曝光與討論,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注兒童性侵害問題。大量的科學研究表明,那些遭受過性侵害的兒童,無論曝光與否,將會遭受更多持續(xù)到成人階段的心理、情感和社會適應方面的問題。他們將會更容易出現創(chuàng)傷后應激障礙、悲傷情緒以及人際關系問題。如何保護兒童,提高他們抵御性侵害的能力成了擺在我們面前的重要問題。實際上,兒童從3歲起,就已經開始意識到性的議題了。此時的兒童會對自己和其他人的生殖器官感到好奇,會追問自己是從哪里來的,以及開始認識到男女有別。有些兒童上廁所的時候,或洗澡的時候,會不好意思讓父母中異性的一方看到。這正是對兒童進行性教育的重要時期,也是教會兒童自我保護的關鍵時期。
日前,智聯招聘發(fā)布的《2020年職場媽媽生存狀況調查報告》顯示,對于雇主來講,隨時都有生娃可能的已婚未育女性對職業(yè)發(fā)展預期最悲觀。18.6%的職場媽媽在未來三年的規(guī)劃中選擇“職業(yè)趨穩(wěn)定,側重家庭”。盡管,大部分職場媽媽不愿為生育計劃放棄事業(yè),但她們在職業(yè)發(fā)展上不得不面對“迷?!?。這是因為對于年輕的女性,在校期間,她們經歷了去性別化的教育競爭,考入名牌大學。然而,在結婚生孩子后,現實又期待女性以家庭為中心,期待女性在家庭中付出更多時間和精力,默認家庭內男女角色不同。這些期待促使職業(yè)女性接受性別化的角色。因此,她們?yōu)榱思彝フ{整了自己的職業(yè)發(fā)展軌跡,經歷了性別的“再社會化”,接納與遵循傳統(tǒng)的社會性別分工,而她們丈夫的職業(yè)受到結婚生孩子的影響較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