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陽,武兵,張玉花
患者,女,59歲,因突發(fā)意識不清、四肢屈曲僵硬于2019年6月5日再次住院?;颊?年前因左耳帶狀皰疹病毒感染,左耳流膿,左眼閉合不全,口角向右歪斜,左口角流涎,當?shù)蒯t(yī)院治療后好轉(具體用藥不詳),遺留左側面肌癱瘓。4年前無明顯誘因出現(xiàn)舌僵言語不清,飲水嗆咳,雙下肢力量稍弱。3年前雙下肢無力癥狀加重,行走困難,拖拽感,未診治。2017年3月上述癥狀再次加重,行走不穩(wěn)首次住院。既往體弱易感冒,30歲時曾患肺結核,否認高血壓、糖尿病、心臟病病史,無家族遺傳病病史。查體:神志清楚,構音障礙(鼻音重),雙眼球內(nèi)收受限,雙眼向左、向右視可見水平眼震,左側額紋淺,左眼閉合力弱,左側鼻唇溝淺,左側軟腭抬舉較右側低,雙側咽反射遲鈍,雙上肢肌力5級,雙下肢肌力4-級,四肢肌張力適中,腱反射活躍,共濟運動欠穩(wěn)準,四肢病理征陽性。自身免疫性疾病抗核抗體譜:抗線粒體抗體M2型弱陽性(±),抗增殖細胞核抗原抗體陽性(++),抗SS-A抗體陽性(+)。腦脊液無色透明,WBC 16×106/L,IgG 3.97 mg/dl(正常參考值0.48~5.86 mg/dl),外送血清及腦脊液AQP4抗體、寡克隆帶、抗MOG抗體、抗MBP抗體均陰性。頸椎MR增強示:頸3~4、4~5間盤突出,腦干、頸髓內(nèi)異常信號(圖1A、B)。頭顱MR增強示:腦干、胼胝體壓部、雙側腦室周圍及頂葉多發(fā)腦梗死(圖1C、D、E)。給予甲潑尼龍沖擊治療:1 000 mg 3 d、500 mg 3 d、240 mg 3 d、120 mg 3 d,后改為甲潑尼龍片60 mg口服,同時補鉀、補鈣、護胃等對癥治療,下肢肌力好轉,偶有飲水嗆咳,出院后藥物減量長期維持,2018年12月自行停藥。2019年6月5日患者突然出現(xiàn)意識不清,伴嘔吐,呼之不應,小便失禁,四肢屈曲僵硬,無肢體抽搐,無雙眼上翻,無口吐白沫,后患者轉醒,醒后不能回憶當時情況,自覺講話舌僵,雙下肢乏力。查體:左上肢肌力5級,右上肢肌力5-級,雙下肢肌力4級。血清抗MOG抗體陽性(1∶10)(CBA法),腦脊液抗MOG抗體陰性。腦電圖示各導聯(lián)見稍多量低波幅快波及慢波活動,睜閉眼試驗α波無反應。頭顱MR示:雙側腦室周圍及半卵圓中心、頂葉多發(fā)缺血灶、腔隙灶(圖1F、G、H),MRA未見明顯異常。確診髓鞘少突膠質細胞糖蛋白(MOG)抗體相關性腦脊髓炎,給予免疫球蛋白靜脈滴注5 d,四肢肌力恢復可,堅持口服甲潑尼龍片8 mg治療,病情穩(wěn)定。
討 論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髓鞘由少突膠質細胞逐層包繞軸索構成,髓鞘少突膠質細胞糖蛋白(myelin oligodendrocyte glycoprotein,MOG)位于髓鞘最外層少突膠質細胞膜上,由245個氨基酸組成[1],僅存在于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CNS)。MOG-IgG相關性腦脊髓炎簡稱為MOG腦脊髓炎(MOG-EM),被認為是不同于多發(fā)性硬化(multiple sclerosis,MS)和AQP4-IgG陽性的視神經(jīng)脊髓炎譜系疾病(NMOSD)的一種新疾病。MOG抗體的致病機制尚不清楚,有研究表明,MOG特異性抗體與少突膠質細胞表面抗原結合后釋放髓鞘基質蛋白(MBP),使髓鞘破壞,細胞損傷程度取決于抗體水平,純化后的MOG抗體不僅能夠通過典型的免疫球蛋白介導組織破壞,而且誘導T淋巴細胞聚集引起免疫反應增強,使脫髓鞘加重[2]。
在成人發(fā)病的MOG抗體相關疾病中以視神經(jīng)炎(optic neuritis,ON)為主,多為雙側受累,典型的影像學特征為視神經(jīng)在增強掃描中被強化,80%患者視交叉前部受到損害[3],可超過視神經(jīng)全長的50%。而本例患者始終未累及視神經(jīng)。MOG-EM影像學特征為不連續(xù)的長脊髓中央病灶,累及腰骶部及圓錐多見,四腦室周圍、小腦中角、胼胝體、丘腦和腦橋病變在MOG-EM中更為常見,16%的MOG-EM患者出現(xiàn)皮質病變,6%的患者出現(xiàn)軟腦膜強化,頸髓報道少見。本例患者頭顱、頸椎MR出現(xiàn)了四腦室周圍、胼胝體壓部、側腦室旁、皮質下多發(fā)病灶,腦干及頸髓不連續(xù)的長節(jié)段病灶。腦脊液寡克隆帶陰性的MS患者、AQP4抗體陰性的NMOSD患者應行MOG抗體檢測。
有研究表明,外周血清MOG抗體樣本的特異性高于腦脊液樣本,腦脊液中白細胞可不同程度升高,蛋白偶有升高,糖和氯化物正常。該患者2次腰穿,腦脊液蛋白質、糖、氯化物、AQP4抗體、寡克隆帶、抗MOG抗體均未見異常,1次腦脊液白細胞數(shù)稍高,第2次血清抗MOG抗體陽性。
2018年國際提出MOG-EM的診斷和抗體檢測的專家共識,診斷標準為:(1)單相或復發(fā)性急性視神經(jīng)炎、脊髓炎、腦干腦炎、腦炎或其任何組合;(2)影像學表現(xiàn)或僅在有視神經(jīng)炎病史的患者中,電生理視覺誘發(fā)電位改變與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脫髓鞘相一致;(3)至少有以下一種情況,明確的MR表現(xiàn)、眼底檢查、腦脊液變化、臨床表現(xiàn)及治療反應[4]。MOG-EM急性期的治療方法與其他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炎性脫髓鞘疾病類似,靜脈滴注甲潑尼龍、免疫球蛋白或血漿置換,病灶消失較快,70%~90%的患者恢復良好,長期使用糖皮質激素可以降低疾病復發(fā)風險,激素突然停用會導致疾病加重和復發(fā)風險升高[4],因此,一些研究傾向于6個月以上的激素治療,并聯(lián)合其他免疫調(diào)節(jié)或免疫抑制藥物。本例患者第一次應用了糖皮質激素,第二次應用了免疫球蛋白,均得到了顯著的療效。關于疾病的預后,MOG抗體滴度下降與單相病程相關,滴度持續(xù)存在或增高與復發(fā)相關[5]。MOG-EM的ON易復發(fā),在急性期伴有嚴重的視力喪失,但大多數(shù)患者視力恢復良好,嚴重者亦可功能喪失,需要早期進行免疫治療。與AQP4抗體陽性的NMOSD相比,MOG-EM中癲癇和腦炎的表現(xiàn)更為常見[6],MOG-EM預后較好,較少出現(xiàn)運動障礙,康復后EDSS評分好。本例患者癲癇發(fā)作1次,未再發(fā)作,完全恢復。結合本例患者提高了對MOG抗體陽性疾病的認識,但確切的病理機制及其預后方面仍需進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