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麗芬
《背影》是作家朱自清于1925年所寫的一篇回憶性散文,自問世以來,朱自清的名字已經(jīng)和《背影》成為了不可分割的一體。九十五年來引起了眾多研究者不同角度的關(guān)注,對《背影》提出了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精辟見解。
下面從主題、結(jié)構(gòu)、藝術(shù)特色三個方面綜述對《背影》的解讀。
第一部分 文本解讀綜述
一、《背影》的主題
1.深切的舐犢之情
《背影》一文主要回憶了祖母去世后,失業(yè)的父親為兒子送行,并攀爬月臺為他買橘子的情形。絕大多數(shù)研究者認為《背影》主要表達了父親對兒子深切的愛。葉圣陶先生曾在《文章例話》評價《背影》的主題思想是父親對兒子的愛惜之情,而朱自清本人在《關(guān)于現(xiàn)代散文寫作——答編者問八題》時談《背影》的創(chuàng)作起源是父親的來信,想起父親待他的許多好處。
直到21世紀,學者依然保留著這樣的觀點。馬天保在《再談朱自清〈背影〉的經(jīng)典》中認為該文章的經(jīng)典之處在于“作者選取的是一個極其普通、極其瑣細的生活片段,表達的卻是中國文人不擅長表達的父愛主題,小事件承載著大情感,真實地道出了埋藏在作者和讀者內(nèi)心深處已久且極為柔軟的父子之情”。
2.拳拳的兒女之心
20世紀90年代,《背影》的深層思想文化內(nèi)涵得到了進一步的挖掘。蔡躍銳在《無言的感激——〈背影〉新探》中認為《背影》包含著綿綿的兒女之愛。陳風華在《“背影”的人文精神》一文中也認同此觀點,他認為時隔八年,朱自清收到父親帶著傷感的來信,想起父親攀爬月臺為自己買橘子時頹唐而笨拙的背影,以及自己年少的懵懂無知,此時同樣身為父親的朱自清,終于理解了含蓄而內(nèi)斂的父愛。
3.兒子對父親的理解和懺悔
王蓀、張曉云則進一步論述,認為《背影》的主旨并不單是停留在別離之情的敘寫上,而是表示“一個不肖之子追悔莫及的懺悔和深深的理解與敬意”。
段崇軒也認為作者在父親背影中感受到了父親那堅忍不拔的生存精神和踏踏實實的人生態(tài)度,傳達出作者對父親的一種懷念和懺悔?!皟鹤咏K于走近了父親、理解了父親?!?/p>
文藝評論家孫紹振運用美學的觀點指出“《背影》的動人之處,不僅在于父子之情,還在于父子之情的動態(tài)轉(zhuǎn)化”。當“背影第三次出現(xiàn)時,是懺悔中帶著對父親的回護和原諒”。
部分研究者利用原型批評的理論,認為朱自清的成長正符合中國男性的基本成長模式:由青少年時期的反叛長輩到成熟后的皈依傳統(tǒng)。傅書華在《永遠的〈背影〉》一文中指出,《背影》中“我對父親的‘懺悔意識其實是一種民族集體無意識,這種集體無意識建立在農(nóng)業(yè)文化和血緣傳承基礎(chǔ)上,表現(xiàn)為少者對長者的挑戰(zhàn)到信服的回歸”。中年的朱自清成長為一個成熟的父親,由此理解了父親。
對《背影》的主題解讀,眾多學者和中學一線教師也發(fā)表了其他的見解。如“青春語文”的創(chuàng)始人王君老師,從自身經(jīng)歷出發(fā),認為《背影》寫出了“生之苦痛與愛之艱難”。八十年代,也有學者挖掘《背影》的社會批判意義,薄培林在《〈背影〉再解讀》一文中認為《背影》既有表層的顯性主題,也有深層的隱性主題。他認為《背影》的顯性主題,就是表現(xiàn)父愛、父子親情,而透過文字背后,他發(fā)現(xiàn)《背影》在骨肉親情中又深深地烙著時代的印記。文中既有“對父親命運的感慨,也蘊含著對頹廢的社會狀況的喟嘆”,還流露了像朱自清這類現(xiàn)代自由主義知識分子在那個“大時代中”作為“一名小卒”的苦悶彷徨。
2001年,蔣濟永從創(chuàng)作心理的角度重新解讀《背影》,他認為“從朱自清為之深深感動的父親的背影來看,作者內(nèi)心深處需要的是母親般的關(guān)愛,換言之,朱自清以‘背影為題,表現(xiàn)了一個男人背后(背影)的另一面———女性或女性特質(zhì),將父親的意象女性化,這充分體現(xiàn)了作家潛意識里的女性意識和需要”。這一觀點一經(jīng)發(fā)表便得到了眾多學者的反對。針對蔣濟永“女性意識”的解讀,同一年,李知文先生進行反駁,他認為《背影》寫的是深摯的父子之情,與“女性意識”毫不相干,所列舉之諸片斷也就純屬無的放矢了。
綜上所述,對《背影》主題的解讀,眾說紛紜,從深切的舐犢之情,到兒子的感激和懷念之情以及對父親的理解與認同進行雙向的深入分析,研究的角度不再僅僅限于傳統(tǒng)的主旨概括,但不管怎么解讀,深切的父子之情仍是解讀的主流。原因也許正如季羨林先生所言:“要想真正理解這一篇文章的涵義,不能不從中華民族的文化、中華民族的歷史說起……《背影》表現(xiàn)的是三綱之一的父子這一綱的真精神。中國一向主張父慈子孝。”季羨林先生的闡述,也點明了無數(shù)讀者為《背影》中深切的父子情潸然淚下的原因。
二、藝術(shù)特色
1.匠心獨運的選材
鄭桂華指出,“《背影》撇開幾十年父子關(guān)系的繁瑣介紹,只截取車站送別這一核心場面來展開描寫”,表現(xiàn)了父親對兒子無微不至的關(guān)心。
2.以小見大的寫作技巧
鄭桂華指出,《背影》只抓住父親的背影,從側(cè)面反映父親的行為和精神,以巧勝拙地刻畫了主角的形象特征和性格特征。
3.樸實無華的語言
《背影》的語言樸素真實,沒有過多的修飾,眾多文學大師都指出了這一特色。葉圣陶先生評價全文沒有多余的字眼,季羨林評價“從藝術(shù)性來看,這篇文章樸素無華,語言淳樸自然,毫無矯揉造作之處”。尤其為人稱道的是父親爬月臺為“我”買橘子的片段,作者沒有采用浮華的語言,而是運用樸素的、簡約的近乎白描的手法,輕描淡寫地再現(xiàn)了父親攀爬月臺的場景,寥寥數(shù)語就寫出了父親的艱難和深沉的父愛??此坪唵蔚奈淖謪s飽含著作者的情感,讓讀者為之動容。苗星指出這樣的語言正如我們現(xiàn)實中的父愛,沒有華麗動聽的語言,只用實際行動表達對孩子的關(guān)愛。
4.蘊藉豐富的意象
不少研究者指出,“背影”是文章的核心意象,傳達出豐富的意蘊。與正面、直接傳達喜怒哀樂的人的正面形象不同,“背影”則是間接的、含蓄的、平淡的、隱晦的,“是人間父愛特有的表達方式”。解讀文中四次提到背影,其中濃墨重彩地刻畫的是父親為“我”買橘子、爬月臺的背影。這一段的描寫如同電影中的特寫鏡頭,使人物的形象得到強化和放大,又如電影中的慢鏡頭一樣放慢速度,讓父親的動作變得緩慢而細膩,從而使“背影”這一意象產(chǎn)生出強烈的審美撞擊力,給人帶來強烈的感染。呂逸新還指出《背影》中通過“背影”和“眼淚”兩個意象的“雙重聚焦”,凸顯了父親的“背影”和“我”的感動。
5.陌生化手法
汲安慶用形式主義理論解讀《背影》的藝術(shù)特色,認為朱自清在寫父親買橘子的背影時采用了延宕,放慢敘述的節(jié)奏,放大自己的感動。同時文中充斥著大量的背反,如“父親慈與兇、硬與軟的背反,還有兒子孝與逆、冷與熱的背反……”在背反中實現(xiàn)動態(tài)的和諧。此外,全文采用了回旋,四次背影貫穿了奔喪回家、浦口分別和讀信思父等事件,形成了一種藝術(shù)化的情感節(jié)奏。
第二部分 課例設(shè)計綜述(略)
第三部分?搖教學建議
關(guān)于如何確定散文的教學內(nèi)容,語文學界總結(jié)出了兩條非常簡明實用的標準:一是文本體式,二是學生需求。不同體式的課文,其閱讀方式、閱讀方法自均有不同,因此在閱讀教學中,教師應(yīng)根據(jù)體式的差異選擇相應(yīng)的教學內(nèi)容以及相匹配的教學方法。最能體現(xiàn)文本特式的句子和學生閱讀的疑難點交集處就是一篇文章的教學關(guān)鍵點。
1.依循文本體式選擇教學點
《背影》是一篇文學性的散文。文學性散文,是要表現(xiàn)作者眼里的景和物,心中的人和事,是作者要與人分享一己之感、一己之思。因此“閱讀散文,不僅僅是要知道作者所寫的人、事、景、物,而是要通過這些所寫的人、事、景、物,觸摸寫散文的那個人,觸摸作者的心眼、心境、心靈、心懷,觸摸作者的情思,體認作者對社會、對人生的思量和感悟”。
《背影》是一篇回憶性散文,它不同于其他散文的最大的特點,是文中有兩個“我”——過去的“我”和現(xiàn)在的“我”,有兩種類型的情感交織——過去的“我”的感受和現(xiàn)在的“我”回憶往事時產(chǎn)生的感受。我們應(yīng)該透過父親這個特定對象,去體察作者的內(nèi)心世界。
因此《背影》的關(guān)鍵點不是父親的形象,父親的愛子之心,而是作者和讀者分享步入中年的“我”體認到父愛的心理成長歷程。而許多老師沒有注意到《背影》的體式,在解讀文本時出現(xiàn)了一定的偏差。在教學中首先要引導(dǎo)學生,讀出作者對父親的復(fù)雜情感。由品讀開頭的句子切入:“我與父親不相見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記的是他的背影”和結(jié)尾的句子“我讀到此處,在晶瑩的淚光中,又看見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馬褂的背影。唉!我不知何時再能與他相見”,品讀出“不相見”“不能忘記”中蘊含作者五味雜陳的心理,飽含對父親的思念和愧疚。
王榮生教授認為“作者的人生經(jīng)驗,經(jīng)過精準的言語來表達,也存活于這些言語中。唯有通過對言語的體味,我們才能把握作者的獨特經(jīng)驗,才能感受、體認、分享散文所傳達的豐富而細膩的人生經(jīng)驗”。在引導(dǎo)學生讀出朱自清對父親的復(fù)雜情感后,則要進一步引導(dǎo)學生解讀作者是如何一波三折地表達對父親的復(fù)雜情感,感受作者的個性化表達。首先第5自然段“我那時真是聰明過分,總覺他說話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唉,我現(xiàn)在想想,那時真是太聰明了”中,用反語表達作者的自責。其次,第6自然段作者用慢鏡頭的方式,放大了父親攀爬月臺買橘子的背影,“蹣跚地走”“慢慢探身下去”“用兩手攀著上面,兩腳再向上縮;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傾,顯出努力的樣子”,極力寫出肥胖的穿著不便的上了年紀的父親為“我”買橘的艱辛,使讀者跟隨著作者心中的感動到達了一個頂點。最后,第7自然段“家庭瑣屑便往往觸他之怒。他待我漸漸不同往日。但最近兩年的不見,他終于忘卻我的不好,只是惦記著我,惦記著我的兒子”寫出父子關(guān)系既有矛盾,更有和解。
2.分析學情確定教學點
學生通過自主閱讀,從父親對“我”事無巨細的照顧,攀爬月臺買橘子中能夠看出父親對“我”深切的愛,得出的結(jié)論是這是一篇寫父愛的文章,而忽視了《背影》作為一篇回憶性散文的特點,忽視了閱讀散文應(yīng)該重視散文的開頭以及結(jié)尾的議論抒情句。因此在教《背影》中,讓學生通過品讀開頭第一句的“我與父親不相見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記的是他的背影”和結(jié)尾的“我讀到此處,在晶瑩的淚光中,又看見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馬褂的背影。唉!我不知何時再能與他相見”分析作者復(fù)雜的心境,通過補充朱自清和父親關(guān)系的資料,為學生搭建橋梁,走進作者,進而理解“我”體認父愛的心理路程:帶著愧疚、自嘲的回憶——望父買橘的感動、不舍——看到來信的理解、體諒。學生對文章的理解可能到此為止,而對作者為什么要這樣一波三折地表達對父親的情感,卻沒有更深入地思考,需要教師聯(lián)系學過的《阿長與〈山海經(jīng)〉》,引導(dǎo)學生作更深層次的思考。
3.依據(jù)教學點確定教學內(nèi)容
既然《背影》是一篇回憶性散文,體現(xiàn)體式特征的句子恰好也是學生的疑難處,因此《背影》的教學內(nèi)容應(yīng)該是引導(dǎo)學生通過品味作者對父親一波三折的情感表達,落腳點在于作者體認父愛的心理過程。
第四部分 參考教例
【教學目標】
1.整體感知課文,把握“我”對父親的復(fù)雜情感。
2.揣摩文章關(guān)鍵語句的含義,讀出作者一波三折的情感表達。(重點)
3.細讀文本,深入領(lǐng)會詞句的意味,理解《背影》的個性化表達。(難點)
【教學方法】
小組討論法、表演法、對比法
【教學流程】
一、導(dǎo)入
學生分享父親為自己做過的難忘的事情。
小結(jié):很多同學談起父親,臉上洋溢著幸福,對父親都是帶著一股感激之情,特別理解父親,感謝父親。今天我們要學習的這篇文章《背影》,作者對父親的情感是否與我們相同?讓我們走進朱自清的《背影》,一探究竟。
二、讀情感:讀出作者對父親的復(fù)雜情感
《背影》是一篇回憶性的散文,是已經(jīng)步入中年的作者回憶青年生活的一段記憶,現(xiàn)在的“我”帶著怎樣的情感回憶父親的背影?默讀文章,從文中找出相關(guān)語句。
閱讀方法提示:散文的開頭結(jié)尾常常用抒情、議論的方式表達作者的情感和態(tài)度。
開頭:“我與父親不相見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記的是他的背影?!?/p>
結(jié)尾:“我讀到此處,在晶瑩的淚光中,又看見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馬褂的背影。唉!我不知何時再能與他相見!”
明確:“不相見”是指主觀上的不見,而“不能忘記”含有不該忘記的意思,從開頭和結(jié)尾可以看出作者心理五味雜陳,飽含對父親的思念和愧疚。
三、品語言:讀出作者一波三折的情感表達
1.小組討論:作者對父親的思念和愧疚之情是一下子就表現(xiàn)出來的嗎?
2.朗讀第5自然段,讀出“我”的自責。
明確:“我那時真是聰明過分,總覺他說話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唉,我現(xiàn)在想想,那時真是太聰明了”用反語表達自責。
3.品讀第6自然段,讀出“我”的感激。
請學生上臺再現(xiàn)父親爬月臺的情景,聯(lián)系詞語談感受。
明確:作者放慢敘述節(jié)奏,用慢鏡頭的方式放大了父親攀爬月臺買橘子的背影,“蹣跚地走”“慢慢探身下去”“用兩手攀著上面,兩腳再向上縮;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傾,顯出努力的樣子”,都可以看出肥胖的穿著不便的上了年紀的父親為“我”買橘的艱辛,心中的感動到達了一個頂點。所以有行動上的體諒“到這邊時,我趕緊去攙他”。
4.朗讀第7自然段,讀出朱自清和父親矛盾中的和諧。
明確:“家庭瑣屑便往往觸他之怒。他待我漸漸不同往日。但最近兩年的不見,他終于忘卻我的不好,只是惦記著我,惦記著我的兒子?!备缸雨P(guān)系既有矛盾,更有和解。
5.小結(jié):“我”對父親的感情經(jīng)歷了帶著愧疚、自嘲的回憶——望父買橘的感動、不舍——看到來信的理解、體諒,一波三折。
四、究原因:探究一波三折情感表達的原因
1.思考:作者為什么要這樣一波三折地表現(xiàn)對父親的情感?
①客觀原因:朱自清與父親的糾葛
1915年,朱自清父親包辦朱自清婚姻,朱自清有怨言。父子生隙。
1916年,朱自清上北大后自作主張改“朱自華”為“朱自清”,父親很生氣。
1917年:父親失業(yè),祖母去世,家庭經(jīng)濟陷入困頓。朱自清二弟幾乎失學?!侗秤啊返墓适戮桶l(fā)生在這一年。
1921年,朱自清北大畢業(yè)參加工作,父親為了緩解家庭經(jīng)濟緊張私自扣留了朱自清的工資。父子發(fā)生劇烈矛盾。朱自清離家出走。
1922年,朱自清帶兒子回家,父親不準他進門,只能悵然離開。
1923年,朱自清再次回家,父親不搭理他。父子開始長達多年的冷戰(zhàn)。
1925年,朱自清父親寫信給兒子:大約大去之期不遠矣。朱自清在淚水中完成了《背影》。
——王君《生之苦痛與愛之艱難——〈背影〉再讀》
②主觀原因:真實、深眷、藝術(shù)地表現(xiàn)父愛,表現(xiàn)自我對愛的發(fā)現(xiàn)。
2.藝術(shù)上的追求:背反的藝術(shù)。
提問:這種一波三折,充滿背反的情感表現(xiàn)藝術(shù),你在其他文本的閱讀中遇過嗎?
明確:《阿長與〈山海經(jīng)〉》大量篇幅寫童年魯迅對阿長的厭惡,直至最后道出對阿長的懷念,讓讀者陡然明白全文飽含著對阿長的尊重和深情懷念。
《背影》的背反藝術(shù)也比比皆是。全文既用了大量篇幅寫父親對“我”無微不至的照顧,但在第7段也寫到“他待我漸漸不同往日”,道出了父親的慈與兇,父親“少年出外謀生,獨立支持,做了許多大事。哪知老境卻如此頹!”寫出了父親事業(yè)上的成功和失敗,“我”既理解父親,又反叛父親……文中諸多的背反藝術(shù),讓人物形象更加真實,情感更加真摯。
——汲安慶《非常態(tài),非常美——從朱自清〈背影〉的陌生化手法談起》
五、作業(yè)(略)
[作者通聯(lián):廣東深圳市寶安區(qū)燕山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