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棄
眾所周知,電扇與空調(diào)是最好的消暑電器。但電扇與空調(diào)是現(xiàn)代文明的產(chǎn)物,電扇發(fā)明不到二百年,空調(diào)的發(fā)明也才一百多年。
那么,在沒有電扇與空調(diào)的漫長古代,人們是怎么度過炎勢的夏天的呢?
在沒有電扇和空調(diào)的時代,對于富人來說,有一個最好的辦法,那就是到不熱的地方去避暑。
最鮮明的一個例子就是咸豐皇帝,每年夏天都要到承德避暑山莊避暑。其實別的富人們,雖然不像皇帝那樣有那么大的實力,但也可以通過遷移,暫時度過炎熱。現(xiàn)在的富人們,不是冬到三亞、夏到東北避暑嗎?古人也懂得這個道理。
第二種方法是自建“涼亭”,在“涼亭”里休息。方法是利用水車將水引到屋頂上去,然后水流再順著屋檐飛泄而下,形成人造瀑布,在人造瀑布里面生活,涼風陣陣,避暑消熱最好了。當然,這得有巨大的經(jīng)濟實力才可能辦到。唐朝時就有“自雨亭”,是御史大夫王鉷所建,“當夏處之,凜若高秋”,防暑效果很好。
第三種辦法是雇人扇扇子。古時雖沒有電風扇,但有人工的扇子,不管是皇帝還是貴族地主,都有丫環(huán)傭人在旁邊打著扇子。這種方法是純?nèi)斯ぷ鳂I(yè),富人是舒服了,但勞動的人累得夠嗆。
第四種辦法是冰塊降溫,食用“寒食”。古代其實也是有冰箱的,只不過這種冰箱不是用電的,而是提前在冬天將冰塊儲存在冰窖里,夏天再取出食用。唐朝的楊貴妃還用大量的冰塊環(huán)繞大廳,這種避暑效果很好,但費用很高,只有官家可以享用。
負責管理冰塊的官員叫做“凌人”,古代的冰箱叫做冰鑒。所以,古代也是可以食用冰鎮(zhèn)水果與冰鎮(zhèn)果酒的,世界上最早的“冰淇淋”是中國人發(fā)明的。清朝有十八座冰窖,專借皇家使用。
第五種辦法是使用消暑用具。比如古代的富人們夏天睡覺,用瓷枕或石枕。宋代詩人張耒曾經(jīng)做詩《謝黃師是惠碧瓷枕》,詩中說:“鞏人作枕堅且青,故人贈我消炎蒸。持之入室涼風生,腦寒發(fā)冷泥丸驚。”可見其防暑效果不錯。
第六種方法是穿用材質(zhì)透氣、輕盈的衣服,可以起到消減暑熱的效果。當然這也是富人才能辦到的,窮人衣服沒有幾件,就無法挑剔了。
第七種方法是挖深井采集涼氣。三國時期曹操就造了“冰井臺”,通過挖深井采集冷氣。據(jù)說這個冰井臺就像一個大冷庫,夏天之時可以有涼氣從井里冒出,而冬天有暖熱的氣奔出,就像空調(diào)一樣,可以調(diào)節(jié)室內(nèi)溫度。
不管是古代還是現(xiàn)代,富人們小日子是過得舒舒服服的,雖然說金錢不是萬能的,但大多數(shù)的事情,還是金錢能夠擺平的。窮人則不同,面對炎火夏熱,基本靠忍字工夫,盼著炎炎的夏天快點過去,等到秋天就涼快了。
當然,窮人也有窮人的避暑方法。
第一種,河里洗澡。這是最好的避暑方法了,用水降溫,物美價廉,又沒人收水費。所以有水條件的地方,基本上避暑就靠水了。
第二種,樹蔭扇扇。扇子是物美價廉的消暑用品,窮人也買得起。實在買不起,弄片樹葉子也可當扇子用。炎熱的夏季,盡量在樹蔭下,不直接讓太陽暴曬,熬過夏天就好了。
第三種,心理療法。俗話說“心靜自然涼”,靜下心來,還真的就沒有那么熱了。白居易有一首《消暑》詩這樣寫道:“何以消煩暑,端坐一院中。眼前無長物,窗下有清風。散熱由心靜,涼生為室空。此時身自保,難更與人同。”
第四種是選擇低溫處避暑。窮人雖然不能像富人那樣建個避暑處所,建個涼亭使用,但也可以因陋就簡,自行選擇低溫的地方。
有大樹的地方在樹下搭個簡單的涼棚,有山的地方就鉆到山腳下的洞穴里去,黃土高原也可以挖個地窖窯洞,這里都是陰涼、低溫所在,可以避暑。
當然,如果遇到無法避暑的情況,窮人可就受了罪了,弄不好有中暑的危險,嚴重的可危及生命。古代和現(xiàn)代一個理,外面作業(yè)的工匠,田里勞作的農(nóng)民,因罪受懲的罪犯,都無法避暑。
著名大詞人蘇東坡,就是因為被流放,回京的路上中暑熱死了。另一位大詞人李清照的丈夫趙明誠,在上任途中也中暑生病而亡。還有收復臺灣的鄭成功,最后也因中暑而病逝。
可別瞧不起暑熱,稍有不慎,人體是經(jīng)不住高溫折磨的。
富人有富人的辦法,窮人有窮人的辦法,但不管是富人還是窮人,都免不了在夏天中暑。大文豪蘇東坡、金石專家趙時誠、大將軍鄭成功,這三位都不能算是窮人,但最后都中暑而逝。
古人中暑怎么辦?答案就兩個:一個搶救及時、得當,可?;蠲?;一是搶救不及時、不得當,命喪黃泉。
上面說的蘇東坡、趙明誠、鄭成功就是個反面例子。蘇東坡被流放海南,本來就年老多病,遇到夏天朝廷大赦,本來是件高興的事,但他歸心似箭,不幸中暑,家里人根本無法搶救,就倉促離世了。
趙明誠急著去見皇帝,時間正值酷暑季節(jié),不幸中暑,也是來不及搶救,沒有遇上良醫(yī),從而去世。鄭成功中暑,倒是有中醫(yī)在場搶救,但這個中醫(yī)是個庸醫(yī),確診是中暑,但沒有下好藥,沒有搶救得過來,“投以涼劑,是晚而殂”。
清代的大詩人、大作家袁枚也曾經(jīng)中暑。中暑后,家里請來了呂醫(yī)生。這個呂醫(yī)生是個庸醫(yī),給袁枚開藥服用后,不但沒有好轉(zhuǎn),反而病情更加嚴重,奄奄一息的樣子。袁枚命不該絕,此時正好有一個名醫(yī)好朋友趙黎村來訪,一看就知道袁枚中暑后用藥不對,改用自己開的藥方,結(jié)果救了袁枚一命。
袁枚賦詩贈曰:“活我自知緣有舊,君離轉(zhuǎn)恐病難消”??梢娭惺钤诠糯强梢灾魏玫?,只不過看誰治,怎么治。
科學的進步,使暑熱不再是個難題,現(xiàn)代的普通人,也可使用電扇、空調(diào),在夏天吃上冰涼的西瓜,喝上冰鎮(zhèn)啤酒,這是連古代的帝王也享受不到的生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