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東政法大學 上海 200062)
《伯爾尼公約》中保護作品完整權的規(guī)定條文是第6條之2第1款“不受作者對財產(chǎn)權的影響,甚至在著作財產(chǎn)權轉讓之后,作者仍保持有要求其作品作者身份的權利,并有權反對對其作品的任何有損其聲譽的歪曲、割裂、更改;或其他損害行為”。①《伯爾尼公約》里規(guī)定了侵犯保護作品完整權的行為是包括但不限于對作品的“歪曲、割裂、更改”的任何損害行為,只要這些行為的結果有損作者聲譽即落入作者的權利之網(wǎng)。
我國關于保護作品完整權的規(guī)定體現(xiàn)在《著作權法》(2010)第10條第4款“保護作品完整權,即保護作品不受歪曲、篡改的權利”第34條“圖書出版者經(jīng)作者許可,可以對作品修改、刪節(jié)。報社、期刊社可以對作品作文字性修改、刪節(jié)。對內(nèi)容的修改,應當經(jīng)作者許可”《著作權法實施條例》(2013)第10條“著作權人許可他人將其作品攝制成電影作品和以類似攝制電影的方法創(chuàng)作的作品的,視為已同意對其作品進行必要的改動,但是這種改動不得歪曲篡改原作品”?!吨鳈喾ㄐ抻啿莅?送審稿)》里對保護作品完整權的規(guī)定體現(xiàn)在第13條第2款第3項“保護作品完整權,即允許他人修改作品以及禁止歪曲、篡改作品的權利”。
通說認為我國《著作權法》所規(guī)定的保護作品完整權來源于《伯爾尼公約》第6條第2款的規(guī)定,但我國著作權法中又沒有明確侵犯保護作品完整權必須要以損害作者聲譽作為前提,而且亦沒有關于“歪曲、篡改作品”的法律解釋,這就導致了司法實踐中存在不同的審判標準。其主要有以下幾種:
部分法院認為在侵犯保護作品完整權的認定中,只要被告未經(jīng)作者許可對作品進行了改變即是對作者保護作品完整權的侵犯。例如在安徽口子酒業(yè)股份有限公司與戴某某侵害作品署名權、保護作品完整權、復制權、發(fā)行權糾紛案中,原審法院認為:口子酒公司未經(jīng)戴某某許可,在被控侵權產(chǎn)品外包裝盒兩面醒目處均使用了涉案作品,不僅未標明作者身份,還對其大量裁切使用,侵犯了戴某某對作品享有的署名權、保護作品完整權、復制權、發(fā)行權。②還有在青州意高發(fā)包裝機械有限公司訴濰坊東航精密機械有限公司侵犯復制權、保護作品完整權糾紛案中,法院認為:被告將原告的柔性版印刷機產(chǎn)品照片稍作刪改(刪去了機器上方的兩個附件)后使用,不僅侵犯了原告的復制權,而且還侵犯了原告的保護作品完整權。③這些案例的裁判中,法院都是以“違背作者不希望對作品進行改變的意思”作為侵權認定依據(jù)。
對于保護作品完整權的審判,我國大部分法院采用的還是“違背作者在作品中表達的原意”標準,即認定了“歪曲、篡改”違背了作者的原意就會得出侵權的結論。比如,在羊城晚報社與胡躍華著作權侵權糾紛案二審中,法院認為,“判明是否侵犯保護作品完整權,則應當從作品的創(chuàng)作背景、作品的內(nèi)容等方面進行審查,即應當查明被控侵權作品在整體和細節(jié)上究竟是否為作者的陳述,其作品是否受到歪曲或篡改。但作者的聲譽是否受損并不是保護作品完整權侵權成立的條件,作者的聲譽是否受損僅是判斷侵權情節(jié)輕重的因素”。在此基礎上法院判示,“羊城晚報社-新聞周刊社刊登《女文》時,雖然沒有對胡躍華人格或感情進行曲解和丑化,客觀上表現(xiàn)為對作品內(nèi)容的改動,但對該作品創(chuàng)作背景、內(nèi)容及在整體和細節(jié)上違背了胡躍華真實思想表達,從而在整體上破壞了其作品的表現(xiàn)形式,是對《女文》作品完整性的破壞”。④同樣,在朱桂庭與青島市楹聯(lián)學會著作權糾紛案二審中,法院認為,“只要青島市楹聯(lián)學會發(fā)現(xiàn)應征對聯(lián)所寫之字存在模糊不清、難以辨認現(xiàn)象時,即應認真核對且確保無誤,而不應簡單推測,否則若擅自改動作者作品,違背作者原意,即構成對著作權人保護作品完整權的侵犯,應負相應的法律責任”。⑤
有一部分法院從客觀上是否造成作者聲譽受損的角度對“歪曲、篡改”進行了解釋,進而判斷是否侵害了保護作品完整權。這和《伯爾尼公約》里的規(guī)定如出一轍,即不管怎樣的改動要想達到“歪曲、篡改”的程度必須要以損害作者的聲譽為前提。比如,在尹芳林訴華文出版社二審案中,法院認為,保護作品完整權的主旨不在于此,而是在于保護作者的聲譽不受損害,而并不在于限制對于作品進行任何形式的修改。通常只有在對作品的修改實質性地改變了作者在作品中原本要表達的思想感情,從而導致作者聲譽受到損害時,才可被認為構成對于保護作品完整權的侵犯。⑥又如,在鄭大志等訴寧波博洋公司侵害著作權案中,一審上海市浦東新區(qū)人民法院認為,博洋公司修改行為情節(jié)輕微,尚未對鄭大志造成嚴重不利后果,未侵害保護作品完整權。⑦這里“尚未對鄭大志造成嚴重不利后果”即是未對原告造成聲譽受損的判斷。同時針對這一案例,上海市高級人民法院撰文認為“從救濟手段看,賠禮道歉等應是在侵權行為已造成對被侵權人社會評價的降低、被侵權人自我感覺屈辱的情形下適用,凡未引起作者社會評價降低的改動作品的行為,不宜認定為侵害保護作品完整權”進一步確定了該種審判標準。⑧
作者把著作財產(chǎn)權轉讓以后,其作品的命運也不該是被任意擺布的,作者在作品中傾注了大量的心血,飽含著強烈的感情,充盈著獨到的思想觀點。如果這種思想、觀點、情感被改變的面目全非,勢必會極大地傷害作者的感情,損害作者的利益,從而也就抑制了作者群的創(chuàng)作積極性,不利于文化事業(yè)的繁榮。保護作品完整權存在的意義就是對作者在作品中表達的思想、觀點、情感保駕護航,而歪曲、篡改的對象也正是此。
弄清了歪曲、篡改的對象后,我們也就自然明白以是否“違背作者不希望對作品進行改變的意思”作為審判標準的不合理性。首先作者大都不希望自己的作品被改變,如果以此為審判標準,將會抑制作品的傳播和利用。其次,如果對作品進行的改變只是細微之處,或者即便是比較大的改動,只要這些改變沒有改變作者在作品中表達的思想、觀點、情感那就是被允許的,不然就不符合保護作品完整權的存在意義,也會和改編權等產(chǎn)生抵觸。最后這種審判標準也沒有區(qū)分修改權和保護作品完整權,會使我國目前的司法現(xiàn)狀更加混亂。
同樣弄清了“歪曲、篡改”的對象后,那種以是否“有損作者聲譽”作為審判標準的合理性也將受到質疑。保護作品完整權存在的意義是對作者在作品中表達的思想、觀點、情感的保護,以實現(xiàn)思想文化的正確傳播和傳承,促進文化事業(yè)的繁榮。作者的聲譽是名譽權所要保護的利益,而不是著作權所要關注的方面。通過保護作品完整權來對作者的聲譽進行保護,不僅沒有必要,而且難以達到預期的效果。還有,如前文論述,《伯爾尼公約》里雖然規(guī)定了以“有損作者聲譽”作為侵權的前提,但這只是公約要求條約國對著作權的最低保護,其他國家完全可以把對這項權利的保護提高。
通過以上分析,大多法院以“違背作者在作品中表達的原意” 作為侵權認定標準還是比較可取的,這一審判標準也是與保護作品完整權存在意義最相貼近的。但該審判標準卻容易導致作者權利濫用。
作者的在作品中表達的思想、觀點、情感如果由作者隨意的主張,那么任何對作品的細微改動或者沒有實質性損害的使用都有可能侵犯作者的保護作品完整權,也會導致出版社、雜志社對作品進行必要的文字加工,實用藝術品的生產(chǎn)者因為生產(chǎn)的需要而對作品進行的必要改動,編輯社因為排版宣傳的需要而對美術作品的適當裁剪也會被認定侵權,其必不利于作品的傳播和利用。所以有的國家立法中就以有損作者聲譽標準來限制作者的權力,但如上文所述,有損作者聲譽標準已遭到我們的質疑。由此看來,在以“違背作者原意標準”來審判保護作品完整權的最大問題就是如何對作者權力進行限制,防止作者權力濫用現(xiàn)象的發(fā)生。
1.必須利用作品
因為“歪曲、篡改”的手段行為既包括改動作品內(nèi)容,也包括其他形式的損害行為,所以筆者認為,用“利用”一詞更能表達“歪曲、篡改”的形式。在判斷是否侵犯保護作品完整權的時候,應首先審查被告是否利用了原告的作品,即侵權者首先是否是“利用者”。
司法實踐中對利用的認定主要采取“實質性相似”的原理,該原理也經(jīng)常被運用到判斷是否侵犯復制權等財產(chǎn)權利的審判中。如果利用者的作品和作者的作品在表達上具有同一性或者實質性相似,那么就認定存在“利用”。比如在北京全景視拓圖片有限公司訴海峽導報社保護作品完整權糾紛案中,福建省廈門市思明區(qū)人民法院認為:“天安門”是公眾普遍可以接觸到的攝影對象,原告主張其對被告使用的“天安門”圖片享有著作權,必須證明被告插畫中的“天安門”圖片與其《中國圖片庫》中的“天安門”圖片一致。《中國圖片庫》中“天安門”圖片的顯著特征包括旗幟、標語、頭像、城樓下綠草鮮花等,但被告報紙上使用的“天安門”圖像較小且較為模糊,識別性比較差,上述特征均無法看清,無法比對是否與原告《中國圖片庫》中的“天安門”圖片一致。因此,原告主張被告使用其享有著作權的“華表”圖片并據(jù)此提出賠償請求,證據(jù)不足,依法不能成立。⑨該案中無法判斷被告的作品和作者的作品是否同一或者實質性相似,也就無法判斷被告是否利用了作者的作品,自然無法認定被告侵犯了原告的保護作品完整權。所以判斷被告是否侵權的第一步應是判斷其有無“利用”作者作品。
2.必須由作者自己主張權利受損
作者的作品被利用者利用后,如果作者認為利用的結果侵犯了他在原作品中表達的思想、觀點、情感,他可以主張侵權,也可以不主張侵權,這是私法自治的理念,也是作者的權利。10當作者不主張侵權的時候,也就不存在保護作品完整權是否侵權的問題。如果作者主張侵權,那么他必須要在主張的同時提供作者在作品中表達的思想、觀點、情感的描述和證據(jù)。如果作者都不能提供這樣的描述和證據(jù),即起訴認為被告侵犯了其保護作品完整權是沒有道理的,也不應該得到勝訴的支持,這是對作者權利的第一個限制。在李守白訴王林山侵害作品署名權、保護作品完整權、作品復制權、作品展覽權糾紛案中,原告李守白在訴稱中既沒有主張自己美術作品的原意是什么,也沒有表明自己在美術作品中有什么樣的感情,即主張被告任意裁剪、拼接的行為侵犯了其保護作品完整權是不恰當?shù)?。作者都沒有主張在作品中表達的原意是什么,法官又怎么能判斷利用者對作品的利用就是侵犯了作者的原意呢,如果沒有侵犯原意,又怎么能認定侵權呢?
3.必須要經(jīng)過法院審查
對作者權利的第二個限制就是法院的審查。雖然作者提供了自己在作品中表達的思想、觀點、情感的描述和證據(jù),但是這些描述和證據(jù)還要進過法院審查,以來確定作者的主張有無道理。事實上這種法院的審查應該不能是嚴格的,只是對作者隨意主張的一種限制,即法官把自己放在一個理性的公眾人位置審查能否接受作者的原意。不能接受的往往是那些很難在作者作品中看出的原意或者明顯與看出的原意不符的主張。法官在這一層次的審查標準中,應著重考慮體現(xiàn)作品創(chuàng)意的關鍵部分,作品的知名度,作品的創(chuàng)作背景,作品在公眾心目中的含義等(也應該適當忽略作者的品味要求,除非作者有充足的證據(jù)來證明),以來確定能否接受作者原意的主張。比如主張斷臂維納斯表現(xiàn)的是對人性美的贊譽就難以站得住腳,因為斷臂維納斯雕像深入人心的是表現(xiàn)一種殘缺的美;再比如一個人創(chuàng)作了一副俊朗清秀的少年圖許可別人使用后,使用人把圖片中少年的左劉海換成了右劉海,作者主張侵權,主張的原意是“只有左劉海才能表現(xiàn)少年的俊俏”,對法院來講也是很難接受的。
當法院經(jīng)過前面審查能夠接受作者的原意主張后,就該比較利用者使作品呈現(xiàn)的形式狀態(tài)所表達的思想、觀點、情感和作者的原意之間的異同了。至于利用者使作品呈現(xiàn)的形式狀態(tài)所表達的思想、觀點、情感是什么,則只能由公眾去解讀,這是對作者權利的第三個限制,而這個限制也是作者利益與公眾利益的一種平衡。法院比較利用者使作品呈現(xiàn)的形式狀態(tài)所表達的思想、觀點、情感和作者的原意之間的異同,若相同則不侵權,否則即是侵犯保護作品完整權。
【注釋】
①姚金海:《保護作品完整權的法哲學思考——結合幾則中外案例分析》,《湖南民族職業(yè)學院學報》2007年3月。
②上海市第二中級人民法院:(2012)滬二中民五(知)終字第18號,民事判決書。
③山東省濰坊市中級人民法院:(2005)濰民三初字第6號,民事判決書。
④安徽省高級人民法院民事判決書(2003)皖民三終字第3號。
⑤山東省青島市中級人民法院(2003)青民三終字第2號。采此標準的還有王文海訴隋建國著作權侵權糾紛案一審判決,參見北京市朝陽區(qū)人民法院民事判決書(2006)朝民初字第28850號。
⑥梁利波:《作品完整權的保護限度》,《法治視點》2015年05月,總第479期。
⑦上海市浦東新區(qū)人民法院:(2012)浦民三(知)初字第791號,民事判決書。
⑧參見上海市高級人民法院徐卓斌:《侵害署名權、保護作品完整權和修改權之認定》,《人民法院報》2014年4月3日,第006版。
⑨福建省廈門市思明區(qū)人民法院:(2013)思民初字第8564號,民事判決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