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軍成
【摘要】寫作是一項能體現(xiàn)學生綜合素養(yǎng)能力的技能,它需要通過多個環(huán)節(jié)的長期訓練形成一股向同一方向使勁的合力才能真正培養(yǎng)和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和潛能并有效提高學生的寫作素養(yǎng)。為了在習作教學過程中有效提高小學中年級學生習作水平,本文對階梯式的課外閱讀、課外社會實踐、習作思考框架、習作的語言風格和語句節(jié)奏等幾個環(huán)節(jié)進行探討。
【關鍵詞】小學中年級;習作;方法
三、四年級的小學生習作困難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幾種情況:缺乏輸入性的閱讀和生活經驗導致無話可言說、缺乏詞匯量導致無法將意思表達清楚、缺乏對作文類別的分類導致無法判別習作題目的類別以致于下筆前苦苦糾結、缺乏筆觸文風的練習導致語句不生動或形容具體事物的方式和內容單一趨同、不敢將真實想法和經歷或觀點表達導致個人寫作素材的可選范圍縮窄而導致寫作時半吞半吐內容生澀難懂。筆者認為,通過以下幾個環(huán)節(jié)的教學可以有效幫助三、四年級的小學生解決習作難的問題。
一、讓學生對習作有一個全面的認識
三、四年級的小學生正處于一、二年級和五、六年級的過渡期,年齡開始步入青春期的他們在思維認識上日漸成熟、有主見。因此,要讓學生充分感到他們被尊重和理解,教師與他們在一起并肩作戰(zhàn)。習作對于三、四年級的他們來說意味著什么,跟以往的一、二年級有何不同,對他們自身的素養(yǎng)有何益處,教師要先為學生解答習作對于他們的益處,掃除他們內心的疑惑,學生內心中提高自我寫作水平的動力閥門才會被打開,同時,在教學中也要讓學生不斷認識到習作水平可以通過長期的訓練和習慣來逐步提升。
二、鼓勵學生進行階梯式的課外閱讀,參與豐富的課外社會實踐
大量的閱讀有利于充實自我知識庫。但三、四年級的小學生面對著浩瀚的書海,還缺乏一定的篩選甄別能力,也未必明白如何閱讀才能逐步提升自我的閱讀理解能力,而目前國內大陸針對讀者年齡段的特點而進行課外讀物的分級狀況還相對落后。因此,教師作為協(xié)助者,可針對三、四年級的小學生群體所處的年齡段的特點分別精挑細選幾個領域的及在其各所屬領域的三個梯度的課外讀物引導學生俯身撿一撿、伸手取一取、踮腳夠一夠。
階梯式的閱讀是指分級閱讀。教師可引導學生由淺入深的讀同一個領域或方向的讀物。階梯式的閱讀能夠幫助學生培養(yǎng)閱讀興趣并有助于形成閱讀習慣且能夠加深學生對一個領域內的事物的理解,學生在由淺入深的認知中對該領域事物的態(tài)度也隨之發(fā)生變化,從閱讀中獲取經驗,學生才能結合對比親身的生活經驗形成自己的感受或觀點。為了讓學生進行有效的閱讀,學生在閱讀后應及時做讀書筆記,對文本進行簡單概括、分析、談感悟。
豐富的閱讀加上豐富的生活經驗才有更豐富的感受。學生因為缺乏詞匯量或者缺乏生活經驗在習作時產生比較不暢快的感受,出現(xiàn)詞不達意或者總是“話到了嘴邊說不出來”的情況,或者無話可言說,于是為了應付習作而湊字數(shù)。因此,教師應鼓勵學生通過閱讀擴大詞匯量,并鼓勵學生多體驗豐富的社會實踐活動和留意觀察生活細節(jié)。
三、橫向將作文分類,為學生構建完整的習作思考框架
三、四年級的小學生開始有自己的想法和觀點,但面臨寫作時有時卻缺乏對題目作文類型特點的認知,為了幫助他們在面對不同的作文題型時能順利切合題目要求,應將作文分門歸類,比如,分成“寫人”“記事”“想象”“寫景”“狀物”“應用”“看圖”共七類,并針對不同作文類別的寫作特點及作文類別之間的關系做一個思維框架表梳理供學生查閱。教師在每介紹一個新的作文類型時也可以提問的方式考察學生對作文分類的框架和理解。
四、縱向對比不同的語言描寫的風格筆觸,語句節(jié)奏
針對同一描述對象或內容進行不同風格的、不同或相同語言節(jié)奏的表述練習,學生能夠逐漸掌握更豐富的表達方式,在練習中逐漸形成學生自己的表達風格,讓學生在練習中個性表達與個性成長。比如,“水下有條魚”,加上修飾語“波光粼粼的湖面下,有一條灰黑色的魚兒”,繼續(xù)改“平靜的湖面下,正有一條憂傷的魚兒”,再來“家附近的湖里,正游來一條來自水庫的魚”。通過語句的擴寫訓練,學生學會如何把句子寫的更豐富和更精彩生動,單看上文所列舉的句子而言,的確是一個比一個生動,但放到整個段落或者從整篇文章而言卻未必合適,隨意添加修飾語,讓學生想到什么寫什么有時往往會導致從段落或者整篇習作而言不知所云。句子的用處在于突出個人風格和文采,而段落的作用是為了把事物說明白、講清楚。因此,除了讓學生進行句式訓練外,教師也要讓學生進行段落訓練,使學生掌握讓句子為段落中心意思服務,而不是僅僅為了讓句子生動而生動。
過多的長句子的堆砌往往容易導致讀者疲勞,同時也會破壞文章的節(jié)奏美感,學生在寫作過程中也容易出錯。因此,教師可訓練學生將長句子拆成短句子,通過短句的堆砌來制造有強節(jié)奏感的句子增添文章的節(jié)奏美感。此外,教師也要讓學生掌握理性語言和感性語言的判別和運用,區(qū)分清楚事實、感受和想象。要將句子寫的生動,要培養(yǎng)學生的“鏡頭意識”?!扮R頭意識”并非是讓學生去寫劇本、分鏡腳本或描述攝影臂的運動軌跡,而是培養(yǎng)學生無論是在腦海里回憶事件還是想象事物,讓學生化身為編劇、導演、畫面內容的目擊者,把控鏡頭畫面上出現(xiàn)的內容,畫面中的人物會做什么、不會做什么,會說這樣的而不是那樣的話,該描述的內容或對象是該特寫還是詳寫或者略寫甚至省略不寫。為了訓練學生學會描述截取30秒或60秒不等的動畫或其他表現(xiàn)人物沖突矛盾的視頻,要求學生將每個鏡頭畫面表達的內容書面描述出來。教師可根據(jù)以上訓練內容為學生編排相應的案例材料,學生根據(jù)案例和要求進行參考和練習。
五、記錄生活素材,訓練寫作思路、結構和提綱
好的立意才能帶來好的習作。教師可指導學生將記錄下來的素材跟作文立意進行聯(lián)系,確定文章寫作思路,如若不能想出好的立意,可借鑒他人的立意。寫作就是素材的搬運,素材的擺放位置體現(xiàn)學生寫作的謀篇布局的能力。寫作結構相當于人體的骨骼,有的學生寫不好習作,認為寫作困難,原因在于沒有建立好的文章結構或者沒有為這篇習作制定好結構,想到哪寫到哪,對于讀者而言就是云里霧里了。教師訓練學生根據(jù)寫作結構列出大綱,學生按照大綱寫作就可避免出現(xiàn)不知道該寫什么的情況。
六、口頭練習,規(guī)律習作
提升學生對語言的組織能力及讓學生敢于分享經驗和見識,可引導學生從口頭表達開始。每節(jié)語文課前讓一位學生在課前準備200-250字的小段落,開始上課時面向同學進行1-2分鐘的演講,鍛煉學生將一件事情講明白,講生動,內容可以是記錄過的素材,也可以是觀察過的見聞或想象的故事。針對三、四年級階段學生經常會面對的作文類型安排日規(guī)律的小習作練習,習作字數(shù)可要求在200字以上,鼓勵多寫,內容不限,要求將事情講明白,也可將之前寫過的段落進行精修。為學生規(guī)劃提升習作的安排,管理學生對學習進度的知曉情況,在課堂上提問或者通過習作訓練來收集學生的階段水平反饋來靈活調整教學進度。
七、參閱每類作文的優(yōu)秀習作進行分析學習
為了讓學生學會思考并學會總結吸收他人的經驗,從而有效提高其自身寫作水平,教師可為學生挑選每類作文的兩篇優(yōu)秀范文或文章,讓學生仔細閱讀后寫出閱讀分析。首先,讓學生分析文章的寫作思路,用1-2句話概括文章意思,研究文章結構,列出行文大綱。學習素材的擺放方式以及段落組成方式,堅持兩周到一個月就會有小變化,長期堅持必然會有巨大不同。
參考文獻:
[1]張學平.“四步走”:小學生起步作文新嘗試[J].名師在線,2020(13):15-16.